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摩擦,徒手就能开食物罐头~

 

“虽然徒手开罐头已经是网路上流行好一阵子的技巧,但你知道为何罐头可以单靠摩擦就开启吗?本篇文章将分享徒手开罐头的方法及封罐技术,还有国外实验影片。不过方法虽然可行但其实很费力,如同影片中开玩笑提到是为了活下去时使用,确实是在无计可施下的方法~”

 

如果有吃罐头的需求手边又没器具,那么这招一定要学起来,教你如何完美的破解封罐技术,无需开罐器就可以打开它。

首先,请先认明罐头的封罐处,有突边的地方(红箭头)就是了。

然后找个粗又平的地方好好的给他来回磨个几次。

等看到边​​缘的金属被破坏的差不多应该就OK

当啷~这样就开了。

喵仔吃的多开薰…

只要知道罐头的封罐原理,其实很好了解。一般罐头的封罐技术叫「二重卷封法」就是把罐盖和罐身的马口铁卷成二个勾勾互相勾再一起然后压平…就结束了。磨掉下图中红线以上的部分罐头当然就开啦,接着推去加热杀菌,所以不用也不能(法规规定)添加防腐剂,理论上可以永久保存,食用还是依照建议期限。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分享50年代的心理教育海报~

 

“有些观点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变化,但有些却是在任何年代都能成立而有帮助的。本篇文章将分享一组在50年代的宣导海报,主要宣导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虽然是60几年前撰写的,但还是值得现代的父母去了解,甚至可藉由它来回想起该怎么做好父母的角色~”

 

我们生活中不乏各种宣导标语,许多年代久远的标语甚至成了反映当代历史背景的见证,有些已经不合时节,但有些即使放到现在也不显突兀过时,最近有一组1952年的《儿童心理教育图》海报重现人世,内容意外地相当具有”前瞻性”,就算说它是现代某教育机构制作的复古风海报也毫无违和感!

 

 

海报内容大多针对儿童的品德与心性培育,反而没看到现代华人小孩常被迫接受的「多才多艺菁英教育」想法,在那资源还不甚丰富六十多年前,人们对于儿童发展的概念,似乎反而更接近现代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呢!

来源网站source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趣味DIY教学,帮小朋友做一组轨道电动车~

 

“轨道车应该是很多小朋友都很喜爱的玩具之一,而本篇文章将分享自己动手DIY做出轨道车组的方法,只要用三种简单的道具,就能做出电动车以及移动的轨道,大人们也可以带着小朋友一起体验玩具DIY的过程,寓教于乐也很棒唷~”

 


影片中使用了电池、磁铁和铜线圈三个小道具就可以让大人小孩玩的很开心了。这应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电动车了吧…

五号电池、强力磁铁和铜线。铜线要绕成圈圈。

只要前后都吸上磁铁,放入铜线圈里就会自己跑了。

你可以做成长长的轨道,这样跑起来很过瘾。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过去的军事建筑,功成身退后的现今样貌~


 

“在过去战火不断的时期,每个国家也各自拥有许多因应不同情况的军事设备与基地。然而时代过了,建筑却还留下。本篇文章将分享各国当时的一些军事建筑,包含希特勒曾住过的贝利茨疗养院,而这些建筑在经过四、五十年,甚至近百年后,如今的面貌是如何呢?”

 

这些照片主角是在战争的年代,为了保护或是攻击人类彼此而存在的建筑设备。和现代为了都市计画或社会福利而存在的设施格调大不同,不强调美观只讲求功能性,光荣已属于过去。现在没人使用而逐渐成为废墟或许反而是一种幸福?

一、美国泰坦1号导弹复合体

华盛顿州东部地下50公尺深处,1960年建置世界第一个洲际弹道导弹:泰坦1号所使用的地下导弹发射井。装有空调和电热水器,之前有不动产业者拍卖不知现在是不是已改装为民宅。

 

二、乌克兰巴拉克拉瓦地下潜艇基地
史达林要求修建,是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港口,此基地提供当时苏联潜艇藏身的地下军事基地,等级为国家一级反核防御设施。不过现在情势已不需要这样的设备了,乌克兰政府计画改造成旅游观光圣地。
三、德国柏贝利茨疗养院
一战时期希特勒曾在这里接受治疗。建于19世纪晚期2000年遭废弃。奥斯卡得奖作品《钢琴家》和2008年影片《刺杀希特勒》都曾在此取景拍摄。

四、美国恶魔的幻灯片(Devil’s Slide)
它坐落在加州圣马刁县的海岸,是一个地形险峻的海岸峭壁,在二战时是军事三角测量站与观测点。 1983年已卖给一般民众,但一些军事建筑仍然保留。
五、美国奥德堡(Fort Ord)
位于旧金山南部约130公里处,图中是美国空军培训中心比照奥运规格的游泳池。封闭于1994年。

六、美国绿蔷薇地堡
位在西维吉尼亚州绿蔷薇渡假村的地下隐匿建筑,真正的目的是国会的核避难所。存在了30年但从未使用过。
七、美国六角形军事基地
1850年建设的六角形基地。
八、北太平洋强斯顿环礁
属于美国无建制领土。 1958-1975年做为核武试验基地。 2000年后美军已撤退(关于人数维基百科有不同的说明)
Google地图上可清楚的看到被掩埋的军事施设施遗迹。

九、英国孟塞尔要塞(Maunsell Forts)
海上保垒,二战期间德军为了保护英国在默西河与泰晤士河三角洲所建立。目前已经大多生锈又年久失修。
十、美国Stanley R. Mickelsen
位于北达科他州,因为美国军队的保障反导计划而设立。建于1975年9月,只用了几个月就关闭了。
Google地图上的遗迹

十一、美国蒂尔登堡(Fort Tilden)
1917年为保护纽约而建立的大炮,但二战时即不需使用在1974年关闭。
十二、英国皇家空军雷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造。位于英格兰林肯郡。
十三、法国圣纳泽尔船坞
二战期间法国为了防止德军潜艇的攻击所修建。
十四、碉堡防空高射炮塔
二战时在柏林、维也纳和汉堡建造的八个炮塔。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全面包覆的忍者头巾怎么绑?

 

“前几年日本很流行的忍者头巾,本篇文章也特别分享忍者头巾绑法的图解教学,不论你是火影忍者迷,或是外出怕晒黑需要包紧脸部的人,还是喜爱户外运动也想把吸汗头巾包住整脸的人,只要有一块布,都可以来试试这个简单又有趣的头巾绑法~”

 

忍者头巾是一个很实用的技巧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用的到,不然不会流传千古…想当年忍者的头部与面部只用一块布就包的紧紧;日本推特上正在流传头巾教学,很受大家欢迎,无论利用在冷天骑机车、海边防风沙、挡紫外线都很好用哦。

步骤一、准备布长约130公分,宽度足以把头包起来即可。
本步骤重点有二个,一个是记得要盖到额头二侧成直角收好;另一个是右侧往内折盖住鼻子。

步骤二、将右侧布置于左侧布的下方。左侧的布包住下巴。

步骤三、二边的布各往脖子后头绕。

步骤四、在脖子后方打个结固定,完成。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免工具,用手就能画出完美的圆圈~


 

“在什么时候需要徒手画出一个很圆的圆圈?可能是临时找不到圆规的时候,或是开会讲解临时要画个图表时,也可能只是个完美主义者,看不惯画出的圆不完整。本篇文章将分享很简单就能用手画出完美圆圈的方法,依使用的位置还可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圈,有兴趣的朋友可不要错过唷~”

 

一般人在没有工具辅助下,想要画出一个像样的圆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只要善用「自身」的工具,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想像这样三个完美的圆要如何在没有使用任何尺规工具下完成呢?

 

 

首先示范的是大圆圈,以手腕骨当支点(圆心)

 

 

乔好位置和半径,旋转纸张一鼓作气…

 

 

第一个圆就出来了

 

 

第二个圆,同理可证,这里是以小指为圆心

 

 

轻松完成第二个圆

 

 

再小的圆也难不倒,这里是以中指为圆心,只要乔好位置固定半径就可以了。

 

 

记得转纸时也要平稳才能画出漂亮的圆
只要以上的必杀技学成后,想要临时徒手做出这样含有饼图的报表也不是问题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奇特景观,与大自然共存的岩石小镇~


 

“世界真的是无奇不有,在各个世界的角落都能发现到极具特色的景观。而本篇文章将分享在西班牙南端有一处生活在巨大岩石下的小镇,他们沿着河谷开凿建造房屋,遇到岩壁会顺势利用,继而形成这般特殊建筑,虽然突出的岩石看似可怕有压迫感,但其实能不破坏大自然,与之共存的态度也蛮有意义的~”

 

单看相片是否觉得十分惊吓,觉得有一块大石头掉下卡在房子?这不是什么末日电影的场景,而是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小镇!这座叫Setenil de las bodegas的白色小镇,位于西班牙南部,镇内不少房子都是建在岩石底下,倚靠着一条细长的河流,不少房屋的屋顶就是巨大的岩块,到底当初这里的人是怎么把房屋崁入岩石里? (单是心理压力就很大了!)

 

 

这个小镇以前以有众多葡萄酒厂闻名。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城市附近25000年前已经有人类踪迹,直到今天这座城市已经由古时被信奉回教的摩尔人占领的小镇,变成旅游胜地。

 

 

房屋都连着上面的石头,看起来压迫感还蛮重的….

 

 

镇上这些房屋依巨石而建,不少房屋甚至只是在岩石外加上白墙以及屋顶(甚至有些是岩石天花)就住进人。

 

 

Source:Amusing Planet

经由photoblog.hk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另类自画像,用禁药来引发的灵感~

 

“艺术家也如同摄影师,总是为了更好或更奇特的作品主题而绞尽脑汁。本篇文章将分享一名艺术家采用另类方式,以服用毒品或药物后的自己来作画,看看受到药物影响的自己,会画下什么样的自画像,真的是为了艺术做出太大的牺牲了~”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总是天马行空,有的会特别找裸体的模特儿,有的专攻静物,而大部分的艺术创作者都一定会帮自己画画像,甚至以自己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架空世界。在古典艺术史中,我们得知艺术家本人的长相也几乎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自画像中去想像,但艺术家的风格大概最多也只能画出几种STYLE的自画像,但有一位艺术家一个人就画出了13种风格,揪竟是怎么办到的! ?

艺术家「Bryan Lewis Saunders」1995年的时候突然决定要每天帮自己画自画像,并且服用各式各样毒品或禁药,让这些药物影响自己画图的风格,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创作超过8000幅的自画像,有的看起来很正常,有的看起来很疯癫,但不管如何叔叔有练过小朋友不要学阿…。根据他的部落格指出,他在服用这些药物的几个礼拜内他变得容易昏昏欲睡,脑子有点轻度损伤,现在除了实验各种药物之外,也开始服用了医生开的处方签,只能说为了艺术这牺牲也太大了点…。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他服用了不同的药物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作画风格,却还是跟天生就疯癫的艺术家画出来的不太一样,比如说草间弥生天生的点点世界和梵谷割下耳朵又画出色盲看了也很美的缤纷线条艺术,而著名的达利也是非常不受世界规则拘束,连面包都拿来当做雕塑品…,也难怪会有人说「要成为艺术家还是必须要先变成疯子」阿!

△「Psilocybin Mushrooms」迷幻性真菌菇类,吃了会有迷幻感,据说在台湾深山中有野生种,在市面上一棵要价超过一千元,但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症状,有人只吃两颗就出现了迷幻感,有人吃了两百颗也只是肚子痛。迷幻症状平均在4小时内会消失,而症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可能会自残等等,看出去的世界会扭曲、彩色缤纷,对声音及感觉会变得非常敏感。

△「Absinth」苦艾酒,也就是梵谷、毕卡索都相当喜爱成瘾的艾碧斯酒,文学家王尔德说过:「第一阶段跟喝平常酒一样,第二阶段你开始发现这世界的残酷,第三阶段你可以看到所有你想看到的美好事物。」就可以窥探让人沉迷的秘密,这幅自画像有没有可能是在第二阶段的时候画的呢,看起来这个光头似乎在哭阿…。

△「Cocaine」古柯碱,初期使用的时候会感觉兴奋、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思路清晰等等,剂量增加之后会产生许多幻觉,个性也会跟着扭曲、多疑、猜忌,过量则会胡言乱语甚至死亡。这个画作可以感觉得到他正精力充沛,兴奋,并且开心到就快要爆炸了一样。

△「Crystal Meth」安非他命,也叫做穷人的古柯碱,常见于夜店,也是一样一开始会兴奋,之后就会严重破坏健康,记忆力丧失、暴力倾向、精神错乱等等,而这种毒品多半只使用第一次就会上瘾(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有没有戒掉…)。而他画的自画像不知道为什么充满粉红色,但其实姑且不论他背后的助力是安非他命,这幅自画像还真的挺美的阿。

△「haschisch」印度大麻,跟一般我们熟知的大麻不太一样,这种大麻源自于兴都库什山脉,对印度人来说,吸食大麻就像抽烟一样自然平常,而这种大麻所造成的症状比较轻微,最多就是不停的自言自语、身体感觉很轻盈,所以这幅自画像背后的螺旋状彩虹云不知道是不是就代表轻盈的感觉,而整幅自画像也正常很多。

△「Marijuana」大麻,算得上是最普遍的非法药物之一,少剂量顶多就是想睡觉、注意力不集中、对空间时间产生错觉,但剂量多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出现幻觉、妄想、迷失方向感等等。自画像背景的放射状和额头出现的大麻叶可以推断可能这位艺术家在吸食大麻上面剂量有取的比较少一点…。 (瞳孔好小好可怕…)

△「Morphine」吗啡,以前在战争的时候常常给伤兵服用的麻醉剂就是吗啡,适当的使用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培养出瘾头,剂量一高的时候就会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等等症状,甚至停药之后会有发抖、恶心、失眠等超过15种的副作用,也难怪有很多人会怀疑吗啡到底对病人是天使的礼物还是恶魔的诱惑了。这幅服用吗啡后绘制的自画像看起来相当可怕,感觉就像是经历了失望的情绪后所画出来的。

△「Ritalin」利他能,作用类似古柯碱,有些医院会开这种药物给过动儿服用,因为这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过动儿的自发性行为,但是如果没有过动情况的小孩子服用后则会兴奋不停、心跳加速甚至休克。从这幅画中不停重复描绘的线条,重复着色的动作看来,这位艺术家应该是没有过动的倾向。

△「Salvia Divinorum」墨西哥迷幻鼠尾草,在国外是传统的民俗用药,具有迷幻的作用,所以常常被神棍当做是精神占卜药物,症状会出现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错觉,精神与身体分离、时空错位等等,曾经有段时间迷幻鼠尾草甚至取代了大麻在美国青少年族群中流行,有位美国青少年用了迷幻鼠尾草之后自杀,让政府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才真正的落实立法管制。

△「Valium」烦宁,用来改善焦虑症状,帮助睡眠、放松肌肉等等效果,但副作用会使得用药者脚步笨拙不稳、昏昏欲睡、口齿不清甚至食欲改变,从这幅自画像中我们可能很难察觉到底有没有脚步不稳笨拙,但是这些繁琐的线条的确让人很昏昏欲睡阿…。

△「Huffing Gas」吸入剂,说到吸入剂使用者严重者会送命,而很多东西都会被当做是吸入剂的物品,包含了强力胶、去光水(!)、油漆稀释剂、立可白、罐装瓦斯、汽油等等,常见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但正常使用下是不会有事,除非有特别成瘾的不停吸入,也难怪很多包装上都会请使用者要在通风的地方使用。吸入的作用会感觉身体运作变慢、沉醉、兴奋等等,过度使用的症状会听力丧失、骨髓损伤、肝肾损伤、脑部损坏等等。

△「Dilaudid」氢吗啡酮,主要也是用来纾缓病人的疼痛,副作用会有头昏、恶心、便秘等等,如果病人使用的剂量过多成瘾会产生戒断症状。这幅画感觉得出来已经毫无逻辑可言,是说一个正常的艺术家应该是不会一次拿三只笔来画自己的自画像啦…(儿童好像比较会这样画)

△「Abilify / Xanax / Ativan」抗忧郁、控制病情类的药物,有可能是在脑部轻微损伤之后,医生所开的控制型药物,而整个作画风格好像也正常了许多,虽然儿童感很重。

从以上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服了药你可能可以画画图,但其他事情还是不要做吧,而服用毒品禁药这种事情就让艺术家去实行就好,我们这等凡人还是用旁观的角度来欣赏吧。 (真不知道他去哪弄来这些药的…)

本文内容纯以介绍创作为出发点,再次强调,使用禁药是违法行为

 

大人物 / Source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文化大不同,日本炸物袋上的备注栏用途~

 

“相信一般人在吃东西时,都不太会注意到装食物的纸袋上头是如何设计,或者是有什么贴心用途。本篇文章将分享一则网路趣闻,在日本的便利商店,用来装食物的纸袋上居然有备注栏的设计,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同来看看这个备注栏的用途到底是什么~”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去日本玩的時候,因為晚上肚子餓的關係,地下街商店早就都收攤了,就臨時起意去的便利商店買炸物,沒想到便利商店的炸物超好吃的(撒花),當時沒有注意到袋子上面的圖案,只記得不能邊走邊吃就是了。

日本網站有一名記者一直對於全家便利商店裝炸物的紙袋,有一個寫著 “備註” 的空白框框感到好奇,推斷是不是像星巴克一樣,幫忙製作食物的同時寫上名字?基於好奇心使然,決定前往全家訪問店員,店員也給了有趣的答案。

店員只說了沒有什麼特別的,通常都不會用到這格空白欄位,該名記者不死心,寫了 mail 到全家便利商店客服部,終於收到答案:“如果你買了好幾樣不同的商品,我們可以在這個空白欄位處填上食物品名”,什麼!原來不是像小學制服一樣填上自己的名字啊 XDDD

 

 

網站來源/Source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没半个朋友?创造你的孤独力!

 

“在社交软体的充斥下,现代人对于社群交友多少有些成瘾,不论在网路上或现实生活中,朋友人数不多的人,似乎都被认定交际能力不足而产生人际关系的问题,或是没人脉少了助益。本篇文章将分享一名日本教授对朋友数为零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讨为什么人人都需要孤独力~”

 

「零友达」和面板没什么关系,「零友达」指的是「朋友数为零」。在SNS盛行,大家都强调「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重要性」,朋友愈多愈好,应致力于拓展交友圈的风潮下,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社会上「朋友数为零」的孤独者,正一点一滴地增加。

日本国内关于朋友数的各个统计结果多少有些出入,不过就平均值而言,社会人士的朋友数约为10人。但不管从哪一个调查来看,皆显示「朋友数为零」的族群落在5%至6%左右。而「朋友数为零」,大致可分为两种状况。

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诸富祥彦表示,第一种是非常渴望朋友的存在、非常渴望有人能约自己出去吃饭喝酒,但总是被周围所厌恶,受到孤立而成天哭哭啼啼的人。这一类型当中因形成社会问题而颇受瞩目的,是今年初由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玄田有史教授所提出的SNEP族群。 SNEP泛指20岁以上59岁以下,一天24小时总是形单影只,或除了家人以外完全不与外界接触的未婚无业者(求学中除外)。

另一种则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且不希望宝贵光阴被过剩的人际关系占去而进行一番「整顿」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愈来愈多。这些人具有10年、20年不等的工作经验,年纪大约是30、40多岁。他们有着信得过的同事,也有着值得守护的人。

年轻时也许还有余力,但在工作、家庭/育儿间的分秒必争下渐渐地不去参加同学会等的聚餐,也没有意愿与公司同事成为周末假日彼此相约出游的朋友。直到某天才猛然发现,自己身边称得上是「朋友」的同伴少之又少,甚至一个也没有。而诸富教授所要探讨的「零友达」,则是属于此类。若是这种情况,他认为一点问题也没有。

世间充满着「朋友少不是件好事」、「没朋友的人一定是个怪胎」等看法。对此,诸富教授表示「总是要找个人黏在一起才能安心,并极力排挤不愿意这么做的人。像这种家伙才真的有问题」。

诸富教授认为,「一个人独处的能力」,也就是「孤独力」,是为了不屈不挠、弹性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并富有创造力地活在这个时代,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往后,这个「孤独力」只会愈来愈重要。不仅限于商务人士,爱上孤独的人,可以说在丰富自我的人生上占了很大的优势。

现实世界里,「交友圈狭隘是件坏事」的想法处处皆是。在团体里搞小圈圈,并视「孤独者」为恶的情形相当常见。有些公司甚至还保留有「没朋友的人便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不跟同事一块吃午餐的人一定是哪里不对劲」、「经常单独行动的人就是任性、我行我素」等价值观。

诸富教授认为,这么一来,结果便是出现「午餐伙伴症候群」等现象。在日本甚至有女性上班族因为找不到可以一起吃午餐的同伴而忧郁、精神衰弱等。相反地​​,也有人因为部门强制所有同仁必须一块吃午餐,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而头痛不已。诸富教授表示,若不将午餐时段做为独处的时间,脑袋很难浮现出好的idea。真正出色的点子,来自于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

回过头来看,虽然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当局在口头上总是强调「散发出个性的光彩」、「以独一无二为目标」,但实际上父母、师长却不时地将「同侪压力」加诸于孩子身上。除了在运动项目等术科鹤立鸡群时「与众不同」的确会受到鼓励,但大多数的情况却是只要跟大家有点不一样,则很难有好事发生。

为了避免在团体中遭受欺压排挤而安然渡过义务教育时期,大部分的人不自觉地被植入「跟大家一样就对了」的晶片。日本是如此,台湾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诸富教授表示,有些人长大后有办法挣脱「同侪压力」之类强迫观念的束缚,但还是有不少人被洗脑地太彻底,成了精神上幼稚的大人。

对这些精神上幼稚的大人来说,「跟大家不一样」一直是「怪胎」、「异端」甚至是「变态」的同义词,因此不光是「没什么朋友的人」,「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饭的人」、「不踊跃参加员工旅游或聚餐的人」都是“无法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可怜虫”。这些人觉得「没什么朋友」是一种悲哀,同时也害怕自己落单,有时甚至歇斯底里地拼命增加朋友数。

诸富教授进一步表示,在现代的社会,每天忙着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即便都只是表面上的泛泛之交,有着反而能够让自己得过且过的一面。只要活着,谁都会面临人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诸多烦恼。

不过,透过聚餐或线上聊天等方式不断地找个人黏在一起,填满每一段空档时间,就能够「使自己的心灵经常处于麻痹状态」。这么一来,必须独自审视内心深处才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便能够先搁在一旁不管。 「跟朋友聚在一起」、「跟朋友黏在一起」,是对一直存在的隐忧与不安眼不见为净、逃避现实的好方法。

而「聚在一起」、「黏在一起」的对象愈多,也就愈陶醉于「自己的身价有这么高」之基于假象的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便无法成长。不光是如此,还有人为了「跟大家都一样」而矫枉过正,导致精神不堪负荷。

诸富教授认为「聚在一起」、「黏在一起」尚有其它的弊端,那就是人会变得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人事物的感受也跟着模糊不清。在面对人生的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十年时,要是猛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脱轨,便很难重新站起来。

相对地,确实拥有独处时间的人,大多单刀直入地面对自己,并经常深度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不管过程是起是浮,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先前所提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愈来愈多」,正是因为具备了「在迈向人生的重大局面时,更渴望了解自己,并思考往后的路应该怎么走下去」的深层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对人际关系进行整顿,以腾出独处的时间。

有人说「若总是与他人保持距离,当有一天真有急需时,谁都不会伸出援手,那该怎么办?」。诸富教授表示,这根本不需要担心。果真有人相信泛泛之交会雪中送炭吗? 在对方陷入困境时,愿意奋不顾身地跳下火坑搭救的深度人际关系,来自于「了解孤独为何物的天涯同路人」。人本孤独,每个人只有循着各自的人生路奋力走下去。同样是著实地咀嚼孤独并吞下肚的人,才会致力于了解彼此。了解孤独为何物的天涯同路人,方能引起共鸣,进而相知相惜。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鲁迅有着这么一段名言:『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出自《野草题辞》)。独处沉默,让人的心灵丰富充实。无意间逛到一位大陆作家闫立秀所撰写的文章《感受孤独》,当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沉默,一个人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所以有太多的人,因为按捺不住孤独寂寞,于是,在寂寞中沉沦,在孤独里沦陷。也有人在孤独寂寞里升华。那是因为他们耐住了寂寞。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寂寞也毋可悲。最可怕的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需要什么,那才是真正的空虚,真正的悲哀。 』

共勉之~~。

参考文献:30~40代、「友达ゼロ」は人としてダメか

(图片来自Rita M.,CC license)

中文文章原始来源:黛博拉看日本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