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选相机,不论妳是重外貌或内在的通通看过来~


 

“都说男生与女生的内心大不同,连买相机的背后动机可能都天差地远。本篇文章特别分享了女生们挑选相机所著重的地方,不论妳是重外貌,或是重内在的,通通可以跟着本篇文章来了解颜值高的相机外型与好用的镜头有哪些~”

 
今天要给大家一点选相机的诀窍,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相机。

都说恋爱来了挡都挡不住,但是挑男人,你心中还是会有自己的评分量表对吧?外型、工作、谈吐、家世等等。选相机也照这样的概念下去选就可以了,工作领域相当于镜头的焦段,人的谈吐相当于相机的感光元件,家世就是相机的品牌。好像开始变复杂了…?别担心,以下就是挑选秘诀!

外型

你喜欢小鲜肉吗?大家都喜欢,带出门跟姐妹一起喝下午茶就是特别有面子;如果你是平常穿着都经过精心打扮,那挑选相机就要注意外型设计是不是符合你的穿着习惯。

上图:OLYMPUS PEN-F 是一台微单眼,有多种滤镜模式,相当适合拍摄写真日常,可以给你满满的「气氛照」。不过,PEN-F 的长曝和夜景是弱点,杂讯非常多!所以想去拍雪梨或香港维多利亚港拍百万夜景的人,就不适合用这台拍摄了。

有的相机设计很文青,有的颜色鲜艳,也有金属外壳复古质感的。

上图:Fuji X100,皮革相机套加上饼干镜(很扁的镜头,就叫做饼干镜),大光圈,外型就很复古。 (photo credit: Casey Stinnett)

相机外型别人说了都不算,你喜欢最重要。当然,如果你重视内在美胜过外在美,就可以忽略这一点。

上图:莱卡 M6,经典底片机。莱卡相机是相机界的经典品牌,大部分的「复古外型」都是抄袭莱卡的外型设计,可是莱卡也不便宜! !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用莱卡,表示…要不是他很有钱,就是他爸很有钱!

上图:Nikon F3,也是经典的底片相机,而且这些 1980 年代的 Nikon 底片机,居然精致度跟莱卡不相上下。虽然这么说,可是讲到镜头…莱卡镜头的成像品质,还是 Nikon 望尘莫及的境界就是了。

现在的数位相机又分为单眼、微单眼、类单眼,这解释起来有点复杂,价位落差也很大,跟外型完全是两回事……所以之后我会专门介绍它,保证让大家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相机喔!

镜头

刚刚说到莱卡的镜头比 Nikon 好。事实上,选相机也要考虑该相机厂商的镜头品质。莱卡跟蔡司是最有名的两家镜头厂商,但是我偏好莱卡的镜头,因为颜色自然,色彩细节更丰富。不过莱卡跟蔡司都是相机界的精品,也比较高价。

所以 Nikon 跟 Canon 两家也都是很好的选择,价格也比较亲民。我比较推荐 Nikon,因为他镜头比较耐用!

上图:Nikon 的镜头,这一颗镜头的年纪很大啰! 1981 年生产的镜头,到现在还是很尽职地工作着。

注意喔,不是每家相机的机身都可以装上别人家的镜头,所以要一起考虑!但是也有例外,像是 Sony A7 系列的机身,就是传说中什么都能接的万能微单,拿来接莱卡镜头也很合适! (我自己就是这样用的~)

上图:Sony NEX-7,微单眼是没有反光镜,但是可以换镜头的相机,所以大都可以直接看到感光元件。

上图:Sony A7R 是一台「百搭相机」,我自己用这台两年了,是一台体积不会太大,但是拍摄效果又很好的镜头。拿来转接各家镜头都很棒,转接莱卡镜头更是再适合不过啰~(不过一般来说转接他牌相机之后,镜头就无法自动对焦了。要三思啊~)

如果你不在乎镜头的厂牌,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选镜头的时候,就注意「焦段」吧!

上图:分别是两颗焦段不同的镜头,左边是 Nikon 制造,右边是莱卡制造。就外型来看,质感真的很不一样,对吧?难怪莱卡贵很多啊!

镜头有不同的「焦段」,数字越大,代表可以拍到越遥远的东西,他的效果就像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一样,能把很远的东西拉到眼前。而不同「焦段」的镜头,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拍摄场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镜头焦段,离拍照成功就不远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分秒必争,刻不容缓!如何拍好活动摄影?五大心得与您分享!


 

“相信很多玩摄影的朋友,都曾受人邀约在亲友团或校园、公司之中,担任各种聚会的活动摄影经验。在喧哗热闹、众人穿梭、灯光昏暗的场所中,如何能够在不影响活动进行下,拍出具有重心却又不失美感的珍贵相片?本篇文章将分享活动摄影的五大心得,期望能对各位摄影爱好者有所帮助。”

 
在看这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之前的文章:拍好婚摄的五大心得分享!】

比起有人找你拍婚礼,我想被公司、上司、教授、朋友等凹你拍活动的可能性应该更高一些。不过活动摄影的难度其实一点都不输给婚礼喔!很多活动都会邀请很多长官、大人物莅临,许多画面都不能照你所想的那样「再来一次」,因此若要论「抢拍」这件事,我想活动摄影跟婚摄的想法是差不多的。上面那个连结里面已经有一些关于这类摄影的观念,这里再加上一些补足他们!希望可以对大家往后拍摄活动的时候能有帮助啰~

这里我就不谈那些什么快门、光圈之类的基本东西了,一来这样讲下去没完没了、再来我拍活动是全手动镜+M 模式,我想还是不要推广这种麻烦到不行的做法来挑战新手的极限吧~大家还是先把一些拍照的观念厘清,再来谈摄影的技巧吧! (或是你也可以参加小华老师的讲座,他会讲得很仔细)

一、熟悉流程、并了解主办方到底要什么样的照片

一般来说,请你去帮忙活动摄影绝对不是因为想要现场打卡,通常都是为了事后的成果报告缴交。因此千万不要有一种「啊我去看到什么就拍什么的心态」,既然接下工作了(不管有没有钱)都请你尽可能地把照片拍好!

前置作业该怎么做呢?首先请你主动向对方要两样东西:这次活动的流程表以及上一次活动的结案报告。 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前者可以让你知道今天活动到底要做些什么而不至于别人活动都开始了,你还在那边不知道在干麻;后者则能让你先对主办方需要的照片有个了解,让你可以知道哪些照片该拍、哪些照片可拍可不拍,而不会为了拍一大堆照片而塞爆你的记忆卡,又为了不必要的照片让自己累到不行。注意!当一个游刃有余的摄影师是绝对必要的,至少 … 可以不会让你痛恨这份工作。


上图:说起来很现实,但把主管拍帅一点绝对比你把主持人拍帅、Show Girl 拍正来得重要

其次就是要场勘+沟通。去年的结案报告有可能跟今年的需求不同(通常不同的差异不会太大),因此在研读了活动流程与去年的报告之后,千万记得要跟今年主办方再次沟通到底有哪些照片是「一定要拍到」的。举例来说,像这场黑客松有两次大合照、一次最大奖颁赠、两次主管讲话,这些都是主办单位指定「没拍到就不给钱不行」的画面,像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充分沟通才能搞清楚。


上图:适度的引导大家「笑」也很重要!这时候摄影师不计形象的搞笑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场勘也非常重要。像上图这种大合照顶多给你五分钟的整队+拍照时间,再加上里面站了一堆前辈、主管,你要指挥他们塞进镜头里让你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并非每个场地都能让你从容不迫地站在队伍前拍照(上图我在距离舞台约十五公尺的地方拍,因为那是唯一可以我能站的位置),因此事先场勘,把拍照的队伍集合地点、左右站人的极限位置等等都画出来交给主持人,让大家在上台拍照前就能心里有个底(或是请主持人帮忙整队)是在大家失去耐心前拍好团体照的不二法门。

二、动作要快、不要在意自己的动作好不好笑:拍出好照片才是重点

如果要说这场活动最难拍的是什么,我想就是每队限时三十秒的自我介绍时间了。黑客松的场地非常狭小,每一队都是后背贴后背的坐着,因此我必须在三十秒内立刻「挤」到下一组去拍照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大家都是坐着讲话,因此若站着拍就无法拍到每个人的正面。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用力挤、快步走、不要在意自己的动作好不好笑。

其实这种活动大家都会有个默契:不要管摄影师走去哪。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啊我走过去好像很不好意思」,如果你觉得那个位置才能拍好照片,那么就别客气,快速的挤过去吧(但请不要干扰到活动主摄影师,尤其你只是来插花的话)!另外像上图这种坐着的画面,建议大家蹲个马步、或是干脆蹲下来拍,就能拍出更好的个人照了。千万不要觉得「喔这个姿势好丑喔」而放弃抓好角度的机会啊!

三、挤进人群吧!

还记得新闻摄影的杨光升老师说过一句话:拍照就是要挤进人群啊! 不然要干麻? (其实只有说「要挤进人群」啦)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这句话跟前一个重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大家不要因为「害怕而错失摄影良机」。不过挤进人群还有一个重点:拍出大家最真实的表情。如果每张活动照片看起来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但如果你可以适度地挤进人群中捕捉大家的眼神交流,或是让参加活动者塞进你的相片中,那么就可以创作出看起来更有「活动气氛」的照片了。


上图:放这张没为什么,单纯是里面有三个黑客松正妹

四、用长焦镜头解决讲者离投影片太远的问题

拍摄讲台常常会发生一个问题:讲者离投影片太远,整张照片看起来很空。

其实解决这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用长焦镜头压缩景深即可。以上图来说,我直接站在台下用 200mm 拍摄舞台,将距离投影布幕将近五公尺的讲者与投影片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决背景看起来太空的问题了。不过必须注意一点,如果舞台上同时有两个投影幕,那么讲者就有可能在两个投影幕之间走来走去(或是选定其中一个的前方站着)。因此你必须快速的调整你自己的位置好将讲者与投影片拍在一起。如果你对于快速移动位置这点有所不解,请参考本文的重点二。

 

五、用闪灯压掉现场五颜六色的光线,且不要太在意 ISO 问题!

闪光灯在复杂光线的地方有个很重要的用途:压光。简单说,就是用闪灯的白光把现场转吧转吧七彩霓虹灯的颜色通通盖掉,让讲者呈现原来的「肤色」。这点非常重要,但实际执行起来却不容易。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必须同时保留投影片的内容以及讲者本身的正常亮度。这时候就会发生一个两难:闪灯打不了那么远(我不太爱直打)、因此光圈必须开大让相机吃到闪灯光线,但这样又会让投影片模糊不清(因为光圈太大)。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用高瓦数棚灯解决闪灯亮度不足的问题,这个方法属于「只要肯花钱就能处理」的类型,但为了能在任何地方都能用.. . 大家可以Google 最适合用在这种场合的棚灯「Profoto B1」,看看那精美的价格表。由于价格实在太惊人,因此平民百姓如我只能用小闪灯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时候能用的方法就只剩下一个:拉高相机 ISO、拉高快门、缩小光圈。

过去我习惯拍照用低 ISO,这是因为我拍静态物体、人像的机会远比拍活动来得多。因此拍这类活动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在前述的两难之间抉择,直到这次小华老师提醒我才恍然大悟:这种照片大多都放网路,谁在乎你高 ISO 杂讯多不多?要是因为抉择两难而导致照片没拍到,岂不是更糟糕?


上图:这张只用 SpotLight 灯光,没有打闪灯,因此讲者变得「非常黄」。这张无法用色温调整回来(因为调色温会让背景的投影片变蓝)

后来我仔细想想,小华老师说的真的是真理啊!像这种活动照片除了少部分用来印制结案报告之外,大多数都是用在网路上,谁管你 ISO 杂讯多不多呢?况且即使用来印刷,一般也都只会出现在报纸那类印刷品质低落的出版品上,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在意相片杂讯的问题啊!拉高ISO(我这场都用1600)不仅可以藉由高感光让相机吃到更多闪灯的光线、提高闪灯光线的效率,同时也能让闪灯不需要因为空间太大而每次都得全出力击发,无形中也可以加快闪灯回电的速度并减少换电池的次数。


上图:这张没有打闪灯,现场光线只能用悲剧来形容

活动摄影这种类型的拍摄主题必须先以「拍到需要的画面」为优先,其次才是关注那些成像品质之类的问题。毕竟如果你整场活动都没拍出什么值得一用的照片,那么就算你交出一堆曝光正常但却没有任何「故事」或是任何「主题」的照片,也是枉然的啊!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相片后制教学:调整渐层滤镜角度,教您如何调出好的商业相片?

 

“各位爱好摄影的朋友,有没有发觉许多随处可见的商业照片,总是与自己拍出的相片有着些许差别?一点点光影呈现出的渐层效果,似乎就有着能让商品发光发热的神奇魔力,总是令人不自觉地多看两眼!本篇文章将介绍神奇的后制手法,让你也能轻易调出好的商业相片效果。”

 

上图:Sony A7R +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六枚玉)搭配 Shoten 近摄转接环

这组照片我是用 A7R + Leica M 镜拍的,因此相片细节、颜色过度(皮革的颜色渐层)都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是我最爱的商品拍摄组合。在适当的打光、摆设之后,拍出如上图这样的曝光正常照片,不过如果我就这样把它放到我的业配文里,那我就不是陈寗了。

我会做这种不敬业的事吗?不会啊!所以我需要让这张照片看起来更酷炫一点才行,所以我先把颜色什么的拉一拉:

拉完之后会变成上面这个样子,这里比较特别的是我把饱和度与鲜艳度往两边极端值拉,一边拉到正五十(鲜艳度)、一边拉到负三十九(饱和度),这种两个色调相反调整的方式可以让照片变得非常… 戏剧化且色彩强烈,再加上清晰度拉高到正五十之后,就可以把照片的「质感」给做出来,让照片变得更加吸睛一些。

不过这里得注意一点:商品的「原色」。如果你仔细比较上图与上上图,你会发先虽然我对鲜艳与饱和度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最后我还是让皮套维持在与原来差不多色彩。这是因为今天我要做的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商品摄影,因此我不能把产品颜色变得跟原来的不同,那样就变成欺骗读者了。

接下来我把锐利化也拉高,这是因为即便相片在网站上会被缩图到只剩下1024 宽,但细节被拉高(色彩边缘对比拉高)还是会让照片整体感觉变得跟原本不一样,会有种「喔细节很多」的感觉。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就算你缩图缩到只有 320 宽,有没有拉高锐利还是看得出来的。

处理好之后就要先来裁切照片啦!先前有说过,在开始处理相片暗角之前,最好先把照片依照你要的比例构图给裁切好,这样在制造暗角的时候才会比较符合照片构图所需,而不会事后还要再大调整一次。

这里的构图原则是「尽量把产品塞满照片」,先前我有说过,我会在拍摄文章首图的时候特别把商品的上下两端预留裁切的空间,这样在后制的时候才能保留最大的裁切可能,同时也可以避开镜头边缘画质劣化的问题,这是商业摄影必须特别注意的重点之一。

裁切好之后差不多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什么对角线构图了(虽然上图从产品到桌面纹路都充满对角线),反正调整起来你觉得好看就好,背诵太多术语并不会变成大师的。

接下来就是这次的重点 —— 渐层滤镜的角度啦!

首先我们先开一个首先我们先开一个渐层滤镜,把反向遮色片、曝光度、清晰度这些数值调整好,让他看起来如上图这样。

注意到了吗?在一开始设定渐层滤镜形状时,​​我直接就设定成一个斜向的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平的椭圆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比较上图与下图:

看出来了吗?

虽然上图也很不错、也突显了中间的产品,但由于相片暗角过于平均,使得这张照片变成一张「Lomo 风格相片」,并没有传达出「我就是要你看这个皮套」的感觉。当然,如果你的产品一开始就是放成平的,那么渐层滤镜设定成平的也就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通常都不会把商品放成平的,因此实际上会用到上图这样的渐层滤镜角度其实根本少之又少,只有在制造Lomo 风照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种设定方式。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两者差异,那么改的想法,把「相片暗角」改成「聚光灯效果」会比较容易些。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看起来就像是用一个椭圆形聚光灯打在皮套上,让皮套变成相片舞台的主角。事实上这种照片也可以用闪灯/ 棚灯用的聚光罩来处理,或是直接用持续聚光灯拍摄也行,不过那样你就需要上述的设备,操作上就会比较麻烦一些,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写个教学。

现在再回到渐层滤镜角度吧!请见下图:

上图套用的滤镜角度跟前面那张图是一样的,因此看起来就非常非常奇怪,好像照片一开始就没拍好一样。这是因为上图的构图方向是与前面那张图片相反的,因此如果以渐层滤镜应用来说,就必须跟前面那张图片一样顺着产品方向来设定,就像下图这样:

把渐层滤镜反过来变成从右上往左下的椭圆形,看起来就正常多了!

上图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把渐层滤镜调整到跟你的商品方向相同的位置,就可以让照片的「聚光灯」看起来更自然一些。不过上图我后来又重新调整了相片构图,重新裁切如下图:

由于我裁切的幅度很大,使得原来的渐层滤镜效果就不见了!因此在裁切完之后就必须再重新调整渐层滤镜的位置与亮度。

就像上图这样,就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有特色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Voigtlander 福伦达 6X9底片机,安装底片教学示范!


 

“许多玩过摄影的热心长辈们,常常一听到亲友中有在玩摄影的年轻人,就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董相机赠与对方。只玩过数位摄影的年轻人,一拿到这些珍贵的古早底片相机,往往会不知所措!多半只能摆着长灰尘,本篇文章将介绍Voigtlander 福伦达 6X9底片机的安装底片教学,手上有该型号古董相机的朋友们,千万别错过喔!”

 
这次的示范机是 Voigtlander 福伦达 6X9 片幅的相机,规格大约如下:
Voigtländer Anastigmat Voigtar
Voigtar 105mm, f6,3
Embezet shutter (1/25, 1/50, 1/100, B, T)
120 Film (6×9)

这台相机是N大叔仍在手工暗房用吊挂式冲片机工作那年代买的,仍然可以拍摄,

这次特别让他从电子防潮箱内出来透透气。

这次选用的底片是相当经典的 Kodak TMAX 100,

TMAX当年上市前N大叔还收到柯达寄来希望专业会员试用的120两卷,135两卷,

想想TMAX也等于是我看着他出世的啊。

拆开外包装,可以看到内袋有出厂日期。

翻到机背的部分,先由红色张数窗检查一下里面是否还有未拍完的底片。

接着由侧面开关开机背。

打开后底片室的样子。

将120底片如图般装进去卡好,纸卷方向要弄对,接着轻轻撕开封条,并且完全取出。

如下图将纸卷头端部分​​放进空片轴,也可以在这个步骤顺便将封条清乾净。

将上了纸卷头的空片轴拉到另一边卡上后如图稍稍卷紧即可。

接下来将机背盖上,压好后可以由小红窗看见黑条。

慢慢使用卷片轴将底片卷到看见箭头,这时就可以知道底片快要到位了。

让数字 1卷到小红窗的这个位置,此时代表底片已经位在第一张的位置,可以拍摄了。

拍摄过后再将底片卷到数字2 ,以此类推。

 
到这就可以快乐的拍摄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令人怀念的底片相机基础教学(二):测光与手动对焦!


 

“爱好摄影的年轻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从数位相机开始玩起!在过去爷爷、外公那个古早的年代里,玩摄影不像现今普及,底片相机也总有令人难以言语的神秘怀旧魅力。本篇文章将针对底片相机的测光与手动对焦,做一个浅显的概略教学,手上有底片相机的朋友们,可以尝试看看用底片机拍照的趣味。”

 
想观看装之前底片的教学文可以点这:【令人怀念的底片相机基础教学(一):安装底片!

今天要教大家怎么测光、以及怎么对焦

一、对焦

首先我们要来说说对焦这件事!虽说底片机也是有自动对焦的款式,不过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特别是感受到名气而去买Nikon FM2 的朋友),底片机= 手动对焦这件事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毕竟自动对焦的底片机真的是少之又少。

上图:Nikon F3 可换对焦屏的设计让她可以更换成多种不同的对焦方式,方便使用者选用

不过请不要以为「手动对焦」就是用眼睛去看「画面有没有锐利」来判断,其实不管是单眼SLR 或是连动测距RF(Leica M 机)都有很多不同的对焦辅助方式,让你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确认自己是否有正确对焦。今天要教大家的是一般单眼底片机最常见的「裂像对焦」:


上图就是裂像对焦从观景窗看出去的样子。大家可以明显看到,在画面正中央有一个比较亮的圈圈,里面的「可乐」两字被分裂成两半,「乐」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分裂开来,没有合在一起。

这种对焦形式就叫做「裂像对焦」,透过特殊的对焦屏(一块磨砂的玻璃片,装在机身里)让任何没有对焦的画面从「中间裂开」。而当使用者转动镜头对焦环并顺利对焦之后,看起来就会如下图:

中间的「可乐」两字就不再裂开啦!同时大家可以看到可乐罐周边在景深范围内的东西也都变得比刚刚还要更加清楚,这就是「对焦成功」了!裂像对焦在大部份的单眼底片机上都可以看到,是最常见的对焦方式。除了如上图这种上下分开的裂像之外,还有裂成四半的特殊对焦屏可以选用(如果你的相机可更换对焦屏的话),让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拍摄的主题选用合适的裂像对焦方式。

对焦屏并不是只有裂像一种,其他还有如上图这种只要把中间比较亮的圈圈对焦使画面清楚(他有特殊磨砂,所以看得特别清楚)就能完成对焦的对焦屏。此外,以前的单眼相机并不能切换是否显示观景窗格线,因此如果想要有格线以方便构图,那么就要更换成拥有格线的特殊对焦屏了,不过那些都是属于比较深入的玩法,如果你对底片机真的很有兴趣再去研究吧!如果只是日常拍拍就先练习裂像对焦吧~

上图:Nikon F3 的观景窗取下之后就能看到对焦屏啦(机身里面那块奶白色的玻璃)!更换这块玻璃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对焦方式或格线

不过底片机对焦对于用惯自动对焦的朋友来说会有个问题:如果要拍摄主体在画面的右边怎么办?

对于这种对焦法有个名称「平移构图」。简单说,就是先用中间的裂像针对你要拍的主体对好焦,接着在水平转动镜头重新构图。除非使用很大的光圈,否则一般像这样水平转动都还是能让拍摄主体落在景深范围内以取得清晰画面,因此是底片机拍摄常用的技法。不过这说来有点复杂,以后我再开一篇文章教大家。

 

二、测光

现在大多数的摄影玩家都非常依赖相机的「A 模式」,由机身自己帮你决定快门速度。虽说A 模式一样可以在如Nikon F3 这类高阶机身上看到(上图是Nikon F3,绿色的A 就是A 模式),不过如果你用的是更老旧的FM2 等机身(或是其他家的老旧机身),那就不会有A 模式这种「高科技」啦!这时候就必须依赖相机的测光功能来决定要用多少快门啦!

注:还有更老的相机连测光都没有,只能用测光表或目测亮度,例如 Nikon F2、Leica M3 就是这类「麻烦」相机


上图:FM2 这类低阶相机通常都只能手动调整快门速度,必须靠上图中有数字的转盘来调整

好在现在大多数人在玩的底片机都已经是有内建测光的「高科技相机」,因此不需要用「目视」的方式来判断测光。至于相机测光要怎么看呢?首先请不要幻想 FM2 这类老相机会有什么矩阵测光等高科技,他就是很单纯的透过镜头测外界亮度而已。不过好在底片的宽容度很高很高,所以就算拍得暗一些都还是可以靠冲洗救回来。

首先我们把快门速度设在1/125(画面左边有暗暗的数字,上面的数字是光圈),这时候可以看到右边显示「-(减号)」,表示目前的快门速度太快,测光的数值是负的。这时候有两个做法,一是调整快门速度、二是加大光圈。不过现在已经用在该镜头最大的光圈 f2.5 了,所以现在就只能调整快门速度啦!

注:底片机不能像数位机这样更改 ISO,要换只能整卷底片换掉。

像上图这样把快门调整到「1/8s」就可以让相机显示成「o」了!不过底片机并不会像数位相机那样还会告诉你正负几 EV,因此只能快速转动快门速度的转盘来找到正确的曝光数值。不过对于底片机老手来说这些都不是大问题,由于平常已经习惯手动拍摄且不能立刻看成果,因此大多都能根据现场亮度抓出差不多的曝光数值,就不用手忙脚乱的调整快门速度了!

至于快门太慢而过曝的话就会如上图这样显示「+(加号)」啦!不过请不要以为所有想机都是向上图这样用灯号显示,有些更老旧的相机(例如 Nikon EM)用的则是「指针」。不过不管用哪种显示方式,基本上看到的画面都是在「+、o、-」之间跳动,因此一法通万法通,我想就不用再多做举例啦~

最后再提醒一次:一般旧型的底片机都必须手动调整光圈(必须很近代的底片机才能从机身控制光圈),所以请不要再问怎么从机身改光圈了!要改光圈大小就是直接转动镜头上的光圈环,就这么简单!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令人怀念的底片相机基础教学(一):安装底片!


 

“爱好摄影的年轻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从数位相机开始玩起!在过去爷爷、外公那个古早的年代里,玩摄影不像现今普及,底片相机也总有令人难以言语的神秘怀旧魅力。本篇文章将针对底片相机如何安装底片,做一个浅显的概略教学,手上有底片相机的朋友们,可以尝试看看用底片机拍照的趣味。”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玩底片机,甚至许多刚上大一、大二的「小朋友」连单眼都没摸过就直接跳进底片世界。虽说我曾说过「玩底片是学摄影最快的方法」,但突然有这么多年轻人前仆后继的跳进银盐大坑还真是让我不习惯呢!不过也因为这样,导致去年还只要四千左右就能买到的 Nikon FM2 硬是被炒到 6000 以上的高价,品相良好的相机更是直接开价超过 8000!一台入门相机居然也能被炒高价格,只能说文青路线真的是用钱堆叠起来的啊!

后来我发现,很多想玩底片的朋友不仅对摄影几乎没概念、甚至连底片都不会装!因此我虽然自己不喜欢玩底片(因为觉得很浪费),但还是决定要来写一些玩底片的入门文章!今天就从如何装底片开始啰~

 

装底片的方法其实大同小异,除了像 Leica 那种 RF 相机或是傻瓜相机会有所不同之外,其他几乎所有厂牌的底片单眼相机都是一样的!

首先我们要先把底片舱打开,打开之前记得先确认一下里面有没有装底片,至于确认的方法很简单,直接把上图中右手握着的那个转盘转一转,可以很轻松转动就是没底片(或是底片已经卷好了)、不能轻松转动就是里面还有底片,那就不能打开啰!

不过这里我们假设里面没底片,所以我们就直接打开吧!在上图右手握着的转盘附近可以找到一个板手(如上图左手食指按着的那个),轻轻的扳动板手之后就可以把右手握着的圆盘往上拉。

拉起来之后再用力的往上一提,就会听到「ㄎㄧㄤ 」的一声,接着底片舱就会打开啦!打开之后把舱门完全打开。

打开之后就是装底片了!从上图右侧可以看到,在相机底部有一个圆形凹槽,是用来固定底片的!因此把底片放进去时记得把底片凸出的一头对准这个圆洞。不过有些相机的设计并不需要特别对准,总之只要你「底片好像塞不进去」,那就表示你没装好,别硬塞就是了。

把底片放进去之后就可以刚刚拉起来的圆盘推回去啦!这个圆盘底部有根插销会直接捅进底片的底部,把底片牢牢固定住,之后拍完之后也得靠它把底片卷回来,因此一定要推到底才行!如果推不进去那就是​​你底片没装好,请重新再装一次。

把底片塞进去之后,就用左手轻轻按着底片卷筒(不然卷筒会被你拉出来),再用右手把底片抽出来,抽出来的长度大约刚好可以让你进行下一个步骤就可以了,别拉太多,拉太长也只是浪费掉而已。

拉出底片之后左手请不要松开,否则卷轴还是会给你跳出来!接着再用右手把刚刚拉出来的底片头轻轻地塞进相机右侧的底片卷轴上,在卷轴上可以看到有一道一道的凹槽,随便挑一道你最好塞的把底片推进去让上面的卡榫把底片的齿孔卡住即可。

塞进去之后是装底片最需要练习的部分:把底片卷一圈。

把底片塞进刚刚的凹槽之后,必须依照上图的方向(由外往内)把底片缠绕一圈到卷轴上。有时候在你卷轴转一圈的时候会发生底片弹出来的问题,如果你还能把底片再塞回卷轴的插槽就把底片塞进去,如果插不回去… 就把底片拉出来再塞一次吧!

记住!不用担心底片会拉太多出来!因为即使装好底片之后相机依然会预设有「三张」左右的照片是不让你拍的(也是可以拍,只是快门速度固定不能调整),因此盖上盖子之后还是得再花掉三张左右的额度。只是如果你心疼底片的可拍张数 … 那就把装底片技术练好一点,就不用拉长长出来装啦!

装好之后请不要急着盖上盖子!先把底片板手拉动一张把底片绷紧,这样才不会在你把盖子盖回去之后又弹开来,导致你出去玩一整天拍了一堆照片结果「底片因为松开还停留在第一张」。

装好底片之后请不要急着拍照!记得先把上图的转盘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怎么调呢?

这个转盘是「ISO 指定转盘」,由于底片的 ISO 值是你在买底片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并不像数位相机那样可以让你任意调整 ISO 值。因此在装好底片之后,你必须依照你装进去底片的ISO 值把这个转盘调整到正确位置,这样相机内的测光指针才会给你正确的测光数值,要是没调整的话就会造成你整卷底片都曝光不正确的问题。

那么相机背板上的这个凹槽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个凹槽的大小刚刚好就是底片外纸盒的盖子尺寸,他是用来让你在装好底片之后把纸盒的盖子「撕下来」插进去用的(从侧边细缝塞进去) !这样你就不会拍照拍到一半忘记自己的 ISO 值是多少,简单说就是一个用来提醒你内装底片 ISO 值的小工具。

刚刚说过,相机一般设计都会让你必须在装好底片之后先「空拍三张」。这是为了避免你前三张照片因为底片在装进去的过程中被光照到而拍不出东西来。当然有些人会利用他们高超的装底片技术硬把这三张的额度挤出来好让一卷底片拍超过三十六张,不过我们毕竟还没有穷到这种程度,因此我建议你还是不要拿自己的摄影作品来开玩笑了,乖乖的把那三张用掉吧!

注:有些具备 A 模式的底片相机(例如 Nikon F3)在前三张会把快门固定在特定数字,让你没办法自行手动调整快门速度来提醒你「把这三张用掉」。

拍完照片之后怎么办呢?在相机底部的右边有个可以按下去的按钮,这是用来固定底片卷轴避免你误转把底片收回去用的。请用手指按着不放。

用右手按着底部的按钮,再用左手把刚刚打开底片舱的转盘把手掀起来,再依照上头的箭头指示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点点阻力,这表示底片正在被回收到底片卷筒里,请一直转直到「转空」为止。转空的感觉非常明显,很容易可以察觉到。请确实的把底片都收回来之后再把底片舱打开!要是没把底片收回来就打开,那就会让所有底片一次曝光,你的整卷摄影作品就通通毁掉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LOMO LC-A+相机的底片安装教学


 

“许多年轻的摄影爱好者,可能从未使用过传统的底片相机,不知道大家是否对底片相机感到好奇?本篇文章将介绍LOMO LC-A+相机的安装底片教学,想体验使用底片拍照的朋友们,可别错过啰!”

 
正妹教你上底片135底片机 LOMO LC-A+ 之章

这次的上片教学主角是这台 LOMO LC-A+
这次选用的底片是 FUJIFILM 的 FUJICHROME Velvia 50

N大叔已经有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习惯,上片前会将回片器回转几圈,这有个好处是,当相机因为某种状况,而无法由外面判断机身内是否仍有未拍完的底片时,这动作可以简单有效的来协助做确认判断。

接下来,我们如下图般,将回片杆往上拉,来打开这台 LOMO LC-A+ 的机背。

在打开后,将回片拉杆保持如下图般拉起状,再利用左边的拨片轮将底片插槽转向正对我们的那一面。

这次为大家示范的正妹,相当熟练的如下图将片头插入底片插槽中。

接下来这步骤相当重要,往往没装好变成白片大多就这一个步骤开始就没做确实,必须要将底片对准辅助的进片轴的凸齿上。

再顺势将底片往左拉进底片筒槽。

再将回片杆往下压以固定住底片筒后,再利用拨片轮将底片稍稍转紧。

再接下来就是将机背小心盖上。

然后用拨片轮与快门,空拍几张,直至底片张数指到1的位置。

到此已经算装片完成,可以开心的自由拍摄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商业相片的拍摄心得:室内光源的拍摄方法分享


 

“现今忙碌的商业社会中,不论是捷运站、公车站、大楼外墙上,或是公车、捷运上头,甚至是电脑、手机之中,随处都可见到一张张美美的商业相片。爱好摄影的朋友们,是否有想过这些照片是如何拍摄的?本篇文章将针对商业照的灯光、测光基准、模特儿位置,这三点商业照拍摄基础做一个分享。”

 
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看到文章首图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吧?答案就是「打光」以及「电视」。在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我还没买棚灯,所以全部都是用小小的闪灯在处理光线问题,使用的方式就是离机+跳闪,怎么做呢?请继续看下去~

一、该让模特儿坐哪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电视」广告中的人大多坐得离电视很近、不然就是用角度取景的方式让人看起来离电视很近。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你不让电视离人很近的话,那么除非你的照片是那种跨页广告,否则不是让电视显得太小、就是人变得超迷你,两者都会让整个景看起来很空很没主题。请再一次回想我说过的「看似正常的东西,通常都是用不正常的方式拍出来的」,看看下图,你会觉得模特儿坐得离电视那么近很奇怪吗?

上图:模特儿离电视那么近,眼睛会坏掉啊!

除了避免人或电视显得太小而没主题之外,还有个原因是「绝大多数的人家里都不是用来拍摄的样品屋」。因此如果你硬要让人跟电视离太远,那么结果都会变成下面那张图 —— 周围杂物一大堆。因此让电视跟模特儿距离拉近一些、甚至根本就是在不可能的位置拍照,就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二、测光该以谁为基准?

用闪灯的朋友常常会有个疑惑:该对谁测光?

其实现在的闪灯很聪明,TTL 模式下都能自动对你测光​​的主体做正确的补光。不过请注意,今天我们要拍的主体是一台「有画面」的电视,而电视往往都是拍照中最难搞的东西,因为你快门快了、电视画面就黑;你快门慢了,电视以外的地方又过曝。那么该怎么办呢?

其实只要你的摄影主体中有一台电视,那么你的测光对象绝对是以电视画面为优先。至于会不会过曝 … 请不用担心,基本上除非你的室内环境跟外头大太阳下一样亮,否则在电视够清楚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都是不会过曝的!会过曝的通常都是你的闪灯设定错误才会发生这种情况。请先拍出如上图的曝光程度(没有闪灯),也就是电视画面很清楚不过暗过亮,剩下的环境亮度、模特儿亮度等等稍后再用闪灯解决即可。

注:拍摄液晶萤幕测光、拍照摆位等请延伸阅读这篇:【商业相片的拍摄心得:车内环境的拍摄方法分享

三、闪灯怎么摆?

从上图以及首图右下角的「Before」其实可以看到,这个室内环境虽然有来自窗外的光线,但实际上要照亮整个客厅是有困难的!再加上这里的灯具照明并不是很足,因此就算灯全开还是有一点 … 暗。因此拍照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主体(人+电视)以外的地方是否也被均匀的照亮,避免拍出主体亮、背景黑的照片。

=> 闪灯的亮度操控请见:给新进的摄影爱好者们,关于闪灯的三大操作心得分享!】

从上面连结那篇闪灯文中你会学「要让背景亮就必须拉长快门时间」。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快门时间必须以电视萤幕为主,不能任意更改(请见上图,若背景够亮、电视萤幕就会过曝)。那么我们要如何让背景跟主体一样亮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背景的高处放一盏闪灯打跳闪就可以了!我摆放的位置在上图的箭头位置,并把闪灯灯头朝上往天花板打,让光线均匀的往下散,就能把背景打亮啦!不过闪灯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放在主体的后方,放在任何一个不要太远的高处都是可以的!至于为什么要放在高处?

因为这样才不会让闪灯入镜或是「把主体给照亮」!照亮主体的闪灯另有其灯,放在高处的这颗负责照亮背景就可以了。

有了在高处的离机闪灯之后,就可以顺利的把背景给照亮啦!有没有突然出现一种「啊!之前根本被骗,这环境根本不怎么明亮!」的感觉啊?闪灯就是这么神奇的东西,值得花一辈子去玩它啊!

四、主体亮度怎么办?

主体亮度的打法千千万万种,我这里用的是最简单的「跳闪」。因为我想要营造的是很居家、很轻松的感觉,所以打光的目的就只是很单纯的「打亮主体」。因此我用了最简单的跳闪,并请我的助手举着闪灯站在我背后(因为我用广角镜离柯柯很近,闪灯装机顶打出来的灯会太硬)。利用离机闪的方式操控两支灯照亮背景与主体,就能照出如上图的效果啦!上图的蓝色箭头是助手举着的闪灯所照亮、红色箭头的部分则是靠我背后的闪灯与放在高处的闪灯共同打亮的(所以没有阴影)。

 

这样大家有看懂这系列的照片如何处理了吗?虽然看起来就是很简单的居家生活照,但为了顾及电视萤幕的亮度、背景的亮度、模特儿的亮度,就必须多花一点心思在打光上才能顺利解决三者的亮度均衡!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商业相片的拍摄心得:车内环境的拍摄方法分享


 

“在狭小昏暗的车内空间内,要如何拍出亮丽的商业相片呢?本篇文章将从镜头的选取,还有光源的控制,以及摄影师的位置与模特儿的动作,为您做一个详尽的解说。就算您不拍商业照,未来也可以利用相同的技巧,在车内帮您的亲朋好友拍出美美的好相片。”

 

有接触过 Ford Focus 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台车「空间并不大」。可是这些照片却不会看起来非常壅挤(事实上现场是非常壅挤的),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呢?

一、善用 35mm 以下的广角镜

车室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因此除非你在巴士里面拍照,否则一般来说超过 35mm 就会太长。以上图为例,我使用的是 35mm 焦段的镜头,人蹲在车外(是的,不只是 Liz 人一半在车外,我也蹲在车外)大约可以拍出上图这样的画面。从图中可看到,即使相机的位置大约在副驾驶座的正上方依然会有画面稍嫌狭窄的问题(如果你的重点是车室内装的话)。因此除非你拍摄的主体是人跟他手上的东西,否则超过 35mm 基本上都是不 OK 的!

注:请注意,我所有摄影小教室提到的焦段都是以全片幅为准,使用其他片幅的使用者请自行换算等效片幅,不会算的话请看这篇

 

二、别执着一定要从副驾驶座拍,从后座往前拍、前座往后拍也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人拍照都会想要从副驾驶座拍坐在驾驶座上的人,但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试着从前座往后拍、后座往后拍、甚至从车外往内拍都是很好的方法。上图的做法是利用24mm 的镜头从后座的右方往驾驶座拍,再请Liz 小编把iPhone 拿好、右手放好之后回头看镜头,这样就能避免照片内容看起来太过空旷、或是从头到尾的相片角度都一样等问题。另外车内使用广角镜还有个好处:能尽可能地把相机往上举再往下拍,就可以把正妹的脸拍得更小啦!要是你的镜头焦段太长,那就做不到这件事啰~

注:相机往上举就看不到观景窗了,因此请善用单眼的 LiveView 功能或是直接用微单眼拍

 

三、看似正常的姿势往往都是用不正常的姿势拍出来的

「看似正常的东西,通常都是用不正常的方式拍出来的」 — by 陈寗

这句话现在你看到,以后还会看到无数次,所以请记下来吧~还记得以前看一部麦当劳大麦克的拍摄花絮,里面提到所有大麦克照片看起来料很多(而且很高)都是因为把所有料都往前挤才拍出来的。这件事让我有很深的体悟:拍照看到的只有镜头的视野,你管其他地方干嘛呢?换句话说,就是你只要管照片里看得到的地方就好了,其他地方看起来再怪再可笑都是没关系的!一切以摄影为优先。

以上图来说,看起来就是一个少女趴在驾驶座椅上,一切好像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真的是这样吗?先回想一下,你有办法把上半身趴在座椅上、下半身藏在车内吗?

怎么可能啊!你以为人人都是瑜伽大师啊?

现实往往都是残酷的,上上图那张看起来青春洋溢的少女照其实从另一头来看是如上图这样 …

但那又怎么样呢?如果今天不放上图,我想绝大多数的人只会看到 Liz 正妹的脸以及她趴着这件事,根本不会有人去想「那她的脚咧?」。不过也不要觉得随便摆布模特儿就可以搞定一切,当Liz 下半身全部挂在车外的时候,我也是以差不多的姿势从车门的另一头拍照,只能说摄影本身就是挑战模特儿与摄影师极限的一项工作啊!

虽然以后还是会常说,不过现在还是请大家先记住这个观念:「看似正常的东西,通常都是用不正常的方式拍出来的」。

 

四、亮度跟别人不合群的东西,就修改他的亮度!

一般来说,被摄人、物都是被同样的光源照射,因此通常不会出现那种硬是跟别人亮度不同的东西。不过有两样东西并不在此列:第一是灯光、第二则是液晶萤幕。以上图来说,iPhone 液晶萤幕在高亮度(或是低亮度)状态下都会自动把手机萤幕的亮度调到最高,这样一来在与人脸一起拍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萤幕过曝、看不到萤幕内容的问题(有时候则会反过来变成人脸清楚、萤幕太暗看不到)。这个现象在很多开箱文、记者会照片都能看到,大家有机会注意一下模特儿手上拿的手机,大多不是萤幕太亮看不清楚、就是萤幕太暗没画面,就是这样的道理。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很简单,更改手机萤幕亮度就好了!

如果手机萤幕太暗,那就把它调亮,反之则调暗。以上图来说,在车室内拍照时因为外头太阳大,因此手机会自动把亮度调到最高。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人脸够亮的时候手机萤幕就过曝的问题,这时候最快的方法就是把手机萤幕调暗,像上图就把萤幕亮度调整到只剩下一半左右,就可以确保手机萤幕跟Liz 小编的脸一样清楚啦!这个技巧非常重要,对于如何拍出好的业配文、记者会文、开箱文都是很重要的技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什么是镜头色散?为何会有紫边?如何靠后制解决这些问题?


 

“爱好摄影的朋友们,可能在网路上爬文做功课时,常常会听到网友们说某镜头色散严重,或者又看到什么厂牌镜头容易有紫边问题。究竟什么是镜头色散?又为何会出现紫边的现象?有没有方法可以弥补这个问题呢?本篇文章将针对色散,紫边,以及后制补救措施做一个详尽的说明。”

 
最近要把上面这颗镜头卖掉的时候遇到一位一直留言说「紫边很严重」的朋友,姑且不论在人家要卖的东西下面批评是什么样的心态,这倒让我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很多使用者都喜欢在网路上看镜头评论,然后自己用都没用过就说「喔那个镜头变形很严重」或是「啊那种镜头紫边多耀光多烂镜头啦」之类的话,像这种键盘摄影师或是键盘镜头评论员一直是我非常非常讨厌的网友类型。

不过说来说去,大家真的知道紫边是什么、又是怎么形成的吗?今天我就用上图这颗 Nikon 28-70mm f2.8D 前代镜皇的「严重紫边」照片以及我自己画的示意图来为大家说明一下吧!最下面还有紫边的修正方法,请仔细看完吧~

在开始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紫边是什么玩意!

所谓紫边,其实指的是成像的「色散」问题。一般在我们观念中,相片的物体边缘应该是「色彩分明」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上图靠左半部的位置可以看到,在白色(Coser 的手套)与蓝色(铁栏杆)的边缘之间有一条淡淡的蓝紫色线条,这条颜色在现场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透过相机拍摄之后才会出现在画面之中。由于大部份的色散都是紫色的(其实也是比较显眼的缘故),因此被玩家通称为紫边。

由于近代的镜头大多拥有抑制色散的镜片设计,因此产生色散的要素就变得非常严苛。一般来说色散大多出现在高亮度反差的白色(例如从树叶间拍天空)边缘上,不过拜现在科技进步之赐,现在的镜头已经不再拥有严重的紫边问题,以上上图来说,就不是整个白色部位都有紫边,若是再往旁边拉一点到上面的这个角度来看(同一张照片),那么紫边就只剩下白色手套那边还有一些,手臂、假发等等就都没有了。

不过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正常的拍照却会出现不存在的色彩呢?

在我们的国中理化中有教大家所谓「光线经过透镜的成像原理」,不过不论是国中、或是高中,一般教的都只是如上图这样,告诉你光线穿过透镜会聚焦在焦点上,并不会特别强调颜色的问题。但我们都知道,白光其实在透过三菱镜之后就会被拆成七色彩虹,因此光线穿透透镜之后会跑出不同颜色来也是很合理的!因此实际状况会如下图:

由于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线组成,而不同颜色的光线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波长,因此穿透镜片之后会因为折射率不同而出现如上图的色散现象。而发生色散的光线并不会非常精准的通通聚焦在同一点上,因此就会发生白色边缘出现紫色、绿色边的问题,这就是紫边啦!

不过镜头厂商都是一群物理天才,像这种问题当然 … 难不倒他们。因此在经过长久的努力之后,各家厂商便开发出各种不同的色散解决方案。上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利用两层镜片将被散开的光线重新聚集回去,解决色散严重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厂商会开发出特殊材质的低色散镜片,这些镜片一般通称为APO (在Nikon 上则叫ED),因此你如果在镜头上看到「APO」这三个字,一般来说就是内装低色散镜片的意思啦~

只是有 APO 不代表「没有紫边」,只是相较于自家产品「比较没有紫边」而已。试想一下,号称光学完美的 Zeiss Otus 系列镜头都不敢自称 100% 无色散,你怎么会觉得其他镜头就会「没有紫边」呢?

不过紫边这种东西说穿了其实就是「多出来的颜色」,因此像 Lightroom 这些修图程式都会直接内建移除紫边的功能(有些单眼机身也有内建)。这个功能被归类为「镜头校正」,因此在 Lightroom 中请在右边的「镜头校正」栏位中找到「颜色」这个选项。

移除色散可以直接用手动的方式选择颜色,不过请不要这么自找麻烦,用滴管工具处理吧!在「镜头校正」=>「颜色」的栏位里有个滴管工具(滴管图案),点了之后就会变成如上图中间那样的放大方格(游标则会变成滴管形状),接着只要用滴管去点选紫边的部位,然后就会…

紫边就消失啦!好吧,其实还缺一个步骤,就是把「移除色差」这个选项打勾(因为预设是不打勾的),这样就可以即时预览你调整色散移除的效果啦。


上图:没有打勾前有明显的紫边


上图:打勾之后紫边就消失啦!

不过这个功能还是有缺点,就是他无法 100% 消除紫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紫边毕竟是渐层的色彩,因此要移除他本身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基本上不要每张照片都时时刻刻的放大到100% 来看、或是你家萤幕超高档,那么也不是很容易就能轻易看出来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