手上有老镜头吗?教你看懂景深尺与超焦距,手动对焦也能轻松拍照!


 

“爱好摄影的朋友们,手上有珍藏多年的老镜头吗?有没有发觉老镜头上的刻度转环,比现在的镜头复杂上许多?本篇文章将教您搞懂老镜头的景深尺,以及说明什么又是超焦距?当您搞懂这些时,就会发现手动对焦的老镜头,其实没有您想像的那么难用!”

 
每次说到景深,一些网路大大、前辈就会开始告诉你一些什么应该看景深尺啦、超焦距就不用对焦之类各种充满「焦距」名词的意见,但世界上有三种人:生于自动对焦时代、只知道手动对焦但不管景深尺、以及完全了解景深尺等三种,而前两者我想应该涵盖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摄影族群,因此听不懂前辈说的话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不过回头想想,难道我们要继续当一无所知的人吗?当然不是!因次今天我就要跟大家说明到底什么是「景深尺」,以及这功能到底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未来 … 至少用来唬弄一下新手也是挺有趣的不是吗?

好吧,其实景深尺这个概念并不只是用来唬弄新手,如果你想要能更精细的控制相片散景范围以做出想要的特殊相片效果,那么了解景深尺的概念就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上图来说,我们希望能让靠近我们、以及远离我们的屋顶都散景虚化以降低画面复杂度、凸显猫咪,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控制散景的范围让他能达到我们要的效果。以往我们都只能靠经验、靠猜测来作出如上图这种「清楚部位约四十公分宽」的效果,无法直接调整光圈来精准控制清楚范围,但现在就不一样啦!只要你搞懂景深尺的概念,你就不用在那边瞎猜啰!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件事,就是新镜头大多没有景深尺,必须要像本文最开头那种手动老镜才会有景深尺的存在。不过不用担心,网路上有很多现成的景深尺对照网站,手机上也有现成的景深App 让你换算不同镜头、不同焦段下的景深尺为何,只要你用「景深尺」当关键字,你就能找到许多相应的网路资源或App,这里就不多列举了,请大家自己动手找找吧!至于景深尺所对应的功能以及使用方法正是本篇文章要教的内容,因此请不用急着找,先把本文看完再说!


上图:搞懂超焦距,手动镜头就可以达到「不用对焦也能拍照」的神秘境界,相机直接挂在脖子上按快门就能拍出像上图这样的照片啰!

或许你会想,除了知道景深范围之外,景深尺就没有其他功用了吗?如果你是手动老镜玩家、或是正打算进入底片机、手动对焦老镜头的世界,那么你就必须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名词:超焦距。所谓的超焦距就是指当目标物距离你达到一定距离时,你只要把对焦环转到无限远,不论怎么拍「都会很清楚」。这个概念在网路上有很多教学,但能简单易懂的却不多,因此在下面我介绍完景深尺的使用之后,我会再额外介绍「超焦距」这个概念让大家了解如何使用它。

 

景深尺:让你知道距离你多少范围内的景物「不需要对焦」也会是清晰的

不同厂牌的景深尺长相多大同小异,一般都会以上图最下两层(有无限大标示以及下面有对称 2.8、5.6 数字的区块)来表示,是一个两者可以旋转对照的神奇组合。至于这要怎么看呢?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先确认现在我们的光圈设定是多少,假如是f2.8,那么我们就只要注意最下层两个2.8 之间的范围;若光圈设在f8,那么就是注意两个8 之间的范围啰! 至于范围之间要看什么呢?答案就是直接打数字上面的直线对准上一层的距离标示,卡在两个直线中间的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用对焦也会清楚的范围」。不过这样说你一定看不懂,所以我画了下面的图来做个说明,请你跟上面的照片对照阅读!

以上面的照片来说,我们对准正中央粗线条的对焦距离是25 呎(老镜头会用英尺来标示距离),也就是说「被拍的人」距离摄影师25 呎,对焦环必须转到「25 呎」的距离才会刚好对到焦。但实际上「景深」是有一定范围的,就像上面那张猫咪图那样,在猫咪为主的前后40cm 内都是清楚的,因此并不见得对焦在25 呎时​​「被拍的人」就必须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不能动。以上面照片的景深尺来说,f2.8 的线条对照上一层的距离标示刚好落在20 呎以及37.5 呎(请大略用等比例抓一下数字)之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对焦在25 呎且光圈设在f2.8 的情况下,「清楚范围」大约就落在距离摄影师20 呎到37.5 呎之间,也就是「被拍的人往前五呎、往后十二点五呎」都还是会维持画面清楚不模糊的状态。

至于这两个数字以外(0~20、37.5 ~无限远)呢?当然就是所谓的「散景」啰!

当光圈缩小的时候,景深就会比较深、散景也会比较少。其实从景深尺来看就很能理解这个概念,当我们把光圈调整到f8 时,我们就必须看镜头最下一层标示着「8」的那两条线,而这两条线所标示的位置高好落在14 呎到100 呎之间,也就是从距离摄影师开始14 呎到100 呎(约三十公尺)之间的画面都是清晰没有散景的!因此只要「被拍的人」后方的景物距离不超过三十公尺( 100 呎),那么就会因为都在景深范围内而「完全没有散景」啰!

这个概念不仅可以用来知道散景的距离,同时也可以用来拍摄「14 呎到100 呎」之间移动的物体而不需要重新对焦,对于想用手动镜来拍摄小动物、小朋友、运动选手的人来说就能简化对焦的复杂度了。

超焦距:当超过「指定距离」的时候,不需要对焦也会是清楚的!

搞懂景深尺概念之后,你一定会想,那「无限远(横躺的 8)」的那个标志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无限远对焦其实就是针对那些已经达到镜头景深极限(就是不需要对焦也会清楚的距离)以外的物体所使用的对焦距离,但到底要「多远」才能算是无限远而不需要对焦呢?其实这个答案早已写在镜头上啰!

当我们把无限远标志直接对准镜头最下层的中央粗线上时,你会发现在无限远的另一端已经没有数字了!也就是我们只需要看无限远左边的数字与最下层光圈数值的对照,就能搞懂在特定光圈下「距离多远开始」不需要对焦,而这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超焦距」。

那么超焦距到底怎么看呢?以上图这颗镜头来说,当无限远标志对准中央粗线时,左边2.8 直线上方刚好落在100 呎的位置,这代表当光圈设在f2.8 时,从100 呎开始到无限远都会是清晰而不模糊的。简单的说,就是当你光圈设在f2.8 时,只要被摄物体距离你超过三十公尺,那么只要你把镜头的对焦转到无限远的位置(中央粗线对准无限远标志) ,那么你就不需要对焦就能把照片给拍清楚了。

那你一定会想,要是距离随便都三十公尺(100 呎)以上,那我还拍个 __ 啊?其实超焦距的距离限制减少得很快,从上图可以看到,当光圈缩到f8 时,超焦距的距离就急速衰减到37.5 呎(约十公尺)左右,对于一般拍拍路人、拍拍在玩的小朋友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焦距越短(越广角)镜头的超焦距越短,以本文最上图的20mm Nikon 超广角镜头来说,两公尺以后就是超焦距了,等于只要被摄物体距离你两公尺以上,你直接把对焦还转到无限远就可以免对焦一路拍了!因此如果你希望街拍不引人注意,使用越广角的镜头就越容易对焦,也就不用一直把相机贴上脸来用眼睛看啰!

注: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超广角镜的散景少纯粹是因为他的超焦距距离太短,因此除非贴着人拍,否则几乎都是无法拍出散景的!

不同家的镜头有不同的景深尺标示方法,例如 Nikon 的景深尺一定会漆上与光圈数字相同的颜色,让你看颜色就能辨别哪条线代表哪个光圈数值。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手动镜头就一定有景深尺喔!以上图的Leica R 镜来说,他就是一颗没有标示景深尺的镜头,当然他是变焦镜也是没有景深尺的原因之一,但请记得「越新的镜头就越可能没有标示景深尺」 ,因此如果你的镜头没有标示但你又想知道,就请你上网搜寻景深尺的相关资源,在针对你的镜头品牌、焦段、型号做查询啰!

 

 

看更多数位暗房特辑:

后制一点都不难,搞懂这些你也可以轻松玩风格~

LightRoom小学堂:教你如何调出令人心动的好肤色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摄影还能怎么玩?马上来学新奇又有趣的摄影方式


 

“摄影的乐趣除了生活上的回忆照,或是追求极美的专业照之外,其实还有许多特殊的摄影方式,能让你的摄影主题更添趣味。本篇文章分享了32种不同的摄影方式,让喜爱摄影的你玩出更不一样的摄影人生。”

 

有没有觉得拿起相机却不知道拍什么好?又或者想跟以往拍点不同的东西,但又没有概念?网站 Photo Radar 提供了以下 32个摄影方式,或者你已经做过,又或者我们介绍过,但亦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想法,丰富你的摄影方式!

1. 365摄影计划

这就是每日一张照片,为自己设定目标与限制,透过日复一日的累积,建立自己的摄影经验与风格,很有趣呀,我们的讨论区里也有不少读者在进行中呢,可按此。

2. 日常物件

生活很乏味?此言差矣,正好拿起你的相机,去拍摄你所认为很平凡的日常物件,一堵墙、一个篮、一道门,仔细观察然后拍出最好的角度与作品,这个世界会从此不一样。

3. 每月蒙太奇

把每月拍下来的照片拼起来,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例如制成一张多幅照片合成的桌布,或者如这里将闪电连结起来,又可能像这里把百家窗户剪贴出来,同样有趣。

4. 一个景点,很多故事

找一个有很多人出入往来的地方,然后不停拍摄,可能是广场,可能是巴士站,又或者是某商店门口,你会在这里发现到很多人情世事,很多值得拍摄的故事。

5. 盲摄

试试拿着相机,走在街上,不看LCD屏幕,不用观景器,就直接拿起相机拍摄,或者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 三合一

有点像第3 的每月蒙太奇,但不同的是只限于三张︰可以是一件事物的三个不同角度、三件事物却有同一颜色、甚至三张完全不相干的照片,然后用ps 把它们排列起来成为一张。

7. 新角度

用夸张全新角度去拍摄,例如趴在地上,这会令你的照片从此不一样,如果你有可调节角度的 LCD 屏幕,就更加轻松了。试着什么都用超低角度,很有趣的。

8. A-Z 或 1-2-3

往这个世界收集字母或数字,例如这个和这个,也可以拍摄苹果、香蕉、猫 (a for apple, b for banana…) 又或是一架车、两棵树、三个人,如此类推。

9. 图片说故事

相机只能拍摄这个世界的外壳,只有相机背后的人,才了解照片里的「物件」到底有什么故事,写下来吧,会很有趣的,例如这篇。

10. 随步拍摄

规则很简单,从家步行五分钟,看到什么就拍下来,把距离你家五分钟的东西都拍摄,可能是一株花一只猫……这个地方从此于你又有不同意义了。甚至试着步行超长距离,例如从九龙步行到新界,不坐车,看什么拍什么。

11. 手机摄影

可能很多人都做了,不用DSLR,用手机,目标就是拍出不下于高阶相机的好相,不容易的,试试吧。

12. 家居

其实家里也有很多东西值得玩,排列一套茶杯、堆砌一排铅笔、叠起一袋硬币,就算天气再差,这些都是有趣的拍摄题材呢。

13. 烟的艺术

烟是一种很随意很特别的对象,也能构成很多不同的创意,甚至变成红酒广告呢 (连结),当然就考验大家设定的耐心了。

14. 创意自拍

找不到模特儿?你自己不就是最佳的模特儿吗?自拍除了拿着 iPhone,在厕所对着镜子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方式的,把相机放在不同位置,运用各种不同的灯光,自制你的人像作品吧。

15. 相同地点,不同时间

有些景色一年四季,或过时过节就会变成不同景观,又或如某些球场和公园,到了某些日子就用来作不同节目,纪录它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这个。

16. 单色

试着找一次拍摄全部都是单色或黑白的照片,或者你从此会爱上黑白照片,又或者你对摄影的认识会从此不一样。

17. 陌生人

很简单,拍摄100个陌生人,无论你是如街拍般纯粹旁观与纪录,或是以此认识新朋友,100张照片之后,你的世界也会变了。

18. 光涂鸦

这个对很多人并不陌生,正如我们都介绍过很多出色作品(连结),但事实上,这也是相当好的入门课题,让人从新认识曝光三角,也认识相机的基础操作,对于第一次接触单反的人绝对是必修科,而对于摄影老手来说,也是历久常新的创意平台。

19. 全景图

越来越多相机加入全景拍摄功能,甚至iPhone也有,以往运用脚架逐张拍摄再慢慢合并的历史,似乎越来越远吧?无论如何,拍摄全景照片,依然是一种有趣的摄影方式。

20. 动态模糊

把相机设为「慢快门」,就已经有非常多的摄影题材,不论是 pan 镜、拉爆、制造鬼影,动态模糊不一定就是手震,随时可以变成充满想像空间的艺术作品。

21. 摄影寻宝团

组织两个人、三个人、一团人,去一个地方拍摄寻宝,例如我们也进行过的旧区摄影、大东山摄影,都是很有意思的活动,甚至因为人多,大家可以分头去找寻有趣的拍摄对象,然后互相分享。

22. 摄影油画

其实也是调较一点点慢快门,在拍摄风景时运用少许动态模糊,因此拍出来的照片就有油画感觉了。

23. 过度曝光

虽然很多相机里有测光表,我们也经常需要拍出曝光正常的照片,但其实故意过度曝光,也可拍出相当有意思的作品!梦幻过曝,是非常有趣的摄影技巧。

24. 极简主义

制作画面超简约的作品,可能是纯白的背景,或是一幅纯粹的砖墙,甚至一望无际的沙漠,再加入一点点元素,就可变成极简照片,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延伸阅读)

25. 色彩

色彩是摄影里一个重要元素,不去计划物件的形状与本质,单纯寻找色彩的对比与冲突,也是很好的摄影题材。

26. 找阴影

拍照时最怕不够光?这个正好相反,找出没有光的地方,找出有趣的阴影图案,然后拍摄下来。

27. 扫描摄影

如果你家中有扫描器,就可以用它代替你的相机,试着什么都放上去扫描一番,或许你会「拍出」不少艺术气息浓厚的照片呢。

28. 几何与图案

三角形、圆形、菱形,这些在数学教科书上的图案,在现实里比比皆是,可能是人工建筑,又或是自然景物,把它们拍下来吧。

29. 垂直照片

所谓「直倒」,很多人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垂直的照片在视觉上是不同的,试着一整天全拍摄垂直照片吧,或者会有新发现。

30. 玩水

水、液体、墨汁,实在有太多太多的玩法了,例如拍摄水滴悬空、从杯中溅出、墨水化开、水花四散、流水瀑布,我们一开水喉就有水可以用,这么方便怎可能没有拍摄机会呢?

31. 自家城乡

你认识你的社区吗?有没有为它留一个纪录?在香港这种变旧就要拆的社会,有朝一日或许你会后悔,没有纪录过住了几十年的这个「家」,而且替它拍照,你可以从新认识这个你以为很了解的地方。

32. 制作相簿

把你的作品制作成相簿吧,然后你重新了解你的照片,甚至激发你去拍出更出色的作品,始终,在电脑屏幕看、在Facebook上看,跟拿在手里看是不一样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摄影新手看过来,让相机大厂带你认识记忆卡~

 

“相机记忆卡虽然小小一片价格不贵,但却是相机中很重要的一块,最怕拍到半途记忆卡毁损呀。本篇文章分享了Canon官方释出的记忆卡基础介绍影片,也算是让摄影新手们对记忆卡有些概念,可以更正确地使用它。”

 
这是 Canon USA 给予摄影新手的建议,影片系列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新手们减少求助,也能善用手上器材,以下是有关使用记忆卡的建议,值得一看啊︰

这些是给摄影新手的建议,很基本的概念,但有时我们都会忽略呢︰

1) 注意相机是否支援有关记忆卡,因为就算是 SD 卡,也有不同容量、速度的分别,相机不一定支援。

2) 习惯用相机去格式化记忆卡,尤其是用于其他相机之后。

3) 格式化之前当然要先备份好照片,应该说,经常要备份好你的照​​片啊。

4) 插入记忆卡时要留意方向,插不入就别勉强,否则弄坏零件啊。

5) 收藏记忆卡时,要放进保护盒,也要避开水、尘、磁、高热。

另外,记忆卡也是会出错坏掉,如果出现以下征兆就要留意︰

1) 影像坏了或出现奇怪记号

2) 影像出现线纹或奇怪图案

3) 影像色彩变异

4) 照片的编号出错

如果有以上征兆,很有可能是记忆卡有问题,拿去维修、换卡或自行格式化记忆卡亦可。 (个人来说还是会买新卡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买棚灯?买摄影灯?一起来认识这两种的摄影灯具


 

“会使用摄影灯具的摄影专家们,出来的照片总是高人一等,使得想要往专业迈进的摄影新手也跃跃欲试。本篇文章将介绍棚灯、摄影灯的用途与差异,提供给想买灯的玩家参考~”

 
先前教了一些闪灯的使用入门诀窍,原本是想着再继续往闪灯使用这方面写下去,不过… 后来我自己刚好有买棚灯的计画,所以后来就想干脆还是先把「买灯」这件事情的文章再写一些,也让所有正在烦恼到底该买哪种灯的朋友做个参考。而这篇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透过两张同样的照片让大家看一下「棚灯与定灯(摄影灯)」到底有什么差异、购买时又该如何选择。

到底定灯跟棚灯有什么差异呢?

定灯(或是摄影灯,以下依我个人习惯统称「定灯」)其实说起来就是一盏「一直开着的灯」,有点像台灯的功能,只是跟棚灯一样可以装上各种反射罩、无影罩等工具。不过请不要因为它的功能像台灯就瞧不起他喔!好的定灯不仅拥有很好的演色性,同时也能让使用者藉由灯具本身的功能、相应的配件做出不同的打光效果,适度调整甚至连阳光都能模拟呢!而且名牌定灯的不仅效果惊人,就连价格都很惊人喔!例如上图最右边那具银色的 ARRI 定灯就是随便一盏就能让价格上到数十万的超高档货!

至于棚灯 … 你就把它想成是「插电的闪光灯」吧!比起相机用的闪灯,棚灯动则百瓦起跳(甚至可破千瓦)的功率让使用者可以做出更具变化的光影效果,在光线质感、瞬间出力(例如高速闪灯同步)、回电速度等都比相机闪灯来得更强,且具备更多变的道具可用,是摄影棚、甚至讲求质感的户外摄影都很实用的道具!在台湾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本考量,就连婚摄那种大场地的地方也很少见到使用棚灯来拍摄,不过如果你搜寻「Profoto B1」这单灯售价就逼近十万的高档产品,就会发现其实国外不仅婚摄(请参考下面的影片)、就连户外婚纱都会使用棚灯!

Charles and Jennifer Photographing a Wedding with the Profoto B1 from Charles Maring on Vimeo.

知道定灯与棚灯两者之间的特色差异之后,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在拍摄上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吧!

在闪灯的教学中我有说过,闪灯虽然击发只有一瞬间,但光线的亮度其实远超过绝大多数的人造光源,至于功率更大的棚灯就更不用说啦!虽然都装上一样大的无影罩,但其实棚灯打出来的光线亮度与强度都是远超过「定灯」的!上图用定灯拍摄、下下图看起来比较黄的那张则是用棚灯拍摄,虽然两者的光影效果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放大来看的话:

在定灯拍摄下,虽然能做出几乎一样的光影效果,但如果讲求表面质感的话,那么光靠定灯的光线出力是很难把表面凹凸的质感表现出来的! (下图用棚灯拍摄)

看出来了吗?请先不要管色温问题,那是我怕大家无法区分我在说哪张照片才刻意调不一样的。比较黄的这张用棚灯在差不多的角度打光,拍出来虽然光影层次看起来很像,但是从上图与上上图的细部图就可以看出两者的表面细节有非常大的差异,棚灯的瞬间强光出力才能把表面那细微的纹路拍出来!

这点其实大家可以做个小实验,首先把相机放上脚架并用同样的光圈、ISO,唯一差异只是一个用长曝光时间拍出足够的亮度、另一个则用闪灯来补光,你就会发现依靠闪灯才能真正捕捉到表面的纹理与质感,如果你一直苦于无法表现产品的表面,那么闪灯与一般灯光的差异是一定要知道的重要知识。

简单来说,一般定灯能做到的效果,通常棚灯都能做到!但是不是这样就不需要定灯了呢?其实这也不尽然,我们撇开拍影片那种非用定灯不可的场合不谈,单就摄影来说,其实定灯非常适合用在营造气氛、或是为拍摄产品做一些小角度补光、背景补光等用途上。举例来说,如果你希望在模特儿的背后打出一个非常漂亮的黄光圆形光晕,那么这时候用定灯加上扩散罩就会是很好的选择,用棚灯就很难做出漂亮的光线扩散效果。只是使用上必须注意快门速度,因为定灯的亮度一定低于棚灯,因此必须注意快门不能开太快,否则不仅相机吃不到定灯的光,甚至还会被棚灯给压掉而看不出来!

以上就是棚灯跟定灯在摄影上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差异了,当然两种灯在使用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技巧与需求,不过单就预算来说,定灯只要不追求名牌通常都可以用较低的预算搞定,算是比较容易入门的摄影道具。不过比较贵一些的棚灯通常都会附有「造型灯」的功能,也就是与定灯一样拥有「可以一直开着的灯」,因此就使用上来说其实也是可以当定灯来使用的!至于在操作与应用上有什么差异呢?就请期待我之后的教学啰~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作业,下面有两张人像,请问你看得出来哪张才是定灯、哪张才是棚灯拍的吗?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走近拍?拉近拍?一起来认识长焦镜的空间压缩感

\


 

“一般人对于长焦镜头的认识,大多是为了能拍摄距离较远的目标,若距离近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也没差吧?但其实每个镜头焦段都有各自的成像魅力,走近拍与用长焦镜头拉近拍的效果大不同,本篇文章就以实际测试来说明不相同的原因~”

 
碰到镜头焦段问题时,我很常被问到:为什么要用长焦镜头?我们靠近一点拍不行吗?同样的问题类型,也会有另外一种:为什么要用广角镜头?我们退后一点拍不行吗?是的,就我们的想像来说,望远镜头其实就是把远的物体拉到我眼前来看,因此反过来想的话,很容易就会得出「既然是望远,那我靠近去拍也是一样」的设想。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肯定是「靠近拍跟用长焦镜头拍效果不同」,否则我也就没必要写篇文章来说明了不是吗?那么到底长焦镜头跟「靠近去拍」会有什么差异?且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今天我用的镜头是上图的Leica R 35-70 f4,这颗镜头算是Leica R 镜小三元系列(固定光圈f4)中的中段变焦镜头,刚好可以让我们一次看到35mm(广角) 与70mm (望远)两端的成像差异。至于为什么是小三元而不是大三元?这是因为 Leica R 镜的大三元 35-70mm f2.8 目前的二手价格大约在五十万台币左右,所以 … 就别太计较啰~

另外为了让大家看看更长焦的差异,所以我今天再加上这颗Leica R 80-200 f4,用200mm 端拍给大家看看啰~ 顺带一提,这颗镜头推出时在德国Color Photo的评价比Canon 同期的大三元镜头还高出十分,仅比Leica 自家大三元70-180 APO 少了两分,但价格却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非常划算的镜头。不过以现在数位相机来看,老镜那些紫边等问题还是会有,但浓浓的色彩与 Leica 特有的漂亮散景却也让人无法割舍,因此就看你要的是什么啰~

说完镜头,就在让我们回到长焦镜头的问题上!其实长焦镜与广角镜在成像结果上,最大的差异就是长焦镜头有「空间压缩」的效果,会让在相片中的每一个物体间距看起来变短。以上图为例,这是我们平常在球赛转拨中所看到的影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投手到打击者的距离之间看起来非常短呢?事实上投手到打击者之间的距离为 18.4 公尺,大约是三线道马路的宽度。但在画面中看起来却是如此之近,这是因为上图这类画面大多是从外野用超~长焦镜头拍摄的,因此会压缩投手与打击者之间的空间感,让两者看起来变得非常非常近。这种现象在你用短焦镜头靠近拍(如果你能进去球场的话)时是不会出现的,只有用长焦镜头拍摄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为了证明长焦镜头对空间压缩的效果,所以我用上图这套乐高组成的场景来示范。我用的小朋友玩的大块乐高,每个柱子之间距离一吋,并在中间那个柱子上放了一个「进击的巨人」小人偶。以下的照片我依据小人偶在画面中的尺寸来调整相机到人偶之间的距离,好让不同焦段的镜头能拍出同样大小的小人偶,来说明「到底能不能用靠近拍来取代长焦镜头」。

上图是在 35mm 下拍摄,可以看到柱子与柱子之间的间距看起来较为稀疏,总长九英吋的距离看起来好像「真的有那么长」。

但如果拉到 70mm 来拍摄呢?上图可以看到,在拍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之下,长焦镜头却会压缩相片空间感,使得原先看起来很长的距离变得很短。

我在把两张图片并排给大家看看,左右两张图片中的小人偶在画面里的尺寸是一样的,两张相片拍摄时由于焦段不同的缘故,因此相机与小人偶的距离在拍摄时大约相差三公尺左右,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不用长焦镜,人靠近去拍」。

但很明显可以看出,靠近去拍跟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广角(35mm)靠近去拍时还会保留画面的空间感,但退远一些用长焦(70mm) 拍时却大大压缩了画面的空间,让柱子与柱子之间看起来变得更挤更狭窄。

如果我们再退更远一些,改用 200mm 来拍呢?上图就是结果啦~画面里的柱子看起来几乎都要重叠再一起了,明明有九吋长的空间,但看起来却好像是所有柱子都叠在一起拍一样,完全没有空间感。

长焦镜头可以帮助我们把看起来太过宽敞,或是空荡且杂乱无章的画面利用空间压缩特性给「压扁」,让画面看起来更简单紧凑;反之,我们也同样不能用长焦镜头「后退一点拍风景」,因为那样会使得风景照片的空间感通通消失,明明是很宽敞的山水,却硬是变成紧凑的模型… 因此我们可不可以用摄影师前进、后退的方式来弥补焦段的不足?答案就很明显了:不行。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关于闪灯的三大操作心得分享!


 

“许多新进的摄影爱好者,对闪灯的操作与应用可能都比较生疏。使用闪灯往往拍不出该有的水平,其实不论是白天或黑夜,只要能将闪光灯运用得宜,是可以使相片拥有更多不同面貌的效果。学习闪灯一点都不困难,本篇文章将分享闪灯的三大操作心得,让您也能在闪灯之路打好基础站稳脚步。”

 
先前跟大家介绍了选购闪灯时应该注意的六大要点,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说说使用闪灯所需要注意的三大操作重点吧!

其实闪灯的操作一点都不难,无奈现在很多拿着单眼就以为是摄影师的「玩家」总是不愿意去关注最基本的摄影操作,而去追求一些不必要的重装备、炫技,拍出的结果往往都只是笑话中的笑话,从最近捷运局的学生系列广告就可略知一二(请见下下图),更不用说那宛如走进摄影器材大展的Cosplay 会场了,每次看到那些明明就是大晴天、却硬是拍出黑背景、脸色死白的作品(高速快门+闪灯直打) … 我都很好奇:你到底是在玩器材、还是被器材玩呢?

注:闪灯选购请看: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选购闪灯的六个心得分享!


上图:Cosplay 会场简直摄影器材大展

闪灯使用重点一:决定背景亮度的是「快门速度」,依赖闪灯出力绝对不是正解

前一次就已经放过这张照片,不过我真的忍不住再放一次:因为这系列照片能吐槽的点实在太多太多啦!不过这系列广告也是很好的教材,因为它使用了我最厌恶的拍摄手法:高速快门+闪灯直打。所谓闪灯直打就是直接拿闪灯对着人闪,这样会拍出很死白的脸色,本文的后面会介绍。我先说说高速快门的部分。

 

现在很多使用者过度依赖 TTL 闪灯自动调整,遇上曝光不足又只会听那些网路「前辈」说的加减 EV,结果就是拍出一大堆像上图这样的照片。如果你看过我上周的文章,就会知道闪灯受限本身的最大出力,能照亮的范围其实只有摄影师前方的一小区块而已。而如上图这种照片,若是为了把车厢后半段照亮而加强闪灯出力,那么就会造成被拍摄者过曝的严重问题。

那么该怎么处理后半段车厢过暗的问题?

因为不可能真的跑去车厢打闪灯,所以我就请我们办公室的 War Machine 公仔帮个忙。

从上图可以看到,我在拍摄时直接使用手动点对焦+点测光(我平常拍摄的习惯),首先我们直接把测光射在背景的地方,可以得到 1/20 秒的正确曝光数值。这个数字表示如果没有打闪灯的情况下,1/20 秒就足以让背景拥有正常的曝光。反之如果快门低于1/20 则会使背景过暗,且由于受限闪灯出力与前景物,使得闪灯再怎么打都只能打亮主被摄物(War Machine 公仔)而无法同时兼顾背景亮度(就像前面说的,后面照亮前景物就过曝了)。

上图:1/20s f2.8 ISO100

可以看到在 1/20 秒下打闪灯可以同时营造出公仔本身的反光质感以及兼顾背景的亮度,避免拍出主体很亮背景很暗的照片。那么如果使用高速快门呢?

上图:1/250s f2.8 ISO100

可以看到虽然 War Machine 的主体本身还是跟前面那张 1/20s 的差不多,但背景却黑了不少。这是因为闪灯虽然能照亮被摄物主体,但在这样的出力下却不足以照亮背景,因此除非你有两支闪灯处理背景的亮度,否则在单一闪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拉长曝光时间来解决背景过暗的问题。至于这样会不会造成被摄物模糊呢?其实闪灯具有极强的「画面凝结」效果,因此除非你的被摄物动得速度很快,否则在 1/20s 以前一般的轻微晃动都不会被拍出来的!

不过必须注意一点,若是使用长快门来获取背景光线,这时候往往也会连场景的光线也被抓进来而失去「闪光灯压光(用闪灯盖掉现场光)」的效果,因此如果要盖掉现场各种奇怪颜色的光线(例如舞台的?转吧转吧七彩霓虹灯),就必须两支以上的闪灯同时补足被摄物主体与背景光线来压掉现场光,这是比较啰唆又麻烦的技巧,以后再来教~
 

闪灯使用重点二:决定整体亮度的是「光圈」、「闪灯出力」或「ISO」,调整曝光时间只跟背景亮度有关


上图:1/8s f2.8 ISO100

搞定背景亮度的问题,那么如果觉得闪灯打出来的整体亮度不足(或过多),该用什么数值来调整呢?其实最早期的闪灯只有「全光输出」这个选项,因此调整整张照片亮度的手段就只有依靠「光圈」以及「ISO」两项。调高 ISO 本来就会让照片整体变亮,我想这就不用多说了,反倒是「调整光圈」这点比较值得探讨。

前面说过,因为闪灯打出来一定会照亮最靠近你的主被摄物,因此不管你的快门多快,相较于一闪而逝的闪灯其实都是没有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前面的示范图中即使快门速度相差超过十二倍,但对于主被摄物的亮度却没有很大影响。反倒是光圈与 ISO 一样都会直接影响或限制整张照片的整体亮度,因此在改变打闪灯后的相片亮度必须依靠的是光圈与 ISO 值。


上图:1/8s f8 ISO100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曝光条件下仅只要缩小光圈,就能达到降低整张照片曝光度的效果了。不过这时候又会有个疑惑:那么改变亮度时什么时候该调整光圈、什么时候该调整 ISO 呢?

我们再重新比较一下上面的两张图,大家有注意到上上图 f2.8 的照片景深较浅吗?在同样焦段的镜头下调整光圈是控制景深深浅的唯一手段,因此如果你拍照的时候必须以兼顾景深为优先(例如大合照、或是微距拍小东西都必须拥有较深的景深),那么这时候你就只能把光圈先调到你要的数值,再依靠ISO 来调整整体亮度;反之如果对你来说通通都没差,反正只要够亮就好,那么调整光圈来控制亮度就会比较快一些啰! (因为通常 ISO 值需要另外按着按钮调整,但光圈一般只要用转盘就能调整)

不过现代的闪灯毕竟不是古早时期的落伍货,我们还是可以直接调整闪灯出力来控制亮度的!例如上图的 Metz 闪灯可以用 1/2 级距调整闪灯 EV 值(TTL 模式下依靠 EV 调整出力),最高可调到 EV +3 全出力。如果你已经试过调整 ISO 与光圈大小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曝光,那么就直接调整 EV 来控制闪灯出力吧!不过有时候闪灯 TTL 模式受到太多机身数值控制的介入反而容易拍摄失误,因此如果不赶时间的话,不妨试试看闪灯的全手动 M 模式吧!
 

闪灯使用重点三:决定成像「光影效果」的关键:闪灯角度

前面一直出现一个词:闪灯直打。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直接把闪灯对着你的拍摄物体,在没有任何扩散、反射的情况下直接照亮你的被摄物体。一般来说相机本身的机顶闪灯、或是手机的闪光灯都是这种形式,虽然能够确实照亮被摄物体,但得到的效果往往既没质感又难看得不得了:

上图就是闪灯直打的结果,可以看到由于光线直直对着War Machine 发出,因此不仅颜色变得非常死白不鲜艳,且直打的光线还让整体的立体感遭到压缩,瞬间从精致模型变成廉价路边摊货。很多人会想:可是我不是已经帮闪光灯装了扩散罩(布丁桶、迷你无影罩)了吗?怎么还会这样?

千万记住一件事,要能够在近距离内将闪灯扩散到跟跳闪(下面会讲)一样,至少要有个砂锅大一样的无影罩,像那种装在机顶上、长宽尺寸不超过15 公分的迷你物体是没有办法达到真正扩散效果的!对我来说那只是用来炫耀与自我安慰的小道具罢了。如果你真的没办法跳闪(没天花板或天花板太高)且又需要在近距离使用闪灯(例如拍Show Girl),那么我建议你买个有趣的玩意:甜甜圈闪光灯罩,这东西打闪灯的效果还不错,不过我没买,所以以后有机会再来介绍。

那么跳闪是什么呢?跳闪意思就是先把闪灯打到别的方向去,再利用反射的方式将闪光反射回来。

上图的跳闪是利用天花板做反射,将闪光做最大幅度的扩散,避免光线过度集中在被摄物体上。不过跳闪并不是只有对着天花板才能用,也可以对着墙壁来营造不同方向的光线氛围,也可以利用大型反射板来控制跳闪的光线方向。在摄影棚里面常常可以看到插在闪灯上的「雨伞(其实叫做反射闪)」也是相同的原理,都是利用光线反射的方式来大幅度扩散闪灯避免光线直打,是比无影罩更有效率的光线扩散手法。

我个人认为跳闪是最自然的打灯方式,尤其天花板方向的跳闪更能直接模拟现场光线的氛围,不管是光线角度、或是打起来的物体表面质感都更能贴近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状态。至于色温什么的在我看来只要拍 RAW 档都不是问题,因此对于新手来说,我通常都会建议你直接往天花板打跳闪就好,比较能确保照片的品质万无一失。

如果你的闪灯支援离机闪,那么就可以利用不同角度的闪灯来制作出不同的情境效果,例如上图是把闪灯用垂直反射+跳闪的方式从斜向的位置往War Machine打光。

(相机机顶闪灯是用来对旁边的闪灯下指令,本身并不参与曝光,这是 Nikon 相机的方便功能)

这样就可以打出如上图这种斜向阴影、或是单边受光的特殊照片效果啦!不过上图也只是做个示意,实际上应该要再加个反射版、无影罩之类的东西来提升光影效果的质感,如下图:

这是在迷你摄影棚拍的照片,利用两侧光线亮暗不同的方式营造出的光线氛围,就是利用侧向离机闪灯所做出的效果,如果你有兴趣往商品摄影、人像棚内摄影发展的话,学习这类打灯技巧就是你的必修课程啦!至于我什么时候会教这个呢?我想就是等我把棚灯买好再说啰!最后就放张侧向打灯的正妹图给大家欣赏欣赏: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选购闪灯的六个心得分享!

“热爱摄影的新进朋友们,闪灯通常会是您较慢摸熟的设备之一。不知道您是否已经准备要添购闪光灯了呢?先别急!添购新设备前可别忘记要多做些功课,快来看一看本篇文章的内容,相信会对您有着很大的帮助喔!”

 

这篇文章不讲闪灯操作、也不讲闪灯怎么用,单纯的教你如何看规格「选购闪灯」,以及一些闪灯选购的注意事项。如果你已经有闪灯了一样应该阅读一下,因为「买了不代表懂,只是你刚好已经买了而已」。以下列出的是我个人认为重要的六个闪灯选购重点。

很多人会认为,闪灯不就是会发光就好了吗?干嘛要花时间、花钱去选购?

如果你这样想,那镜头也是会成像、相机能拍照就好啦!干嘛要花那么多钱去换镜头、去升级全幅机?一直以来我都强调,摄影就是光影的艺术(去年的文章了),因此任何一个影响光影效果的工具都会大幅影响你摄影作品的品质。一支好的闪灯能提供更高的亮度、更稳定的色温、更稳定的亮度控制、以及更稳定的连续运作,这些都是便宜闪灯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如果你希望能玩好摄影、甚至希望能依靠摄影赚钱,那么选好稳定、性能高的闪灯是绝对必要的重要事项。

除非,你根本不用闪灯。

那么到底我今天要说的有哪六个要点呢?这六个要点分别是:闪灯厂牌、GN、TTL 模式、离机闪灯、灯头角度、灯头形式等六种。

 

一、闪灯厂牌

请不要觉得可笑,前面我提到的离奇事件就是「有个人闪灯买错厂牌不能用」,所以只好拿去二手相机店卖掉。买错厂牌已经很扯了,店家卖之前也不问问就卖也挺不道德的,更扯的是买了之后发现买错还不拿去退换更是扯上加扯!


上图:如果你要购买副厂灯,千万千万千万记得选对你的相机厂牌,否则像是 TTL 这类功能就无法对应使用

闪灯厂牌选择有两种:原厂与副厂。原厂就是Canon、Nikon、Sony 这类相机厂商为自己厂牌相机所推出的闪灯,一般来说就是对应自家的相机品牌,因此不太容易买错(你总不会觉得Canon 闪灯可以对应Nikon 相机吧?)。不过要特别注意一下,Sony 闪灯的灯座从以前的 Alpha 单眼到现在的微单眼曾经改过,在选购的时候记得先跟店家报上自己的相机型号确定一下是否能对应使用。

另一个选择就是副厂灯,也就是非相机厂商自己推出的他厂闪灯。不过请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副厂灯就比较烂。

一般会觉得副厂灯比较差主要是因为副厂灯通常比较便宜,例如中国永诺就专门生产三分之一价格的同规格闪灯。不过实际上有些欧洲闪灯厂商所生产的闪灯价格与性能可是一点都不输原厂喔!例如德国制造的Metz 闪灯售价就与同级原厂灯差不多,不但支援原厂灯的所有功能(例如指令离机闪、TTL 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闪灯的品质还要胜过原厂!至于哪个品牌好呢?这里我就不多做评论了,简单说就是摄影器材往往都是一分钱一分货,不要以为性能数字看起来差不多就真的差不多,廉价闪灯的稳定性、闪光品质等永远都不会是原厂或高级副厂闪灯的对手的。

注:摄影品质的好坏除了技术之外,往往取决于摄影器材的好坏。记住一句话:专业摄影师不是傻子,不会为了品牌迷思而去选购特别贵的产品。

 

二、GN 值,决定闪灯能打亮多远距离的关键数据

在选购闪灯时,一般玩家都会要你先注意闪灯的「GN 值」。 GN 值的全名是 Guide Number,是用来说明闪灯在全光出力(最大出力)下能照射到多远的距离。 GN 值的计算方式如上图,也就是用光圈数值(f)乘以打亮的距离(m),例如GN 60 的闪灯能在光圈f4 下打亮15 公尺的距离( 4 X 15 = 60 ),因此闪灯GN 值越高,就代表该闪灯的出力越大。

不过你注意到了吗?我在上图中的 GN 后面都有加上「ISO100」这个数字,这是什么意思呢?

GN 值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他会随着你相机 ISO 值设定、覆盖焦距变动而有所变化。其实这很直观,因为当你相机的ISO 值设定越高、感光度越大,能接收的光线也就愈亮,因此在高ISO 值下就能接收到越多闪灯打出去的光线,GN值也就越高(能打亮到更远的距离)。此外,同一支闪灯在不同覆盖焦距下也会有不同的 GN 值。举例来说,两支不同闪灯的GN 值同样都是60,但一支测试的覆盖焦距是21mm、另一支则是105mm,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一支闪灯就拥有较大的功率输出。

因此 GN 值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厂商拿来玩文字游戏的数值!只要你观察各家闪灯的广告,他们都会告诉你「在ISOxxx、焦距xxx mm 下」的GN 值有多少,一般来说厂商都会用ISO100、105mm 下的GN 值作为该产品的型号与宣传用的GN 值。不过有些厂商会用其他焦段、ISO 值来作为宣传用的GN 值,例如Canon 用 ISO100 200mm 的数据测试才能让旗舰闪灯600EX-RT达到最高GN 值60(这个数值是该闪灯的宣传数值且用在型号上);而德国Metz 闪灯却在 ISO100 105mm 下就能达到GN60,两者的功率输出表现不言而喻。

注:覆盖焦距越短表示闪灯必须涵盖的扩散角度越大(因为是广角镜头),因此在广角端下能拥有更高的GN 值(能打得更远),表示该闪灯拥有更高的功率。

那么 GN 太低的闪灯会怎么样呢?上图这张捷运站都能看到的广告说明了一切。当 GN 值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如上图这种光线打不到捷运后排的问题,导致照片呈现出「人很亮、背景很暗」的问题。不过这可以依靠快门速度、 ISO 等方式解决,并不见得一定要用超高 GN 值的闪灯来解决问题。只是捷运广告出现这种品质的照片 … 或许是请学生自己拍的也说不定。

一般来说,同厂牌的闪灯越贵的 GN 越高,因此如果你在同一个厂牌中选择闪灯,通常直接看价格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是在不同厂牌间选择,那么我并不建议用 GN 值作为选择闪灯的依据。举例来说,中国永诺的闪灯在相同测试状态下拥有比 Canon 原厂更高的 GN 值,但难道这就表示永诺的灯比 Canon 好吗?贵的闪灯除了高GN 值之外,主要的差异还是在于工作稳定性、闪灯品质上,因此购买的时候我建议 GN 值只用来在同厂牌间的闪灯做选择依据就好,不要拿来作为不同品牌闪灯的比较方式。

 

三、TTL,决定闪灯使用「简不简单」的重要功能

选购闪灯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个词汇:TTL。这个词的意思是 Through the Lens,中文又叫做「镜后测光」,也就是利用已经穿透镜头之后的光线来测光的意思。会有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古早的相机测光表是外置的,因此实际测到的光线跟穿过多层镜片进入相机内部的光线亮度其实会有相当程度的落差,会造成测光不准确。 而 TTL 则是把测光元件放在镜头后面,直接对穿过镜头的光线做测量,如此一来就能获得更准确、更贴近实际状态的光线。

那么闪灯有 TTL 可以干嘛呢?

各大相机厂商都会帮自己的 TTL 技术取不同的名字,例如 Nikon 的 i-TTL、Canon 的 E-TTL 等等,不过实际上这些名词代表的都是同样一件事:闪灯预闪测光。过去的老闪灯必须手动调整出力,因此必须由使用者依照经验来自行针对不同的摄影主题调整闪灯出力,对于需要快速拍照(例如采访、婚礼)等使用场合来说就很不方便。 TTL 功能会在快门开启前的一瞬间释放一道眼睛看不见的光线让闪灯与相机对整个环境进行测光,并在快门释放闪灯亮起的前一刻自动设定闪灯的出力,让使用者能轻松拍出曝光更正确的照片。

不过TTL 这个功能会受限厂商限制,因此如果你一定要使用这项方便的功能,那么除了闪灯本身要支援TTL 之外,更重要的是你必须针对你的相机厂牌选购闪灯(特别是在买副厂闪灯的时候),否则不同厂牌的闪灯顶多就只能支援手动调整单点触发、就不能使用方便的TTL 模式啦!至于 TTL 模式有哪些优缺点、该如何操作就等以后的教学再说明吧!

 

四、是否支援离机闪灯

所谓离机闪,就是指闪灯不装在相机机顶上也能正常击发的功能。

其实离机闪这个功能只要你搭配适当的离机引闪器(一头装在相机上、一头装在闪灯上)就能拥有,但如果能省钱不要多买东西总是件好事。目前Nikon、Canon 等大厂相机都支援指令触发闪灯的功能,也就是用相机机顶闪灯发出红外线脉冲将TTL 指令送到闪灯上,再命令闪灯在快门释放的瞬间一同击发闪灯,用起来就跟闪灯直接装在机顶上一样方便。有了这项功能就可以让闪灯从不同角度照射,在拍摄特殊主题的时候就特别好用,以后我会教大家如何使用离机闪,这里就先知道有这功能就好。

这项功能必须注意两件事:你的相机必须支援指令触发、且闪灯必须支援离机闪触发功能。低阶闪灯(高阶副厂一样支援,例如上图的 Metz 就能支援指令触发功能)不能支援机顶闪灯触发我想这很直观,毕竟便宜的东西没有这项功能也不奇怪。不过 Canon 高阶单眼由于「没有机顶闪灯因此不支援」这件事就必须特别注意啰! Canon 全幅单眼都没有机顶闪灯,因此除非你买两支闪灯(一支装在机顶上)或是购买无线引闪器,否则Canon 全幅单眼都不支援机顶闪灯指令触发这项功能!

不过说真的,如果你都用到 Canon 全幅单眼了,你就买个引闪器吧!

 

五、闪灯角度是否可调整

请不要取笑这个功能,因为有很多闪灯是不能调整灯头角度的!即便是 Leica 原厂的小闪灯亦是如此!

闪灯照射的方向会影响画面呈现的光影效果,因此一支好的闪灯应该要能自由的调整灯头角度,让你在拍照的时候可以自由的选择跳闪的角度而不需要每张照片都直接拿着闪灯直直的对着拍摄物打,这样才能拍摄出更多效果、品质更佳的照片。目前的市场上只有最低阶、或是古老古老的闪灯才会有不能调整灯头角度的设计,选购的时候特别注意一下吧!

 

六、依照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闪灯类型

闪灯并非都长得如上图左边的模样!依据不同的用途,厂商也会推出不同形状、功能的闪灯,例如上图右边专门用来近距离拍照使用的「环形闪灯」。那么什么样的用途会用到不同的闪灯呢?例如牙医在拍摄牙齿治疗成果的时候,就会选用能聚光在近摄物体上的环形闪灯(装在镜头最前方)来帮牙齿补光;棚内摄影的时候则会使用出力更大、更稳定、回电速度更快的插电棚灯,以上就是在不同使用情境下选用特殊闪灯的例子。

总之呢,只要你觉得你在拍的东西使用一般闪灯不好拍(例如牙齿用一般闪灯就不好拍),那么通常就会有相应的特殊闪灯或是道具让你能更轻松地拍照,请自行上网问问看吧!或是到我的粉丝团来问我也是可以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摄影其实很简单:教您认识什么是EV曝光值?

“「加减EV值」是摄影初学者也很常听见的一词。EV 值也就是曝光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照片亮暗的呈现,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你照片曝掉了」、「你照片太暗了」,本篇文章将说明加减EV值后的差异,以及PSAM各模式下的曝光补偿该如何调整?”

 

还记得先前教过的 PSAM 相机模式设定吗?在熟悉相机模式设定以及相机的光圈、曝光时间设定组合之后,我想对于拍照这件事你已经掌握了晋身摄影大师的最初阶入门票了。不过知道这些设定分别代表的意义之后,你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了解如何应用它们,才有可能拍出人人按赞的美丽照片。而要学习拍照的最佳方法,不外乎上网看看其他人的作品以及相关的摄影教学,譬如我这个摄影小教室。不过在说到曝光议题时,常常会看到一个词「EV」,而常常又会听到「+1 EV」 或「-2 EV」 等说法,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到底 EV 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对他们做加减呢?

EV 正是所谓的「曝光值」,英文是 Exposure Value,简单说就是该照片「够不够亮」的数据基准。在相机上除了测光表(下面会拍给大家看)会显示当前相机设定下的的EV 值之外,还会有个可以调整的旋钮(如上图,有些相机则是利用按钮在萤幕上调整)也会标明「EV」,而这个设定就叫做「曝光补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加减EV 值。今天要教大家的就是何谓曝光补偿,加减 EV 值又会给相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曝光补偿在哪些模式下可以使用,这样也比较好厘清在不同模式下的曝光补偿有什么效果。在相机的  PSAM 中,除了完全手动调整所有数值的 M 模式之外,其他的 PSA 三个模式都能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来调整曝光值。 因此如果你惯用 M 模式,那么你就不需要太熟记下面这两个 SA 模式下的影响,因为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只要看最下面的曝光补偿应用了解一下相关实例即可。

注:有些相机在 M 模式下调整曝光补偿会连动调整相机 ISO 值,但我认为那样就调整 ISO 值就好,没必要去搞什么曝光补偿。而且你都玩 M 模式了,顺便学习一下 ISO 值的调整也是很合理的吧?玩相机就别偷懒啊!

A 模式下的曝光补偿:相机自动调整曝光时间

A 模式下只要使用者设定好相机的光圈值(我使用手动镜头并固定在f4,不过相机没显示光圈值),相机就会自动测光并调整快门速度来获得最合适的相机曝光值,也就是达到EV0 的程度(请看上图下方的橘色数字0.0,这个数字就是相机的测光表)。

但相机的测光并不是那么神准,如果你在A 模式下让相机自动测光却拍出过暗的照片(例如逆光拍照就很容易有这个问题),那么你就需要使用曝光补偿来让相机「强制」拍出更亮的照片。这时候我们会调整曝光补偿的设定,让他在 +1EV、+2EV 这些数字中变动,让相机自动调整适当的曝光时间来获得更亮的照片。上图可以看到,在EV 值被调整到+3.0 时,相机曝光时间就从上上图的1/60 秒拉长至1/8 秒,LiveView 预览中的草泥马娃娃也变得很亮。这就是在 A 模式下调整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反之如果你把 EV 往负数调整至 -1EV、-2EV 等数字,曝光时间就会缩短让照片变暗啰!

S 模式下的曝光补偿:自动调整光圈数值

看完 A 模式的曝光补偿介绍,相信聪明的大家应该猜到 S 模式下会发生什么事了吧?没错!就是会让相机自动变更光圈数值!以上图为例,当相机设在 S 模式下时,在自动测光下相机自动将光圈设定在 f2.8 的位置以取得 0.0 的正确曝光值。

但如果我们发现拍出来的照片太亮了(特殊颜色反差导致自动测光失灵),我们就可以调整曝光补偿来降低EV 值,例如上图的-3.0EV就让旁边的光圈缩小到f9 以降低曝光量,就是在S 模式下调整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 反之如果发现照片太暗,那么就可以增加 EV 提高曝光补偿来放大光圈以获得更大的曝光量啰!

注:如果在 0.0 的状态下光圈已经达到镜头最大光圈(例如上上图的 f2.8),这时候希望照片更亮请延长曝光时间,不要继续傻傻的调整曝光补偿!因为你再怎么 +EV 光圈也不会突破天际变得更大的!

什么时候该用曝光补偿?

看完上面的曝光补偿说明,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曝光补偿(加减 EV)是用来干嘛的了吧?这时候我们就要来应用他啦!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很明显是用大光圈拍摄的人像照(背景都糊掉了嘛~),但现场太阳非常大再加上人站在凉亭里面拍,因此按照相机的全域测光拍照的话,在A 模式下绝对会拍出背景够亮、人太暗的照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曝光补偿来「+EV」提​​高人像部分的曝光量。这样不仅能让人像的部分达到足够的亮度,也能让照片产生过曝的感觉,呈现「日系相片」的过曝美感。

如果看完上面的说明你还是看不懂,那么就看看上面这张照片吧!因为人脸方向与太阳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在相机的测光与自动调整下,使得背景的曝光正常(不会太亮)而人脸太过灰暗。有些人拒绝使用曝光数值补足而直接利用闪光灯来补足人脸的亮度,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就失去在大太阳下拍照的意义了,我们应该善用大太阳的环境来创造一下特别的美感。

这时候你就可以利用增加EV 的曝光补偿来强制相机用更慢的曝光速度拍照,这样就可以直接让背景过度曝光并补足人脸亮度,同时达到虚化背景(特别是上图这种背景复杂的场景)以及补足亮度两个需求。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脸还是不够亮,也可以考虑用反光板等设备来补足一下反向的曝光,不过那是更高阶的应用,今天我们就先不谈了。


上图也是相同的情况,在大太阳下逆光拍摄常常会导致人脸过暗,在 A 模式下同样是因为测光所产生的问题。你可以考虑用点测光来解决,也可以直接用今天教的「曝光补偿」来处理。以上图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提升人脸亮度,因此一样要让相机用更长的时间进行曝光,因此我们需要 +1~2EV (强制相机拉长快门速度)来提升相片曝光值。

反过来说,如果自动测光下拍出的照片太亮,你就得用 -EV 来强制相机提升快门速度以降低曝光量啰!简单说,曝光补偿就是在 PSA 三个自动模式下发生照片太亮、太暗等问题时所使用的解决方法,算是弥补相机测光不如预期的作法。看完今天的教学,有没有发现好像调整 EV 跟调整曝光时间也差不多的感觉呢?其实曝光补偿(加减 EV)就是一个手动的曝光数值调整过程,只是仍然会先依赖相机预先帮你调整到 EV0.0 状态罢了。不过我个人还是建议,除非你真的真的很不熟相机,否则使用全手动的M 模式有时候反而是更简单的做法,只要盯紧相机里面的测光表再调整曝光时间,其实跟使用曝光补偿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就看你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容易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