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螢幕是什麼?購買手機前,帶你快速認識OLED螢幕!


相信一般人在購買手機的時候,對於手機的規格比較能看懂的,可能就是螢幕尺寸、處理器、儲存空間、鏡頭功能、電池容量……等等的基本規格。像是使用率越來越高的OLED螢幕,這種比較艱澀一點的技術規格,可能也就是從店員口中瞭解到顯色比較漂亮而已。那到底OLED螢幕除了畫面好看之外,還有哪些過人之處或是缺點呢?想購買OLED手機的朋友們,就讓我們帶您來快速了解一下。(圖片來源:Samsung)


▌什麼是OLED?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也可稱作為「有機發光顯示器」,是利用發光二極體可以自行發光的特性而不用靠背光板的一種顯示技術,也是與LCD液晶顯示器 (Liquid Crystal Display)需要有背光板提供光源來呈現出顏色,最大的不同之處。

然而因為OLED是透過自己發光來產生顏色,這讓OLED可以更完美地呈現色彩的飽和與對比,少了背光板的白光,也讓黑色在螢幕中可以顯得更純淨,而不像LCD會有漏光情況,黑色會有點灰黑的感覺。


▲LCD與OLED的發光原理,LCD需要靠背光板的白光投射出顏色,而OLED則是本身就能發光產生顏色,少了許多元件也因此可以做得更輕薄。(圖片來源:硬件茶谈—Youtube頻道畫面,文章最後有分享該作者更詳細的解說影片。)


▲OLED螢幕每一個RGB像素都能自行發光。(圖片來源:Apple)


▌OLED螢幕的優缺點?
OLED顯示技術應用於手機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從最早2010年的三星Galaxy S,到現在iPhone 12系列的四款新機通通換成OLED螢幕。回想過去從厚重的CRT螢幕,演進到輕薄的LCD螢幕,想必OLED螢幕也會是未來手機採用的趨勢,那OLED的優缺點有哪些呢?

【優點1】色彩更鮮艷漂亮
OLED螢幕能夠提供更清晰的圖像,更鮮豔的色彩,簡單來說就是螢幕呈現出的畫面感比LCD精緻許多,照片也更加好看,是許多人喜愛OLED螢幕的主因。

【優點2】體積更輕薄
OLED使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加上不需要放置背光板,體積上可以比LCD更為輕薄,且柔軟性佳,可應用在折疊式或軟式的螢幕上。而螢幕下鏡頭與螢幕下指紋辨識的實現,也都是倚賴OLED可以做到超薄、透光性佳的特性。

【優點3】省電效果較明顯
OLED因為每個像素都能自行發光,所以在黑色背景的部分,只要全暗不通電就可以,不像LCD只要有局部使用就需要整個背光板開啟,所以在黑色背景下會比較省電。

【缺點1】壽命較短產生色衰殘影
雖然OLED螢幕每個像素都能自行發光,但三原色紅綠藍光的波長有所不同,發光壽命也不同,所以長期使用後可能會造成部分像素提早老化,螢幕顏色就會偏紅、偏綠,或是出現殘影,也就是大家所稱的烙印等等。

【缺點2】PWM閃頻導致眼睛痠痛
一般LCD的調整螢幕亮度的方式是採用DC(Direct Current)調光方式,也就是透過電流來改變明暗,但大多數的OLED採用的是PWM(Pulse-width modulation,脈寬調變)的調光方式。PWM只有全亮與全暗兩種狀態,想要改變螢幕亮度,就是透過全亮與全暗的開關時間比例來達成,全亮時間比佔得高,螢幕亮度就較亮。

而眼睛會比較疲勞的原因,是在於OLED調整亮度時,是需要高速不停的一開一關(閃爍),造成人眼的錯覺以為螢幕變亮或變暗了。雖然市面上的OLED閃爍頻率大約在200Hz~300Hz,超過人眼能感知的頻率,但不被人眼察覺還是要1000Hz以上,所以這種低頻閃爍其實還是潛藏著對眠睛的危害。

輕鬆瞭解LCD與OLED的差異↓↓↓

深度講解LCD與OLED的原理與差異,想更瞭解的朋友可以參考↓↓↓

想要拍得廣又遠?購買長焦手機前先來初步認識手機的變焦技術~


智慧型手機隨著科技發展,攝像功能也從最早的標準鏡頭到現在的多攝鏡頭,在手機拍攝功能滿足超廣角或超微距的需求之後,長焦拍攝也是各家大廠下一個想要吸睛搶下的一塊,試想一支手機從廣角到遠方都能清楚地拍攝出來是多方便的一件事,早期有搭載光學變焦(Optical Zoom)的手機都因為光學模組體積過大的關係,使得手機外型過於奇特與厚重,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所幸後來Ausu將潛望式鏡頭(Periscope lens)的技術應用在智慧型手機上,讓小巧輕薄的智慧型手機裝進了光學變焦,真正實現了拍遠也能拍清楚的可能性。


▌什麼是潛望式鏡頭(Periscope lens)
潛望式鏡頭(Periscope lens)是擁有長焦拍攝功能的手機常見的規格之一,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將光學變焦模組的體積微型化放入輕薄機身內的一項重要技術,俗稱內變焦鏡頭,也是讓現在的輕薄型手機能夠拍得遠又清晰的主要關鍵。

而第一款拿來運用在智慧型手機就是2015年Ausu ZenFone Zoom的3倍光學變焦,採用日本HOYA的10鏡式鏡片,改變過去鏡頭與背蓋垂直的排列方向,換成鏡頭與背蓋平行排列,增大變焦模組的容納空間,解決了光學變焦與手機輕薄體積的衝突。

隨著科技進步,Oppo也在2019年發表應用潛望式鏡頭(Periscope lens)的技術達到10倍混合光學變焦,而2020年預計六月發售的Huawei P40 Pro+更是再下一城,將原先單反射潛望式鏡頭修改成多反射潛望式鏡頭,達到10倍光學變焦、20倍混合變焦、及100倍數位變焦,由此可見手機在長焦拍攝的這一塊,下一個趨勢很可能就是多反射潛望式鏡頭。


▲Samsung K Zoom(右)即使光學模組體積已縮減,其機身還是比使用潛望式鏡頭的ASUS ZenFone Zoom(左)厚了不少。(圖片來源:ASUS官網)


▲一般鏡頭的排列方向是與背蓋垂直,而潛望式鏡頭排放方式是與背蓋平行。(圖片來源:Huawei官網)



▲橫放後利用反射鏡折射光線增加焦段,縮減模組體積。(圖片來源:OPPO Malaysia)



▲通常看到鏡頭組裡有矩形鏡頭就是有搭載光學變焦的潛望式鏡頭。(圖片來源:Huawei官網)


▌什麼是光學/混合/數位變焦(Zoom)
在購買擁有長焦功能的手機前,一定要先瞭解一下光學/混合/數位變焦的差別,千萬別以為廣告中的倍數寫得越高就越好,簡單來說光學變焦(Optical Zoom)才是真正的無損變焦,而混合變焦則是利用鏡頭間的疊加演算技術來彌補照片細節的另一種數位變焦方式,照片畫質會介於光學與數位之間,而純數位變焦(Digital Zoom)則是直接將拍好的照片裁切放大,可想而知也是畫質失真最嚴重的。

通常數位變焦(Digital zoom)的倍數都可以寫得很大,例如50倍、100倍,不過現在手機的相機硬體技術一直在進步,像今年剛上市的Samsung Galaxy S20 Ultra就主打100倍混合變焦,雖然光學變焦(Optical Zoom) 只有4倍,但靠著望遠鏡的4800萬畫質與AI技術的輔助,讓S20 Ultra的這100倍可不是亂喊的哦。


▌搭載潛望式長焦鏡頭的手機
提到強大的長焦功能手機,一定少不了在2019年上市的這兩款手機OPPO Reno 10x與Huawei P30 Pro,這兩款手機在長焦部分都是使用潛望式鏡頭(Periscope lens),擁有5倍光學變焦(Optical Zoom)、10倍混合變焦(10x Zoom)、以及50-60倍的數位變焦(Digital zoom)。

雖然2020年也出了不少款使用潛望式鏡頭的旗鑑機,像是Galaxy S20 Ultra、vivo APEX 2020、Huawei P40 Pro+等等,有預算考量的人還是可以參考Reno 10x與P30 Pro這兩支舊款,另外今年上市的小米10青春版也搭載了潛望式鏡頭(Periscope lens),同樣有著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50倍數位變焦,被稱為性價比最高的長焦旗艦機。

OPPO Reno 10x與Huawei P30 Pro照片比較分享文請點這~

OPPO Reno 10x開箱&相機功能好文分享請點這~

Huawei P30 Pro相機功能詳細解說影片分享↓↓↓

一图轻松学,用图来看衣服拉链是怎么合上的~

 

“穿外套拉起拉链,相信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做过几百次的动作,而拉链的应用范围更是广泛到数也数不清,生活中几乎常常会用到它,而你好奇这样一条细长的拉链到底是如何扣紧的吗?本篇文章将用最轻松的图解方式,来让大家了解拉链的运作原理唷~”

 

拉链的运作原理很单纯,不少人应该知道。小时候觉得超神奇的,往上一拉就可以合,往下一拉就可以开,常常都会拉上拉下惹得父母责骂,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吧XD。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两边的链条形状是一样的,链齿是上凸下凹设计,以方便完全结合。

若对拉链原理有些了解的朋友,大约可以知道两边的链条在分开的时候,是折弯状态,这个时候链条上的链齿彼此之间的距离稍大(文后简称齿距)。这样稍大的齿距足够让两边链条互相结合。而两边链条结合的方式则是用Y形设计的链头处理,当往上拉的时候,两边链条上的齿距因为够大,所以可以相互扣进来。当扣进来时,齿距缩小,正好将两边链齿紧紧扣住,使拉链不会蹦开。

而当你用手把Y型链头往下拉时,因被Y型轨道扳开,两边链条被折弯,因此齿距变大,也就自然而然分开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图轻松学,游标卡尺的使用方式与测量原理~

 

“一般的量尺最小单位是测到公厘(mm),而游标卡尺则是能够测量到公厘(mm)以下的专业测量工具,本篇文章将用最轻松的图解方式,来让大家了解游标卡尺的使用方式,同时也替大家介绍游标卡尺可以测量到公厘(mm)以下的运作原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吸收学习一下~”

 

(图片来源:Wiki)

如果你不是制图或是相关领域的使用者,购买游标卡尺的机会其实没有那么高,毕竟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生活上测量到mm等级的长度应该是足够了。不过若是有特殊的产品要测量或是对特定领域(像是模型)有兴趣的话,游标卡尺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总之,只要你想量到mm以下的长度,那游标卡尺就真的是首选,不用再凭直觉或是用放大镜来推估了。而且除了单纯量长度之外,游标卡尺还可以量内径与深度,相当方便,实在是居家必备的好工具。

如果你只是想要知道游标卡尺如何使用,其实非常简单(但没说还真的不知道就是),看上面的图应该马上就会了。我们将可以移动的那一块称之为「副尺」(主要测量的尺自然就是主尺啦),你只要确认副尺上的刻度与主尺上的刻度第一次对齐的那个位置,就是你要的答案。

以上图为例,在主尺上可以认定24mm这应该没有问题,要注意的是24mm的认定,是要对到副尺上的0(上图是以cm为单位,不过用到这种小的游标卡尺建议直接以mm为单位较为理想,毕竟这把卡尺精度为0.05mm)。

然后再观察主尺与副尺的刻度何时在第一次交会,以上图来说,是在7这个位置。所以判读上就是24.70mm(刻意多加一个零是搭配卡尺精度,如果是在7和8之间的话,就是24.75mm)

看了一遍图,不会使用的人相信也都会使用了。不过有一个地方很有趣,也是我以前第一次摸到游标卡尺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副尺标到什么数字,就可以说明是多少长度,觉得有些神奇。

后来了解原理后,真觉得设计巧妙。不过说起来需要花一点篇幅,有兴趣的再往下看吧。

为了方便解释,先以精度0.1mm来说明。

从上图可以看得出来,原来手脚是动在副尺,事实上在精度0.1mm的情形下,副尺每一格的长度并不是1mm,而是0.9mm。

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当物体长XX.1mm时,副尺标示1会对齐到主尺。

若物体是XX.6mm时,副尺自然就是标示6与主尺对齐。

此外还可以发现,当精度诉求是1mm,副尺与主尺的长度标示,在一格中就是短少0.1mm。

所以若是精度诉求是0.05mm时,副尺每一格间距事实上是0.95mm。所以物体让副尺右移时,每多1格就等于多0.05mm。 (上图的1/20,指的就是精度0.05mm)

而精度诉求是0.02mm时,副尺每一格间距事实上是代表0.98mm。所以物体让副尺右移时,每多1格就等于多0.02mm。

若对于副尺每一格的标示能够认知到不同的精度是有不同的长度情形下,应该就可以理解上面说明书的解释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了解核磁共振检查,才能选择出适合的检验仪器~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引用来源]

 

“提到医院中的影像检查仪器有哪些?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拍X光片,再来可能是孕妇比较常接触的超音波,而核磁共振或电脑断层应该是大家比较分不清的部份,本篇文章将介绍什么是核磁共振,并分享成像的原理,以及可能的危险性,让大家在医学上的知识都可以再升级~”

 

来源:

What is an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核磁共振成像也称为磁共振成像,是用于创建人体细节图像的扫描技术。扫描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身体内部图像,这样的功能是X射线,CT扫描或超声波所不能实现的。具体来说,磁共振成像可以帮助医生看到病人身体内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和肌腱,这有助于检测各种运动损伤。除此以外,它还可以用于诊断各种疾病,例如中风、肿瘤、动脉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和眼睛或内耳问题,同时也广泛用于检测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纽约曼哈塞特北岸大学医院诊断放射科医生Christopher Filippi博士表示:「磁共振成像强大的功能体现在有非常精美的身体内部细节展示。Filippi告诉Live Science杂志,磁共振成像与其他成像技术(如CT扫描和X射线)相比最大的好处是没有病人没有受到辐射的危险。」

具体应用

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期间,医生将要求病人躺在可移动的桌子上,该桌子将滑入机器的环形开口以扫描身体的特定部分。机器本身将在人体周围产生强大的磁场,无线电波将穿透身体。人不会感觉到磁场或无线电波,所以磁共振成像本身是无痛的。然而,在扫描期间可能会有大量的砰砰声或敲击噪音(听起来像是大锤击打),所以需要给病人带上耳机或耳塞。年幼的孩子以及患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会被给予镇静药物,以帮助他们在扫描过程中放松、睡着,这样可以保证获取到清晰的图像。根据美国家庭医师协会的数据,磁共振成像扫描本身平均可能需要30到60分钟。

成像原理

人体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一个身体内的原子都有自己的振动频率,每个圆子由于被电子环绕,所以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磁铁。人体大多是水,水含有氢原子,磁共振成像就是依靠氢原子来成像。

平时,人体内的氢原子都是杂乱无序的振动着,由于各方向磁性抵消,人体整体不体现磁性。当把人体置于一个很强的外磁场中,氢原子虽然依旧按照自己的频率震动,但方向为与外界磁场保持一致,所以人体开始显现磁性。此时加入一个射频脉冲,那么与射频脉冲震动频率相同的氢原子就开始发生共振。当脉冲停止,之前跟随其已在震动的氢原子就会满满恢复到原始状态。在恢复的过程中就会有信号发射出来,之后监测到信号就可以画出人体内部图像。
危险性

与其他成像形式如X射线或CT扫描不同,磁共振成像不使用电离辐射。 Filippi说,磁共振成像正在越来越多地用于在怀孕期间的孕检,目前医学界还未得以证明磁共振成像对胎儿会有不良影响。然而,由于未被证实,这项检测技术也可能存在风险,医学界不建议将磁共振成像用作诊断的第一选择。

因为磁共振成像使用强磁体,任何种类的金属植入物,如起搏器,人造关节,人造心脏瓣膜,人工耳蜗植入物或金属板,螺钉等可以在磁场中移动或加热,因此这类植入物会在磁共振成像检测过程中对人体造成巨大威胁。不过目前绝大多数的植物物都已经是「磁共振成像安全」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图轻松学,用剖面图来看炮弹怎么射击的~

 

“一般人对于炮弹的认识,可能都是从电影上面获得的,而在早期战争里我们可以看到发射炮弹都是由人工装弹的,而到了现代,你是否好奇如此有重量的弹药是如何送到炮管里的吗?本篇文章将用最轻松的图解方式,来让大家了解炮弹发射过程的运作原理~”

 

大概只有相关人员或是军武迷之类的才会对舰炮相关原理有所研究,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大概在电视电影上比较有机会看到船舰击发的画面。不过就算看到也仅限于表面。这张图做了相当程度简化,让不懂的我们也可以有一个约略的了解。

图片引用来源)这张图还有把人画进去以做为比例尺,让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这大约是多大。从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军舰上的炮塔基柱是还有往下延伸的(小时候随意涂鸦时都只画头,谁知道下面还有这么多细节……)。

图片引用来源)所画的这张简图是基于BL 15吋寸Mk I型海军炮。

图片引用来源)虽然是不一样的炮舰,但另外的16吋舰炮立体示意图,也可以参考一下。

 

</center >然后再搭配1955年美国海军训练影片,对于舰炮的印象相信可以再进一步(一开始是外观以及图示,在3:21之后开始有实际操作人员影片)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图轻松学,用剖面图来看左轮手枪如何射出子弹~

 

“提起左轮手枪,一般人除了会想到俄罗斯轮盘外,脑海中另外会浮现的可能是美国警察的配枪,而左轮手枪遇到卡弹时的可靠特性,也使它在过去是常见的警用手枪,本篇文章将用最轻松的图解方式,来说明左轮手枪的射击原理,让大家简单又快速获得知识~”

 

要说到对于手枪外形有深刻印象,相信「左轮手枪」一定榜上有名,甚至不懂手枪的朋友,也会对那转轮设计有些印象。就现今而言,虽然左轮的火力已经完全比不上半自动手枪,但还是在不少地方可以见到他的踪迹。

击发连动过程非常单纯,当扣下板机时,会引起击锤与转轮连动。当击锤往后又往前时就击发火药,接着子弹就飞出去了。

不过以上的动画比较概念,在不少细节处没有呈现出来。又找到一段影片有将左轮击发过程以较细部的方式呈现,底下先大约提一下左轮主要特质。

若以英文Revolver来看,事实上左轮手枪并没有「左」的意思,就只是单纯转轮,无分左右的意义,所以称「转轮手枪」可能更接近英文的意思。至于中文为何称之为「左轮」,主要是因为配合右手持枪的习惯,让旋转弹膛设计上是以向左甩出来填装子弹,因此称之为「左轮」。目前我们大多可以看到的是装上六发子弹(当然还有可以装更多的)

那有没有向右的呢?答案是有,在国军历史文物馆的网页上,谈到兵器的时候,就使用了「右轮」一词(大概有四把)。不过是不是要用「右轮」一词,好像也是看使用习惯。因为也有人将右轮还是统称为左轮,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Revolver本来就没有分左右,再来「左轮」使用上也成为习惯,成为习惯的称呼。

左轮的相关零件,自然是不少。不过为了能够清楚说明击发的过程,因此只标出几个比较关键的零件,这样在看影片时比较容易进入状况。首先是Cylinder,这部分中文名称比较复杂,包括转轮(我自己是这样称呼)、旋转弹膛、弹仓、弹筒都有人说,不过在这边不要把转轮与Revolver混为一谈,因此在这边采用旋转弹膛的称呼,不过重点是知道这零件是指「里面可以放几发子弹的圆柱体」。至于Trigger扳机与Hammer击锤应该不用多说,一望即知。

再来就是左轮特有的名称以及分类方式之一,单动(Single Action)以及双动(Double Action)。所谓的单动就是在射击前,要先将击锤往后扳至底固定住,而发再扣扳机击发。而双动则是不需动到击锤,直接扣下板机后,会引动击锤然后击发。单动型的左轮手枪是没有双动机能,反之双动型的左轮手枪大多具备单动能力。

当击锤打到旋转弹膛时,子弹就击发了。

 

在看完上面简单说明后,再看底下影片应该可以很容易了解。

 


 
Follow 我們的Page,每天追蹤科技新聞!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图轻松学,用剖面图来看手枪射击原理~

 

“相信大家在电影上看过无数种的枪战过程,而一般人对手枪产生的好奇,往往都在使用枪的人,或是使用枪的理由,对于手枪本身的结构或运作原理都稍嫌复杂。所以本篇文章将用最轻松的图解方式,来让大家简单又快速认识手枪射击的运作原理~”

 

个人虽然对于军武方面没有什么概念,但看了下面GIF档后,完全不用靠解释就可以知道手枪在击发子弹时,过程发生了什么事。扣发板机的时候,会把子弹推到撞针前面,再让撞针击发子弹。

在子弹上膛,扣下扳机之后,可以很清楚看到相关连动。撞针触动弹壳的火药,再利用冲力将弹头射出,所击飞的子弹只有前端。飞出去,后面的弹壳退掉,然后又引进新的子弹进来。
查了一下,这款手枪称之为Glock,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维基的解释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图轻松学,用剖面图来看钥匙与锁的开锁原理~

 

“相信大家若拿出自己的钥匙串来看,可以发现其实生活中用到了不少钥匙,像是最基本的住家钥匙、信箱钥匙、抽屉钥匙….等等,而你好奇一把有锯齿状的钥匙,到底是怎么插进锁孔,又是怎么转动开锁的吗?本篇文章将用最轻松的图解方式,带你了解弹子锁的开锁原理。”

 

相信不少人很好奇钥匙是如何开锁的过程,但如果找教学的话,很多都是教你如何开锁的实务影片(我只是好奇而已Orz,没想要走实务呀……)底下这张GIF档用很简单的方式,完美诠释了开锁的过程,相信任何人看了马上就知道原理是怎样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用漫画来认识原理,ARM多核处理的DynamlQ技术

 

“行动处理器随着技术演进而愈来愈强大,像ARM就推出了新技术DynamlQ,比先前的big.LITTLE技术更能灵活运用每一个核心,并能以不同的时脉运作。本篇文章将用可爱图片的方式,来介绍复杂的技术原理,让有兴趣的朋友们能在趣味中了解什么是DynamlQ技术~”

 

行动处理器除了追求效能的提升外,增加运算效率也是重要的关键。先前ARM 较广为人知的是big.LITTLE大小核技术,不过随着技术的演进,今年ARM在big.LITTLE基础上,推出了新的DynamIQ。单一Cluster内可有8个核心,且可由不同架构、时脉的核心组成,提升了运作效率与配置的弹性,现在我们利用简单的图片来说明DynamIQ的运作原理吧!

▲DynamIQ支援多颗不同架构的处理器,也能让处理器在不同时脉下运作,继big.LITTLE之后的新运算架构。

 

用龙舟来比喻核心技术

如果用龙舟来比喻ARM的DynamIQ与先前的big.LITTLE技术,我们把龙舟当成Cluster、船员当成核心,先前的big.LITTLE龙舟上最多只能有4位船员,而且每个船员都必须一样的身材(核心架构),划船时若多位船员一起划船时,每个人都要出力均等(时脉同步),不能有人慢慢划有人快快划。

但到了新的DynamIQ技术时,每艘龙舟(Cluster)上可以有8位高矮胖瘦(架构)不同的船员(核心),而且当划船前进的时候,每个船员可以依照指令出不同的力(时脉不须同步),且船员可依照指令睡觉(关闭)、休息(休眠)或划船(运作),配置​​的弹性比起big.LITTLE高很多。不过龙舟终究只是个比喻,是用比较轻松的方式解说DynamIQ的原理,实际运作会考虑的细节更多。

举实例来说,当你正在捷运上玩手机游戏,此时需提供一定的效能让前端正在玩的游戏顺顺跑,因此会将大核心皆开启运作,如果在家用VR或是很吃系统效能的App时就可能同时开启大小核心,以输出最高效能为优先事项。另一方面,当你手机闲置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将较耗电的大核心关闭或休眠,转让小核心进行背景运作,此时重视的则是节省电力消耗,让手机续航力提升。

▲DynamIQ支援单一Cluster内8个不同架构的核心,并能以不同的时脉运作。

 

混搭、弹性调度的DynamIQ

如果要用简单的词来描述DynamIQ,那么应该就是混搭与弹性。过往为了运作上的协同作业与效率,Cluster搭配上大多会尽量简单化,big.LITTLE技术运作时也有时脉同步、架构统一等框架限制。因此后续改进的DynamIQ在big.LITTLE技术上延伸,提升了单一Cluster的核心数量,核心架构不需相同,运作时脉也能有更细微的调配。

省电与高效能听起来是很冲突的需求,然而透过DynamIQ技术,单一Cluster内可以允许高效能核心与省电核心混搭,不需要像过往开启复数Cluster才能达到类似的作用,让运作弹性、硬体配置更具弹性。此外,过往受限于核心同步时脉,实作上增加不少的门槛。 DynamIQ允许单一Cluster内核心以不同时脉运作,以1.0GHz到1.7​​GHz间以100MHz的频率差​​运作。

▲DynamIQ big.LITTLE透过共享记忆体等机制,减少切换延迟并增加运作效率。

 

减少切换延迟、增加运作弹性

如先前所述,虽然big.LITTLE提供了设计与运作上的弹性,但对于现在重视高效能与超长续航力的行动装置来说,big.LITTLE的限制让处理器无法榨出完全的效能,可能会碰到无法合理分配效能的状况。因此DynamIQ在设计上修改了过往的限制,放宽核心、时脉等限制,有助于设计出更具效能与功耗的产品。

除了运作弹性增加之外,在状态切换的延迟也得以大幅下降。 DynamIQ使用了硬体控制式功率状态自动切换机制,可让核心在关闭、休眠、运作3种状态间快速切换,并减少切换时的延迟。这不仅使得运作效率提升,也因为切换延迟降低,能源效率得以提升,提供了装置更好的节能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