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后制教学:调整渐层滤镜角度,教您如何调出好的商业相片?

 

“各位爱好摄影的朋友,有没有发觉许多随处可见的商业照片,总是与自己拍出的相片有着些许差别?一点点光影呈现出的渐层效果,似乎就有着能让商品发光发热的神奇魔力,总是令人不自觉地多看两眼!本篇文章将介绍神奇的后制手法,让你也能轻易调出好的商业相片效果。”

 

上图:Sony A7R +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六枚玉)搭配 Shoten 近摄转接环

这组照片我是用 A7R + Leica M 镜拍的,因此相片细节、颜色过度(皮革的颜色渐层)都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是我最爱的商品拍摄组合。在适当的打光、摆设之后,拍出如上图这样的曝光正常照片,不过如果我就这样把它放到我的业配文里,那我就不是陈寗了。

我会做这种不敬业的事吗?不会啊!所以我需要让这张照片看起来更酷炫一点才行,所以我先把颜色什么的拉一拉:

拉完之后会变成上面这个样子,这里比较特别的是我把饱和度与鲜艳度往两边极端值拉,一边拉到正五十(鲜艳度)、一边拉到负三十九(饱和度),这种两个色调相反调整的方式可以让照片变得非常… 戏剧化且色彩强烈,再加上清晰度拉高到正五十之后,就可以把照片的「质感」给做出来,让照片变得更加吸睛一些。

不过这里得注意一点:商品的「原色」。如果你仔细比较上图与上上图,你会发先虽然我对鲜艳与饱和度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最后我还是让皮套维持在与原来差不多色彩。这是因为今天我要做的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商品摄影,因此我不能把产品颜色变得跟原来的不同,那样就变成欺骗读者了。

接下来我把锐利化也拉高,这是因为即便相片在网站上会被缩图到只剩下1024 宽,但细节被拉高(色彩边缘对比拉高)还是会让照片整体感觉变得跟原本不一样,会有种「喔细节很多」的感觉。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就算你缩图缩到只有 320 宽,有没有拉高锐利还是看得出来的。

处理好之后就要先来裁切照片啦!先前有说过,在开始处理相片暗角之前,最好先把照片依照你要的比例构图给裁切好,这样在制造暗角的时候才会比较符合照片构图所需,而不会事后还要再大调整一次。

这里的构图原则是「尽量把产品塞满照片」,先前我有说过,我会在拍摄文章首图的时候特别把商品的上下两端预留裁切的空间,这样在后制的时候才能保留最大的裁切可能,同时也可以避开镜头边缘画质劣化的问题,这是商业摄影必须特别注意的重点之一。

裁切好之后差不多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什么对角线构图了(虽然上图从产品到桌面纹路都充满对角线),反正调整起来你觉得好看就好,背诵太多术语并不会变成大师的。

接下来就是这次的重点 —— 渐层滤镜的角度啦!

首先我们先开一个首先我们先开一个渐层滤镜,把反向遮色片、曝光度、清晰度这些数值调整好,让他看起来如上图这样。

注意到了吗?在一开始设定渐层滤镜形状时,​​我直接就设定成一个斜向的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平的椭圆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比较上图与下图:

看出来了吗?

虽然上图也很不错、也突显了中间的产品,但由于相片暗角过于平均,使得这张照片变成一张「Lomo 风格相片」,并没有传达出「我就是要你看这个皮套」的感觉。当然,如果你的产品一开始就是放成平的,那么渐层滤镜设定成平的也就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通常都不会把商品放成平的,因此实际上会用到上图这样的渐层滤镜角度其实根本少之又少,只有在制造Lomo 风照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种设定方式。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两者差异,那么改的想法,把「相片暗角」改成「聚光灯效果」会比较容易些。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看起来就像是用一个椭圆形聚光灯打在皮套上,让皮套变成相片舞台的主角。事实上这种照片也可以用闪灯/ 棚灯用的聚光罩来处理,或是直接用持续聚光灯拍摄也行,不过那样你就需要上述的设备,操作上就会比较麻烦一些,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写个教学。

现在再回到渐层滤镜角度吧!请见下图:

上图套用的滤镜角度跟前面那张图是一样的,因此看起来就非常非常奇怪,好像照片一开始就没拍好一样。这是因为上图的构图方向是与前面那张图片相反的,因此如果以渐层滤镜应用来说,就必须跟前面那张图片一样顺着产品方向来设定,就像下图这样:

把渐层滤镜反过来变成从右上往左下的椭圆形,看起来就正常多了!

上图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把渐层滤镜调整到跟你的商品方向相同的位置,就可以让照片的「聚光灯」看起来更自然一些。不过上图我后来又重新调整了相片构图,重新裁切如下图:

由于我裁切的幅度很大,使得原来的渐层滤镜效果就不见了!因此在裁切完之后就必须再重新调整渐层滤镜的位置与亮度。

就像上图这样,就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有特色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照片里不能说的秘密?梦幻美景「钻石富士」替你揭开美照的神秘面纱~


 

“有时在网路上看到一些美到不太像真实画面的梦幻照片,大多数都是经过后制而产生的效果,若要说没有修图绝对是骗人的。本篇文章就要以有名的「钻石富士」为例,教导大家如何修出一张如明信片般的梦幻照片。”

 

今天要玩哪张照片呢?答案就是「有些景可以错过?但富士山的绝美景色可不能错过!(上)」里面那张看起来梦幻得像油画的「钻石富士」了!钻石富士指的是在太阳落下富士山头那一刹那(大约五秒)所拍到的「富士山顶着太阳」的照片,不过一般来说大家看到的钻石富士都是长这样:

由于钻石富士出现的时间大约只有五秒到十秒,再加上太阳与富士山亮度反差太大,用什么黑卡、滤镜来拍照都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拍出来的照片大多如上图一般有着黑黑的富士山以及亮亮的太阳星芒,就算到当地、或是Google 找图看到的钻石富士大多都是长这样。


上图:怕自己搞不定星芒或是抓角度的问题,就自己搭个桌上迷你富士山玩玩看吧!那个太阳是 iPhone 的闪光灯、富士山是抹布

比起修图,拍摄钻石富士反而是最简单的一件事。只要你预先找好拍摄的地点、架起脚架(因为会用等效 80mm 以上的镜头)、算好曝光值,接着就等太阳落下并按快门就可以啦!至于如何找好位置就请你看这篇:「有些景可以错过?但富士山的绝美景色可不能错过!(上)」啦!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张照片是我人生第一次去富士山时所拍摄,也就是今年年初去日本时拍的啦~比起上周那张夜拍长曝富士山,钻石富士山的拍摄过程要显得舒服许多,不但有阳光(温暖啊!)、而且搭公车就能直达拍摄地点,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找到好拍摄点,非常方便(关于怎么去请看旅游摄影王)!只是测光什么的比较难搞一些,需要多试几张才能搞定。另外,虽然缩小光圈才有星芒,但其实不用缩到 f22 也可以,像这张就是 f8 拍出来的成果。

说完了钻石富士的小故事,我们就先来破解这张梦幻的照片是怎么调整出来的吧!

首先当然要放一下原图来震撼一下,是的你没看错,上图就是今天教学的原始图片!感谢 Nikon D800E 的惊人高动态,让我能把 RAW 档调整到首图那样的颜色。

一开始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亮度跟对比都不太好,因此我先把亮度先拉亮一些,这是为了稍后调整时能一直保持足够的亮度好让我自己能看清楚照片,当然后面如果太亮了还是可以拉暗的!至于对比的部分,由于这张照片一开始对比就比较低(看起来灰蒙蒙的),因此对比我比前一次的富士山倒影拉得更多(+40)好让照片看起来更清晰一点。

注:调整图片的步骤请参考这篇:Step by Step 照片升级超有感,跟着我一起来当修图美学大师~】

调整完亮度之后就把剩下的亮暗部、清晰度、鲜艳度等数值都拉一拉,这里并不用太在意颜色变得很怪之类的问题,先把彩度、锐利度、画面细节等都先弄出来再说,剩下的颜色问题稍后再靠色调、色温、或是单色调整来处理即可。

这一部分的调整方法请参考:【后制一点都不难,搞懂这些你也可以轻松玩风格~】

调整完之后我们就可以来处理图片裁切以及颜色的问题啦!颜色的部分其实很明显可以看出是「色温」造成相片变得太蓝(因为整张都偏蓝,而不是局部偏蓝),所以这里把色温一股脑拉到8000 来解决颜色的问题,并顺便调整一下色调让照片不要太偏绿。调整完之后就可以裁切照片了,这张照片的天空实在太多了一些,让富士山显得矮小又不明显,因此我把照片裁成长长的比例,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适合富士山的相片比例。

当上面的步骤都处理完之后,我们可以放大来看一下照片的细节是否够清晰。如果你用的镜头够好、解像力足够,那么应该要能看到富士山上的细节纹路才是,不过在高反差的亮度调整下,即使是ISO50 依然会产生不少的杂点,因此调整一下锐利化的数值,让富士山维持在细节充足、但又不会整张都是点点的状态就可以了。

调整锐利化数值的方法请参考:【修图小学堂】:清晰度?锐利化?到底两者一样还不一样?】

其实调整到这里已经可算是一张水准中等的钻石富士,已经比现场休息站卖的摄影集、明信片都还要漂亮啰!不过身为一个摄影人,怎么能就这样放过难得拍到的钻石富士呢?那蓝蓝的天空(是的,虽然黄昏但还是有点蓝)、蓝蓝的富士山(富士山看起来都蓝蓝的)都消失殆尽,我们还是得把它还原才行。

注:这张照片你看起来天空可能会有点断阶(颜色不连续),但实际上原图是没有断的,大概是被相簿缩图给搞坏了

这里的颜色与光影调整都很大面积,所以直接用渐层滤镜来处理就可以了。这里我先把前景的树给拉亮一些,并且顺带把树给锐利化并挑整一下色相,让富士山的底部看起来可以更蓝一些。调整的数值就如上图的右半边,请自行参考。

接着再来调整右上角的天空,由于前面为了把富士山拉亮,因此天空亮度连带被调整到快要变成全白的状态,不仅天空没有层次、失去蓝色与云朵、就连太阳都快要看不见了!因此这里先用斜向(由右上拉到左下)的渐层滤镜把天空给拉暗一点。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天空变蓝啦!这里就直接再拉一个渐层滤镜,由上往下拉到如上图的位置,再把亮度调暗好让太阳与富士山周边的云雾显现出来、调整色温把天空变得更蓝一些,这样就完成照片的调整啦!成果就是如下图(或是如首图)一般,看起来超梦幻,拿去做年历也 OK 的喔!

这张照片的调整其实牵涉到一些绘图的技巧,前阵子我有位做画师的朋友告诉我「背阳面其实必须上一些蓝色看起来才自然、背对太阳与太阳连接的地方会看起来比较暗」,这两点完全可以从这次调整的照片中看出来。首先在照片完全拉亮之后(看得见富士山之后)整座富士山都偏蓝,且我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如此(每张白平衡都不同,相机开了自动白平衡);其次是所有富士山在跟太阳连接的地方都会比较黑、比较暗,这点也刚好就是「与太阳连接的地方看起来比较暗」。

因此如果你在调整类似照片时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需要担心是不是自己把照片给弄坏了,而是实际上就应该出现这样的画面!只是现场反差太大,你无法用肉眼看出来罢了~(肉眼看到的大概就是上面这张照片还没调整时的样子)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如何用Lightroom笔刷让烟雾轮廓更清楚?


 

“里面有提到这张照片虽然用闪灯凝结了罐子里的龙卷风,但实际上因为罐子里的雾气很多,所以拍起来的效果其实还是要经过 Lightroom 的修整之后才会达到封面图的效果。虽然我附加了 Lightroom 的教学在文章后面,但我想了想,好像还是应该把 Lightroom 的教学弄个一篇出来。”

 
想要一张专业又能吸引别人目光的照片,还是少不了后制的帮忙。本篇文章将以《大人的科学:极光龙卷风》的相片来当后制范例,利用Lightroom笔刷做局部调整,而不影响到整张相片的方法。

之前我有发了这篇:【极光龙卷风的旋转水雾怎么拍?】

首图已经看过一次这张照片本来长什么样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再看一次!

由于这个罐子里面的水雾会随着开启的时间越积越多,虽然用肉眼看不太出来,但如果用闪灯把里面的形状凝结之后就会让那些水雾变得非常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Lightroom 的「降低亮部」或是「调低整张照片亮度再调高亮部」来处理,但不管怎么弄,只要你把罐子里面的光影调整完成,最后都一定会造成整张照片的光影失常的问题。因此这时候我们就得针对局部来处理,而不能用调整整张照片的方式来修图。

注:这张照片有点歪,请自己先转正一下,水平以罐子的支架为准就可以了

上图:笔刷工具就是右上角圈起来的东西,虽然那看起来不太像笔刷,但他真的是笔刷!

如果要单纯处理一个小区块,你可以选用渐层滤镜之类的工具处理,不过像这个龙卷风罐的形状有点不太规则,所以我选用笔刷来框选修图区域。学习一下基础。不过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用,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Lightroom 的笔刷有一个选项叫做「羽化」。这个词跟 Photoshop 的羽化意思差不多,都是笔画的边缘有「渐层变淡」的意思。笔刷的游标有两个圈圈,内圈就是实心的著色区域,从这个区域内画出来的笔画都是「100% 填充」的。而在外圈的范围则是所谓的「羽化区域」,这个范围内的笔画则是由内往外渐层降低填充的。因此如果你有一些需要渐层处理颜色的区域,例如发丝、渐层光影等,就可以调整羽化的范围来避免调整的边缘过硬。

开启笔刷之后就可以开始涂颜色啦!直接用滑鼠把你要调整的部分涂满就可以了,如果你常常用到这个功能,也可以考虑买一个绘图板来处理,这样可以画得更精准一些。上图中红色的区域是所谓的「笔刷覆叠」,就是用来让你知道哪些区块有被涂到的检视模式,并不是涂了就变成红色喔!

如果你的Lightroom 没有显示笔刷覆叠,那么请从上图指示的「工具」=> 「调整笔刷覆叠」里面开启「显示覆叠」这个选项,或是直接按键盘快捷键「O 」(是英文O,不是零!)来显示覆叠。另外,如果覆叠的颜色跟你涂抹的区域差不多,那么你也可以调整覆叠为绿色、白色、黑色等来让自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把覆叠涂得很精准,也可以后续再用擦除来处理。在笔刷的面板里有个「擦除」选项,点击之后游标里的符号就会变成「减号」,你就可以把它拿来当橡皮擦使用了。像上图就是把不小心涂过头的颜色擦掉,只留下龙卷风罐子的范围就好。

图好之后就可以处理内部的颜色啦!请先关掉笔刷覆叠,这样才能即时看到调整的效果。

调整的数值如上图,大家自己参考即可。这里我要说一个观念:到底龙卷风该加高亮部的亮度、还是降低呢?

由于罐子里的烟雾很多,所以很直觉的都会认为应该降低亮部的亮度,再把整个罐子的亮度调高。但实作之后你会发现:这样根本无法让烟雾更清楚!因为如果你把亮部的亮度降低,那么也会让中央的龙卷风亮度一起被降低,这时候再调高整个罐子亮度,那就会回复原来的状况 —— 还是一样整罐都是雾。所以这里我的做法是先降低整个罐子的亮度、并把暗部的亮度也调到-100,把整个罐子的背景与龙卷风对比拉开来,最后再用调高亮部为+100、锐利度与清晰度都拉到+100 来将龙卷风凸显出来。

把龙卷风罐子里的颜色调整好之后,就可以来处理整张照片啦!由于已经先把龙卷风的形状跟亮度都调整出来了,因此这里就可以针对背景跟整张照片的亮度处理好就可以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修图小学堂】:清晰度?锐利化?到底两者一样还不一样?


 

“拍动物总希望能拍出数毛照,也就是看到根根分明的毛发,而透过修图软体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软体一打开,常常在清晰度与锐利化之中,搞不懂到底要用哪个调整才好,本篇文章就来帮你厘清两者的差异,以及解说Lightroom如何调整。”

 
Lightroom 里面的锐利化跟清晰度调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功能在 Lightroom 里面虽然放在完全不同的调整模组区块里,但从字面上看起来两者的功能却好像是一样的!后来问了一下身边初学摄影的朋友,他们也表示确实搞不太清楚这两者的功能到底有何不同,因此这个礼拜的摄影小教室就来谈谈到底清晰度跟锐利化两个看似相同、但实则天差地远的数值到底都调整了些什么、会对照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只可爱的猫咪啦!今天要用他的可爱猫毛来帮大家示范到底锐利化与清晰度有什么差异,同时也将让你知道为什么台湾某知名论坛的相机评测测试相片都如此的「锐利」!


上图:回家看到这张照片瞬间让我质疑自己的拍照技术 …

第一次拍 Raw 档的朋友多少都会受到一些挫折,因为 Raw 档在 Lightroom 里面不仅颜色灰暗,而且看起来都有点灰灰蒙蒙的,看起来既不鲜艳也不清晰。不过这是因为 Lightroom 在读取相机调控上有些问题,因此在 Lightroom 上看到的照片都几近「数值归零」。不过只要经过些许的修正就能让照片复活啦!上周与上上周的色彩调整就是很好的例子。

今天要说的清晰度与锐利化虽然看起来名字很像,但其实两者的调整根本就是两码事。清晰度是藉由调整「整张照片」的对比度来让照片看起来更锐利,但相对的就会让照片的整体颜色看起来非常的「震撼」;锐利化则是调整照片颜色边缘(不同颜色交界之处)的对比度,让照片看起来更加锐利且不会影响整张照片的色调。这点从数值放置的位置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清晰度被放在「饱和度」与「鲜艳度」的区块,说明他是用来调整整张照片的;相对的锐利化则放在「细节」这个位置,说明他是用来「调整相片细节」用的,可以很直观的搞懂两者的差异。

清晰度:调整整张照片的色彩对比度

正如上面所说,清晰度所调整的是整张照片的色彩对比度,也就是让照片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差异更加分明,例如让褐色更深、浅褐色更浅等等,让照片看起来好像「更加清晰」了。但如果一味地使用清晰度来调整相片的清楚程度,那么就会像上图一样(清晰度 100)变得非常的 … 震撼。如果是人像照片用这种方式调整,那么每张照片看起来都会像是冒险电影或灾难电影,并不是很讨喜的修图方式。

至于反向调整清晰度就是拉低对比啦!上图是把清晰度拉到 -100,让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变得更低,整张照片看起来就有点朦胧、平滑的感觉。这个方法可以用在人像美肌上,不过调整上还需要动用一些笔刷工具之类​​的功能,算是比较麻烦的修图手段,我们以后再教。这里只要记得清晰度是调整整张照片的对比度,所以会对整张照片色调造成影响就可以了。


上图:左边是对比调到 100,右边是清晰度调到 100。看起来是不是效果很接近呢?

锐利化(细节):调整色彩边缘的对比,较不影响照片色彩表现

看到这边想必你已经了解到「清晰度并不适合用来让照片更锐利」这件事,但如果我们希望让照片看起来更锐利一些怎么办呢?下图是只有调整色彩、光影的效果,但都已经动用 D800E 这种三千六百万画素的高画素怪物了,怎么还看起来这么的「不锐利」呢?为什么人家论坛评论的猫毛都是锐利到根根分明,为什么你相机都到这个等级了还不太利呢?

其实这时候我们就要靠锐利化来调整啦!不过前面截图就有看到,细节这个选项(锐利化)里面有四个数值可以调整,我们希望猫毛看起来更清楚要怎么调比较好呢?下面我就分别针对四个数值做个示范,让大家了解个别数值所影响的锐利化效果差异。


上图:左边总量 0、右边总量 150

一、总量:这个数值是整体锐利化的调整,直接让你快速的决定照片要「多利」。 不过这就跟以前教过的亮度调整一样,都会直接对整张照片做一致性的调整,因此如果你要针对一些细部的修改,例如猫毛不要看起来「那么细」(如右图)之类的,就必须倚赖下面其他的数值来调整。不过如果你只是很单纯的想要快速调整锐利度,那就直接从总量下手吧!


上图:左边半径 0、右边半径 3.0

二、半径:这是用来调整颜色边缘的「宽度」,举例来说,上图左边的半径很小(0),因此会把不同颜色的猫毛做更细部的划分,因此左边看起来的猫毛比较多也比较杂(因为看起来比较细);但如果把半径拉到最大(3.0,如右半边),就会让不同颜色的猫毛的「颜色宽容度」变大,因此拉高色彩对比时会让猫毛看起来更粗一些。两种锐利化的效果都很好,但看起来的成果不太一样,左边看起来猫毛比较细、比较能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右边看起来比较粗,比较像是论坛评论的那种「根根分明」照片。哪种好看就端视你个人的审美观啰!


上图:左边细节 0、右边细节 100

三、细节:细节会更加的细分相片边缘的颜色,当拉到极限的时候甚至连看起来是完整色块的地方(如左上角的绿色)都会被硬生生的划分出更多的颜色细节来,这个功能可以用来让你的照片看起来更加「锐利」,可说是四个数值中除了总量之外最明显的锐利化效果。 不过这个数值调整过头的话会让整张照片看起来都是点点,如果你一开始就用高ISO 来拍照,那调整太多就会让照片变得惨不忍睹,因此虽然细节是让照片变利的超好用数值,但请注意不要太过头了!一般来说超过 50 就不太行啰~

上图:左边遮色片 100、右边遮色片 0

四、遮色片:Lightroom 在调整色彩边缘对比时会预先用一个「遮罩」把相近颜色的地方盖住,避免在调整边缘对比的时候调整到太多的颜色对比,最后变成像前面调整清晰度的那种情形。 不过这个盖住相近色的遮罩却是有尺寸限制的!当你把这个遮罩设定的比较大(遮色片最大为100 )时,会让Lightroom 判断近似色彩的宽容度变高,例如原本褐色0%、褐色20%、褐色40% 被视为三种颜色,但当遮色片调到很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把这三种颜色视为同一种颜色。这时候在调整色彩边缘对比时就会把这三种颜色视为同一区块而不调整,就会如上图左那样变得像是油画一般(线条很粗);相反的,如果遮色片设定很小,近似色彩宽容度就很低,看起来就会像右边那样「毛很细」啰!

看完上面的介绍,有没有觉得其实四个功能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呢?确实从说明与示范图来看这四个数值调整起来好像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在四个数值有不同组合时是会产生截然不同效果的!由于这样的组合实在太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就请大家自己玩玩看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Step by Step 照片升级超有感,跟着我一起来当修图美学大师~

 

“是否常常拍出太亮或太暗的相片,又或者搜遍了网路上各种拍摄技巧,但拍出来的相片还是觉得平平的不够突显?其实透过修图,小至相片明暗救回,大至相片风格可以变化无穷,虽然有些摄影玩家坚持不后制要保持原汁原味,但其实相片后制是种乐趣也是一门功夫。本篇文章将用步骤的方式,带着大家轻松学习入门又好用的相片修图技巧~”

 

今天要教大家的是最简单也最入门的相片修图实例,未来我也将以实例的方式示范各种不同情境下的相片拍摄技巧、修图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习摄影与修图的技巧并活用在你的照片之中啰!

这张照片是三更半夜顶着寒风在山中湖畔利用脚架与快门线搭配所拍摄而成,是一张曝光时间长达 104 秒的长曝相片。

但实际上当晚的风有点大,因此为了避免湖面波浪过度破坏富士山倒影,因此曝光时间无法再加长来取得曝光足够的照片,因此实际上拍起来的原始 RAW 档看起来如下图:

 

 

你一定觉得:这也差太多了吧!是的,在前阵子的摄影小教室我有说过,只要你用单眼拍摄 RAW 档,后续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修图可能性。上图虽说曝光了 104 秒,但在 ISO100 下仍然无法将黯淡无光的富士山拍得「够亮」,颜色对比等在没有经过机身处理下也看起来较为平面不立体。接下来我依照我习惯的步骤对这张照片进行编修,最后的成品就是本文首图啰!

 

一、调整曝光度

 

在开始修图之前,我一定先调整曝光度将相片的亮度调整到「肉眼看得清楚」的程度。因为不管是调整对比、色彩,在相片不够亮的情形下我们都无法顺利地看清楚并作调整,因此预先把相片调整到「够亮」是绝对必要的手续。

一般我会将照片调整到比「看起来够亮」还要更亮一些的程度(通常+0.5~1EV) ,这是因为稍后调整对比、亮暗部时都会使相片变得更暗一些,因此我习惯将照片预先调过曝一些,这样稍后就不用再回头调整。

 

二、调整对比、亮暗部、清晰度、鲜艳度

 

调完曝光度之后,会发现照片变得更加平面不鲜艳,这是因为Lightroom 会统一增加整张照片的亮度,因此本来看起来就平面的照片就会看起来「更平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透过上图中红色框框内的数值来解决。

首先我们先调整亮暗部的比例,一般我都是直接往负向的地方拉,不过不同照片有不同的数值组合,大家可以针对你要调整的照片作尝试。调整完亮暗部比例之后相片看起来就会更为立体有层次一些,不过这样还是不够的!

 

 

RAW 档仅纪录图片资讯而不对图片加以处理,因此颜色通常较黯淡、也较不清晰锐利,这时我们要调整最下面的清晰度、鲜艳度、饱和度来增加照片的鲜艳与锐利度。这里一样依照你的相片来调整三个数值的比例,我一般人像的清晰度调整为 +5 以避免人脸看起来太过生硬,人像以外的主题则会拉到 +20 以上。不过清晰度拉过头其实会造成相片对比度过高的问题,因此请适当的调整就好,千万不要一次拉到底!至于鲜艳度与饱和度就看你对颜色的需求来调整啰!

 

三、裁切图片、修正水平

 

过去因为洗照片有固定的比例,因此我们会习惯将照片缩放到固定比例(例如 4X6、5X7)。但现在我们都用电脑、手机萤幕看相片,因此如果你觉得这张照片「长长」的比较好看,就直接照你的喜好裁切吧!照片是你的作品,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喜欢最重要!

以这张照片来说,由于一开始用的就是20mm 超广角镜头,会纳入很多很多的杂物与过多的天、地在照片之中,因此我只保留富士山与倒影的部分,把照片裁成长长的比例,这样不仅看起来好看,要输出成长条海报也非常合适。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很重要所以写三次。拍照时手持、脚架都有可能没抓好水平,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很多人拍风景最后都不把水平重新抓正 … 这实在看起来很让人不舒服啊! !因此我个人每张照片一定都会重新抓过水平以避免「我自己看起来不舒服」,至于要抓水平也很简单,只要在使用裁切工具时把游标移到裁切框边角的地方就会变成旋转游标,在旋转的时候会出现小分割线让你对照,这时候只要利用照片中的水平物体(会垂直物体)做基准调整即可。

例如上图是利用湖畔作为基准调整,很容易就可以抓好水平!

 

四、利用渐层滤镜调整,让相片主题更明确

 

由于拍摄当天是满月,因此富士山本身与其倒影在曝光后看起来亮度是差不多的!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富士山,富士山倒影只是这张照片中的陪衬,太亮的倒影反倒让富士山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把富士山倒影稍作调整好让富士山主题更加明确。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渐层滤镜来处理倒影的亮度啦!我将渐层滤镜从下往上拉,把富士山倒影的亮度稍微降低一点点,让富士山与倒影间的对比更高一些,更加凸显富士山主题。另外,由于倒影的部分有一些模糊不清,因此这时候顺带用渐层滤镜把倒影给拉清晰一些(清晰度 +100),让倒影变得更加分明一些。

至于为什么要用渐层滤镜把倒影拉暗,而不是用渐层滤镜把富士山拉亮呢?这是因为如果过分的利用Lightroom 把相片拉亮,那么对相片来说其实就跟一开始就把ISO 值拉高一样,都会造成相片中的杂讯杂点变多,照片看起来就会花花的不好看。因此一般我会把照片拉到亮度差不多之后,直接用渐层滤镜降低亮度来增加对比,算是避免杂点太多的折衷方法。

 

五、调整锐利度,让富士山看起来更清晰

 

调整完光影部分之后,就可以来把相片弄得清楚一些啰!由于 RAW 档没有经过机身锐化处理,因此照片看起来都会比较模糊一些。这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透过更下面的「细节」面板来把照片处理得更清晰些,这样就能让你的照片看起来像是海报、杂志上的风景照片啦!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他是决定你的照片看起来有没有「好清楚」的重要处理,不过一开始就做的话很容易因为光影问题而造成锐利度数值调整的误判,因此通常我都是到最后才做这件事。

 

六、修正色相、色温、并针对特定颜色做修正

 

其实在调整一堆相片数值之后,会逐渐地让照片颜色往「怪异」的方向偏过去,例如这张照片在经过上述的所有调整之后,已经开始从一张「蓝色」的照片(夜晚的富士山是蓝色的)变成紫红色的照片了!这时候我们就要透过色相、色温、以及局部色彩调整等方式把照片的颜色救回来,否则你输出一张紫红色的富士山丢到网路上说是你半夜拍的… 也不能说是错啦,只是这样就是艺术创作、而不是还原现场啦!因此请依照你个人的喜好做调整!

 

大功告成!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这张富士山夜景的修图工作啦!有没有觉得从一开始原图的样子再到现在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呢?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修图」就不叫做摄影了,但我必须反问:你用特定品牌相机把人拍得很粉嫩,这样就叫做摄影吗?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藉由选择相机品牌、利用机身镜头特性拍出颜色符合自己需求的照片,虽然过去底片时代也能利用底片、镜头来拍出「指定」的色彩表现,但如果要说后续的色彩、层次等等都还是要倚赖后续的暗房处理才能达成,以前可没什么机身直出JPG 啊(除了拍立得之外)!因此我个人拍照一向只拍RAW 档,即使是出游自拍亦是如此,毕竟我同时使用Nikon 与Sony两家相机,要是全倚赖机身直出,那不仅相片色彩不符合我需求,也会导致相片的色彩有明显不同的表现,硬要依靠机身直出又是何苦呢?

如果你看本篇文章完全看不出我每一个调整步骤的示范图有什么不一样,那么有两个可能:第一是你的萤幕品质不好,因此看不出细微的色彩差异;第二则是你本身对颜色的敏感度较差,这可以透过自我训练来增强。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