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镜的世界:教你认识Nikon手动镜的分类~


 

“老镜拍出的照片总有股天生的魅力,如果你是对老镜有兴趣的新手,那可别错过本篇文章要介绍的「Nikon手动镜」,将透过详细说明,带大家慢慢来了解Nikon手动镜的non-Ai、Ai、Ai-S代表什么,帮助新手们选择老镜时更有方向~Vintage lenses produce photos with some kind of natural charm, if you’re a beginner with interest in vintage lenses, then make sure not to miss the ‘Nikon manual focus lens’ that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today. Through detailed explanations, the meaning of functions such as non-Ai, Ai and Ai-S on Nikon manual focus lenses will be introduced, guiding the beginners to choose vintage lenses.”

 
在Nikon 老镜的世界里,原厂镜头一般除了焦段、最大光圈、特殊名号(像是什么阿富汗少女之类的)等分类之外,最常见的分类还有「Ai」、「Ai-S」 、「non-Ai」等不同的标注。一般来说,二手镜头的价格往往会因为这些标注而有不同的价格,且还会有「数位机不能用non-Ai 镜头」的说法,对于玩Nikon 二手镜头的使用者来说是一定要知道的知识。

但到底这些标记有什么含意、对于我们玩老镜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请继续看下去~

现代的镜头有电子接点让机身可以读取镜头的相关资讯,包含镜头焦段、最大光圈等等,因此相机在A 模式(光圈先决)下可以自动读取当下设定的镜头光圈值以算出当下最适合的快门速度。不过古早的底片机可没有电子接点这种先进玩意,一切都是倚赖机身的机械结构来将镜头上的光圈资讯传递到机身上,因此为了能顺利让相机「读取」当下的镜头光圈值,就是开发一台底片单眼相机最重要的课题。


上图:阿富汗少女镜,据说是拍出国家地理杂志知名的「阿富汗少女」照片所用的镜头(Nikon 105mm f2.5 Ai 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大相机厂商开发出各式各样不同的光圈指示机制,让使用者所设定的光圈值(老镜都是直接转光圈环)能让机身得知,以便机身自行测算当下的设定是否为正确曝光值(测光结果会显示在观景窗里,详情请看这篇)。大多数厂牌的机身(例如Canon)在机身数位化之后大多已经抛弃这些纯机械的结构,目前的单眼大厂中只剩下Nikon 还保有这些古老的光圈指示机制,也使得Nikon 相机能往前相容绝大多数的自家老镜,成为镜头家族最丰富的单眼相机选择。

Nikon 目前所用的光圈指示机制称为「Ai(Aperture Indexing)」,即便是目前最新的数位机身仍保有这项机制。不过在更早期(1977 年以前)的 Nikon 单眼可不是用这套系统,因此现在把 Ai 以前的镜头或机身称为「non-Ai」以示区别。上图靠前的是Nikon 相当早期的单眼产品「F2SB」、后方则是不死战神「FM2」,这两台刚好是Ai 与non-Ai 时期的代表作,因此今天就请他们为大家示范两者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 Ai 是什么样的东西!

不管是底片机身(F2 以后)、或是现在的Nikon 中高阶数位机身都可以看到如上图镜头卡口边缘的「方型凸起」(在Nikon 小写​​n 的左边),这个凸起是可以跟沿着镜头卡口旋转的(你可以用手拨动看看)。这个装置就是机身 Ai 功能的重要核心,藉由这个环旋转的角度,就能让机身知道目前的光圈值是多少,是非常聪明且实用的设计。而目前的数位机身如果装上早期的手动镜头,同样也是靠这个装置告知机身目前的光圈大小,跟 38 年前是一样的做法。

既然那个凸起可以扳动,那么镜头上也就得必须有个扳动它的设计!在上图的镜头卡口边缘、小白字「16」的下方有个黑色凸起,这个东西就是镜头上的「Ai」,当镜头卡上机身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卡住机身的黑色凸起,并随着光圈旋转拨动机身上的凸起,达到告知机身当下光圈大小设定的目的。


上图:分别位于机身与镜头上的凸起互相卡住之后,就能让机身得知当下的镜头设定的光圈值了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也可想像「non-Ai 就是没有 Ai」这件事了吧?

在1959 年Nikon 正式采用F 接环(跟现在的镜头一样,五十五年来都没变过)之后,Nikon 相机相机采用了非常有趣的光圈指示系统:兔耳朵(coupling prong),也就是前面几颗Nikon 镜头上可以看到的、位于镜头尾端的那个像兔耳朵的金属片。因此当时的镜头并没有后来才出现的 Ai 结构,所有的镜头尾部都是一片平滑,并不存在任何凸起(请见上图)。

那么当时的镜头要如何告知机身光圈大小呢?

其实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干脆不要告知(没有测光功能的机身)、另一个则是使用上一段提到的「兔耳朵」。由于拥有光圈指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此早期的机身并不是每一台都有测光机制(就像现在低阶数位机身也没有Ai 拨杆一样),例如上图的Nikon F2 使用最早期的尖顶观景窗时不但没有光圈指示功能,甚至连测光功能都没有!必须装上放在机身前面的测光观景窗才能同时拥有两项我们习以为常的测光功能。 (以前摄影师都是人体测光表来着)

F2 换上拥有测光功能的观景窗之后就会变成像上图这样,在军舰部(Nikon 标志那边)下方中间多了一个小小的金属拨杆,这就是最早期的Nikon 光圈指示机构啦!装上镜头之后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这样有没有突然恍然大悟:啊!原来那个兔耳朵是这样用的啊!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以为那个兔耳朵只是让你比较好转动光圈环、或是让你可以用摸的得知光圈环现在转到哪的结构设计,但实际上它会被做成兔耳朵形状可是大有来头的喔!而且后期有一系列较低价的 Series-E 镜头还直接拿掉兔耳朵,当成降低成本的象征呢~所以请不要小看这个兔耳朵,他可是带有历史意涵的重要象征啊!

那么关于 non-Ai 与 Ai 的最后一个问题:数位机要怎么使用 non-Ai 镜头?

其实数位机并不是不能用non-Ai,而是因为non-Ai 镜头的屁股是光滑的,硬装上数位机的话会把你相机上的光圈拨杆给凹断(数位机只有Nikon Df 可用,因为他的拨杆可以收起来)!不过这并不代表数位机就不能用non-Ai 镜头,如果你不在乎改装镜头的话,那么其实可以送去博爱路那边的镜头维修店请他们帮你的镜头「磨出Ai 结构」来,也就是用破坏的方式在光滑的镜头尾端刻出Ai 的结构来,这样就可以让老镜装上Nikon 数位机身啰~

注1:先前我有个朋友跟台北某知名二手镜头店买了一颗non-Ai 镜头,结果店家居然跟他说可以直接装上数位机,一直到我发现他机身的拨杆都有点歪了才知道不能这么做,真不知道该家店的店员都是怎么训练的…

注2:早期Nikon 刚推出Ai 的时候曾经推出官方改装套件让non-Ai 的镜头也能变身Ai 镜头,市场上把这类镜头称为「Ai’D」,请不要把他跟后来的D镜给搞混了。前阵子又看到键盘摄影师在网路上呛人说「Ai’D」就是 D 镜、Ai 是误植 … 请各位摄影小教室的读者别干这种蠢事,谢谢。

最后的最后,就来说说 Ai 跟 Ai-S 有什么不同吧!

Ai-S 是手动镜头最后一次改版,往后就是标有 AF 的自动镜头了(底片机时期就有自动对焦了)。那么 Ai-S 跟 Ai 有何不同?上图左边的是 Ai-S 镜头,可以看到左下方七点钟方向比右边的 Ai 镜头多了一个圆弧形的凹槽。这个凹槽对应的是机身上的一根可以压进机身的探测杆,用来得知镜头焦段的资讯(是否大于 135mm)。

Ai-S 机制是为了对应后期的 F4、FG 等底片机身所搭载的「P 模式(程式曝光)」,让机身能对应较长焦段的镜头自动选择较快的快门速度以避免手震。其他 Ai-S 的改变还有线性光圈开启范围等针对 P 模式所做的设计。不过这些功能仅限 F4 以后的机身才能用到,像 F3、FM2 这些老机身就完全无法享受 Ai-S 机制所带来的好处。不过 Ai-S 镜头通常都是同一焦段镜头的新改款,在光学性能上都会有所改进。因此除非是特殊的镜头,否则都是同一颗镜头的 Ai-S 版本表现最好(也最贵)。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从法兰距来认识转接镜头,让摄影世界无限大~


 

“有在玩镜头的摄影高手们都知道,有时相机接上老镜头,可以拍出许多数位镜头达不到的效果,那为何现代的数位相机能使用以前的手动镜头?又或者可以换其他大厂的镜头?本篇文章就要介绍大家「法兰距、转接镜头」是什么,帮助摄影新手玩镜头更进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转接镜头」这个说法呢?我们一般的认知是Canon 配Canon、Nikon 配Nikon,虽说还有Sigma、Tamron 这些副厂在帮主流相机推出镜头,但在购买时还是得特别挑选「For Canon」、「For Nikon」等不同镜头型号,就连无敌副厂镜德国Zeiss 都要为镜头加上ZE(Canon)、ZF(Nikon)来作为镜头接口的区别。但你知道吗?其实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不同厂牌的镜头其实都是可以透过转接环互换使用的,例如 Sony 用 Leica 镜头、Nikon 用 Leica 镜头 等等。

而这个所谓的「特定条件」,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要相机数字:法兰距

为什么不同相机的镜头不能互换使用?

镜头之所以有厂牌适用的区别,主要原因有二:接口不同与法兰距不同。上图左边是Leica M 镜接环、右边则是Nikon 单眼F 接环,两者很明显在卡榫、直径、以及机械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在整体结构如此不同的情况下,用膝盖想也知道绝对不可能直接把左边的Leica 镜头插进你的Nikon 单眼中,反之亦然。

但稍有研究摄影的朋友都知道,这世上有种叫做「转接环」的东西可以让你把不同品牌的镜头插在不同的机身上。但真的是这样吗?

前面说过,决定镜头能不能交换使用的要点还有「法兰距」这个重要数值。所谓的法兰距,就是镜头接口金属环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就如上图所示。每一家相机厂商都有不同的法兰距,有些特别短如 Sony、Canon;有些则特别长如 Nikon、Leica R。法兰距会决定你的镜头是否能正常的在感光元件上成像,不正确的法兰距可能会产生无限远无法对焦、直接无法对焦、成像范围小于感光元件尺寸(照片周围会有黑圈)等问题。


上图是 Sony A7R,像这类没有反光镜的微单眼由于取消反光镜,因此镜头接环到感光元件的距离都非常非常短,也就是所谓的「超短法兰距」。

注:微单眼与单眼差异请参考:【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单眼、微单眼、类单眼?】

上图则是拥有反光镜的Nikon 单眼,可以看到在反光镜升起后的法兰距(紫色部分是感光元件,必须升起反光镜才能看到)远比前面的Sony A7R 还要更长。以目前所有的单眼、微单眼来说,Nikon 单眼的 F 接环可说是主流相机中拥有最长法兰距的相机,这也使得 Nikon 相机不容易转接他厂镜头。而 Sony 微单眼的 E 接环则是拥有最短的法兰距,可以转接几乎市面上的所有镜头。听起来很神对吧?其实原理很简单:


上图是左边是Leica M 镜头转接到Sony E 接环(Sony 微单眼,包括APS-C 与全幅机)的转接环、右边则是Nikon F 镜头(Nikon 单眼)转接到Sony E 接环的转接环。两者都是把不同厂牌镜头接到 Sony 微单眼用的转接环,但两者的厚度却相差甚远,看出什么端倪了吗?

是的,转接环不只是把你的 Nikon 金属接环转换成 Sony 金属接环的模样,他还有一项超重要功能:模拟该厂牌镜头所需要的法兰距。前面照面可以看到,Nikon 镜头所需要的法兰距远超过Sony 微单眼,因此当Nikon 镜头要装上Sony 相机时,就必须帮原本只有超短法兰距的微单眼「模拟」出与Nikon相机一样的微单眼,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透过加厚转接环,把镜头底部推离机身来让相机的法兰距变长啰~

因此 Nikon 与 Sony 可说是目前可交换镜头相机中最极端的两个例子。 Nikon 拥有最长的法兰距,因此除了Leica R 这个法兰距相同的德国朋友之外,其他什么Canon、Contax 等镜头都无法直接透过一般的转接环来使用;而Sony 的法兰距最短,因此只要购买相应的转接环来加长法兰距就能让Sony 微单眼使用几乎市面上的所有镜头。

这也是为什么网路上很多玩家把 Sony 微单眼戏称为「北港XX」(后面两个字请自行 Google),虽然很难听也很歧视,但也说明了 Sony 微单眼所有镜头皆可用的特性。

Leica 镜头有非常高的画质表现,甚至一些二战后生产的镜头表现都还超过现在一线大厂推出的现代镜。但由于Leica M 机身动辄二十万起跳的售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Leica 镜头一万来块就可以买到,相对便宜不少),因此在Sony A7 系列全幅微单眼推出后,让Leica 镜头不再需要为了APS-C 片幅(A7 系列以外的Sony 微单眼)而牺牲广角焦距、比Leica 原厂机身更高的画素与机身性能也让A7 成为众多Leica 镜头玩家必备的「Leica 镜头解放」相机。

注:为什么 APS-C 要牺牲广角?请看这篇: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片幅、焦距、光圈?】

转接镜头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幅节省购买镜头的钱。

许多老镜的价格都远比现在新推出的镜头还低,例如Nikon 的超广角镜头、微距镜头、甚至Leica 的部分型号镜头都比现代Sony 新推出的Zeiss 镜头来得便宜,画质表现也要更好,这时候就可以透过转接老镜的方式来获得更高的画质并节省购买镜头的预算。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镜头透过转接之后都必须手动对焦,虽然像是Canon、Contax G 等镜头有推出Sony 专用的自动对焦接环,但不论是精准度、或是对焦速度都只能用「悲剧​​」来形容,因此还是忘了他们吧!

转接之后必须依靠手动对焦,但是要怎么使用呢?

单眼转接之后会有对焦指示灯、有些转接环也会附上合焦晶片在你对到焦时发出逼逼叫提醒你,使用相对简单,以后我有机会再示范给大家看。至于像上图的微单眼,在对焦上一般则是提供「峰值对焦」以及「放大对焦」两种选项,如下面两张图:

峰值对焦

看到上面图片中有出现一些黄色的点点吗? (在镜头字体上)这是机身透过物体边缘反差所做出来的峰值显示,简单地说,就是有对到焦的地方会有如上图的色彩点点来提示你。有些相机的峰值是红色或其他颜色(Sony 可自己选颜色),可说是微单眼手动对焦最快速也最简单的方法。

不过峰值对焦对于反差不明显、环境黑暗等拍摄主题就会出现「无法显示峰值」或是「峰值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并不是一个万能的对焦功能。但如果希望更快速地对到焦,那么峰值就是个好选项啦!另外并非每家微单眼都有提供峰值对焦的功能,因此在选购前千万要先查清楚你的微单眼到底有没有峰值对焦,否则买了却不好对焦就搞笑啦!

放大对焦

放大对焦顾名思义,就是把画面放大让你直接看着「对焦」。这个方法对于那些拍摄静态物体、或是手脚快速的朋友来说非常实用,且能够确保你拍到的画面是「绝对锐利清晰」的。对我个人使用来说,这个对焦方法甚至比机身自动对焦还来得更可靠!毕竟自动对焦还是会出现对焦不准、对焦系统误判等问题,但是直接放大来看就绝对不会有这个现象,除非你眼睛看不清楚,否则用放大对焦绝对是静态摄影最有保障的对焦方法!

注:如果你觉得上述方法很麻烦、旅游不方便,推荐你使用这个方法:手上有老镜头吗?教你看懂景深尺与超焦距,手动对焦也能轻松拍照!

看完以上的介绍,我想你应该也对镜头转接这件事有些认识了吧?基本上只要法兰距对了、转接环买了,就能让你玩转各式各样不同的镜头啦!有些镜头由于法兰距相同,甚至只要换个金属环就能直接使用,例如上图的 Leica R 镜(右上角那颗)就只要直接更换金属接环就能给 Nikon 单眼使用,超方便的!几乎你看到我在瘾科技上的所有照片都是用这颗镜头拍出来的,画质很赞呢!

镜头转接的道具其实很多,你只要直接在网路上丢进你的相机品牌与镜头品牌搜寻,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转接环啰!

超重要不看会被笑的名词释疑: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法兰距」是来自英文Flange 的音译,全名是「Flange focal distance」,指的是「感光元件/ 底片」到相机镜头金属接环之间的距离,并不能算是光学「学术」上的名词,而是相机厂商对于相机镜头接环设计的数值。这个名词很容易被跟另一个名词「Back focal length」搞错,必须特别注意。 Back focal length 在台湾的主流译名是「镜后距」,是指镜头最后一块镜片跟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

镜后距跟法兰距、跟微单眼、单眼之间都没有必然的关连,而是跟镜头本身的光学设计有关。例如Zeiss 的Biogon、Leica M Super Angulon 等系列的超广角镜头都因为镜后距太短而在数位相机上容易产生红移(相片边缘出现红色阴影)的问题;Leica R(本文中可以装上Nikon 单眼的镜头系列)的Leica R Super Angulon 的特定版本就因为镜后距会造成反光镜打到镜尾而必须修短反光镜。但实际上这些镜头的法兰距都是可以装上相应的相机且可以正常对焦,只是因为镜后距问题而有拍摄上的问题而已。

两个数据常常被人搞混,因此我想还是解释一下比较好。至于为什么我会发现这件事呢?因为这篇文章转到某FaceBook 相机社团后,我被一个物理光学背景的留学生老前辈(自称玩了三十年老镜,从老镜还不是老镜的年代玩到老镜变老镜的老前辈)大呛了一通,说我是个博士生却连英文译名都不能谨慎对待,连我的学术涵养都受到质疑。结果搞了半天原来是对方把法兰距跟镜后距搞混,以为我自己帮镜后距取了个新名字叫做「法兰距」 …

所以朋友啊!法兰距(Flange focal distance)跟镜后距(Back focal length)是不一样的东西啊!千万别搞混了。前者影响你这颗镜头能不能在特定相机上工作并正常对焦;后者则影响你的镜头能不能有正常的成像(例如前述的红移就是不正常)、或是镜头能不能正常工作(打到反光镜就是不正常)。两者对于转接镜头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完全无关的不同影响,入门老镜前千万要搞清楚啊!

注:红移问题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玩镜头转接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靠后制来解决红移问题!】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手上有老镜头吗?教你看懂景深尺与超焦距,手动对焦也能轻松拍照!


 

“爱好摄影的朋友们,手上有珍藏多年的老镜头吗?有没有发觉老镜头上的刻度转环,比现在的镜头复杂上许多?本篇文章将教您搞懂老镜头的景深尺,以及说明什么又是超焦距?当您搞懂这些时,就会发现手动对焦的老镜头,其实没有您想像的那么难用!”

 
每次说到景深,一些网路大大、前辈就会开始告诉你一些什么应该看景深尺啦、超焦距就不用对焦之类各种充满「焦距」名词的意见,但世界上有三种人:生于自动对焦时代、只知道手动对焦但不管景深尺、以及完全了解景深尺等三种,而前两者我想应该涵盖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摄影族群,因此听不懂前辈说的话也是很合理的一件事。不过回头想想,难道我们要继续当一无所知的人吗?当然不是!因次今天我就要跟大家说明到底什么是「景深尺」,以及这功能到底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未来 … 至少用来唬弄一下新手也是挺有趣的不是吗?

好吧,其实景深尺这个概念并不只是用来唬弄新手,如果你想要能更精细的控制相片散景范围以做出想要的特殊相片效果,那么了解景深尺的概念就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以上图来说,我们希望能让靠近我们、以及远离我们的屋顶都散景虚化以降低画面复杂度、凸显猫咪,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控制散景的范围让他能达到我们要的效果。以往我们都只能靠经验、靠猜测来作出如上图这种「清楚部位约四十公分宽」的效果,无法直接调整光圈来精准控制清楚范围,但现在就不一样啦!只要你搞懂景深尺的概念,你就不用在那边瞎猜啰!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件事,就是新镜头大多没有景深尺,必须要像本文最开头那种手动老镜才会有景深尺的存在。不过不用担心,网路上有很多现成的景深尺对照网站,手机上也有现成的景深App 让你换算不同镜头、不同焦段下的景深尺为何,只要你用「景深尺」当关键字,你就能找到许多相应的网路资源或App,这里就不多列举了,请大家自己动手找找吧!至于景深尺所对应的功能以及使用方法正是本篇文章要教的内容,因此请不用急着找,先把本文看完再说!


上图:搞懂超焦距,手动镜头就可以达到「不用对焦也能拍照」的神秘境界,相机直接挂在脖子上按快门就能拍出像上图这样的照片啰!

或许你会想,除了知道景深范围之外,景深尺就没有其他功用了吗?如果你是手动老镜玩家、或是正打算进入底片机、手动对焦老镜头的世界,那么你就必须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名词:超焦距。所谓的超焦距就是指当目标物距离你达到一定距离时,你只要把对焦环转到无限远,不论怎么拍「都会很清楚」。这个概念在网路上有很多教学,但能简单易懂的却不多,因此在下面我介绍完景深尺的使用之后,我会再额外介绍「超焦距」这个概念让大家了解如何使用它。

 

景深尺:让你知道距离你多少范围内的景物「不需要对焦」也会是清晰的

不同厂牌的景深尺长相多大同小异,一般都会以上图最下两层(有无限大标示以及下面有对称 2.8、5.6 数字的区块)来表示,是一个两者可以旋转对照的神奇组合。至于这要怎么看呢?其实很简单,首先我们要先确认现在我们的光圈设定是多少,假如是f2.8,那么我们就只要注意最下层两个2.8 之间的范围;若光圈设在f8,那么就是注意两个8 之间的范围啰! 至于范围之间要看什么呢?答案就是直接打数字上面的直线对准上一层的距离标示,卡在两个直线中间的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用对焦也会清楚的范围」。不过这样说你一定看不懂,所以我画了下面的图来做个说明,请你跟上面的照片对照阅读!

以上面的照片来说,我们对准正中央粗线条的对焦距离是25 呎(老镜头会用英尺来标示距离),也就是说「被拍的人」距离摄影师25 呎,对焦环必须转到「25 呎」的距离才会刚好对到焦。但实际上「景深」是有一定范围的,就像上面那张猫咪图那样,在猫咪为主的前后40cm 内都是清楚的,因此并不见得对焦在25 呎时​​「被拍的人」就必须维持在固定的位置不能动。以上面照片的景深尺来说,f2.8 的线条对照上一层的距离标示刚好落在20 呎以及37.5 呎(请大略用等比例抓一下数字)之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对焦在25 呎且光圈设在f2.8 的情况下,「清楚范围」大约就落在距离摄影师20 呎到37.5 呎之间,也就是「被拍的人往前五呎、往后十二点五呎」都还是会维持画面清楚不模糊的状态。

至于这两个数字以外(0~20、37.5 ~无限远)呢?当然就是所谓的「散景」啰!

当光圈缩小的时候,景深就会比较深、散景也会比较少。其实从景深尺来看就很能理解这个概念,当我们把光圈调整到f8 时,我们就必须看镜头最下一层标示着「8」的那两条线,而这两条线所标示的位置高好落在14 呎到100 呎之间,也就是从距离摄影师开始14 呎到100 呎(约三十公尺)之间的画面都是清晰没有散景的!因此只要「被拍的人」后方的景物距离不超过三十公尺( 100 呎),那么就会因为都在景深范围内而「完全没有散景」啰!

这个概念不仅可以用来知道散景的距离,同时也可以用来拍摄「14 呎到100 呎」之间移动的物体而不需要重新对焦,对于想用手动镜来拍摄小动物、小朋友、运动选手的人来说就能简化对焦的复杂度了。

超焦距:当超过「指定距离」的时候,不需要对焦也会是清楚的!

搞懂景深尺概念之后,你一定会想,那「无限远(横躺的 8)」的那个标志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无限远对焦其实就是针对那些已经达到镜头景深极限(就是不需要对焦也会清楚的距离)以外的物体所使用的对焦距离,但到底要「多远」才能算是无限远而不需要对焦呢?其实这个答案早已写在镜头上啰!

当我们把无限远标志直接对准镜头最下层的中央粗线上时,你会发现在无限远的另一端已经没有数字了!也就是我们只需要看无限远左边的数字与最下层光圈数值的对照,就能搞懂在特定光圈下「距离多远开始」不需要对焦,而这个概念就是所谓的「超焦距」。

那么超焦距到底怎么看呢?以上图这颗镜头来说,当无限远标志对准中央粗线时,左边2.8 直线上方刚好落在100 呎的位置,这代表当光圈设在f2.8 时,从100 呎开始到无限远都会是清晰而不模糊的。简单的说,就是当你光圈设在f2.8 时,只要被摄物体距离你超过三十公尺,那么只要你把镜头的对焦转到无限远的位置(中央粗线对准无限远标志) ,那么你就不需要对焦就能把照片给拍清楚了。

那你一定会想,要是距离随便都三十公尺(100 呎)以上,那我还拍个 __ 啊?其实超焦距的距离限制减少得很快,从上图可以看到,当光圈缩到f8 时,超焦距的距离就急速衰减到37.5 呎(约十公尺)左右,对于一般拍拍路人、拍拍在玩的小朋友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焦距越短(越广角)镜头的超焦距越短,以本文最上图的20mm Nikon 超广角镜头来说,两公尺以后就是超焦距了,等于只要被摄物体距离你两公尺以上,你直接把对焦还转到无限远就可以免对焦一路拍了!因此如果你希望街拍不引人注意,使用越广角的镜头就越容易对焦,也就不用一直把相机贴上脸来用眼睛看啰!

注: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超广角镜的散景少纯粹是因为他的超焦距距离太短,因此除非贴着人拍,否则几乎都是无法拍出散景的!

不同家的镜头有不同的景深尺标示方法,例如 Nikon 的景深尺一定会漆上与光圈数字相同的颜色,让你看颜色就能辨别哪条线代表哪个光圈数值。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手动镜头就一定有景深尺喔!以上图的Leica R 镜来说,他就是一颗没有标示景深尺的镜头,当然他是变焦镜也是没有景深尺的原因之一,但请记得「越新的镜头就越可能没有标示景深尺」 ,因此如果你的镜头没有标示但你又想知道,就请你上网搜寻景深尺的相关资源,在针对你的镜头品牌、焦段、型号做查询啰!

 

 

看更多数位暗房特辑:

后制一点都不难,搞懂这些你也可以轻松玩风格~

LightRoom小学堂:教你如何调出令人心动的好肤色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玩镜头转接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靠后制来解决红移问题!


 

“玩摄影资历较久的老朋友们,应该都有过将老镜头接上转接环,安装在新的数位单眼相机上来拍照的经验。许多年代久远的老镜头,总是能拍出与众不同、具有独特味道的相片,可是老镜头配上新相机,难免会产生一些预料外的疑难杂症。本篇文章针对法兰距、红移问题做一说明,期望对玩镜头转接的朋友能有帮助。”

 
镜后距是设计镜头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但在可更换镜头相机上在转接镜头时所产生的影响却与法兰距不太一样,相应的处理方式也有极大的不同。这篇文章将告诉大家到底法兰距与镜后距有何不同、而当遇到镜后距太短的超广角镜头所产生的「红移」问题又该如何用Lightroom 解决,如果你有类似的问题,还请你认真把这篇文章看完啰!

 

所谓的法兰距,就是指镜头接口金属环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英文是 Flange focal distance,开头的 Flange 正是「法兰距」音译的来源。法兰距只出现在「可以换镜头」的相机、摄影机上,因为必须遵从这个数据,不同型号的镜头才能正确的对焦并无限远合焦。至于为什么不能换镜头的机身就没有法兰距?因为没有镜头接口金属环,当然就没有法兰距啦~

对于法兰距不同的相机镜头,我们可以透过转接环的方式增长机身法兰距来接上异机身镜头。那么镜后距呢?

如果只针对镜头设计而不谈机身接口问题,对于光学设计本科的人来说,他们只在意所谓的「镜后距(Back Focal Length)」。镜后距指的是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是镜头设计光学路径的重要数据。即使是同样法兰距的镜头,镜后距的设计依然是随着镜头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家可以看下图:

上图两颗镜头都是 Leica M 卡口的镜头,因此两者的法兰距都是相同的(适用 Leica M 系列相机)。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左边那颗 28mm 的镜头尾巴比左边的 35mm 镜头凸出了一大截(里面是镜片),这就是所谓的「法兰距相同镜后距却未必相同」。左边那颗镜头拥有较短的镜后距,因此最后一片镜片就会凸出镜头卡口。看看你自己的镜头,有些尾端凸出卡口、有些则深深陷进卡口内部,就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镜头由于镜后距太短,因此在单眼相机上转接时会发生反光镜打到镜头最后一片镜片(后玉)的问题,俗称「打板」。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相机机身原厂都会提供正确的法兰距以及「不会打板」的极限距离数据给镜头设计厂,让他们在设计镜头时可以避开这类问题。但如果遇到异机身转接时(例如 Leica R 镜转接上 Nikon 单眼),就必须透过裁切反光镜或镜尾遮光罩长度等方式解决了。

总而言之呢!只要法兰距对了,基本上任何镜头都能转接到任何相机上(先不论片幅裁切的问题)且可正常动作。但如果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镜头(一般来说是超广角镜,因为镜后距通常比较短)时,就有可能发生打板(单眼)、卡到感光元件(微单眼)以及在Zeiss、Leica超广角M 镜非常容易产生的「红移」问题。前两个问题可以透过修改镜头尾端或相机机身解决,但「红移」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些,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做红移

所谓的红移就是如上图这样,从相片的边缘往内出现紫红色的渐层色晕,有时还会减低亮度产生「暗角」

首先要知道:红移其是一种在数位相机上才会发生的特殊现象,在底片机上一般来说不会发生的!

红移一般来说只会发生在镜后距很短的镜头,例如 Zeiss Biogon 结构、Schneider Super Angulon 结构的 Leica M 卡口、Contax G 系列超广角镜头在数位微单眼相机上都会产生这个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红移,是因为镜后距太短导致镜头边缘的光线斜射进入感光元件的角度太大,导致成像的颜色出现偏移、同时也产生边缘亮度降低的暗角或是边角画质崩溃等问题。

微单眼转接短法兰距的超广角镜头通常都会出现红移,至少也会出现边角严重失光、边角画质崩溃等问题,其中又以 Sony A7R 全幅相机最为严重。想在微单眼上使用超广角老镜有三个方法:

第一,选择 APS 片幅或更小的相机,用片幅裁切的方式避开红移的范围;

第二,使用 Sony 新型微单眼内购的镜头修正 App 来处理;

第三,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开短法兰距的超广角镜头,例如法兰距超长的 Nikon、Leica R 超广角镜就不会有红移问题。

只有数位相机会产生红移问题是因为感光元件(例如CMOS)的厚度比底片高得多,因此会比底片更贴近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就会导致严重的红移、边角失光、边角崩溃等问题。 三种问题除了边角画质崩溃(贴近相片边边的画质急遽变差)之外,都可以透过Lightroom 等修图软体轻易地解决 ,以下将教你如何修复红移、边角失光、以及超广角变形等问题,方法非常简单!

注 1:红移最严重的超广角镜头较知名的有 Leica Super Angulon M 镜、Zeiss Biogon M/G 两种镜头、Voigtlender Color-Skopar 等,在意红移的朋友请尽量避开。

注 2:基于相机结构限制(例如反光镜),相同结构的镜头会因为卡口(法兰距)不同而有不一样的镜后距设计。例如 Super Angulon 在 Leica R 镜版本上的镜后距就远比 Leica M 镜版本来得长,转接上微单眼就不会产生红移问题。


超广角变形、红移与边角失光修复(以 Lightroom 为例)

在Lightroom 右边的调整参数栏位中,最下面有个「镜头校正」选项,是用来针对特定的镜头做修正,例如超广角变形(边缘看起来有点圆弧)、边角失光(边缘四角比较暗)等问题。如果你使用的是现代镜头,那么Lightroom 就会针对相片内部所记录的镜头型号来自己帮你选择适当的修复模板,你只需要帮「启动描述档校正」打勾并确认Lightroom 选择的镜头型号是否正确即可。

如果你的镜头很老、不支援机身纪录镜头资讯而让Lightroom 无法自动帮你选择描述档,那么你也可以手动选择焦段与品牌最相近的镜头型号让Lightroom 自己帮你处理,然后你再拉动下方的「扭曲」(解决广角变形)以及晕映(解决边角失光)来调整相片细部数据,让他更接近你要的成果。

不过镜头校正无法对红移作处理(可以处理紫边,以后我再教大家使用)、且对于边角失光的问题处理幅度也相当有限,因此如果你使用老镜的话,那么今天所要处理的三个问题(红移、暗角、变形)中就只有变形一项能用镜头校正处理,另外两项请继续看下去。

由于同一颗镜头在同一台相机上的红移、暗角范围一般来说都是以逆椭圆形的方式向外扩散,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圆形的渐层滤镜来处理红移问题。首先请点击右上角的渐层滤镜,接着在照片上拉出一个大大的椭圆形,让这个圆形的边缘刚好贴到红移开始的边缘位置。这里先不用一次就拉准,可以稍后再针对调整效果来修正椭圆形的形状与大小。

拉好形状之后,请点击上图右边缘圈圈中的「反转遮色片」,这样才能让渐层滤镜调整的范围反过来向外扩散。千万记得要勾选这个方块,否则等等你就会调整到椭圆内部的区域,而不是针对外圈的红移做调整喔!

调整好形状并勾选反转遮色片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色温」、「色调」两个数值来处理红移问题。 色调向右边绿色拉动可以解决红移、色温则可以处理在调整色调之后所产生的色温偏移问题。 利用两者的数值搭配解决红移的紫红色之后,就可以在用「曝光度」这个数值来处理边角失光的问题,如果边角因为画质崩溃而变得模糊、对比降低,也可以拉动下方的锐利度、对比度等数值来处理。

一般来说,利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红移与失光所产生的颜色偏移与暗角问题,不过毕竟是透过修图的方式处理,因此多少都会对相片画质造成破坏。但如果你一定要使用这类会产生红移的镜头来拍照,那么这就是唯一解决红移的方法啰!除非你直接拍「黑白」照片,否则红移或是修复后的画质减损都必然的结果。另外边角画质崩溃的问题 … 因为画质变差就是变差了,你再怎么样也是救不回来,所以就放弃他吧!

修复红移问题之后,就可以依照我们修图的习惯来调整整张照片啦!当然如果你在调整过程中发现红移修复不够完善,随时都可以点击渐层滤镜重新处理红移问题。前面也说过,相同镜头在相同机身上的红移范围大多是相同的,因此你在处理完一张照片之后,就可以利用「将设定套用到其他照片」一类的功能把刚刚做好的渐层滤镜套用到所有照片上,一口气解决所有照片的红移,就不用一张一张慢慢修啦! (不同软体有不同的套用方式,请你先上网查询一下)

上图就是稍作调整之后的结果!虽说两边还是有淡淡的紫红色,不过如果再做更细部的颜色调整,其实还是可以把那些红色区块给移掉的,如果你很在意的话就请你先找一张最严重的慢慢修好,之后再用套用设定的方式批次处理所有照片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