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当红,但你知道机器人过去的这些事吗?

AI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来很热门的科技话题,包含人类的工作机会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等议题,还有医学上可以透过AI技术协助医生缓解医疗问题,甚至发展AI深度学习,让机器人表现出自己的智慧…等等。而本篇文章将要分享在现今AI人工智能这么发达之前,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传闻~

愚蠢的人类,你们好。机器人发展一段时间了,慢条斯理的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却也造成不少误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一些机器人的小道消息,趁机器人还没加速发展之前,先知道下列 10 件事做好万全准备。

1.「机器人」一词的由来?

「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1921年捷克籍编剧凯瑞尔‧克佩克(Karel Capek)的作品《罗梭的万能工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这是机器人摧毁人类的故事。

2.机器人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机器人可以追溯到2400年前,第一个机器人是蒸汽驱动的鸽子,大约西元前400~350年出自古希腊数学家阿尔库塔斯(Archytas)之手,他也有工程之父之称,借由这个机器人来研究飞行的鸟类。

有些人认为机器人发展的速度,比通俗科幻小说所描述的更慢,但科幻小说的内容正在付诸实现,我们越来越容易在工厂、职场和家中见到机器人。科幻小说所呈现的希望和恐惧,以及我们科技发展现况之间,正逐渐缩短距离。部分专家相信,我们即将开启机器人大革命。无论你对机器人是恐惧、是迷恋或是无视,一些专家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跟机器人一起工作,把机器人当成司机,甚至跟机器人谈恋爱。

3.机器人法律和伦理正在建立,并融入人类主流文化中。

史丹福法律网站有一个部分称为网路法(Cyberlaw),专门探讨机器人、战争和伦理等议题,例如机器人作为战争机器,或者监督法律执行情况,又或者担任手术助理。这些全自动机器的法律和伦理面向,确实值得深思。

4.说到机器人的科学法则,不只是艾希莫夫(Asimov)机器人三法则而已。

艾萨克‧艾希莫夫提出着名的机器人三法则(1942年《惊奇科幻小说》杂志)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因为坐视不管而导致人类受伤。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反第一法则。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安全,除非违反第一和第二法则。

然而,不是只有他提出机器人三法则。隶属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的戴夫‧林基(Dave Hrynkiw)和马克‧堤尔登(Mark Tilden)合着《Junkbots, Bugbots, and Bots on Wheels》,认为现代机器人创造者早已超越三个古典假设。堤尔登自创下列三法则:

机器人必须不顾一切保护自身安全。
机器人必须保持电力供应源源不绝 。
机器人必须不断寻找更好的电源。

马克‧堤尔登写道:「依照目前和不久以后的技术,艾希莫夫三法则只适合极度无趣的机器人,假如艾希莫夫的机器人有足够的电力,把吸尘器推到你脚趾(假设机器人能够分辨脚趾和地上的玩具),那就无法平心静气完成实际工作。」

马克‧堤尔登以简写B.E.A.M.,为机器人学拟定几个指导方针:B代表生物学(Biology),亦即仿生学的原理,以大自然作为设计和研发的灵感来源,E代表电子学(Electronics),亦即作业的电脑,A表示美学(Aesthetics),简洁而实用的工程产品具有自身的美感,M表示机械学(Mechanics),机器人必须能够移动。

5.机器人正在学习利用人类语言和脸部表情沟通。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机器人Kismet,自从1990年代开始学习脸部辨识,最近根据Wired报导,甚至有机器人透过机器学习,学会了如何微笑。

6.机器人仍然不够聪明,也可能永远缺乏情感。

虽然机器学习是强大的技术,但机器人不太可能成为邪恶大魔王。机器学习有其惊人之处,但潜力相当有限,并无法媲美人类的思考。

Daily Mail有一段文字:「威斯康辛大学梅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近十年研究出人类意识的数学框架,从而证明电脑无法应付复杂的认知过程,把零碎资讯完成无缝统合。」

因此,未来机器人不太可能拥有情感。在好莱坞电影中,HAL-9000电脑和Skynet国防系统带给观众的恐惧,大家看看就算了,但这未尝不是好消息呢?因为我们即将跟机器人生活在一起。

7.机器人即将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机器人会协助我们和老人生活。机器人早就可以自己开车环美,展开外科手术,以及探索火星。洗衣服、配药和网路护理,应该也难不倒他们吧?我们即将看到跟人类同住的机器人,从旁提供协助并陪伴。Daily Mail有一篇文章提到机器人Pepper,能够以情绪引擎和云端人工智能,来判断人类的情绪,未来可望量产,定价198000日圆。

8.机器人正在仿效动物,受伤后能够自行疗癒和适应。

2015年《Nature》杂志刊载文章〈机器人跟动物一样有适应力〉,提出智慧反复试验演算法(Intelligent Trial and Error Algorithm)。下列影片显示两种不同的机器人如何适应伤口,六足机器人在肢体受伤之下,学习如何继续走路,还有一个机器人马达故障,仍有办法把物品放到正确位置。

9.机器人有朝一日,可能会成为小孩的启蒙导师。

即使机器人缺乏意识,却可以透过程序化的社会互动蒙混过去,以唤起人类的移情作用。纽约时报畅销作家丹尼尔‧威尔森(Daniel H. Wilson),着有《机器人启示录》(Robopocalypse),最近在Slate发表一篇文章:

展望未来,人类有可能先从机器人学习社会技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所研发的可爱黄色机器人Keepon ,对于跟自闭症孩子互动很有一套。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机器人Morphy,也透过示范教学热心教导孩子肢体语言。机器人有无比的耐心,而且不带价值判断,可以在人类成长时期,教导人类最低阶的社会技能。

10.机器人发展速度正在加快,达到空前未有的速度。

从蒸气鸟到1961年第一座产业用程序化机器人Unimate,整整耗费了2400年。Cyberneticzoo有一篇文章提到1960年代初期,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打造产业用机器人,持续移动高温的金属块。机器人演化历程比动物来得短,从原本简单的自动化机器,变成懂得模拟笑声和对话的机器人。

机器人学的未来一片光明,充满各种可能性。机器人会成为人类最强大的工具,融合了科技、传播、工程和电脑运算。不久将会改变世界(例如我们如何处理日常琐事),甚至改变人类的历史轨迹,机器人时代来临!

Sony可爱的智慧机器狗Aibo强势回归啦~不只萌,他还能陪你一起学习成长!

 

“日渐老龄化、科技化的社会,在各种层面的意义上,AI的存在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开发AI机器人。而现在Sony的电子狗狗Aibo要卷土重来、强势回归啦! Aibo的外型显得相当讨喜,不过除了可爱之外,Aibo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他能提供的服务上面啦~相信你一定不会想错过这样一个智慧的电子狗机器人的!”

 

Sony 在未来新战略当中, AI 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其中一项相当重要的策略,也是让许多老Sony 迷兴奋不已的,就是新一代的电子狗Aibo ,卷土重来的Aibo 不仅更聪明、更精致,可动度更高,有着可呈现各种表情的OLED 眼睛,同时还透过云端AI 学习的方式能够持续成长,也就是与Aibo 越紧密的互动, Aibo 也会更熟悉主人的习惯。


同时Aibo 不光只是会跟主人互动,当主人不在身边时,也会像真的小狗一样自行游玩,以及以玩具互动,当看到主人呼唤他,也会高兴的跑向主人,同时还可使用语音与Aibo 握手、击掌,也可以摸摸Aibo , Aibo 也会很舒服的闭上眼睛,而Aibo 一次可自行活动2 小时左右,当电量不足也会自己回到充电座进行充电。

较为可惜的是,由于Aibo 需要搭配付费型态的云端服务系统,当前仅在日本提供服务,而预计接下来在美国、欧洲提供服务,马来西亚的消费者短期之内还无法买到可爱的新Aibo ,毕竟后面的云端服务还需要搭配提供伺服器的业者进行培训与附加功能,同时也还有语系问题,例如今天Sony 总部展示的Aibo 仅能接收日文语音。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足球小秘密:足球场的画线,是机器人画的?

 

“在世足赛结束的一个月后英超如火如荼的紧接着展开了,喜欢足球的你们千万不要错过拉!但你们知道足球场地上那一条条场地线都已经全面从人工划线改成以机器人画线啰!来看看这一款实用的划线专家到底长什么样子吧~这可是身为足球迷,不得不知道的冷门小知识呢,学起来以后就可以偷偷向身边的朋友炫耀一番拉~”< /strong>

 

原来现在足球赛场地上的粉线都已经是机器人画出来的,想想也很有道理,在这么紧张的赛程中,如果透过人工划线了,出了错恐怕会有些问题,Turf Tank 科技团队设计了一款划线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One (ION) ,专门在足球场上划线,看看机器人画线感觉就颇为疗愈,先看影片先:
 

不仅 Intelligent One (ION),日产Nissan 同样推出了Pitch-R 足球场地划线机器人,这套技术来自于自家的ProPILOT 自动驾驶系统(但没看到日产汽车应用啊…),Pitch-R机器人搭载四组镜头与GPS,测量场地以后,可溶性涂料后就会画出球场标线。

 

再知道一些关于足球场地的新知:

由于历史原因,足球场上的数据单位起初都是以英制单位作为标准,并延续至今。所以在转换成我们常用的公制单位时,会出现小数点。

线宽不得超过12公分。长的两条界线称边线,短的两条是端线,两侧边线中间一条横穿球场的线是中线。场地中央应设一明显的标记,并以此点为圆心,以9.15公尺为半径画一个圆圈,称中圈。

场地四个角落上应各竖一只不低于1.5公尺高的平顶旗杆,上系小旗一面,为角旗;中线两端的边线外1公尺处各竖相同的旗一面,为中线旗。

角球区

底线与边线的交界处,也就是球场的4个角,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角球区。角球弧的半径为1m,是主罚角球时球的摆放区域。现在的球员们越来越擅长充分利用球场上,一切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举动,角球就是其中一个。

中圈

比赛的开场,以及进球后的重新开球都要在中圈完成,开球时两名队员处在中圈内,其余球员应位于中圈外。

禁区与球门区

禁区(Penalty Area)的大小是40.3mx16.5m,禁区内距离球门线11m处是点球点(Penalty Mark),禁区顶端画有禁区弧(Penalty Arc)。顾名思义,禁区内的动作要格外小心,因为一旦犯规,判罚可是极刑。

球门区(Goal Are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禁区。它的三条边界距离大禁区的三条边界均为11m,这个区域内,门将对于足球的控制受到高度保护,门将可以冲撞或推倒干扰视线以及接球球路的球员。球门球可以在球门区内任意位置踢。

再说角球区

关于角球我们还没说完。我们都知道防守定位球时,防守队员不能离得太近。任意球喷雾已经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防守队员的退守半径。

那么问题来了,角球也是定位球的一种,防守队员有退守半径吗?半径又是多少?

显然,退守半径是存在的,否则防守队员完全可以组成人墙挡在角球弧周围。而半径和其他定位球相同——9.15m,这个神奇的数字后面我们还会再次提到。

这个范围,裁判目测起来会很容易,因为有这条线的存在:

在激烈的比赛中,这个标志线很不起眼,甚至连像样的名字都没有(英文名叫Optional Mark,直接翻译就是「可选标志物」) ,规定没有强制要求它的存在,所以不是所有球场都画了出来。

或许它的作用似乎类似地图上的比例尺,裁判也许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用眼神或脚步丈量一下9.15m是多少长。

隐形的线

任意球喷雾,以及转播技术中实时出现的罚球半径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观察球赛。

门线技术的应用也愈加普遍。不知道将来是否会有一天,与门线技术类似的高科技分析手段继续在球场上拓展范围,以应对那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完美诠释了生死一「线」间的越位线呢?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