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吗?你的相机透露了你的内心~


 

“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喜好与品味,而选择了什么产品可能反应出不同的心理状况。本篇文章特别分享了一篇有趣的心理测验,它是由摄影师Gordon Lewis在使用了多家相机厂牌后写下趣味心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轻松一下。”

 
Canon的你:

你享受拥有一部含有最尖端映像技术的相机。同时你亦很欣赏这间公司照顾周到,无论入门级至专门级的用家,你都总可以找到不同价钱的机身、镜头、配件购买使用。但命中注定——总有一天你会「跳槽」,投入Nikon的怀抱。

Nikon的你:

你享受拥有一部含有最尖端图像技术的相机。同时你亦很欣赏这间公司照顾周到,无论入门级至专门级的用家,你都总可以找到不同价钱的机身、镜头、配件购买使用。但命中注定——总有一天你会「跳槽」,投入Canon的怀抱。

Sony的你:

你相信Sony总是走在消费电子及摄影器材尖端,它在数位影像生产、机身影像技术是领导业界。使用Zeiss optics更令它的影像质素得到世间独一无二的升华! ——不是吗?产品介绍书上是这样说的嘛!除了相信有关介绍,你同时亦相信UFO、星座以及世上真的有圣诞老人。

Pentax的你:

你是那种会花几万完买一部单反,那样你那些在10多年前买回来的K-Mount啦、M-mount镜头啦(加起来的价值可能只有几百元)就可以用了!什么是Spotmatic、Pentax LX、Takumar?你通通不知道,你只是知道自已拿着这样的相机很有型,更能让你赋予相片生命!你发现,身边会摄影的朋友看到​​你时总是在笑,笑什么呢?他们总不会是在笑你吧?

Olympus的你:

你是那种会买北韩啤酒喝、买秘鲁产的内裤穿、买法国车来开的人。并不是因为你真心喜欢他们——只是因为没有其他人这样做!在人们问你为什么买Olympus机时,你的反应通常都是「Olympus机有灵魂喇」、「这是摄影魂」之类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没什么朋友。

Leica的你:

你知道,除了Hasselbald外,没有其他相机比你拿一部Leica出街更引人注目。这令你不怕被人质疑「到底你会不会拍照丫?」。但同时,你亦被迫要对什么是Elmar, Elmarit,Summitar,Summicron及Summilux有所了解(要不是被问到不会答就糗了)。你应该是超级有钱,又或是40岁仍然和父母同住,又或者是买完一枝镜头后,就要找律师和老婆签离婚协议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相机界的LV:Leica镜头制作过程大公开~


 

“不晓得大家在玩摄影之余,除了对拍摄方法有兴趣外,对相机的硬体设备是否也有兴趣?在Leica官网就释出了一支Leica镜头制造过程的影片,观后更觉得Leica镜头果然有他昂贵的原因,本篇文章特别针对影片内容来说明某些制作环节的用途是什么~”

 
每个摄影玩家每天都在拿相机与镜头,但大家知道镜头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最近我在Leica 官网上看到一个镜头制造的小短片,用短短两分半的影片让大家看到Leica 制造镜头时如何将「严谨」、「精准」与「纯手工」这三个看起来极端矛盾的特质结合起来。虽说大家直接看影片也行,但有些动作不解释的话恐怕对一般人来说就只是一闪而过的画面,并不知道这些动作有哪些意义。

不过有件事要注意一下:这则影片是 Leica 放出来的,而 Leica 又恰好是一个除了最顶级 S 系列镜头之外都是手动镜头的公司 … 所以这则影片只着重镜片加工。你如果想看自动对焦那些结构,就等我之后找支日厂如 Nikon / Canon 的影片再来介绍吧!


Leica Lenses (English) from Leica Camera on Vimeo.

其实这则影片是用来说明「为什么Leica 镜头」这么贵的广告,因此每个截图上面都有Leica 的广告词,例如下图的「100 种不同种类的光学玻璃」,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但我看不清楚那写啥。

大家或许会好奇,到底那晶莹剔透的镜片是怎么来的?

我们抛开那些没有诚意的塑胶镜片不谈,光是玻璃镜片本身的原料就已经是难上加难的高科技工业。以Leica 镜头来说,里面使用的镜片光是配方就有超过百种(还有一些以前用过,现在已经停产的),在经过配方融解、混合、凝固之后,还必须经过非常长时间的「退火」,也就是让玻璃从融解高温降到能用手拿的程度。

由于玻璃退火速度越慢越能提高镜片的折射率,因此 Leica 的玻璃退火需要六周,差不多是每小时降温一度。这不仅意味着做一颗镜头要很久(约五十二周),再加上Leica 坚持不用化学药剂帮助玻璃融解、精密控温等,直接造成Leica 镜头成本与售价暴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颗镜头卖到38 万,正是成本过高所致。

Leica 成立过百年,历史上有不少同样型号的镜头。这些镜头除了结构改变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玻璃配方不同,有些镜头甚至是因为玻璃配方突破之后才得以实现设计图理念的!

既然对玻璃品质那么在意,那么严格检查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Leica 宣称这些玻璃将接受老经验技师的60 项检查,不过请不要以为都是像上图这样用肉眼检查,当然还会配合各种不同的仪器来检查玻璃的品质,毕竟Leica 镜头都那么贵,要是卖颗不良品出来也是砸招牌的是。不过以今天的收藏家炒作来看 … 要是买到难得的开箱不良品,大概反而会像变体钞票那样增值吧 …

在确认玻璃品质符合要求之后,就可以将那些玻璃块打磨制成镜片啦!一开始的玻璃原料看起来雾雾的是因为外表还没抛光,这些玻璃内部可都是非常晶莹剔透的!在经过精密的电脑控制器材打磨、抛光之后,才能制作出 Leica 镜头的粗胚,之后再经过镀膜、边缘处理、胶合之后才能组装成镜头。上图的英文写的是非球面镜片抛光,根据 Leica 的说法,非球面镜片制造是 Leica 独家开发的技术,不过这就跟自动对焦是 Leica 发明的一样,现在都已经是人人都会的东西了。

完成抛光之后,镜片才会如上图这样呈现晶莹剔透的外观。以前我曾经拆过一颗 1960 年代的 Leica 镜头,那惊人的透明度 … 令人忘记他的年龄,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惊人的锐利度与画质也一样让人印象深刻。上图是镜片正在超音波洗净机里面清洁,这是为了稍后的镀膜作准备,避免在打磨抛光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影响镀膜品质。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镜头色散?为何会有紫边?如何靠后制解决这些问题?】

这篇文章里我提到一个问题:紫边与色散,这两个问题是因为镜片的边缘与中央的光线色彩折射率不同所导致的颜色异常现象。这个问题可以藉由特殊玻璃改进,也可以利用两片玻璃黏合在一起的方式校正色散。一般比较常见的都是利用胶合玻璃的方式处理,上图针筒挤出来的是镜片专用特殊胶水,涂上去之后会直接把另一片玻璃放上去黏合,在本文最前面的影片中有动作示范,大家会发现:其实做镜头也不是那么机械化的事情。

胶合镜片是解决色散的好方法,但如果从胶合处往内发霉、或是脱胶也会特别麻烦。不过好在经过众多镜头师傅长期摸索之后,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绝对要送回原厂才能处理」的麻烦事,有些师傅自己就能把镜片分开清乾净再黏回去。

到这一步就差不多完成镜片啦!最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镜片的边缘上黑漆」。

这个动作在原厂影片上并没有详细说明是干嘛用的,不过先前采访林师傅的时候倒是有获得答案:用来避免镜片内反射与镜筒反光。由于光线进入镜头之后并不会全部照着物理图的路径那样跑,有些光线会在打到镜片边缘之后往内反射,造成相片上出现鬼影之类的问题。因此用特殊配方的黑墨水把镜片边缘涂黑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镜筒内部都会涂黑也是为了这件事所做的设计。

根据林师傅的说法,这个黑漆原厂使用的都是独家配方的墨水,绝对不是自己拿个奇异笔涂一涂就能了事的,除非能弄到原厂墨水,否则自己处理一定会对镜头画质造成影响。

镜片完成之后还要再经过一次测试,这部分除了用仪器测试之外,也要经过肉眼测试才能完成。

注:Leica 二战时期的镜头到今天依旧相当有竞争力,天晓得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是怎么做出来的 …

完成镜片之后,接下来就是制造镜筒啦!

Leica 镜头外壳都是金属制造+CNC 刻印,这点是 Leica 与日系镜头最大的不同之处(Panasonic 那个只是挂 Leica,跟德国原厂其实没啥关联)。很多人都会以为制造镜头只有镜片属于精密工业,但实际上镜筒制造的精密度要求并不亚于镜片!为了能在后续人工组装时确保精密度,镜筒的制造甚至比镜片还要更麻烦!根据知名 Leica 图鉴作者 Erwin Puts 的书中所述,Leica 某些镜头的全对焦行程只让内部镜片前后移动 0.75mm, 足见镜筒制造工艺的重要。

完成镜筒之后,还要经过电镀、烤漆等工序才能打造出我们常见的银色 / 黑色镜筒。上图是工程师正在帮镜头铭环(镜头前面写型号的那圈)上漆。这里的做法很简单,先把漆整个灌满上上图中用CNC 机器车出来的凹槽,再如下图那样用布擦拭整个环,就能让凹槽留下白字、边缘则维持黑色或银色的外边。

这是很重要的资讯!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小凹槽的字体颜色其实根本不是用什么特殊工具涂上去的,很单纯的就是直接把整个字都涂满之后再把外面擦干净。因此如果你的Leica 镜头已经出现字体掉漆的问题,那么你直接买支模型漆笔(做钢弹那种)把整个字都涂满,在用布在外面反覆擦拭把漆都擦干净,就可以帮掉漆的镜头补漆啦!

上图:平常大家看到的正妹照片就是用这颗镜头拍的!

镜筒组装起来之后就像上图这样,是一种一筒套一筒的复杂结构,而所有的镜片就藉由镜筒卡在结构之中。由于这些一筒一筒的东西必须在对焦 / 变焦过程中能前后移动,因此设计这些结构的难度并不亚于设计镜头光学结构。

举例来说,Leica Summilux 35mm 镜头早期有近距离对焦画质下降的问题,一直到开发出浮动镜片结构(一种会让镜筒内的所有镜片都能移动的结构)之后才解决这个麻烦,而光是这个开发就让这个型号镜头历经了49 年(1961~2010)才获得最佳化改进,足见镜头开发的高困难度。

上图:很多人看到入尘就崩溃,但你知道其实镜头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入了一大堆尘吗?与其去担心入尘的问题,还不如认真把照片拍好比较实际。

最后就是镜头组装啦! Leica 镜头到今天还是手工组装(所以做一颗平均要 52 周),但其实并不是每家厂商都是这样的!想想看,有些镜头便宜到只要两三千就能买到,全手工组装怎么可能划得来?因此适当的机具使用是必然的现象,不过各种不同程度的不精准也就因此产生。毕竟人手组装可以针对每颗镜头制造的误差做调整,机器组装则是装完就过了,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地~

上图:这个蓝色的胶就是平常拆镜头会看到的蓝 / 绿色弹性胶质,是用来避免镜头螺丝松脱用的

上图:这颗就是售价 38 万的 Leica 50mm Noctilux 0.95,是目前光圈最大(f0.95)镜头之一

镜头制造不分好坏,基本上流程就是如上图这样,除了用料品质、制造流程、组装用心程度等会影响镜头最终品质之外,基本上制造过程都是差不多的!且其他自动对焦镜头还会有马达电路等结构要放进去,组装起来也未必会比较简单。当然,像 Leica 这种品质优先、成本第二的厂商现在也就这么一两家,因此并不是每家都这么花时间的!想想看,像 Nikon / Canon 销量这么大的公司,一颗镜头要花上 52 周制造,像话吗?

适当的转移产地(例如Nikon 移到泰国去)、降低劳动成本、引进自动化机械、简化镜片生产(例如塑胶镜片)等都是现在镜头制造厂的必修课,但这也是我把所有现代镜头都出掉的原因:比起紫边、耀光,我更在意镜头本身的品质啊!一颗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镜头对我来说的满足感才是最高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