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流行的黑与白,教你如何调出极具美感的经典黑白照!


 

“有时会发现一些很经典的摄影作品几乎都是黑白照片,其实没有颜色干扰的黑白摄影,着重在光影的变化上,更能直接传达出主题与氛围。本篇文章将带领大家学习如何后制调出一张有味道的黑白照片。”

 

今天选了这张在公园旁边的YouBike 车站照片,毕竟比起巴黎圣母院或是西斯汀大教堂这种本来就是怎么拍怎么好看的建筑,这种随处可见的街拍景观,更适合拿来做摄影教学,也更有说服力,对吧! ?

首图这张照片是我好几天前用 Lightroom 调整的黑白照片,当时使用的数值如下:

为了写今天这篇教学,我又从原始的彩色照片再一次调整,让大家能一步一步地看到调整的过程。每一个步骤请看照片右边的处理方式,然后前后比较照片的差异,相信你很快就能掌握技巧啰~

把照片转成黑白照片之后,第一个步骤是要调整曝光度。

且不论这张照片本来就偏暗,即便一般曝光正常的彩色照片转成黑白之后往往也需要调整一下,因为每一种颜色转成灰阶之后呈现出来的亮度不同,黑白照片有必要一开始就调整曝光度。

至于调到多少才对呢?这就请用自己的眼睛判断吧!

当然,也可以参考上图的例子,抓个大概。但这种事情没有绝对,训练自己的感觉,不要死记数值才是上手的唯一方法!

曝光度调整完之后就是拉对比。把对比拉高可以强调光影的力道,这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黑白照片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光影的变化」。

在除去了照片的色彩资讯之后,为了把光影好好地表现出来,必须拉高对比,照片才会有「存在感」。不过也不是越高越好,对比太高时,照片的其他细节会消失,变成只有黑或白,看起来就跟铅字笔素描一样只剩下线条,那样又做得太过头啰~

适当拉高对比,但是仍保留部分的细节才是正确的做法。

完成之后要清楚定义出极黑跟极白的区域,调整黑色​​和白色的部分,让照片之中有极黑跟极白的区块存在。这些部分不应该太大以免丧失太多细节,可是这些东西又不能没有,因为极黑和极白定义了这张的极限,会让照片有干净清新的感觉。不信的话你试试看就会知道啰~

拉高对比和定义出极黑极白之后,通常照片的细节会有所损失,这时候应该要回去微调亮暗部的细节。 (上图)这些亮部与暗部的细节是照片趣味的来源,有了这些,照片才会更加的丰富。

如果你的照片之中有很大块的黑或白,而不是大多数为灰色,不同的深浅的灰,那就表示你的暗部细节和亮部细节做得不够好,需要在这个步骤多加调整。做完之后再一次微调曝光度,把照片里面的平衡感调整好,一张黑白照大致上就算完成了!

最后再提供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清晰度和锐利度一定要微调!尤其是清晰度。我认为在彩色照片中,不该拉太高清晰度,但在黑白照片中却很适合大量应用。清晰度可说是黑白照片的「魄力」来源。以风景或建筑的情况来讲,甚至拉到 +100 都没有问题。

不过,人像的部分则要小心一点,有时候清晰度加超过 +30,被摄者会看起来就相当狰狞,这可不见得是一张你所想要的照片咧~

以上这些步骤并不是单一流程,调整另外一个数值之后你可以再去调整原先的数值,如此不断往复照片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本次黑白照片调整的最后结果如下:

如果拿来跟前几天调整出来的照片比较的话,会发现这两张照片其实对比和细节差了满多。

不得不承认每一张照片在调整的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天的心情、眼睛状态、感受都不同,所以你可以多试几次,做出不同的版本之后,再挑选一张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

当然彩色照片也没有不好,纯粹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如果你觉得黑白照片的魅力是你所喜欢的话,本篇教的重点不妨记起来,多试个几次很快就会上手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拍好商品照的心得分享:从拍摄与布光讲起!


 

“在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网路的时代,电子商务可说是越来越发达,伴随而来的商品照需求也变得愈大。热爱摄影的朋友们,是否有过拍摄商品照的经验?如何将首饰、3C用品…等小型物件,拍出亮丽精美的优异相片呢?快来看看本篇文章内容,有很多实用的心得分享喔!”

 
这次要拍摄的产品是 PhotoFast iPhone 随身碟 EVO,拍摄重点包括手机上随身碟的品牌标志、左下角被拆掉外壳的随身碟、以及手机萤幕显示的字样。由于手机萤幕的部分有比较复杂的修图,因此这篇会先讲解拍摄准备与布光,下一篇才会讲解如何修图。

 

一、打光只负责打亮「物品」,萤幕显示必须靠「长曝」

液晶萤幕拍摄根本就是百说不腻的议题!因为在不同环境下,液晶萤幕有非常不同的拍摄技巧,从基本的点测光、偏光镜滤除反光、到根本拍不起来只好用合成等等。不过现在拍液晶萤幕的机会非常多,不管是拍手机、拍电脑、拍电视都会用到,因此就多留意一下吧!

拍液晶萤幕的测光基准为萤幕上最白的位置,且只能用曝光来解决亮度问题,因为闪灯是无法把液晶萤幕打亮的!所以像这种棚内拍摄液晶萤幕的状况,请务必将相机调整为点测光模式,调整好预设光圈与ISO 之后再针对手机萤幕上最亮的位置测光决定曝光秒数,这样才能拍出最清楚的液晶萤幕影像。

另外,如果你发现萤幕在正确曝光之后萤幕亮度会与周遭落差太大,请直接调整液晶萤幕亮度来处理这个问题。

 

二、微距摄影必须把光圈缩到很小很小(此照片为 f16)

在微距拍摄下,景深会变得非常非常浅,以上图来说,当要同时将萤幕显示以及iPhone 随身碟上的字样同时拍清楚,使用70mm 微距时大概需要f14 以后才能同时拍清楚,而上图的景深还必须延伸到比iPhone 萤幕更低的电路板(左下角),因此上图我的光圈设定为f16,以获取最清晰的相片。

顺带一提,如果你的闪灯/ 棚灯出力较小,在小光圈下可能就算用上全出力也无法将整张相打亮,这时候如果你不希望其他环境光因为曝光时间过长而被吃进相片里,你就只能用高ISO 来让闪光的效果达至最大。至于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其实也没其他方法了,添购更高出力的灯才是正解。

 

三、启用模拟灯来寻找最佳布光角度

现在的棚灯都有模拟灯功能,能让你在拍照之前就先预览光线扩散的角度、以及出力等等,如果有一盏以上的灯,还可以用来快速预览灯与灯之间的光比例与打灯角度。因此在拍照时,如果你用的是拥有模拟灯的棚灯,请务必开启这好用的功能来降低布灯所需花费的时间。

请记住,开模拟灯并不会比较丢脸,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觉得,但事实上专业摄影师也是会开模拟灯的!

一般来说,普通的棚灯都只有最亮、中亮、最不亮三种不同的模拟灯亮度可调整,因此通常模拟灯都只能用来预览布光角度、或是单纯打亮物体好「方便对焦」。不过如果你用的是像Broncolor Siros 这种比较高贵高阶的棚灯,模拟灯就会随着你调整棚灯出力的数值精密调整出力,让你可以更精确的预览拍摄后的样子,包括多盏灯之间的亮度比例也都能精确掌握。

所以啊~灯这种东西就是一分钱一分货,高阶棚灯不仅色温准、回电快、运作稳定,就连操作都方便很多很多,常用的话还真的是值得投资的玩意。

 

四、左灯低角度打光营造气氛、右灯高角度小出力打亮物体小范围局部

这里用了两盏灯,一盏用低角度将照片从右侧打亮,将底部行李箱的金属质感与表面折痕的锐利感拍出来,营造科技冷冽的感受。不过因为低角度的灯放的位置实在太低,因此无法把另一侧的随身碟与电路板拍亮,因此必须再额外增加一盏灯,将手机的另一侧打亮。

这部分需要较为精确的控光,否则很容易就会拍出整张照片都很亮、一点氛围都没有的失败照片。好在我用的棚灯能精确调整模拟灯来预览拍摄结果,因此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调整光角度、出力之上。另外,这张照片其实如果用聚光罩、或是反射罩来处理随身碟部分的亮度会更好。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高速摄影】海报女郎用牛奶当衣服? !

 

“伦敦高速摄影大师Jaroslav Wieczorkiewicz,为了重现1940年代的海报女郎,利用高速摄影拍下牛奶泼在模特儿身上的瞬间,让每个女郎仿佛穿上了牛奶做的衣裳,在这些性感又美丽的高速摄影照片之下,背后的工程却是极度复杂。”

 
从标题看好像某些色情 / 性暗示的报章标题,你以为是那个日本AV出写真集前的宣传吗?非也,这个其实是伦敦高速摄影大师Jaroslav Wieczorkiewicz 的一个新项目,就是要制作一辑12 个月的月历照片,并且要重塑1940 年代的「海报女郎」(pin-up girls),如下图,而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倒奶,并且以超高速拍摄。大家都看到上图的示范作品了,好厉害吧?如果你一心打算进内看裸体的话,恐怕要失望了,因为摄影师的作品,就是如此神奇地保持性感不露点!

为了要拍摄到想要的效果,每一张照片摄影师都要拍上 200 张照片,然后再用 Photoshop 小心奕奕地处理合成。

工序相当复杂。

是真的把奶泼上去裸体的模特儿身上,确实是很专业呢,尤其是模特儿,应该很辛苦的吧?!

以下还有其他作品,稍为性感过了?还是好特别的效果?




想看更多详情,可以按以下连结浏览,如果你对于高速摄影也很感兴趣,亦很值得多看他的作品,因为实在是很有创意,而且执行力一流,好厉害。

Milky PinUps ! (via DIY Photography)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怎么动都不怕,教你如何捕捉动态中的瞬间画面

 

“拍摄动态目标往往是摄影中最容易失败的项目,像是鸟类飞行、常见的儿童与宠物摄影、或是运动摄影与赛车等,总是糊的照片比清楚的还多。本篇文章特别邀请到中华职棒的随队摄影师Halu,利用过去拍摄经验来分享动态拍摄的技巧。”

 
在所有的摄影题材里面,运动摄影堪称是比较困难的项目之一。原因不外乎在于运动员快速地移动,往往相机都还来不及对焦,还要手忙脚乱地调整相机参数,而精彩的画面就在这转眼之间稍纵即逝(总不能要求选手们刚刚那个play重来一次,让大家调整好相机再拍一次吧!)。要如何捕捉到每一个瞬间的精彩play,透过这篇文章来教大家几个小技巧!
 

相机参数篇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相机曝光的三大参数-光圈、快门和ISO值(感光度)。光圈大小决定光线进入镜头的多寡,快门的快慢决定曝光的时间长短,ISO值是底片(或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然而在体育运动摄影里,要捕捉到运动员的瞬间动作,最关键的条件就是快门的时间。

Picture 1:快门1/5000s 光圈F2.8 感光度ISO200

以Picture 1为例,投手的投球动作可以被定格在一瞬间,就是因为相机只记录下非常短的快门时间(1/5000s)内所发生的动作。所以即便是非常快速甩动的手臂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握球的手指,急速飞行的棒球也能清楚地看到红色的缝线。

Picture 2:快门1/1000s 光圈F2.8 感光度ISO1000

但除了锁住瞬间的画面之外,我们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快门速度的不同作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Picture 2同样是一张投手投球的画面,但我们用比Picture 1慢一点的快门速度(1/1000s)来作拍摄。可以看到投手的身体画面依旧被冻结在一瞬间,但仔细看投球的手臂跟丢出去的棒球有motion所产生的轨迹。将快门速度稍微地调整慢一点,这样的拍摄手法可以让运动员的动作营造出一种不同的速度感。

因为体育运动拍摄需要有非常短时间的快门速度,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往往会造成照片曝光不足(因为曝光的快门时间太短)。为了让照片有正确的曝光,另外两个参数(光圈&感光度)的调整就显得相当重要。如果是日间户外比赛,在阳光很充足的情况下,通常都可以达到短时间的快门速度,但若是夜间比赛或是室内比赛,因为光线比较微弱,为了让曝光正确,我们需要让短时间的快门速度搭配使用较大的光圈以及较高的感光度,才让照片能够有正确的曝光。

拍摄技巧篇

相机的基本参数设定好之后,再来就是拍摄的技巧跟经验。要抓住不断移动中的选手,相机的对焦模式就要由”单次对焦”设定为”连续对焦”(以Canon相机为例,将one shot改为AI servo)。要拍摄选手的连续动作,则需要开启”高速连拍”。但有时候运动竞赛中,关键的play往往来得又快又急,在拍摄的时候可以先在脑中设想几个想法,将对焦点是先对在可能发生play的地方。
Picture 3

Picture 4

Picture 5

Picture 6

 

在棒球比赛中,二游之前的双杀守备跟本垒间的攻防战是体育摄影师最爱抓的画面之一。 Picture 3,4就是在一垒有人的状况下,摄影师预先将相机的对焦瞄准二垒垒包附近,当打击者击出内野滚地球,野手将球传往二垒后想要制造双杀的画面。 Picture 5,6则是在二垒垒包有跑者的情况下,我们就先对焦在本垒附近,当打击者击出穿越内野防线的安打,外野手接到球后将球长传回本垒,欲阻杀二垒往本垒冲的跑者。
 

相机器材篇

现在数位单眼相机(DSLR)相当的普及,路上几乎可以说是人手一台,不像好几年前一台都要四五万以上的价格,能见度相当低。然而记者所使用的旗舰级单眼相机功能超强,且拍出来的画质非常优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的起。所以笔者建议要拍摄体育比赛,可以使用各家相机厂中阶的数位单眼相机,能够拥有优秀的追焦系统以及连拍速度(例如Canon的7D或60D,NIKON的D300系列)。镜头的部分,因为运动场通常很辽阔,拍摄距离过远的情况下,需要长镜头的辅助。焦段300mm、400mm的那种大炮也不是普通人买得起,笔者则会建议使用70-200mm或是70-300mm的镜头来拍摄即可,一方面价格比较亲民 ,使用上也算是相当足够。

除了注意比赛的精彩play之外,场上有时候往往有会有很多特别的花絮跟漏网镜头。仔细寻找会有意想不到的画面!

Picture 7:林恩宇你是对谁比中指啊XDDDD

Picture 8:被踢到应该蛮痛的吧 囧

体育摄影所需要的器材、技术、经验还有参数设定都有一定的门槛跟难度,但有了一些基本的观念以及上述的小技巧跟经验分享,就算没有体育记者手中的那些神兵利器,相信所有读者也都能拍出相当精采的比赛瞬间!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走近拍?拉近拍?一起来认识长焦镜的空间压缩感

\


 

“一般人对于长焦镜头的认识,大多是为了能拍摄距离较远的目标,若距离近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也没差吧?但其实每个镜头焦段都有各自的成像魅力,走近拍与用长焦镜头拉近拍的效果大不同,本篇文章就以实际测试来说明不相同的原因~”

 
碰到镜头焦段问题时,我很常被问到:为什么要用长焦镜头?我们靠近一点拍不行吗?同样的问题类型,也会有另外一种:为什么要用广角镜头?我们退后一点拍不行吗?是的,就我们的想像来说,望远镜头其实就是把远的物体拉到我眼前来看,因此反过来想的话,很容易就会得出「既然是望远,那我靠近去拍也是一样」的设想。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肯定是「靠近拍跟用长焦镜头拍效果不同」,否则我也就没必要写篇文章来说明了不是吗?那么到底长焦镜头跟「靠近去拍」会有什么差异?且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今天我用的镜头是上图的Leica R 35-70 f4,这颗镜头算是Leica R 镜小三元系列(固定光圈f4)中的中段变焦镜头,刚好可以让我们一次看到35mm(广角) 与70mm (望远)两端的成像差异。至于为什么是小三元而不是大三元?这是因为 Leica R 镜的大三元 35-70mm f2.8 目前的二手价格大约在五十万台币左右,所以 … 就别太计较啰~

另外为了让大家看看更长焦的差异,所以我今天再加上这颗Leica R 80-200 f4,用200mm 端拍给大家看看啰~ 顺带一提,这颗镜头推出时在德国Color Photo的评价比Canon 同期的大三元镜头还高出十分,仅比Leica 自家大三元70-180 APO 少了两分,但价格却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非常划算的镜头。不过以现在数位相机来看,老镜那些紫边等问题还是会有,但浓浓的色彩与 Leica 特有的漂亮散景却也让人无法割舍,因此就看你要的是什么啰~

说完镜头,就在让我们回到长焦镜头的问题上!其实长焦镜与广角镜在成像结果上,最大的差异就是长焦镜头有「空间压缩」的效果,会让在相片中的每一个物体间距看起来变短。以上图为例,这是我们平常在球赛转拨中所看到的影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投手到打击者的距离之间看起来非常短呢?事实上投手到打击者之间的距离为 18.4 公尺,大约是三线道马路的宽度。但在画面中看起来却是如此之近,这是因为上图这类画面大多是从外野用超~长焦镜头拍摄的,因此会压缩投手与打击者之间的空间感,让两者看起来变得非常非常近。这种现象在你用短焦镜头靠近拍(如果你能进去球场的话)时是不会出现的,只有用长焦镜头拍摄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为了证明长焦镜头对空间压缩的效果,所以我用上图这套乐高组成的场景来示范。我用的小朋友玩的大块乐高,每个柱子之间距离一吋,并在中间那个柱子上放了一个「进击的巨人」小人偶。以下的照片我依据小人偶在画面中的尺寸来调整相机到人偶之间的距离,好让不同焦段的镜头能拍出同样大小的小人偶,来说明「到底能不能用靠近拍来取代长焦镜头」。

上图是在 35mm 下拍摄,可以看到柱子与柱子之间的间距看起来较为稀疏,总长九英吋的距离看起来好像「真的有那么长」。

但如果拉到 70mm 来拍摄呢?上图可以看到,在拍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之下,长焦镜头却会压缩相片空间感,使得原先看起来很长的距离变得很短。

我在把两张图片并排给大家看看,左右两张图片中的小人偶在画面里的尺寸是一样的,两张相片拍摄时由于焦段不同的缘故,因此相机与小人偶的距离在拍摄时大约相差三公尺左右,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不用长焦镜,人靠近去拍」。

但很明显可以看出,靠近去拍跟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广角(35mm)靠近去拍时还会保留画面的空间感,但退远一些用长焦(70mm) 拍时却大大压缩了画面的空间,让柱子与柱子之间看起来变得更挤更狭窄。

如果我们再退更远一些,改用 200mm 来拍呢?上图就是结果啦~画面里的柱子看起来几乎都要重叠再一起了,明明有九吋长的空间,但看起来却好像是所有柱子都叠在一起拍一样,完全没有空间感。

长焦镜头可以帮助我们把看起来太过宽敞,或是空荡且杂乱无章的画面利用空间压缩特性给「压扁」,让画面看起来更简单紧凑;反之,我们也同样不能用长焦镜头「后退一点拍风景」,因为那样会使得风景照片的空间感通通消失,明明是很宽敞的山水,却硬是变成紧凑的模型… 因此我们可不可以用摄影师前进、后退的方式来弥补焦段的不足?答案就很明显了:不行。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关于闪灯的三大操作心得分享!


 

“许多新进的摄影爱好者,对闪灯的操作与应用可能都比较生疏。使用闪灯往往拍不出该有的水平,其实不论是白天或黑夜,只要能将闪光灯运用得宜,是可以使相片拥有更多不同面貌的效果。学习闪灯一点都不困难,本篇文章将分享闪灯的三大操作心得,让您也能在闪灯之路打好基础站稳脚步。”

 
先前跟大家介绍了选购闪灯时应该注意的六大要点,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说说使用闪灯所需要注意的三大操作重点吧!

其实闪灯的操作一点都不难,无奈现在很多拿着单眼就以为是摄影师的「玩家」总是不愿意去关注最基本的摄影操作,而去追求一些不必要的重装备、炫技,拍出的结果往往都只是笑话中的笑话,从最近捷运局的学生系列广告就可略知一二(请见下下图),更不用说那宛如走进摄影器材大展的Cosplay 会场了,每次看到那些明明就是大晴天、却硬是拍出黑背景、脸色死白的作品(高速快门+闪灯直打) … 我都很好奇:你到底是在玩器材、还是被器材玩呢?

注:闪灯选购请看: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选购闪灯的六个心得分享!


上图:Cosplay 会场简直摄影器材大展

闪灯使用重点一:决定背景亮度的是「快门速度」,依赖闪灯出力绝对不是正解

前一次就已经放过这张照片,不过我真的忍不住再放一次:因为这系列照片能吐槽的点实在太多太多啦!不过这系列广告也是很好的教材,因为它使用了我最厌恶的拍摄手法:高速快门+闪灯直打。所谓闪灯直打就是直接拿闪灯对着人闪,这样会拍出很死白的脸色,本文的后面会介绍。我先说说高速快门的部分。

 

现在很多使用者过度依赖 TTL 闪灯自动调整,遇上曝光不足又只会听那些网路「前辈」说的加减 EV,结果就是拍出一大堆像上图这样的照片。如果你看过我上周的文章,就会知道闪灯受限本身的最大出力,能照亮的范围其实只有摄影师前方的一小区块而已。而如上图这种照片,若是为了把车厢后半段照亮而加强闪灯出力,那么就会造成被拍摄者过曝的严重问题。

那么该怎么处理后半段车厢过暗的问题?

因为不可能真的跑去车厢打闪灯,所以我就请我们办公室的 War Machine 公仔帮个忙。

从上图可以看到,我在拍摄时直接使用手动点对焦+点测光(我平常拍摄的习惯),首先我们直接把测光射在背景的地方,可以得到 1/20 秒的正确曝光数值。这个数字表示如果没有打闪灯的情况下,1/20 秒就足以让背景拥有正常的曝光。反之如果快门低于1/20 则会使背景过暗,且由于受限闪灯出力与前景物,使得闪灯再怎么打都只能打亮主被摄物(War Machine 公仔)而无法同时兼顾背景亮度(就像前面说的,后面照亮前景物就过曝了)。

上图:1/20s f2.8 ISO100

可以看到在 1/20 秒下打闪灯可以同时营造出公仔本身的反光质感以及兼顾背景的亮度,避免拍出主体很亮背景很暗的照片。那么如果使用高速快门呢?

上图:1/250s f2.8 ISO100

可以看到虽然 War Machine 的主体本身还是跟前面那张 1/20s 的差不多,但背景却黑了不少。这是因为闪灯虽然能照亮被摄物主体,但在这样的出力下却不足以照亮背景,因此除非你有两支闪灯处理背景的亮度,否则在单一闪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拉长曝光时间来解决背景过暗的问题。至于这样会不会造成被摄物模糊呢?其实闪灯具有极强的「画面凝结」效果,因此除非你的被摄物动得速度很快,否则在 1/20s 以前一般的轻微晃动都不会被拍出来的!

不过必须注意一点,若是使用长快门来获取背景光线,这时候往往也会连场景的光线也被抓进来而失去「闪光灯压光(用闪灯盖掉现场光)」的效果,因此如果要盖掉现场各种奇怪颜色的光线(例如舞台的?转吧转吧七彩霓虹灯),就必须两支以上的闪灯同时补足被摄物主体与背景光线来压掉现场光,这是比较啰唆又麻烦的技巧,以后再来教~
 

闪灯使用重点二:决定整体亮度的是「光圈」、「闪灯出力」或「ISO」,调整曝光时间只跟背景亮度有关


上图:1/8s f2.8 ISO100

搞定背景亮度的问题,那么如果觉得闪灯打出来的整体亮度不足(或过多),该用什么数值来调整呢?其实最早期的闪灯只有「全光输出」这个选项,因此调整整张照片亮度的手段就只有依靠「光圈」以及「ISO」两项。调高 ISO 本来就会让照片整体变亮,我想这就不用多说了,反倒是「调整光圈」这点比较值得探讨。

前面说过,因为闪灯打出来一定会照亮最靠近你的主被摄物,因此不管你的快门多快,相较于一闪而逝的闪灯其实都是没有影响的!这也是为什么前面的示范图中即使快门速度相差超过十二倍,但对于主被摄物的亮度却没有很大影响。反倒是光圈与 ISO 一样都会直接影响或限制整张照片的整体亮度,因此在改变打闪灯后的相片亮度必须依靠的是光圈与 ISO 值。


上图:1/8s f8 ISO100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曝光条件下仅只要缩小光圈,就能达到降低整张照片曝光度的效果了。不过这时候又会有个疑惑:那么改变亮度时什么时候该调整光圈、什么时候该调整 ISO 呢?

我们再重新比较一下上面的两张图,大家有注意到上上图 f2.8 的照片景深较浅吗?在同样焦段的镜头下调整光圈是控制景深深浅的唯一手段,因此如果你拍照的时候必须以兼顾景深为优先(例如大合照、或是微距拍小东西都必须拥有较深的景深),那么这时候你就只能把光圈先调到你要的数值,再依靠ISO 来调整整体亮度;反之如果对你来说通通都没差,反正只要够亮就好,那么调整光圈来控制亮度就会比较快一些啰! (因为通常 ISO 值需要另外按着按钮调整,但光圈一般只要用转盘就能调整)

不过现代的闪灯毕竟不是古早时期的落伍货,我们还是可以直接调整闪灯出力来控制亮度的!例如上图的 Metz 闪灯可以用 1/2 级距调整闪灯 EV 值(TTL 模式下依靠 EV 调整出力),最高可调到 EV +3 全出力。如果你已经试过调整 ISO 与光圈大小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曝光,那么就直接调整 EV 来控制闪灯出力吧!不过有时候闪灯 TTL 模式受到太多机身数值控制的介入反而容易拍摄失误,因此如果不赶时间的话,不妨试试看闪灯的全手动 M 模式吧!
 

闪灯使用重点三:决定成像「光影效果」的关键:闪灯角度

前面一直出现一个词:闪灯直打。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直接把闪灯对着你的拍摄物体,在没有任何扩散、反射的情况下直接照亮你的被摄物体。一般来说相机本身的机顶闪灯、或是手机的闪光灯都是这种形式,虽然能够确实照亮被摄物体,但得到的效果往往既没质感又难看得不得了:

上图就是闪灯直打的结果,可以看到由于光线直直对着War Machine 发出,因此不仅颜色变得非常死白不鲜艳,且直打的光线还让整体的立体感遭到压缩,瞬间从精致模型变成廉价路边摊货。很多人会想:可是我不是已经帮闪光灯装了扩散罩(布丁桶、迷你无影罩)了吗?怎么还会这样?

千万记住一件事,要能够在近距离内将闪灯扩散到跟跳闪(下面会讲)一样,至少要有个砂锅大一样的无影罩,像那种装在机顶上、长宽尺寸不超过15 公分的迷你物体是没有办法达到真正扩散效果的!对我来说那只是用来炫耀与自我安慰的小道具罢了。如果你真的没办法跳闪(没天花板或天花板太高)且又需要在近距离使用闪灯(例如拍Show Girl),那么我建议你买个有趣的玩意:甜甜圈闪光灯罩,这东西打闪灯的效果还不错,不过我没买,所以以后有机会再来介绍。

那么跳闪是什么呢?跳闪意思就是先把闪灯打到别的方向去,再利用反射的方式将闪光反射回来。

上图的跳闪是利用天花板做反射,将闪光做最大幅度的扩散,避免光线过度集中在被摄物体上。不过跳闪并不是只有对着天花板才能用,也可以对着墙壁来营造不同方向的光线氛围,也可以利用大型反射板来控制跳闪的光线方向。在摄影棚里面常常可以看到插在闪灯上的「雨伞(其实叫做反射闪)」也是相同的原理,都是利用光线反射的方式来大幅度扩散闪灯避免光线直打,是比无影罩更有效率的光线扩散手法。

我个人认为跳闪是最自然的打灯方式,尤其天花板方向的跳闪更能直接模拟现场光线的氛围,不管是光线角度、或是打起来的物体表面质感都更能贴近眼睛所看到的现实状态。至于色温什么的在我看来只要拍 RAW 档都不是问题,因此对于新手来说,我通常都会建议你直接往天花板打跳闪就好,比较能确保照片的品质万无一失。

如果你的闪灯支援离机闪,那么就可以利用不同角度的闪灯来制作出不同的情境效果,例如上图是把闪灯用垂直反射+跳闪的方式从斜向的位置往War Machine打光。

(相机机顶闪灯是用来对旁边的闪灯下指令,本身并不参与曝光,这是 Nikon 相机的方便功能)

这样就可以打出如上图这种斜向阴影、或是单边受光的特殊照片效果啦!不过上图也只是做个示意,实际上应该要再加个反射版、无影罩之类的东西来提升光影效果的质感,如下图:

这是在迷你摄影棚拍的照片,利用两侧光线亮暗不同的方式营造出的光线氛围,就是利用侧向离机闪灯所做出的效果,如果你有兴趣往商品摄影、人像棚内摄影发展的话,学习这类打灯技巧就是你的必修课程啦!至于我什么时候会教这个呢?我想就是等我把棚灯买好再说啰!最后就放张侧向打灯的正妹图给大家欣赏欣赏: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选购闪灯的六个心得分享!

“热爱摄影的新进朋友们,闪灯通常会是您较慢摸熟的设备之一。不知道您是否已经准备要添购闪光灯了呢?先别急!添购新设备前可别忘记要多做些功课,快来看一看本篇文章的内容,相信会对您有着很大的帮助喔!”

 

这篇文章不讲闪灯操作、也不讲闪灯怎么用,单纯的教你如何看规格「选购闪灯」,以及一些闪灯选购的注意事项。如果你已经有闪灯了一样应该阅读一下,因为「买了不代表懂,只是你刚好已经买了而已」。以下列出的是我个人认为重要的六个闪灯选购重点。

很多人会认为,闪灯不就是会发光就好了吗?干嘛要花时间、花钱去选购?

如果你这样想,那镜头也是会成像、相机能拍照就好啦!干嘛要花那么多钱去换镜头、去升级全幅机?一直以来我都强调,摄影就是光影的艺术(去年的文章了),因此任何一个影响光影效果的工具都会大幅影响你摄影作品的品质。一支好的闪灯能提供更高的亮度、更稳定的色温、更稳定的亮度控制、以及更稳定的连续运作,这些都是便宜闪灯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如果你希望能玩好摄影、甚至希望能依靠摄影赚钱,那么选好稳定、性能高的闪灯是绝对必要的重要事项。

除非,你根本不用闪灯。

那么到底我今天要说的有哪六个要点呢?这六个要点分别是:闪灯厂牌、GN、TTL 模式、离机闪灯、灯头角度、灯头形式等六种。

 

一、闪灯厂牌

请不要觉得可笑,前面我提到的离奇事件就是「有个人闪灯买错厂牌不能用」,所以只好拿去二手相机店卖掉。买错厂牌已经很扯了,店家卖之前也不问问就卖也挺不道德的,更扯的是买了之后发现买错还不拿去退换更是扯上加扯!


上图:如果你要购买副厂灯,千万千万千万记得选对你的相机厂牌,否则像是 TTL 这类功能就无法对应使用

闪灯厂牌选择有两种:原厂与副厂。原厂就是Canon、Nikon、Sony 这类相机厂商为自己厂牌相机所推出的闪灯,一般来说就是对应自家的相机品牌,因此不太容易买错(你总不会觉得Canon 闪灯可以对应Nikon 相机吧?)。不过要特别注意一下,Sony 闪灯的灯座从以前的 Alpha 单眼到现在的微单眼曾经改过,在选购的时候记得先跟店家报上自己的相机型号确定一下是否能对应使用。

另一个选择就是副厂灯,也就是非相机厂商自己推出的他厂闪灯。不过请千万记得:不要以为副厂灯就比较烂。

一般会觉得副厂灯比较差主要是因为副厂灯通常比较便宜,例如中国永诺就专门生产三分之一价格的同规格闪灯。不过实际上有些欧洲闪灯厂商所生产的闪灯价格与性能可是一点都不输原厂喔!例如德国制造的Metz 闪灯售价就与同级原厂灯差不多,不但支援原厂灯的所有功能(例如指令离机闪、TTL 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闪灯的品质还要胜过原厂!至于哪个品牌好呢?这里我就不多做评论了,简单说就是摄影器材往往都是一分钱一分货,不要以为性能数字看起来差不多就真的差不多,廉价闪灯的稳定性、闪光品质等永远都不会是原厂或高级副厂闪灯的对手的。

注:摄影品质的好坏除了技术之外,往往取决于摄影器材的好坏。记住一句话:专业摄影师不是傻子,不会为了品牌迷思而去选购特别贵的产品。

 

二、GN 值,决定闪灯能打亮多远距离的关键数据

在选购闪灯时,一般玩家都会要你先注意闪灯的「GN 值」。 GN 值的全名是 Guide Number,是用来说明闪灯在全光出力(最大出力)下能照射到多远的距离。 GN 值的计算方式如上图,也就是用光圈数值(f)乘以打亮的距离(m),例如GN 60 的闪灯能在光圈f4 下打亮15 公尺的距离( 4 X 15 = 60 ),因此闪灯GN 值越高,就代表该闪灯的出力越大。

不过你注意到了吗?我在上图中的 GN 后面都有加上「ISO100」这个数字,这是什么意思呢?

GN 值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数字,他会随着你相机 ISO 值设定、覆盖焦距变动而有所变化。其实这很直观,因为当你相机的ISO 值设定越高、感光度越大,能接收的光线也就愈亮,因此在高ISO 值下就能接收到越多闪灯打出去的光线,GN值也就越高(能打亮到更远的距离)。此外,同一支闪灯在不同覆盖焦距下也会有不同的 GN 值。举例来说,两支不同闪灯的GN 值同样都是60,但一支测试的覆盖焦距是21mm、另一支则是105mm,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一支闪灯就拥有较大的功率输出。

因此 GN 值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厂商拿来玩文字游戏的数值!只要你观察各家闪灯的广告,他们都会告诉你「在ISOxxx、焦距xxx mm 下」的GN 值有多少,一般来说厂商都会用ISO100、105mm 下的GN 值作为该产品的型号与宣传用的GN 值。不过有些厂商会用其他焦段、ISO 值来作为宣传用的GN 值,例如Canon 用 ISO100 200mm 的数据测试才能让旗舰闪灯600EX-RT达到最高GN 值60(这个数值是该闪灯的宣传数值且用在型号上);而德国Metz 闪灯却在 ISO100 105mm 下就能达到GN60,两者的功率输出表现不言而喻。

注:覆盖焦距越短表示闪灯必须涵盖的扩散角度越大(因为是广角镜头),因此在广角端下能拥有更高的GN 值(能打得更远),表示该闪灯拥有更高的功率。

那么 GN 太低的闪灯会怎么样呢?上图这张捷运站都能看到的广告说明了一切。当 GN 值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如上图这种光线打不到捷运后排的问题,导致照片呈现出「人很亮、背景很暗」的问题。不过这可以依靠快门速度、 ISO 等方式解决,并不见得一定要用超高 GN 值的闪灯来解决问题。只是捷运广告出现这种品质的照片 … 或许是请学生自己拍的也说不定。

一般来说,同厂牌的闪灯越贵的 GN 越高,因此如果你在同一个厂牌中选择闪灯,通常直接看价格就可以了。不过如果是在不同厂牌间选择,那么我并不建议用 GN 值作为选择闪灯的依据。举例来说,中国永诺的闪灯在相同测试状态下拥有比 Canon 原厂更高的 GN 值,但难道这就表示永诺的灯比 Canon 好吗?贵的闪灯除了高GN 值之外,主要的差异还是在于工作稳定性、闪灯品质上,因此购买的时候我建议 GN 值只用来在同厂牌间的闪灯做选择依据就好,不要拿来作为不同品牌闪灯的比较方式。

 

三、TTL,决定闪灯使用「简不简单」的重要功能

选购闪灯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个词汇:TTL。这个词的意思是 Through the Lens,中文又叫做「镜后测光」,也就是利用已经穿透镜头之后的光线来测光的意思。会有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古早的相机测光表是外置的,因此实际测到的光线跟穿过多层镜片进入相机内部的光线亮度其实会有相当程度的落差,会造成测光不准确。 而 TTL 则是把测光元件放在镜头后面,直接对穿过镜头的光线做测量,如此一来就能获得更准确、更贴近实际状态的光线。

那么闪灯有 TTL 可以干嘛呢?

各大相机厂商都会帮自己的 TTL 技术取不同的名字,例如 Nikon 的 i-TTL、Canon 的 E-TTL 等等,不过实际上这些名词代表的都是同样一件事:闪灯预闪测光。过去的老闪灯必须手动调整出力,因此必须由使用者依照经验来自行针对不同的摄影主题调整闪灯出力,对于需要快速拍照(例如采访、婚礼)等使用场合来说就很不方便。 TTL 功能会在快门开启前的一瞬间释放一道眼睛看不见的光线让闪灯与相机对整个环境进行测光,并在快门释放闪灯亮起的前一刻自动设定闪灯的出力,让使用者能轻松拍出曝光更正确的照片。

不过TTL 这个功能会受限厂商限制,因此如果你一定要使用这项方便的功能,那么除了闪灯本身要支援TTL 之外,更重要的是你必须针对你的相机厂牌选购闪灯(特别是在买副厂闪灯的时候),否则不同厂牌的闪灯顶多就只能支援手动调整单点触发、就不能使用方便的TTL 模式啦!至于 TTL 模式有哪些优缺点、该如何操作就等以后的教学再说明吧!

 

四、是否支援离机闪灯

所谓离机闪,就是指闪灯不装在相机机顶上也能正常击发的功能。

其实离机闪这个功能只要你搭配适当的离机引闪器(一头装在相机上、一头装在闪灯上)就能拥有,但如果能省钱不要多买东西总是件好事。目前Nikon、Canon 等大厂相机都支援指令触发闪灯的功能,也就是用相机机顶闪灯发出红外线脉冲将TTL 指令送到闪灯上,再命令闪灯在快门释放的瞬间一同击发闪灯,用起来就跟闪灯直接装在机顶上一样方便。有了这项功能就可以让闪灯从不同角度照射,在拍摄特殊主题的时候就特别好用,以后我会教大家如何使用离机闪,这里就先知道有这功能就好。

这项功能必须注意两件事:你的相机必须支援指令触发、且闪灯必须支援离机闪触发功能。低阶闪灯(高阶副厂一样支援,例如上图的 Metz 就能支援指令触发功能)不能支援机顶闪灯触发我想这很直观,毕竟便宜的东西没有这项功能也不奇怪。不过 Canon 高阶单眼由于「没有机顶闪灯因此不支援」这件事就必须特别注意啰! Canon 全幅单眼都没有机顶闪灯,因此除非你买两支闪灯(一支装在机顶上)或是购买无线引闪器,否则Canon 全幅单眼都不支援机顶闪灯指令触发这项功能!

不过说真的,如果你都用到 Canon 全幅单眼了,你就买个引闪器吧!

 

五、闪灯角度是否可调整

请不要取笑这个功能,因为有很多闪灯是不能调整灯头角度的!即便是 Leica 原厂的小闪灯亦是如此!

闪灯照射的方向会影响画面呈现的光影效果,因此一支好的闪灯应该要能自由的调整灯头角度,让你在拍照的时候可以自由的选择跳闪的角度而不需要每张照片都直接拿着闪灯直直的对着拍摄物打,这样才能拍摄出更多效果、品质更佳的照片。目前的市场上只有最低阶、或是古老古老的闪灯才会有不能调整灯头角度的设计,选购的时候特别注意一下吧!

 

六、依照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闪灯类型

闪灯并非都长得如上图左边的模样!依据不同的用途,厂商也会推出不同形状、功能的闪灯,例如上图右边专门用来近距离拍照使用的「环形闪灯」。那么什么样的用途会用到不同的闪灯呢?例如牙医在拍摄牙齿治疗成果的时候,就会选用能聚光在近摄物体上的环形闪灯(装在镜头最前方)来帮牙齿补光;棚内摄影的时候则会使用出力更大、更稳定、回电速度更快的插电棚灯,以上就是在不同使用情境下选用特殊闪灯的例子。

总之呢,只要你觉得你在拍的东西使用一般闪灯不好拍(例如牙齿用一般闪灯就不好拍),那么通常就会有相应的特殊闪灯或是道具让你能更轻松地拍照,请自行上网问问看吧!或是到我的粉丝团来问我也是可以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RAW是什么?超美的后制相片全靠它!

“RAW是什么?相信有在修图的人一定不陌生,其实RAW跟JPG都是相机储存照片的一种格式,两者最大的差异在RAW格式可将相片细节保留更多,在修图软体中可逐一调整而不像JPG会部份无法调整或画质受损。本篇文章将直接透过Tony Northrup的教学短片,让大家更清楚为何RAW在后制上这么好用~”

常听说拍RAW比较好,相片的细节能够保留更多,后制的弹性也比较大,但到底与JPEG的分别有多大呢?来自Tony Northrup的教学短片,实地示范RAW与JPEG两者的分别,很值得参考!


总结片段的教学,RAW档的好处主要是:

有较高的动态范围 (01:20) (03:05) (04:05) (04:58) (06:05) (07:35)

RAW档有较高的动态范围,所以在光差比较大的环境之下,相片在光位和暗位所保留的细节都可以尽量保留下来,只需要用后制调较一下就可以把看似过曝和死黑的细节呈现出来。

可以自由调度的白平衡 (02:15)

如果使用JPEG拍摄,白平衡经由相机而定,难以在后制过程中作修正,即使修正过后亦会出现画质的损耗。相比之下,使用RAW档拍摄后,相片可以在后制过程中自由调度相片的白平衡,同时不会影响相片的画质。

片段当中也有提及RAW档的坏处,就是档案十分大,而最明显的坏处便是连拍。普通的RAW档动不就要10 MB以上,如果用家以RAW档连拍,就不能拍摄太多张数,因为相机不能一次过处理如此多RAW档。所以这时候可能用上JPEG拍摄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另外,相信大家也留意得到,RAW档与后制是息息相关。所以如果你的拍摄习惯不常要做大量后制的话,拍摄档案较少,上存和分享比较方便的JPEG可能会是你更好的选择。

 

经由photoblog.hk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摄影其实很简单:教您认识什么是EV曝光值?

“「加减EV值」是摄影初学者也很常听见的一词。EV 值也就是曝光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照片亮暗的呈现,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你照片曝掉了」、「你照片太暗了」,本篇文章将说明加减EV值后的差异,以及PSAM各模式下的曝光补偿该如何调整?”

 

还记得先前教过的 PSAM 相机模式设定吗?在熟悉相机模式设定以及相机的光圈、曝光时间设定组合之后,我想对于拍照这件事你已经掌握了晋身摄影大师的最初阶入门票了。不过知道这些设定分别代表的意义之后,你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了解如何应用它们,才有可能拍出人人按赞的美丽照片。而要学习拍照的最佳方法,不外乎上网看看其他人的作品以及相关的摄影教学,譬如我这个摄影小教室。不过在说到曝光议题时,常常会看到一个词「EV」,而常常又会听到「+1 EV」 或「-2 EV」 等说法,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到底 EV 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对他们做加减呢?

EV 正是所谓的「曝光值」,英文是 Exposure Value,简单说就是该照片「够不够亮」的数据基准。在相机上除了测光表(下面会拍给大家看)会显示当前相机设定下的的EV 值之外,还会有个可以调整的旋钮(如上图,有些相机则是利用按钮在萤幕上调整)也会标明「EV」,而这个设定就叫做「曝光补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加减EV 值。今天要教大家的就是何谓曝光补偿,加减 EV 值又会给相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曝光补偿在哪些模式下可以使用,这样也比较好厘清在不同模式下的曝光补偿有什么效果。在相机的  PSAM 中,除了完全手动调整所有数值的 M 模式之外,其他的 PSA 三个模式都能使用曝光补偿功能来调整曝光值。 因此如果你惯用 M 模式,那么你就不需要太熟记下面这两个 SA 模式下的影响,因为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只要看最下面的曝光补偿应用了解一下相关实例即可。

注:有些相机在 M 模式下调整曝光补偿会连动调整相机 ISO 值,但我认为那样就调整 ISO 值就好,没必要去搞什么曝光补偿。而且你都玩 M 模式了,顺便学习一下 ISO 值的调整也是很合理的吧?玩相机就别偷懒啊!

A 模式下的曝光补偿:相机自动调整曝光时间

A 模式下只要使用者设定好相机的光圈值(我使用手动镜头并固定在f4,不过相机没显示光圈值),相机就会自动测光并调整快门速度来获得最合适的相机曝光值,也就是达到EV0 的程度(请看上图下方的橘色数字0.0,这个数字就是相机的测光表)。

但相机的测光并不是那么神准,如果你在A 模式下让相机自动测光却拍出过暗的照片(例如逆光拍照就很容易有这个问题),那么你就需要使用曝光补偿来让相机「强制」拍出更亮的照片。这时候我们会调整曝光补偿的设定,让他在 +1EV、+2EV 这些数字中变动,让相机自动调整适当的曝光时间来获得更亮的照片。上图可以看到,在EV 值被调整到+3.0 时,相机曝光时间就从上上图的1/60 秒拉长至1/8 秒,LiveView 预览中的草泥马娃娃也变得很亮。这就是在 A 模式下调整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反之如果你把 EV 往负数调整至 -1EV、-2EV 等数字,曝光时间就会缩短让照片变暗啰!

S 模式下的曝光补偿:自动调整光圈数值

看完 A 模式的曝光补偿介绍,相信聪明的大家应该猜到 S 模式下会发生什么事了吧?没错!就是会让相机自动变更光圈数值!以上图为例,当相机设在 S 模式下时,在自动测光下相机自动将光圈设定在 f2.8 的位置以取得 0.0 的正确曝光值。

但如果我们发现拍出来的照片太亮了(特殊颜色反差导致自动测光失灵),我们就可以调整曝光补偿来降低EV 值,例如上图的-3.0EV就让旁边的光圈缩小到f9 以降低曝光量,就是在S 模式下调整曝光补偿所带来的效果。 反之如果发现照片太暗,那么就可以增加 EV 提高曝光补偿来放大光圈以获得更大的曝光量啰!

注:如果在 0.0 的状态下光圈已经达到镜头最大光圈(例如上上图的 f2.8),这时候希望照片更亮请延长曝光时间,不要继续傻傻的调整曝光补偿!因为你再怎么 +EV 光圈也不会突破天际变得更大的!

什么时候该用曝光补偿?

看完上面的曝光补偿说明,相信大家已经知道曝光补偿(加减 EV)是用来干嘛的了吧?这时候我们就要来应用他啦!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很明显是用大光圈拍摄的人像照(背景都糊掉了嘛~),但现场太阳非常大再加上人站在凉亭里面拍,因此按照相机的全域测光拍照的话,在A 模式下绝对会拍出背景够亮、人太暗的照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曝光补偿来「+EV」提​​高人像部分的曝光量。这样不仅能让人像的部分达到足够的亮度,也能让照片产生过曝的感觉,呈现「日系相片」的过曝美感。

如果看完上面的说明你还是看不懂,那么就看看上面这张照片吧!因为人脸方向与太阳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在相机的测光与自动调整下,使得背景的曝光正常(不会太亮)而人脸太过灰暗。有些人拒绝使用曝光数值补足而直接利用闪光灯来补足人脸的亮度,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就失去在大太阳下拍照的意义了,我们应该善用大太阳的环境来创造一下特别的美感。

这时候你就可以利用增加EV 的曝光补偿来强制相机用更慢的曝光速度拍照,这样就可以直接让背景过度曝光并补足人脸亮度,同时达到虚化背景(特别是上图这种背景复杂的场景)以及补足亮度两个需求。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脸还是不够亮,也可以考虑用反光板等设备来补足一下反向的曝光,不过那是更高阶的应用,今天我们就先不谈了。


上图也是相同的情况,在大太阳下逆光拍摄常常会导致人脸过暗,在 A 模式下同样是因为测光所产生的问题。你可以考虑用点测光来解决,也可以直接用今天教的「曝光补偿」来处理。以上图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提升人脸亮度,因此一样要让相机用更长的时间进行曝光,因此我们需要 +1~2EV (强制相机拉长快门速度)来提升相片曝光值。

反过来说,如果自动测光下拍出的照片太亮,你就得用 -EV 来强制相机提升快门速度以降低曝光量啰!简单说,曝光补偿就是在 PSA 三个自动模式下发生照片太亮、太暗等问题时所使用的解决方法,算是弥补相机测光不如预期的作法。看完今天的教学,有没有发现好像调整 EV 跟调整曝光时间也差不多的感觉呢?其实曝光补偿(加减 EV)就是一个手动的曝光数值调整过程,只是仍然会先依赖相机预先帮你调整到 EV0.0 状态罢了。不过我个人还是建议,除非你真的真的很不熟相机,否则使用全手动的M 模式有时候反而是更简单的做法,只要盯紧相机里面的测光表再调整曝光时间,其实跟使用曝光补偿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就看你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容易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Step by Step 照片升级超有感,跟着我一起来当修图美学大师~

 

“是否常常拍出太亮或太暗的相片,又或者搜遍了网路上各种拍摄技巧,但拍出来的相片还是觉得平平的不够突显?其实透过修图,小至相片明暗救回,大至相片风格可以变化无穷,虽然有些摄影玩家坚持不后制要保持原汁原味,但其实相片后制是种乐趣也是一门功夫。本篇文章将用步骤的方式,带着大家轻松学习入门又好用的相片修图技巧~”

 

今天要教大家的是最简单也最入门的相片修图实例,未来我也将以实例的方式示范各种不同情境下的相片拍摄技巧、修图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习摄影与修图的技巧并活用在你的照片之中啰!

这张照片是三更半夜顶着寒风在山中湖畔利用脚架与快门线搭配所拍摄而成,是一张曝光时间长达 104 秒的长曝相片。

但实际上当晚的风有点大,因此为了避免湖面波浪过度破坏富士山倒影,因此曝光时间无法再加长来取得曝光足够的照片,因此实际上拍起来的原始 RAW 档看起来如下图:

 

 

你一定觉得:这也差太多了吧!是的,在前阵子的摄影小教室我有说过,只要你用单眼拍摄 RAW 档,后续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修图可能性。上图虽说曝光了 104 秒,但在 ISO100 下仍然无法将黯淡无光的富士山拍得「够亮」,颜色对比等在没有经过机身处理下也看起来较为平面不立体。接下来我依照我习惯的步骤对这张照片进行编修,最后的成品就是本文首图啰!

 

一、调整曝光度

 

在开始修图之前,我一定先调整曝光度将相片的亮度调整到「肉眼看得清楚」的程度。因为不管是调整对比、色彩,在相片不够亮的情形下我们都无法顺利地看清楚并作调整,因此预先把相片调整到「够亮」是绝对必要的手续。

一般我会将照片调整到比「看起来够亮」还要更亮一些的程度(通常+0.5~1EV) ,这是因为稍后调整对比、亮暗部时都会使相片变得更暗一些,因此我习惯将照片预先调过曝一些,这样稍后就不用再回头调整。

 

二、调整对比、亮暗部、清晰度、鲜艳度

 

调完曝光度之后,会发现照片变得更加平面不鲜艳,这是因为Lightroom 会统一增加整张照片的亮度,因此本来看起来就平面的照片就会看起来「更平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透过上图中红色框框内的数值来解决。

首先我们先调整亮暗部的比例,一般我都是直接往负向的地方拉,不过不同照片有不同的数值组合,大家可以针对你要调整的照片作尝试。调整完亮暗部比例之后相片看起来就会更为立体有层次一些,不过这样还是不够的!

 

 

RAW 档仅纪录图片资讯而不对图片加以处理,因此颜色通常较黯淡、也较不清晰锐利,这时我们要调整最下面的清晰度、鲜艳度、饱和度来增加照片的鲜艳与锐利度。这里一样依照你的相片来调整三个数值的比例,我一般人像的清晰度调整为 +5 以避免人脸看起来太过生硬,人像以外的主题则会拉到 +20 以上。不过清晰度拉过头其实会造成相片对比度过高的问题,因此请适当的调整就好,千万不要一次拉到底!至于鲜艳度与饱和度就看你对颜色的需求来调整啰!

 

三、裁切图片、修正水平

 

过去因为洗照片有固定的比例,因此我们会习惯将照片缩放到固定比例(例如 4X6、5X7)。但现在我们都用电脑、手机萤幕看相片,因此如果你觉得这张照片「长长」的比较好看,就直接照你的喜好裁切吧!照片是你的作品,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喜欢最重要!

以这张照片来说,由于一开始用的就是20mm 超广角镜头,会纳入很多很多的杂物与过多的天、地在照片之中,因此我只保留富士山与倒影的部分,把照片裁成长长的比例,这样不仅看起来好看,要输出成长条海报也非常合适。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修正水平这件事绝对要做!

很重要所以写三次。拍照时手持、脚架都有可能没抓好水平,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很多人拍风景最后都不把水平重新抓正 … 这实在看起来很让人不舒服啊! !因此我个人每张照片一定都会重新抓过水平以避免「我自己看起来不舒服」,至于要抓水平也很简单,只要在使用裁切工具时把游标移到裁切框边角的地方就会变成旋转游标,在旋转的时候会出现小分割线让你对照,这时候只要利用照片中的水平物体(会垂直物体)做基准调整即可。

例如上图是利用湖畔作为基准调整,很容易就可以抓好水平!

 

四、利用渐层滤镜调整,让相片主题更明确

 

由于拍摄当天是满月,因此富士山本身与其倒影在曝光后看起来亮度是差不多的!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富士山,富士山倒影只是这张照片中的陪衬,太亮的倒影反倒让富士山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因此我们需要把富士山倒影稍作调整好让富士山主题更加明确。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渐层滤镜来处理倒影的亮度啦!我将渐层滤镜从下往上拉,把富士山倒影的亮度稍微降低一点点,让富士山与倒影间的对比更高一些,更加凸显富士山主题。另外,由于倒影的部分有一些模糊不清,因此这时候顺带用渐层滤镜把倒影给拉清晰一些(清晰度 +100),让倒影变得更加分明一些。

至于为什么要用渐层滤镜把倒影拉暗,而不是用渐层滤镜把富士山拉亮呢?这是因为如果过分的利用Lightroom 把相片拉亮,那么对相片来说其实就跟一开始就把ISO 值拉高一样,都会造成相片中的杂讯杂点变多,照片看起来就会花花的不好看。因此一般我会把照片拉到亮度差不多之后,直接用渐层滤镜降低亮度来增加对比,算是避免杂点太多的折衷方法。

 

五、调整锐利度,让富士山看起来更清晰

 

调整完光影部分之后,就可以来把相片弄得清楚一些啰!由于 RAW 档没有经过机身锐化处理,因此照片看起来都会比较模糊一些。这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透过更下面的「细节」面板来把照片处理得更清晰些,这样就能让你的照片看起来像是海报、杂志上的风景照片啦!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他是决定你的照片看起来有没有「好清楚」的重要处理,不过一开始就做的话很容易因为光影问题而造成锐利度数值调整的误判,因此通常我都是到最后才做这件事。

 

六、修正色相、色温、并针对特定颜色做修正

 

其实在调整一堆相片数值之后,会逐渐地让照片颜色往「怪异」的方向偏过去,例如这张照片在经过上述的所有调整之后,已经开始从一张「蓝色」的照片(夜晚的富士山是蓝色的)变成紫红色的照片了!这时候我们就要透过色相、色温、以及局部色彩调整等方式把照片的颜色救回来,否则你输出一张紫红色的富士山丢到网路上说是你半夜拍的… 也不能说是错啦,只是这样就是艺术创作、而不是还原现场啦!因此请依照你个人的喜好做调整!

 

大功告成!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这张富士山夜景的修图工作啦!有没有觉得从一开始原图的样子再到现在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呢?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修图」就不叫做摄影了,但我必须反问:你用特定品牌相机把人拍得很粉嫩,这样就叫做摄影吗?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藉由选择相机品牌、利用机身镜头特性拍出颜色符合自己需求的照片,虽然过去底片时代也能利用底片、镜头来拍出「指定」的色彩表现,但如果要说后续的色彩、层次等等都还是要倚赖后续的暗房处理才能达成,以前可没什么机身直出JPG 啊(除了拍立得之外)!因此我个人拍照一向只拍RAW 档,即使是出游自拍亦是如此,毕竟我同时使用Nikon 与Sony两家相机,要是全倚赖机身直出,那不仅相片色彩不符合我需求,也会导致相片的色彩有明显不同的表现,硬要依靠机身直出又是何苦呢?

如果你看本篇文章完全看不出我每一个调整步骤的示范图有什么不一样,那么有两个可能:第一是你的萤幕品质不好,因此看不出细微的色彩差异;第二则是你本身对颜色的敏感度较差,这可以透过自我训练来增强。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