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半个朋友?创造你的孤独力!

 

“在社交软体的充斥下,现代人对于社群交友多少有些成瘾,不论在网路上或现实生活中,朋友人数不多的人,似乎都被认定交际能力不足而产生人际关系的问题,或是没人脉少了助益。本篇文章将分享一名日本教授对朋友数为零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为什么人人都需要孤独力~”

 

「零友达」和面板没什么关系,「零友达」指的是「朋友数为零」。在SNS盛行,大家都强调「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重要性」,朋友愈多愈好,应致力于拓展交友圈的风潮下,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社会上「朋友数为零」的孤独者,正一点一滴地增加。

日本国内关于朋友数的各个统计结果多少有些出入,不过就平均值而言,社会人士的朋友数约为10人。但不管从哪一个调查来看,皆显示「朋友数为零」的族群落在5%至6%左右。而「朋友数为零」,大致可分为两种状况。

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诸富祥彦表示,第一种是非常渴望朋友的存在、非常渴望有人能约自己出去吃饭喝酒,但总是被周围所厌恶,受到孤立而成天哭哭啼啼的人。这一类型当中因形成社会问题而颇受瞩目的,是今年初由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玄田有史教授所提出的SNEP族群。 SNEP泛指20岁以上59岁以下,一天24小时总是形单影只,或除了家人以外完全不与外界接触的未婚无业者(求学中除外)。

另一种则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且不希望宝贵光阴被过剩的人际关系占去而进行一番「整顿」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愈来愈多。这些人具有10年、20年不等的工作经验,年纪大约是30、40多岁。他们有着信得过的同事,也有着值得守护的人。

年轻时也许还有余力,但在工作、家庭/育儿间的分秒必争下渐渐地不去参加同学会等的聚餐,也没有意愿与公司同事成为周末假日彼此相约出游的朋友。直到某天才猛然发现,自己身边称得上是「朋友」的同伴少之又少,甚至一个也没有。而诸富教授所要探讨的「零友达」,则是属于此类。若是这种情况,他认为一点问题也没有。

世间充满着「朋友少不是件好事」、「没朋友的人一定是个怪胎」等看法。对此,诸富教授表示「总是要找个人黏在一起才能安心,并极力排挤不愿意这么做的人。像这种家伙才真的有问题」。

诸富教授认为,「一个人独处的能力」,也就是「孤独力」,是为了不屈不挠、弹性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并富有创造力地活在这个时代,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往后,这个「孤独力」只会愈来愈重要。不仅限于商务人士,爱上孤独的人,可以说在丰富自我的人生上占了很大的优势。

现实世界里,「交友圈狭隘是件坏事」的想法处处皆是。在团体里搞小圈圈,并视「孤独者」为恶的情形相当常见。有些公司甚至还保留有「没朋友的人便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不跟同事一块吃午餐的人一定是哪里不对劲」、「经常单独行动的人就是任性、我行我素」等价值观。

诸富教授认为,这么一来,结果便是出现「午餐伙伴症候群」等现象。在日本甚至有女性上班族因为找不到可以一起吃午餐的同伴而忧郁、精神衰弱等。相反地​​,也有人因为部门强制所有同仁必须一块吃午餐,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而头痛不已。诸富教授表示,若不将午餐时段做为独处的时间,脑袋很难浮现出好的idea。真正出色的点子,来自于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

回过头来看,虽然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当局在口头上总是强调「散发出个性的光彩」、「以独一无二为目标」,但实际上父母、师长却不时地将「同侪压力」加诸于孩子身上。除了在运动项目等术科鹤立鸡群时「与众不同」的确会受到鼓励,但大多数的情况却是只要跟大家有点不一样,则很难有好事发生。

为了避免在团体中遭受欺压排挤而安然渡过义务教育时期,大部分的人不自觉地被植入「跟大家一样就对了」的晶片。日本是如此,台湾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诸富教授表示,有些人长大后有办法挣脱「同侪压力」之类强迫观念的束缚,但还是有不少人被洗脑地太彻底,成了精神上幼稚的大人。

对这些精神上幼稚的大人来说,「跟大家不一样」一直是「怪胎」、「异端」甚至是「变态」的同义词,因此不光是「没什么朋友的人」,「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饭的人」、「不踊跃参加员工旅游或聚餐的人」都是“无法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可怜虫”。这些人觉得「没什么朋友」是一种悲哀,同时也害怕自己落单,有时甚至歇斯底里地拼命增加朋友数。

诸富教授进一步表示,在现代的社会,每天忙着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即便都只是表面上的泛泛之交,有着反而能够让自己得过且过的一面。只要活着,谁都会面临人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诸多烦恼。

不过,透过聚餐或线上聊天等方式不断地找个人黏在一起,填满每一段空档时间,就能够「使自己的心灵经常处于麻痹状态」。这么一来,必须独自审视内心深处才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便能够先搁在一旁不管。 「跟朋友聚在一起」、「跟朋友黏在一起」,是对一直存在的隐忧与不安眼不见为净、逃避现实的好方法。

而「聚在一起」、「黏在一起」的对象愈多,也就愈陶醉于「自己的身价有这么高」之基于假象的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便无法成长。不光是如此,还有人为了「跟大家都一样」而矫枉过正,导致精神不堪负荷。

诸富教授认为「聚在一起」、「黏在一起」尚有其它的弊端,那就是人会变得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人事物的感受也跟着模糊不清。在面对人生的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十年时,要是猛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脱轨,便很难重新站起来。

相对地,确实拥有独处时间的人,大多单刀直入地面对自己,并经常深度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不管过程是起是浮,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先前所提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愈来愈多」,正是因为具备了「在迈向人生的重大局面时,更渴望了解自己,并思考往后的路应该怎么走下去」的深层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对人际关系进行整顿,以腾出独处的时间。

有人说「若总是与他人保持距离,当有一天真有急需时,谁都不会伸出援手,那该怎么办?」。诸富教授表示,这根本不需要担心。果真有人相信泛泛之交会雪中送炭吗? 在对方陷入困境时,愿意奋不顾身地跳下火坑搭救的深度人际关系,来自于「了解孤独为何物的天涯同路人」。人本孤独,每个人只有循着各自的人生路奋力走下去。同样是著实地咀嚼孤独并吞下肚的人,才会致力于了解彼此。了解孤独为何物的天涯同路人,方能引起共鸣,进而相知相惜。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鲁迅有着这么一段名言:『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出自《野草题辞》)。独处沉默,让人的心灵丰富充实。无意间逛到一位大陆作家闫立秀所撰写的文章《感受孤独》,当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沉默,一个人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所以有太多的人,因为按捺不住孤独寂寞,于是,在寂寞中沉沦,在孤独里沦陷。也有人在孤独寂寞里升华。那是因为他们耐住了寂寞。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寂寞也毋可悲。最可怕的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需要什么,那才是真正的空虚,真正的悲哀。 』

共勉之~~。

参考文献:30~40代、「友达ゼロ」は人としてダメか

(图片来自Rita M.,CC license)

中文文章原始来源:黛博拉看日本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