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图小学堂】:清晰度?锐利化?到底两者一样还不一样?


 

“拍动物总希望能拍出数毛照,也就是看到根根分明的毛发,而透过修图软体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是软体一打开,常常在清晰度与锐利化之中,搞不懂到底要用哪个调整才好,本篇文章就来帮你厘清两者的差异,以及解说Lightroom如何调整。”

 
Lightroom 里面的锐利化跟清晰度调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功能在 Lightroom 里面虽然放在完全不同的调整模组区块里,但从字面上看起来两者的功能却好像是一样的!后来问了一下身边初学摄影的朋友,他们也表示确实搞不太清楚这两者的功能到底有何不同,因此这个礼拜的摄影小教室就来谈谈到底清晰度跟锐利化两个看似相同、但实则天差地远的数值到底都调整了些什么、会对照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只可爱的猫咪啦!今天要用他的可爱猫毛来帮大家示范到底锐利化与清晰度有什么差异,同时也将让你知道为什么台湾某知名论坛的相机评测测试相片都如此的「锐利」!


上图:回家看到这张照片瞬间让我质疑自己的拍照技术 …

第一次拍 Raw 档的朋友多少都会受到一些挫折,因为 Raw 档在 Lightroom 里面不仅颜色灰暗,而且看起来都有点灰灰蒙蒙的,看起来既不鲜艳也不清晰。不过这是因为 Lightroom 在读取相机调控上有些问题,因此在 Lightroom 上看到的照片都几近「数值归零」。不过只要经过些许的修正就能让照片复活啦!上周与上上周的色彩调整就是很好的例子。

今天要说的清晰度与锐利化虽然看起来名字很像,但其实两者的调整根本就是两码事。清晰度是藉由调整「整张照片」的对比度来让照片看起来更锐利,但相对的就会让照片的整体颜色看起来非常的「震撼」;锐利化则是调整照片颜色边缘(不同颜色交界之处)的对比度,让照片看起来更加锐利且不会影响整张照片的色调。这点从数值放置的位置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清晰度被放在「饱和度」与「鲜艳度」的区块,说明他是用来调整整张照片的;相对的锐利化则放在「细节」这个位置,说明他是用来「调整相片细节」用的,可以很直观的搞懂两者的差异。

清晰度:调整整张照片的色彩对比度

正如上面所说,清晰度所调整的是整张照片的色彩对比度,也就是让照片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差异更加分明,例如让褐色更深、浅褐色更浅等等,让照片看起来好像「更加清晰」了。但如果一味地使用清晰度来调整相片的清楚程度,那么就会像上图一样(清晰度 100)变得非常的 … 震撼。如果是人像照片用这种方式调整,那么每张照片看起来都会像是冒险电影或灾难电影,并不是很讨喜的修图方式。

至于反向调整清晰度就是拉低对比啦!上图是把清晰度拉到 -100,让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变得更低,整张照片看起来就有点朦胧、平滑的感觉。这个方法可以用在人像美肌上,不过调整上还需要动用一些笔刷工具之类​​的功能,算是比较麻烦的修图手段,我们以后再教。这里只要记得清晰度是调整整张照片的对比度,所以会对整张照片色调造成影响就可以了。


上图:左边是对比调到 100,右边是清晰度调到 100。看起来是不是效果很接近呢?

锐利化(细节):调整色彩边缘的对比,较不影响照片色彩表现

看到这边想必你已经了解到「清晰度并不适合用来让照片更锐利」这件事,但如果我们希望让照片看起来更锐利一些怎么办呢?下图是只有调整色彩、光影的效果,但都已经动用 D800E 这种三千六百万画素的高画素怪物了,怎么还看起来这么的「不锐利」呢?为什么人家论坛评论的猫毛都是锐利到根根分明,为什么你相机都到这个等级了还不太利呢?

其实这时候我们就要靠锐利化来调整啦!不过前面截图就有看到,细节这个选项(锐利化)里面有四个数值可以调整,我们希望猫毛看起来更清楚要怎么调比较好呢?下面我就分别针对四个数值做个示范,让大家了解个别数值所影响的锐利化效果差异。


上图:左边总量 0、右边总量 150

一、总量:这个数值是整体锐利化的调整,直接让你快速的决定照片要「多利」。 不过这就跟以前教过的亮度调整一样,都会直接对整张照片做一致性的调整,因此如果你要针对一些细部的修改,例如猫毛不要看起来「那么细」(如右图)之类的,就必须倚赖下面其他的数值来调整。不过如果你只是很单纯的想要快速调整锐利度,那就直接从总量下手吧!


上图:左边半径 0、右边半径 3.0

二、半径:这是用来调整颜色边缘的「宽度」,举例来说,上图左边的半径很小(0),因此会把不同颜色的猫毛做更细部的划分,因此左边看起来的猫毛比较多也比较杂(因为看起来比较细);但如果把半径拉到最大(3.0,如右半边),就会让不同颜色的猫毛的「颜色宽容度」变大,因此拉高色彩对比时会让猫毛看起来更粗一些。两种锐利化的效果都很好,但看起来的成果不太一样,左边看起来猫毛比较细、比较能表现出毛茸茸的感觉;右边看起来比较粗,比较像是论坛评论的那种「根根分明」照片。哪种好看就端视你个人的审美观啰!


上图:左边细节 0、右边细节 100

三、细节:细节会更加的细分相片边缘的颜色,当拉到极限的时候甚至连看起来是完整色块的地方(如左上角的绿色)都会被硬生生的划分出更多的颜色细节来,这个功能可以用来让你的照片看起来更加「锐利」,可说是四个数值中除了总量之外最明显的锐利化效果。 不过这个数值调整过头的话会让整张照片看起来都是点点,如果你一开始就用高ISO 来拍照,那调整太多就会让照片变得惨不忍睹,因此虽然细节是让照片变利的超好用数值,但请注意不要太过头了!一般来说超过 50 就不太行啰~

上图:左边遮色片 100、右边遮色片 0

四、遮色片:Lightroom 在调整色彩边缘对比时会预先用一个「遮罩」把相近颜色的地方盖住,避免在调整边缘对比的时候调整到太多的颜色对比,最后变成像前面调整清晰度的那种情形。 不过这个盖住相近色的遮罩却是有尺寸限制的!当你把这个遮罩设定的比较大(遮色片最大为100 )时,会让Lightroom 判断近似色彩的宽容度变高,例如原本褐色0%、褐色20%、褐色40% 被视为三种颜色,但当遮色片调到很大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把这三种颜色视为同一种颜色。这时候在调整色彩边缘对比时就会把这三种颜色视为同一区块而不调整,就会如上图左那样变得像是油画一般(线条很粗);相反的,如果遮色片设定很小,近似色彩宽容度就很低,看起来就会像右边那样「毛很细」啰!

看完上面的介绍,有没有觉得其实四个功能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呢?确实从说明与示范图来看这四个数值调整起来好像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在四个数值有不同组合时是会产生截然不同效果的!由于这样的组合实在太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就请大家自己玩玩看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相片调色有多简单?让女孩儿的梦幻色调来告诉你~

 

“有时在网路或杂志上看到的美照,心中都觉得肯定是经过瀪锁的后制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其实后制没这么难,只要一根手指头动动相片的色调,就能改变相片风格。本篇文章就要告诉大家如何快速调出梦幻色调的效果。”

 
本篇分享的是一键完成色调处理的小撇步!很多人看到婚纱摄影中梦幻的色调,都是用这个方法处理的。

除此之外,一些微电影、MV,或是广告影片里面会出现色调梦幻,让人感觉不太真实,但又很美好的画面……十之八九都是调整色调而来~

这样的照片,如果用手机拍摄,可以透过内建滤镜制作色调效果。

但是如果不喜欢滤镜的颜色,而想要找出自己的风格,那么只要了解分割色调,就可以让自己的照片,瞬间魔幻起来啰!

感谢读者Biao Guan补充:在调色前,建议先按light里面的auto,先把应该有的光线调整清楚,减少曝光,以增加暗部分的细节~


上图是我拍摄的人像,颜色未经调整的情况下,就是自然的空气感,没有特别的氛围。

把照片读入到 Lightroom 里面之后,在右边栏位找到「分割色调」,调整一下,就会有神奇的效果!


分割色调有亮部跟暗部两个分类,分别影响照片中比较亮的地方和比较暗的地方,会依照你的指令,变成不同的色调!

上图是亮的地方加上黄色,暗的地方做成蓝色的效果,因为皮肤是照片中比较暗的地方,而地板、天空是亮的地方,所以皮肤就变得特别蓝~

下图则是相反过来,把比较暗的皮肤部分加上一层黄色效果,背后的建筑物加上一层蓝色,所以脸色还是比较像真人的肤色,但是背后仍然是蓝色调性!

可以调整饱和度、要上什么颜色,来决定照片整体的调性。

我把图放大,让大家看几个不同的范例吧!

个性有点小浪漫,但是不喜欢太夸张的人~适合在亮部加上一层蓝色,案簿加上一层紫色,画面维持轻透的感觉,但是又带有些微粉色调。很简单的调整,就能创造不太张扬的低调浪漫氛围。

如果你不是有点浪漫,而是根本浪漫得无药可救……那么就把「饱和度」往右边移动吧!

这样套用的颜色浓度就会变多,分为也会变得更浓郁,非常适合婚礼照片或是约会照片,可以表现出甜蜜的感觉唷~

如果你是比较理性派,喜欢冷调色彩的照片,但是又不喜欢太「清水」的风格,在照片中加上一点点绿色,就会完全改变基调,变成「若有所思」风格。
这种调色的方式非常简单,速度又很快,但是一旦掌握,从摄影现场的天气感受到心情氛围,都可以一并掌控。

基本的调色真的很简单吧!我决不骗人,梦幻照片其实一点也不难呢~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不退流行的黑与白,教你如何调出极具美感的经典黑白照!


 

“有时会发现一些很经典的摄影作品几乎都是黑白照片,其实没有颜色干扰的黑白摄影,着重在光影的变化上,更能直接传达出主题与氛围。本篇文章将带领大家学习如何后制调出一张有味道的黑白照片。”

 

今天选了这张在公园旁边的YouBike 车站照片,毕竟比起巴黎圣母院或是西斯汀大教堂这种本来就是怎么拍怎么好看的建筑,这种随处可见的街拍景观,更适合拿来做摄影教学,也更有说服力,对吧! ?

首图这张照片是我好几天前用 Lightroom 调整的黑白照片,当时使用的数值如下:

为了写今天这篇教学,我又从原始的彩色照片再一次调整,让大家能一步一步地看到调整的过程。每一个步骤请看照片右边的处理方式,然后前后比较照片的差异,相信你很快就能掌握技巧啰~

把照片转成黑白照片之后,第一个步骤是要调整曝光度。

且不论这张照片本来就偏暗,即便一般曝光正常的彩色照片转成黑白之后往往也需要调整一下,因为每一种颜色转成灰阶之后呈现出来的亮度不同,黑白照片有必要一开始就调整曝光度。

至于调到多少才对呢?这就请用自己的眼睛判断吧!

当然,也可以参考上图的例子,抓个大概。但这种事情没有绝对,训练自己的感觉,不要死记数值才是上手的唯一方法!

曝光度调整完之后就是拉对比。把对比拉高可以强调光影的力道,这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黑白照片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光影的变化」。

在除去了照片的色彩资讯之后,为了把光影好好地表现出来,必须拉高对比,照片才会有「存在感」。不过也不是越高越好,对比太高时,照片的其他细节会消失,变成只有黑或白,看起来就跟铅字笔素描一样只剩下线条,那样又做得太过头啰~

适当拉高对比,但是仍保留部分的细节才是正确的做法。

完成之后要清楚定义出极黑跟极白的区域,调整黑色​​和白色的部分,让照片之中有极黑跟极白的区块存在。这些部分不应该太大以免丧失太多细节,可是这些东西又不能没有,因为极黑和极白定义了这张的极限,会让照片有干净清新的感觉。不信的话你试试看就会知道啰~

拉高对比和定义出极黑极白之后,通常照片的细节会有所损失,这时候应该要回去微调亮暗部的细节。 (上图)这些亮部与暗部的细节是照片趣味的来源,有了这些,照片才会更加的丰富。

如果你的照片之中有很大块的黑或白,而不是大多数为灰色,不同的深浅的灰,那就表示你的暗部细节和亮部细节做得不够好,需要在这个步骤多加调整。做完之后再一次微调曝光度,把照片里面的平衡感调整好,一张黑白照大致上就算完成了!

最后再提供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清晰度和锐利度一定要微调!尤其是清晰度。我认为在彩色照片中,不该拉太高清晰度,但在黑白照片中却很适合大量应用。清晰度可说是黑白照片的「魄力」来源。以风景或建筑的情况来讲,甚至拉到 +100 都没有问题。

不过,人像的部分则要小心一点,有时候清晰度加超过 +30,被摄者会看起来就相当狰狞,这可不见得是一张你所想要的照片咧~

以上这些步骤并不是单一流程,调整另外一个数值之后你可以再去调整原先的数值,如此不断往复照片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本次黑白照片调整的最后结果如下:

如果拿来跟前几天调整出来的照片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两张照片其实对比和细节差了满多。

不得不承认每一张照片在调整的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天的心情、眼睛状态、感受都不同,所以你可以多试几次,做出不同的版本之后,再挑选一张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

当然彩色照片也没有不好,纯粹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如果你觉得黑白照片的魅力是你所喜欢的话,本篇教的重点不妨记起来,多试个几次很快就会上手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RAW是什么?超美的后制相片全靠它!

“RAW是什么?相信有在修图的人一定不陌生,其实RAW跟JPG都是相机储存照片的一种格式,两者最大的差异在RAW格式可将相片细节保留更多,在修图软体中可逐一调整而不像JPG会部份无法调整或画质受损。本篇文章将直接透过Tony Northrup的教学短片,让大家更清楚为何RAW在后制上这么好用~”

常听说拍RAW比较好,相片的细节能够保留更多,后制的弹性也比较大,但到底与JPEG的分别有多大呢?来自Tony Northrup的教学短片,实地示范RAW与JPEG两者的分别,很值得参考!


总结片段的教学,RAW档的好处主要是:

有较高的动态范围 (01:20) (03:05) (04:05) (04:58) (06:05) (07:35)

RAW档有较高的动态范围,所以在光差比较大的环境之下,相片在光位和暗位所保留的细节都可以尽量保留下来,只需要用后制调较一下就可以把看似过曝和死黑的细节呈现出来。

可以自由调度的白平衡 (02:15)

如果使用JPEG拍摄,白平衡经由相机而定,难以在后制过程中作修正,即使修正过后亦会出现画质的损耗。相比之下,使用RAW档拍摄后,相片可以在后制过程中自由调度相片的白平衡,同时不会影响相片的画质。

片段当中也有提及RAW档的坏处,就是档案十分大,而最明显的坏处便是连拍。普通的RAW档动不就要10 MB以上,如果用家以RAW档连拍,就不能拍摄太多张数,因为相机不能一次过处理如此多RAW档。所以这时候可能用上JPEG拍摄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相信大家也留意得到,RAW档与后制是息息相关。所以如果你的拍摄习惯不常要做大量后制的话,拍摄档案较少,上存和分享比较方便的JPEG可能会是你更好的选择。

 

经由photoblog.hk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Step by Step 照片升级超有感,跟着我一起来当修图美学大师~

 

“是否常常拍出太亮或太暗的相片,又或者搜遍了网路上各种拍摄技巧,但拍出来的相片还是觉得平平的不够突显?其实透过修图,小至相片明暗救回,大至相片风格可以变化无穷,虽然有些摄影玩家坚持不后制要保持原汁原味,但其实相片后制是种乐趣也是一门功夫。本篇文章将用步骤的方式,带着大家轻松学习入门又好用的相片修图技巧~”

 

今天要教大家的是最简单也最入门的相片修图实例,未来我也将以实例的方式示范各种不同情境下的相片拍摄技巧、修图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习摄影与修图的技巧并活用在你的照片之中啰!

这张照片是三更半夜顶着寒风在山中湖畔利用脚架与快门线搭配所拍摄而成,是一张曝光时间长达 104 秒的长曝相片。

但实际上当晚的风有点大,因此为了避免湖面波浪过度破坏富士山倒影,因此曝光时间无法再加长来取得曝光足够的照片,因此实际上拍起来的原始 RAW 档看起来如下图:

 

 

你一定觉得:这也差太多了吧!是的,在前阵子的摄影小教室我有说过,只要你用单眼拍摄 RAW 档,后续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修图可能性。上图虽说曝光了 104 秒,但在 ISO100 下仍然无法将黯淡无光的富士山拍得「够亮」,颜色对比等在没有经过机身处理下也看起来较为平面不立体。接下来我依照我习惯的步骤对这张照片进行编修,最后的成品就是本文首图啰!

 

一、调整曝光度

 

在开始修图之前,我一定先调整曝光度将相片的亮度调整到「肉眼看得清楚」的程度。因为不管是调整对比、色彩,在相片不够亮的情形下我们都无法顺利地看清楚并作调整,因此预先把相片调整到「够亮」是绝对必要的手续。

一般我会将照片调整到比「看起来够亮」还要更亮一些的程度(通常+0.5~1EV) ,这是因为稍后调整对比、亮暗部时都会使相片变得更暗一些,因此我习惯将照片预先调过曝一些,这样稍后就不用再回头调整。

 

二、调整对比、亮暗部、清晰度、鲜艳度

 

调完曝光度之后,会发现照片变得更加平面不鲜艳,这是因为Lightroom 会统一增加整张照片的亮度,因此本来看起来就平面的照片就会看起来「更平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透过上图中红色框框内的数值来解决。

首先我们先调整亮暗部的比例,一般我都是直接往负向的地方拉,不过不同照片有不同的数值组合,大家可以针对你要调整的照片作尝试。调整完亮暗部比例之后相片看起来就会更为立体有层次一些,不过这样还是不够的!

 

 

RAW 档仅纪录图片资讯而不对图片加以处理,因此颜色通常较黯淡、也较不清晰锐利,这时我们要调整最下面的清晰度、鲜艳度、饱和度来增加照片的鲜艳与锐利度。这里一样依照你的相片来调整三个数值的比例,我一般人像的清晰度调整为 +5 以避免人脸看起来太过生硬,人像以外的主题则会拉到 +20 以上。不过清晰度拉过头其实会造成相片对比度过高的问题,因此请适当的调整就好,千万不要一次拉到底!至于鲜艳度与饱和度就看你对颜色的需求来调整啰!

 

三、裁切图片、修正水平

 

过去因为洗照片有固定的比例,因此我们会习惯将照片缩放到固定比例(例如 4X6、5X7)。但现在我们都用电脑、手机萤幕看相片,因此如果你觉得这张照片「长长」的比较好看,就直接照你的喜好裁切吧!照片是你的作品,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喜欢最重要!

以这张照片来说,由于一开始用的就是20mm 超广角镜头,会纳入很多很多的杂物与过多的天、地在照片之中,因此我只保留富士山与倒影的部分,把照片裁成长长的比例,这样不仅看起来好看,要输出成长条海报也非常合适。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很重要所以写三次。拍照时手持、脚架都有可能没抓好水平,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很多人拍风景最后都不把水平重新抓正 … 这实在看起来很让人不舒服啊! !因此我个人每张照片一定都会重新抓过水平以避免「我自己看起来不舒服」,至于要抓水平也很简单,只要在使用裁切工具时把游标移到裁切框边角的地方就会变成旋转游标,在旋转的时候会出现小分割线让你对照,这时候只要利用照片中的水平物体(会垂直物体)做基准调整即可。

例如上图是利用湖畔作为基准调整,很容易就可以抓好水平!

 

四、利用渐层滤镜调整,让相片主题更明确

 

由于拍摄当天是满月,因此富士山本身与其倒影在曝光后看起来亮度是差不多的!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富士山,富士山倒影只是这张照片中的陪衬,太亮的倒影反倒让富士山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把富士山倒影稍作调整好让富士山主题更加明确。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渐层滤镜来处理倒影的亮度啦!我将渐层滤镜从下往上拉,把富士山倒影的亮度稍微降低一点点,让富士山与倒影间的对比更高一些,更加凸显富士山主题。另外,由于倒影的部分有一些模糊不清,因此这时候顺带用渐层滤镜把倒影给拉清晰一些(清晰度 +100),让倒影变得更加分明一些。

至于为什么要用渐层滤镜把倒影拉暗,而不是用渐层滤镜把富士山拉亮呢?这是因为如果过分的利用Lightroom 把相片拉亮,那么对相片来说其实就跟一开始就把ISO 值拉高一样,都会造成相片中的杂讯杂点变多,照片看起来就会花花的不好看。因此一般我会把照片拉到亮度差不多之后,直接用渐层滤镜降低亮度来增加对比,算是避免杂点太多的折衷方法。

 

五、调整锐利度,让富士山看起来更清晰

 

调整完光影部分之后,就可以来把相片弄得清楚一些啰!由于 RAW 档没有经过机身锐化处理,因此照片看起来都会比较模糊一些。这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透过更下面的「细节」面板来把照片处理得更清晰些,这样就能让你的照片看起来像是海报、杂志上的风景照片啦!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他是决定你的照片看起来有没有「好清楚」的重要处理,不过一开始就做的话很容易因为光影问题而造成锐利度数值调整的误判,因此通常我都是到最后才做这件事。

 

六、修正色相、色温、并针对特定颜色做修正

 

其实在调整一堆相片数值之后,会逐渐地让照片颜色往「怪异」的方向偏过去,例如这张照片在经过上述的所有调整之后,已经开始从一张「蓝色」的照片(夜晚的富士山是蓝色的)变成紫红色的照片了!这时候我们就要透过色相、色温、以及局部色彩调整等方式把照片的颜色救回来,否则你输出一张紫红色的富士山丢到网路上说是你半夜拍的… 也不能说是错啦,只是这样就是艺术创作、而不是还原现场啦!因此请依照你个人的喜好做调整!

 

大功告成!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这张富士山夜景的修图工作啦!有没有觉得从一开始原图的样子再到现在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呢?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修图」就不叫做摄影了,但我必须反问:你用特定品牌相机把人拍得很粉嫩,这样就叫做摄影吗?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藉由选择相机品牌、利用机身镜头特性拍出颜色符合自己需求的照片,虽然过去底片时代也能利用底片、镜头来拍出「指定」的色彩表现,但如果要说后续的色彩、层次等等都还是要倚赖后续的暗房处理才能达成,以前可没什么机身直出JPG 啊(除了拍立得之外)!因此我个人拍照一向只拍RAW 档,即使是出游自拍亦是如此,毕竟我同时使用Nikon 与Sony两家相机,要是全倚赖机身直出,那不仅相片色彩不符合我需求,也会导致相片的色彩有明显不同的表现,硬要依靠机身直出又是何苦呢?

如果你看本篇文章完全看不出我每一个调整步骤的示范图有什么不一样,那么有两个可能:第一是你的萤幕品质不好,因此看不出细微的色彩差异;第二则是你本身对颜色的敏感度较差,这可以透过自我训练来增强。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