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后制教学:调整渐层滤镜角度,教您如何调出好的商业相片?

 

“各位爱好摄影的朋友,有没有发觉许多随处可见的商业照片,总是与自己拍出的相片有着些许差别?一点点光影呈现出的渐层效果,似乎就有着能让商品发光发热的神奇魔力,总是令人不自觉地多看两眼!本篇文章将介绍神奇的后制手法,让你也能轻易调出好的商业相片效果。”

 

上图:Sony A7R +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六枚玉)搭配 Shoten 近摄转接环

这组照片我是用 A7R + Leica M 镜拍的,因此相片细节、颜色过度(皮革的颜色渐层)都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是我最爱的商品拍摄组合。在适当的打光、摆设之后,拍出如上图这样的曝光正常照片,不过如果我就这样把它放到我的业配文里,那我就不是陈寗了。

我会做这种不敬业的事吗?不会啊!所以我需要让这张照片看起来更酷炫一点才行,所以我先把颜色什么的拉一拉:

拉完之后会变成上面这个样子,这里比较特别的是我把饱和度与鲜艳度往两边极端值拉,一边拉到正五十(鲜艳度)、一边拉到负三十九(饱和度),这种两个色调相反调整的方式可以让照片变得非常… 戏剧化且色彩强烈,再加上清晰度拉高到正五十之后,就可以把照片的「质感」给做出来,让照片变得更加吸睛一些。

不过这里得注意一点:商品的「原色」。如果你仔细比较上图与上上图,你会发先虽然我对鲜艳与饱和度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最后我还是让皮套维持在与原来差不多色彩。这是因为今天我要做的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商品摄影,因此我不能把产品颜色变得跟原来的不同,那样就变成欺骗读者了。

接下来我把锐利化也拉高,这是因为即便相片在网站上会被缩图到只剩下1024 宽,但细节被拉高(色彩边缘对比拉高)还是会让照片整体感觉变得跟原本不一样,会有种「喔细节很多」的感觉。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就算你缩图缩到只有 320 宽,有没有拉高锐利还是看得出来的。

处理好之后就要先来裁切照片啦!先前有说过,在开始处理相片暗角之前,最好先把照片依照你要的比例构图给裁切好,这样在制造暗角的时候才会比较符合照片构图所需,而不会事后还要再大调整一次。

这里的构图原则是「尽量把产品塞满照片」,先前我有说过,我会在拍摄文章首图的时候特别把商品的上下两端预留裁切的空间,这样在后制的时候才能保留最大的裁切可能,同时也可以避开镜头边缘画质劣化的问题,这是商业摄影必须特别注意的重点之一。

裁切好之后差不多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什么对角线构图了(虽然上图从产品到桌面纹路都充满对角线),反正调整起来你觉得好看就好,背诵太多术语并不会变成大师的。

接下来就是这次的重点 —— 渐层滤镜的角度啦!

首先我们先开一个首先我们先开一个渐层滤镜,把反向遮色片、曝光度、清晰度这些数值调整好,让他看起来如上图这样。

注意到了吗?在一开始设定渐层滤镜形状时,​​我直接就设定成一个斜向的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平的椭圆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比较上图与下图:

看出来了吗?

虽然上图也很不错、也突显了中间的产品,但由于相片暗角过于平均,使得这张照片变成一张「Lomo 风格相片」,并没有传达出「我就是要你看这个皮套」的感觉。当然,如果你的产品一开始就是放成平的,那么渐层滤镜设定成平的也就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通常都不会把商品放成平的,因此实际上会用到上图这样的渐层滤镜角度其实根本少之又少,只有在制造Lomo 风照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种设定方式。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两者差异,那么改的想法,把「相片暗角」改成「聚光灯效果」会比较容易些。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看起来就像是用一个椭圆形聚光灯打在皮套上,让皮套变成相片舞台的主角。事实上这种照片也可以用闪灯/ 棚灯用的聚光罩来处理,或是直接用持续聚光灯拍摄也行,不过那样你就需要上述的设备,操作上就会比较麻烦一些,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写个教学。

现在再回到渐层滤镜角度吧!请见下图:

上图套用的滤镜角度跟前面那张图是一样的,因此看起来就非常非常奇怪,好像照片一开始就没拍好一样。这是因为上图的构图方向是与前面那张图片相反的,因此如果以渐层滤镜应用来说,就必须跟前面那张图片一样顺着产品方向来设定,就像下图这样:

把渐层滤镜反过来变成从右上往左下的椭圆形,看起来就正常多了!

上图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把渐层滤镜调整到跟你的商品方向相同的位置,就可以让照片的「聚光灯」看起来更自然一些。不过上图我后来又重新调整了相片构图,重新裁切如下图:

由于我裁切的幅度很大,使得原来的渐层滤镜效果就不见了!因此在裁切完之后就必须再重新调整渐层滤镜的位置与亮度。

就像上图这样,就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有特色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如何用Lightroom笔刷让烟雾轮廓更清楚?


 

“里面有提到这张照片虽然用闪灯凝结了罐子里的龙卷风,但实际上因为罐子里的雾气很多,所以拍起来的效果其实还是要经过 Lightroom 的修整之后才会达到封面图的效果。虽然我附加了 Lightroom 的教学在文章后面,但我想了想,好像还是应该把 Lightroom 的教学弄个一篇出来。”

 
想要一张专业又能吸引别人目光的照片,还是少不了后制的帮忙。本篇文章将以《大人的科学:极光龙卷风》的相片来当后制范例,利用Lightroom笔刷做局部调整,而不影响到整张相片的方法。

之前我有发了这篇:【极光龙卷风的旋转水雾怎么拍?】

首图已经看过一次这张照片本来长什么样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再看一次!

由于这个罐子里面的水雾会随着开启的时间越积越多,虽然用肉眼看不太出来,但如果用闪灯把里面的形状凝结之后就会让那些水雾变得非常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Lightroom 的「降低亮部」或是「调低整张照片亮度再调高亮部」来处理,但不管怎么弄,只要你把罐子里面的光影调整完成,最后都一定会造成整张照片的光影失常的问题。因此这时候我们就得针对局部来处理,而不能用调整整张照片的方式来修图。

注:这张照片有点歪,请自己先转正一下,水平以罐子的支架为准就可以了

上图:笔刷工具就是右上角圈起来的东西,虽然那看起来不太像笔刷,但他真的是笔刷!

如果要单纯处理一个小区块,你可以选用渐层滤镜之类的工具处理,不过像这个龙卷风罐的形状有点不太规则,所以我选用笔刷来框选修图区域。学习一下基础。不过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用,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Lightroom 的笔刷有一个选项叫做「羽化」。这个词跟 Photoshop 的羽化意思差不多,都是笔画的边缘有「渐层变淡」的意思。笔刷的游标有两个圈圈,内圈就是实心的著色区域,从这个区域内画出来的笔画都是「100% 填充」的。而在外圈的范围则是所谓的「羽化区域」,这个范围内的笔画则是由内往外渐层降低填充的。因此如果你有一些需要渐层处理颜色的区域,例如发丝、渐层光影等,就可以调整羽化的范围来避免调整的边缘过硬。

开启笔刷之后就可以开始涂颜色啦!直接用滑鼠把你要调整的部分涂满就可以了,如果你常常用到这个功能,也可以考虑买一个绘图板来处理,这样可以画得更精准一些。上图中红色的区域是所谓的「笔刷覆叠」,就是用来让你知道哪些区块有被涂到的检视模式,并不是涂了就变成红色喔!

如果你的Lightroom 没有显示笔刷覆叠,那么请从上图指示的「工具」=> 「调整笔刷覆叠」里面开启「显示覆叠」这个选项,或是直接按键盘快捷键「O 」(是英文O,不是零!)来显示覆叠。另外,如果覆叠的颜色跟你涂抹的区域差不多,那么你也可以调整覆叠为绿色、白色、黑色等来让自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把覆叠涂得很精准,也可以后续再用擦除来处理。在笔刷的面板里有个「擦除」选项,点击之后游标里的符号就会变成「减号」,你就可以把它拿来当橡皮擦使用了。像上图就是把不小心涂过头的颜色擦掉,只留下龙卷风罐子的范围就好。

图好之后就可以处理内部的颜色啦!请先关掉笔刷覆叠,这样才能即时看到调整的效果。

调整的数值如上图,大家自己参考即可。这里我要说一个观念:到底龙卷风该加高亮部的亮度、还是降低呢?

由于罐子里的烟雾很多,所以很直觉的都会认为应该降低亮部的亮度,再把整个罐子的亮度调高。但实作之后你会发现:这样根本无法让烟雾更清楚!因为如果你把亮部的亮度降低,那么也会让中央的龙卷风亮度一起被降低,这时候再调高整个罐子亮度,那就会回复原来的状况 —— 还是一样整罐都是雾。所以这里我的做法是先降低整个罐子的亮度、并把暗部的亮度也调到-100,把整个罐子的背景与龙卷风对比拉开来,最后再用调高亮部为+100、锐利度与清晰度都拉到+100 来将龙卷风凸显出来。

把龙卷风罐子里的颜色调整好之后,就可以来处理整张照片啦!由于已经先把龙卷风的形状跟亮度都调整出来了,因此这里就可以针对背景跟整张照片的亮度处理好就可以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玩镜头转接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靠后制来解决红移问题!


 

“玩摄影资历较久的老朋友们,应该都有过将老镜头接上转接环,安装在新的数位单眼相机上来拍照的经验。许多年代久远的老镜头,总是能拍出与众不同、具有独特味道的相片,可是老镜头配上新相机,难免会产生一些预料外的疑难杂症。本篇文章针对法兰距、红移问题做一说明,期望对玩镜头转接的朋友能有帮助。”

 
镜后距是设计镜头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但在可更换镜头相机上在转接镜头时所产生的影响却与法兰距不太一样,相应的处理方式也有极大的不同。这篇文章将告诉大家到底法兰距与镜后距有何不同、而当遇到镜后距太短的超广角镜头所产生的「红移」问题又该如何用Lightroom 解决,如果你有类似的问题,还请你认真把这篇文章看完啰!

 

所谓的法兰距,就是指镜头接口金属环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英文是 Flange focal distance,开头的 Flange 正是「法兰距」音译的来源。法兰距只出现在「可以换镜头」的相机、摄影机上,因为必须遵从这个数据,不同型号的镜头才能正确的对焦并无限远合焦。至于为什么不能换镜头的机身就没有法兰距?因为没有镜头接口金属环,当然就没有法兰距啦~

对于法兰距不同的相机镜头,我们可以透过转接环的方式增长机身法兰距来接上异机身镜头。那么镜后距呢?

如果只针对镜头设计而不谈机身接口问题,对于光学设计本科的人来说,他们只在意所谓的「镜后距(Back Focal Length)」。镜后距指的是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是镜头设计光学路径的重要数据。即使是同样法兰距的镜头,镜后距的设计依然是随着镜头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家可以看下图:

上图两颗镜头都是 Leica M 卡口的镜头,因此两者的法兰距都是相同的(适用 Leica M 系列相机)。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左边那颗 28mm 的镜头尾巴比左边的 35mm 镜头凸出了一大截(里面是镜片),这就是所谓的「法兰距相同镜后距却未必相同」。左边那颗镜头拥有较短的镜后距,因此最后一片镜片就会凸出镜头卡口。看看你自己的镜头,有些尾端凸出卡口、有些则深深陷进卡口内部,就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镜头由于镜后距太短,因此在单眼相机上转接时会发生反光镜打到镜头最后一片镜片(后玉)的问题,俗称「打板」。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相机机身原厂都会提供正确的法兰距以及「不会打板」的极限距离数据给镜头设计厂,让他们在设计镜头时可以避开这类问题。但如果遇到异机身转接时(例如 Leica R 镜转接上 Nikon 单眼),就必须透过裁切反光镜或镜尾遮光罩长度等方式解决了。

总而言之呢!只要法兰距对了,基本上任何镜头都能转接到任何相机上(先不论片幅裁切的问题)且可正常动作。但如果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镜头(一般来说是超广角镜,因为镜后距通常比较短)时,就有可能发生打板(单眼)、卡到感光元件(微单眼)以及在Zeiss、Leica超广角M 镜非常容易产生的「红移」问题。前两个问题可以透过修改镜头尾端或相机机身解决,但「红移」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些,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做红移

所谓的红移就是如上图这样,从相片的边缘往内出现紫红色的渐层色晕,有时还会减低亮度产生「暗角」

首先要知道:红移其是一种在数位相机上才会发生的特殊现象,在底片机上一般来说不会发生的!

红移一般来说只会发生在镜后距很短的镜头,例如 Zeiss Biogon 结构、Schneider Super Angulon 结构的 Leica M 卡口、Contax G 系列超广角镜头在数位微单眼相机上都会产生这个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红移,是因为镜后距太短导致镜头边缘的光线斜射进入感光元件的角度太大,导致成像的颜色出现偏移、同时也产生边缘亮度降低的暗角或是边角画质崩溃等问题。

微单眼转接短法兰距的超广角镜头通常都会出现红移,至少也会出现边角严重失光、边角画质崩溃等问题,其中又以 Sony A7R 全幅相机最为严重。想在微单眼上使用超广角老镜有三个方法:

第一,选择 APS 片幅或更小的相机,用片幅裁切的方式避开红移的范围;

第二,使用 Sony 新型微单眼内购的镜头修正 App 来处理;

第三,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开短法兰距的超广角镜头,例如法兰距超长的 Nikon、Leica R 超广角镜就不会有红移问题。

只有数位相机会产生红移问题是因为感光元件(例如CMOS)的厚度比底片高得多,因此会比底片更贴近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就会导致严重的红移、边角失光、边角崩溃等问题。 三种问题除了边角画质崩溃(贴近相片边边的画质急遽变差)之外,都可以透过Lightroom 等修图软体轻易地解决 ,以下将教你如何修复红移、边角失光、以及超广角变形等问题,方法非常简单!

注 1:红移最严重的超广角镜头较知名的有 Leica Super Angulon M 镜、Zeiss Biogon M/G 两种镜头、Voigtlender Color-Skopar 等,在意红移的朋友请尽量避开。

注 2:基于相机结构限制(例如反光镜),相同结构的镜头会因为卡口(法兰距)不同而有不一样的镜后距设计。例如 Super Angulon 在 Leica R 镜版本上的镜后距就远比 Leica M 镜版本来得长,转接上微单眼就不会产生红移问题。


超广角变形、红移与边角失光修复(以 Lightroom 为例)

在Lightroom 右边的调整参数栏位中,最下面有个「镜头校正」选项,是用来针对特定的镜头做修正,例如超广角变形(边缘看起来有点圆弧)、边角失光(边缘四角比较暗)等问题。如果你使用的是现代镜头,那么Lightroom 就会针对相片内部所记录的镜头型号来自己帮你选择适当的修复模板,你只需要帮「启动描述档校正」打勾并确认Lightroom 选择的镜头型号是否正确即可。

如果你的镜头很老、不支援机身纪录镜头资讯而让Lightroom 无法自动帮你选择描述档,那么你也可以手动选择焦段与品牌最相近的镜头型号让Lightroom 自己帮你处理,然后你再拉动下方的「扭曲」(解决广角变形)以及晕映(解决边角失光)来调整相片细部数据,让他更接近你要的成果。

不过镜头校正无法对红移作处理(可以处理紫边,以后我再教大家使用)、且对于边角失光的问题处理幅度也相当有限,因此如果你使用老镜的话,那么今天所要处理的三个问题(红移、暗角、变形)中就只有变形一项能用镜头校正处理,另外两项请继续看下去。

由于同一颗镜头在同一台相机上的红移、暗角范围一般来说都是以逆椭圆形的方式向外扩散,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圆形的渐层滤镜来处理红移问题。首先请点击右上角的渐层滤镜,接着在照片上拉出一个大大的椭圆形,让这个圆形的边缘刚好贴到红移开始的边缘位置。这里先不用一次就拉准,可以稍后再针对调整效果来修正椭圆形的形状与大小。

拉好形状之后,请点击上图右边缘圈圈中的「反转遮色片」,这样才能让渐层滤镜调整的范围反过来向外扩散。千万记得要勾选这个方块,否则等等你就会调整到椭圆内部的区域,而不是针对外圈的红移做调整喔!

调整好形状并勾选反转遮色片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色温」、「色调」两个数值来处理红移问题。 色调向右边绿色拉动可以解决红移、色温则可以处理在调整色调之后所产生的色温偏移问题。 利用两者的数值搭配解决红移的紫红色之后,就可以在用「曝光度」这个数值来处理边角失光的问题,如果边角因为画质崩溃而变得模糊、对比降低,也可以拉动下方的锐利度、对比度等数值来处理。

一般来说,利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红移与失光所产生的颜色偏移与暗角问题,不过毕竟是透过修图的方式处理,因此多少都会对相片画质造成破坏。但如果你一定要使用这类会产生红移的镜头来拍照,那么这就是唯一解决红移的方法啰!除非你直接拍「黑白」照片,否则红移或是修复后的画质减损都必然的结果。另外边角画质崩溃的问题 … 因为画质变差就是变差了,你再怎么样也是救不回来,所以就放弃他吧!

修复红移问题之后,就可以依照我们修图的习惯来调整整张照片啦!当然如果你在调整过程中发现红移修复不够完善,随时都可以点击渐层滤镜重新处理红移问题。前面也说过,相同镜头在相同机身上的红移范围大多是相同的,因此你在处理完一张照片之后,就可以利用「将设定套用到其他照片」一类的功能把刚刚做好的渐层滤镜套用到所有照片上,一口气解决所有照片的红移,就不用一张一张慢慢修啦! (不同软体有不同的套用方式,请你先上网查询一下)

上图就是稍作调整之后的结果!虽说两边还是有淡淡的紫红色,不过如果再做更细部的颜色调整,其实还是可以把那些红色区块给移掉的,如果你很在意的话就请你先找一张最严重的慢慢修好,之后再用套用设定的方式批次处理所有照片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