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军事建筑,功成身退后的现今样貌~


 

“在过去战火不断的时期,每个国家也各自拥有许多因应不同情况的军事设备与基地。然而时代过了,建筑却还留下。本篇文章将分享各国当时的一些军事建筑,包含希特勒曾住过的贝利茨疗养院,而这些建筑在经过四、五十年,甚至近百年后,如今的面貌是如何呢?”

 

这些照片主角是在战争的年代,为了保护或是攻击人类彼此而存在的建筑设备。和现代为了都市计画或社会福利而存在的设施格调大不同,不强调美观只讲求功能性,光荣已属于过去。现在没人使用而逐渐成为废墟或许反而是一种幸福?

一、美国泰坦1号导弹复合体

华盛顿州东部地下50公尺深处,1960年建置世界第一个洲际弹道导弹:泰坦1号所使用的地下导弹发射井。装有空调和电热水器,之前有不动产业者拍卖不知现在是不是已改装为民宅。

 

二、乌克兰巴拉克拉瓦地下潜艇基地
史达林要求修建,是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一个港口,此基地提供当时苏联潜艇藏身的地下军事基地,等级为国家一级反核防御设施。不过现在情势已不需要这样的设备了,乌克兰政府计画改造成旅游观光圣地。
三、德国柏贝利茨疗养院
一战时期希特勒曾在这里接受治疗。建于19世纪晚期2000年遭废弃。奥斯卡得奖作品《钢琴家》和2008年影片《刺杀希特勒》都曾在此取景拍摄。

四、美国恶魔的幻灯片(Devil’s Slide)
它坐落在加州圣马刁县的海岸,是一个地形险峻的海岸峭壁,在二战时是军事三角测量站与观测点。 1983年已卖给一般民众,但一些军事建筑仍然保留。
五、美国奥德堡(Fort Ord)
位于旧金山南部约130公里处,图中是美国空军培训中心比照奥运规格的游泳池。封闭于1994年。

六、美国绿蔷薇地堡
位在西维吉尼亚州绿蔷薇渡假村的地下隐匿建筑,真正的目的是国会的核避难所。存在了30年但从未使用过。
七、美国六角形军事基地
1850年建设的六角形基地。
八、北太平洋强斯顿环礁
属于美国无建制领土。 1958-1975年做为核武试验基地。 2000年后美军已撤退(关于人数维基百科有不同的说明)
Google地图上可清楚的看到被掩埋的军事施设施遗迹。

九、英国孟塞尔要塞(Maunsell Forts)
海上保垒,二战期间德军为了保护英国在默西河与泰晤士河三角洲所建立。目前已经大多生锈又年久失修。
十、美国Stanley R. Mickelsen
位于北达科他州,因为美国军队的保障反导计划而设立。建于1975年9月,只用了几个月就关闭了。
Google地图上的遗迹

十一、美国蒂尔登堡(Fort Tilden)
1917年为保护纽约而建立的大炮,但二战时即不需使用在1974年关闭。
十二、英国皇家空军雷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造。位于英格兰林肯郡。
十三、法国圣纳泽尔船坞
二战期间法国为了防止德军潜艇的攻击所修建。
十四、碉堡防空高射炮塔
二战时在柏林、维也纳和汉堡建造的八个炮塔。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在80年代如何组装一台个人电脑?

 

“玩摄影的现代人自己组装电脑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加上要怎么搭配硬体,网路上也有一堆电脑菜单可以提供参考。本篇文章特别分享了在1991年时国外专家介绍个人电脑如何组装的影片,而当时的硬体规格果然与现在差很大,但也令人感叹科技真的进步很快~”

 

这部介绍组装电脑的影片并不新,相反的还相当久远,是在1991年时候专家介绍的组装电脑,当然,组装电脑的概念与现今差不多,都是介绍每个元件,并且说明如何安装。当时的硬体等级以及使用概念如下:

     

  • 处理器:16mhz CPU
  •  

  • 硬碟:200 MB HDD
  •  

  • 记忆体:2MB  RAM
  •  

  • 搭配最新的作业系统,MS – DOS 5.0 能够用更多的记忆体(当年DOS系统,记忆体管理可是重点中的重点呀)
  •  

  • 现今由于电脑价格低廉,每台应该搭配个硬碟
  •  

  • 大部分的电脑都没有三个软碟机,虽然觉得现今是需要的。

只是差23年……,电脑设备已经大为不同,在1991年的配备就现今来看已经很难想像了,无论是电脑所跑的频率速度还是储存容量。顺带来看一下同样在1991年,能够让DOS跑的游戏「电脑魔域」


故事描述主角雷姆在玩电脑时,被病毒霸主吸到电脑内,要打败霸主回到原来世界的故事。也许这片听过的人没有很多,不过制作这片游戏的大宇DOMO小组应该不少老骨头知道,1998年轰动一时的阿猫阿狗也是出自同一小组之手。

经由Gizmodo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起来了解数位相机的进化史~


 

“如果您是很喜欢吸收相机知识的摄影玩家,本篇文章将分享从最早的Kodak数位相机,是如何一步步进化到现在功能如此强大的数位相机,其中有30部相机是改变或诞生新功能的关键,让喜爱摄影的朋友们也能了解到这些相机在相机进化史上的贡献~”

 
今时今日,我们使用数位相机就如同呼吸空气一样灵活自然、随时随地,但是无数理所当然的功能,却是前人一步一步发展出来,无论是SD 卡、WiFi 功能、ISO 调整、LCD 萤幕控制等等,都是时代的见证。这30部数位相机,可说是历史上一个个里程碑,就算你未曾用过,也很值得了解了解呢。

1975 Kodak digital camera prototype

在1975年的寒冬里,在一个叫罗切斯特的地方,柯达的研究人员拼凑出了25年后的未来。他们用一些零件东拼西凑,造出了一台「无胶片」的相机 ,这是一部数位相机。

1988 Fuji Fujix DS-1P

由富士在1988 年的德国Photokina 中发表,是第一部真正对象为消费者的数位相机,但没有推出市场,而这台40 万像素的相机展示了一个重要的新技术︰可移除式SRAM (static RAM) 记忆卡,与Toshiba 一同开发的。

1990 Dycam Model 1 (又称 Logitech Fotoman)

第一部接触美国消费者市场的数位相机,不单 USD 600 的价格过高,而且只有黑白色,解像度亦只有 376 x 240 像素,只有零星买家来自地产代理和保险公估。

1991 Kodak DCS

使用130 万像素Kodak CCD,也能拍摄彩色照片,是第一部商用数位单镜反光机,使用Nikon F3 机身,底片匣藏着感光元件及电子零件,不过储存装置是使用外置硬盘,要用电线相连并抬着来拍摄。

1992 Leaf Digital Camera Back I

花名为「砖头」(The Brick),这是第一个给中片幅及大片幅相机使用的数位机背,重约2 磅,有4x4cm 的400 万像素CCD,上图配以Hasselblad 500EL 来展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

1993 Fuji DS-200F

在当时数位相机必须耗用电力,以电脑的短暂记忆体可以保存着照片,而这是第一台使用固定储存记忆体的数码相机,一如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相机的储存方式。

1994 Apple QuickTake 100

这台名为 Apple QuickTake 100 的相机,于 1994 年由 Kodak 开发,并由 Apple 发布推出,被认为是第一台消费者数位相机,售价低于 USD 1,000,不过当时只能兼容 Mac OS,最高解像度亦只有 640 x 480。

1994 Kodak/AP NC2000

这是Kodak 与美联社合作创造的DSLR,以应付摄影记者的需要,以Nikon N90 作为机身,有130 万像素,可移除记忆卡,ISO 高达1,600,而Vancouver Sun 成为全球第一份报纸,以此相机全面摄影数码化。当时售价为 USD 17,950,美联社成员则可享优惠 USD 16,950。

1994 Olympus Deltis VC-1100

这是第一台可以直接用电话线传送影像的相机,而不用透过电脑或其他工具,比起今时今日的智能电话,早了超过 10 年。

1995 Casio QV-10

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机背LCD 年代,虽然只有1.8 吋,但已经有重温旧照片,同时用作观景器的功能,在此之前的相机都只有光学观景器,而机背的LCD仅仅用作操作介面。

1995 Ricoh RDC-1

这是第一台可以拍摄影片的数位相机,它能拍下 768 x 480 像素而长度仅有 5 秒的 30fps 片段,以 MPEG 格式储存,它能够在 2.5 吋彩色 LCD 屏幕播放,或是接电视。

1997 Sony Digital Mavica MVC-FD5/FD7

Mavica 这名字是「MAgnetic VIdeo CAmera」的合称,前身在1981 年是analog 摄录机,并于FD5 数位化,拥有10x 高倍变焦,并且与FD7 改变了无数消费者的习惯,令他们将数位影像从相机抄进电脑/ 磁碟,一度占有数位相机销售市场的40%。

1997 Sound Vision SVmini (又称 Vivitar ViviCam 3000 & Umax MDX-8000)

第一部使用 CMOS 取代 CCD 的数位相机,当时 CMOS 多数用于低阶相机,所以人们以为它比不上 CCD,但现在 CMOS 几乎完全取代了 CCD。

1998 Olympus Camedia D-500L/600

Olympus 在底片年代曾推出ZLR (zoom lens reflex),一台35mm SLR 配有固定的高倍数变焦镜头,并在这时数位化成为此相机,简约的外形、较便宜的价格、较高的规格等,吸引了认真拍摄的业余摄影师。

1999 Kyocera VP-210

Kyocera 推出日本限定的VP-200,能够储存20 张照片及以2fps 传送「影片」,而紧接着Sharp 也推出J-SH04,被视为第一部内置相机的手提电话,似乎谁是真正的第一部,还是有多个版本呢。

1999 Nikon D1

第一部由单独生产商从头设计的DSLR 机身,270 万像素,价格亦大幅降低至USD 5,000,而质素上却能挑战传统专业的底片SLR,加上Fujifilm 与Canon 生产的DSLR,开始终结Kodak的皇朝。

2000 Fujifilm Finepix S1 Pro

富士称这部S1 为专业相机,但它是第一部可换镜DSLR 的价格低至USD 3,500,而且设计上能够让业余摄影师负担及操作,加上Canon EOS D30 (非30D) 的出现,开创了「prosumer DSLR」的市场。

2000 Olympus E-10

第一台 LCD 有 live view 的 DSLR,它改变了 SLR 的反光镜设计,令光射可同时折射于光学观景器及感光元件,然后让 LCD 直接显示感光元件接受到的影像。

2002 Contax N Digital

第一台全片幅 DSLR,有 600 万像素,虽然有较高质素的影像,但性能上有明显缺陷,所以就被后来两部全片幅单反 Kodak DCS Pro 14n 及 Canon EOS-1Ds 所淘汰。

2002 Casio Exilim EX-S1/EX-M1

这相机将光学配件与感光元件结合至同一模组上,制造出超小型相机,只有0.4 吋厚,名副其实的「卡片机」,令数码相机不再是「科技玩意」而是真正的日常/ 潮流用品。

2003 Minolta Dimage A1

第一部相机将防手震技术用于感光元件,而不是放在镜头上,因此用家可以选用没有防手震功能的镜头。

2003 Canon EOS Digital Rebel (亦即 300D)

第一台价格低于 USD 1,000 的 DSLR,它的出现令无数的业余摄影师舍弃底片,然后投入数位摄影的世界。

2005 Canon EOS 5D

它的出现大幅降低全片幅 DSLR 的价格,仅仅是当时 Canon 1Ds 售价的一半,而且机身也轻巧得多,长时间受到大众欢迎,直至 Nikon D700 及 Sony Alpha 900 山现才开始受到挑战。

2005 Kodak EasyShare One

 

第一台有 Wi-Fi 连接功能的相机,但当时 Wi-Fi 根本未流行,理论上你可以用它来电邮照片、上载到网上相簿及无线列印。

2007 Nikon D3

这台 1,200 万像素的型号,把 ISO 提高至 25,600,真正令人关注「低光表现」这一方面,甚至它能在烛光下拍摄清晰的影像。

2007 GoPro 
Digital Hero 3

「GoPro」已经成为一种代名词,代表着例如极限运动的第一身影像拍摄,它开拓了这个市场及制造大量的爱好者,而影像亦广泛用于电视电影等。

2007 Apple iPhone

第一代iPhone 的相机镜头在规格上并不突出,但是它让手机摄影成为「生活必需品」,简单的操作介面、丰富的摄影App 支援、简单直接的照片分享方式,它建立了一个手机摄影的皇朝。

2008 Panasonic Lumix G1

Panasonic 取走DSLR 里的反光镜与菱镜,大大缩减镜头与焦平面的距离,亦因此缩小了相机的尺寸,并开创出一个新的品种「无反相机」或称「换镜相机」(另一名字叫微单眼)。这是第一台 M4/3 相机,而后来各厂商亦争相推出无反相机。

2008 Canon EOS 5D Mark II

虽然它不是第一台可摄录的DSLR (Nikon D90 比它早几个月发布),但它能够拍摄全高清1920 x 1080p / 30fps 配立体声麦克风输入,被专业拍摄人员推崇,甚至用于拍制电视电影,打开了一个全新市场。

2012 Sony cyber-shot RX-1

将全片幅感光元件放进随身机的尺寸中,为市场带来一个突破,也改写了现时数位相机的标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带您一起回顾Canon的厂牌典故~


 

“Canon相机是许多摄影玩家们拥护的相机厂牌,是否好奇Canon的厂牌名称是如何产生的呢?老玩家们可能早已涉猎许多,如果你是还不太了解的新手玩家们,可以跟着本篇文章一起来看Canon厂牌典故的由来~”

 
也许有人曾听过一部份的人称Canon 相机的爱好者是”观音教徒”,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Canon 在1934 年推出的第一款原型相机Kwanon 除了是观音菩萨的意思外,亦把千手观音像刻在机顶。除此之外镜头更以佛陀的弟子 Mahakasyapa 命名为 Kasyapa ,也因此让 Canon 与佛教结下相当深的渊源。 2014年是 Canon 推出旗下第一款相机 Kwanon 焦平面快门相机满 80 周年,没有 Kwanon 也没有现在的 Canon 。

Kwanon 并不是一款量产的产品,直到1936 年的Hansa Canon 才是Canon 第一款正式商业化的焦平面快门相机,而后在1959 年的Canonflex 则是Canon 历史上第一款SLR ,但1961 所推出具连动测距的Canonet 才是打响Canon 在SLR 领域的重要机种;而后于1971 年推出的高阶SLR F-1 、以及1976 年推出全球第一款内建微电脑的AE-1 都让Canon 获得注目。

至于现在大家熟知的 Canon EOS 则要追溯到 1987 年, EOS 象征 Canon 跨入电子光学系统相机,也是全球第一款具备完整电子接环并具备自动对焦系统的 SLR 相机。 EOS 在 1995 年后开始进入数位时代,亦在近年跨入专业录影领域。然而这一切的原点都要回归到 Kwanon ,没有八十年前 Kwanon 的诞生,也就没有现在的 Canon 。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史上第一张被PS后制的照片~


 

“相信Photoshop是很多人工作上的好伙伴,与它朝夕相处的时间或许比另外一半还要久~本篇文章将分享Photoshop最早版本的展示影片,其中第一张被拿来示范的沙滩女郎照片,与Photoshop创始者John Knoll有着一段故事,而从影片中也能感受到28年前Photoshop的强大~”

 
现在于媒体上看到的每一张照片,差不多全部都有经过 Photoshop 的编辑,而大家知不知道第一张被 Photoshop 的照片是怎样,背后又有什么故事?

上面这张名为「Jennifer in Paradise」的照片,就是世上首张使用 Photoshop 编辑的照片。这张照片中的主角,是Photoshop 始创人John Knoll 的太太,1987 年拍摄当时仍然是他的女朋友,不过在博拉博拉岛拍摄这张照片之后,很快就求婚成功,可喜可贺。当时虽然还未有 Photoshop,不过后来当他开发 Photoshop,寻找范例照片的时候,就把这照片扫描进电脑,成为元祖 Photoshop 的婚礼照片,甚至内建在首几个示范版本的软件之中。

后来他开发的Photoshop,凭着低廉的价格和实用的功能,成功打入了这个市场而且最后成为了最多人使用的图片编辑软件,他当时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拍摄女朋友的照片,会成为这样经典的一张照片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九十年前的人是如何两地传真照片?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即使再远的距离要传送照片,只要透过网路都是小菜一碟,但若时间拉回到1926年时,到底是什么样的传输技术,让欧洲的照片短时间内就可以传回美国出现在报章杂志上?本篇文章将分享国外公布当初的传输技术,好奇的朋友可别错过本篇文章~”

上图是一艘名为 S.S. Antinoe 的英国货船,时为 1926 年一月,当时它因为恶劣天气而在大西洋濒临沉没,那么是谁拍下这张照片呢?原来是另一艘开往德国的美国邮轮SS President Roosevelt 前往拯救时,船上有人顺道拍摄下来的,于是这些照片便连同被拯救的船员,一同送往了欧洲,而照片则在不久后于美国报章上出现。问题是,这些照片是怎样在短时间之内,从欧洲横渡大西洋传送到北美洲呢?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的附注,除了写着新闻事件之外,还特地加上一句,说明这些照片是从伦敦,透过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公司的线缆,传送到纽约至芝加哥,还真是煞有介事,可见这个真是一件「大事」吧? (有点像几年前的 Sent from my iPhone?哈哈)

以下来自 Science and Invention 在 1926 年的四月号,则更加详细地讲解了照片是怎样横渡大西洋的,十分有趣!

(原图放大)
简单来说,就是负片先于伦敦处理在特制的锌板上,然后以机器将照片转化成打了小孔的纸带卷,然后以类似电报的方式经海底线缆传送到大西洋彼岸,再于那里以特制机器将照片还原并印在报章上!

这就是大约 100 年前人们传送照片的方式了,是不是很复杂?相比之下,今日我们轻轻用一个按钮,就能够把照片发布到全世界呢!但说实在,如果将我们今日的科技还原成图表,例如透过手机转化成讯号传送伺服器,再经各种方式送达其他网站,再下载到别人的手机里,相信也是非常复杂的吧?

via Gizmodo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让大型猫科动物带您回顾Apple历代系统~


 

“相信大家对微软Windows系统的四格彩色旗子Logo并不陌生,那好奇微软对手Apple的OS X系统代号又是怎么样的设计吗?本篇文章分享了Git-Tower网站上11张可爱的动物图表,来回顾OS X的历代系统,除了可看到OS X历代系统特色,还能认识OS X历代系统版本的代表动物~”

 

微软有Windows,苹果有OS X。随著作业系统的不断升级和改进,OS X作业系统也不断推陈出新。早期OS X作业系统在苹果内部以大型猫科动物为代号,之后就干脆直接以这些动物代号做为对外商标,成为各系统版本的简称,直到这一两年来才有所改变。今天咱们特别为大家整理、介绍OS X发展史,帮大家温故知新一下。

2001/3 OS X 10.0 CHEETAH 印度豹

其实……OS X作业系统的是从一只熊(躲在豹后方)开始,而不是一只猫。 (笑)

2000 年9月苹果推出测试版作业系统科迪亚克棕熊Kodiak。当时只要美金30元(约台币940元),就能买到beta版Mac OS 10。6个月后,正式版OS 10.0印度豹才正式上市,开启了以猫科动物系列为代号的命名史。 OS X 10.0 除了拥有全新的使用者介面Aqua外,还包括TextDeit、Preview、Mail和QuickTime等应用程式。系统规格要求则为128MB RAM和800MB的硬碟空间,以当时来说,算是还蛮高的规格要求。

2001/9 OS X 10.1 PUMA 美洲狮

OS X 10.1 上市不到半年,苹果旋即推出美洲狮 OS X 10.1。 OS X 10.1并没有新增许多新的功能,而是聚焦于改善系统表现。从Mac OS 10.1.2开始,苹果出厂的电脑也开始以OS X系统作为内设作业系统,永久取代OS 9。

2002/8 OS X 10.2 JAGUAR 美洲豹

OS X 10.2新增iChat、Address Book等应用程式,并推出Universal Access,使得OS X作业系统更便于视障、听障或身障人士使用。除此之外,OS X 10.2还有了新的起始画面,过往Happy Mac的标志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苹果标志,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那颗被偷咬了一口的苹果。

2003/10 OS X 10.3 PANTHER 黑豹

微软与苹果的瑜亮情仇从这时起,又变得更难分难解吗?一方面,苹果以 Safari做为新的内设网路浏览器,取代IE for Mac。另一方面,OS X 10.3在与微软之间的互用性又更臻完善。另一个新功能则是Expose,可以帮助使用者同时管理大量视窗和应用程式。

2005/4 OS X 10.4 TIGER 老虎

OS X 10.4加入了Spotlight搜寻功能,可以快速、准确搜寻电脑内资讯。并在新的工具列表Dashboard中,纳入计算机、日历、时钟等工具集。此 外,OS X 10.4也开始搭配在不同的硬体装置上,包括第一个配备Intel处理器的麦金塔电脑,以及第一代Apple TV。然而Apple TV一直到2007年才正式与大家见面。

2007/10 OS X 10.5 LEOPARD 豹

OS X 10.4 上市以后,苹果一直忙于开发、推出新的iOS系统和iPhone,所以一直到2007年10月,新的OS X作业系统OS X 10.5才面世,算是相隔最久的发行期。 OS X 10.5的特色包括:内建备份系统Time Machine,支援64位元GUI应用程式,以及配备Boot Camp,使得麦金塔电脑得以运行包括Windows在内等其他作电脑业系统。

2009/8 OS X 10.6 SNOW LEOPARD 雪豹

就像雪豹的名字,只比豹多了个雪字,OS X 10.6也是以OS X 10.5的版本为基础跟进开发,不过OS X 10.6还跑去向iOS偷师,引进Mac App Store。

另外,OS X 10.6的推出,也宣告PowerPC处理器时代的结束,从此以后,OS X作业系统只支援搭载Intel处理器的麦金塔电脑。

2011/7 OS X 10.7 LION 狮子

身为万兽之王的狮子,OS X 10.7是首款不发行光碟的Mac OS系统,改自Mac App Store购买下载。 OS X 10.7搭载许多来自于iOS的新功能,包括:Gestures、Launchpad、视窗恢复等等。而前阵子风波不断的iCloud,也是在OS X 10.7中首度亮相。

2012/7 OS X 10.8 MOUNTAIN LION 美洲狮

OS X 10.8 引进更多iOS功能,包括以新的应用程式 Messages 取代iChat,Reminders、Notification Center。在推出OS X 10.8之前,苹果还做了重大决定,之后每年都会推出新一代麦金塔作业系统。

2013/10 OS X 10.9 MAVERICKS

OS X 10.9算是苹果的突破之作。首先,Mavericks不是动物,而是加州某个冲浪景点,因此OS X 10.9的出现,宣示苹果不再以动物命名作业系统,改以加州地名做为命名。另一个重大变革则是苹果宣布用户可以免费升级OS X 10.9,当然,未来的更新也是免费的。不过免费归免费,OS X 10.9仍推出了新的应用程式,像是Maps和iBooks等等。

2014/10 OS X 10.10 YOSEMITE 优胜美地

OS X 10.10以优胜美地为名。它算是麦金塔电脑作业系统历年来变化最大的作业系统,包括趋于扁平化的介面风格,以及半透明的视窗导航栏位效果。此外,有了新的Handoff功能,使用者在各个装置之间操作都能无缝接轨。另一个不同点则是全萤幕操作模式,只要按下位于视窗左上角的绿色灯号,就会启动全萤幕模式。

以上资讯来自 git-tower.com 网站,他们为此做了很生动的网页,有兴趣的人可以连过去看喔~~ git-tower.com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用一张动画,回顾陪伴我们长大的Windows~


 

“相信当大家开始会用个人电脑时,Windows就是一直陪伴在左右的作业系统,本篇文章分享了由OnTheHub网站制作出的动画图,展示从1985年的Windows 1.0到2015年的Windows 10,历代Windows的演进与特色,现在回顾起来还颇令人怀念当初Windows 95推出时的大突破~”

 
Windows 10 微软第十代视窗作业系统一推出,大家纷纷制作Windows 1.0 到10 的怀旧片段,先前我们分享过 Windows的历代Logo动画图~现在 OnTheHub 网站更精心用资讯图表动画的方式画出这十代作业系统的演进。

这也让我怀念起当初看到一本书,写到微软工程师在开发Window 1.0 作业系统的时候,不论如何都写不出「视窗重叠」的功能,所以一个萤幕就只能把看得到的视窗塞到同一个画面里,后来在一个派对中遇到一位教授才解决这个问题的,说明了任何产品的发展(包括人类的演进),都离不开各种有可能的碰撞与偶遇,这才是前进的关键啊…

还有些有趣的关键:

     

  • Windows 原意「介面的管理者」,但实在不好懂才改成「视窗」作业系统
  •  

  • Windows 3.0 才进入色彩世界,有 16 色!
  •  

  • 「开始」按钮是 Windows 95 才开始有的、万恶的「ie」浏览器也是!
  •  

  • 现在大家熟悉的 USB 装置是 Windows 98 才开始的喔!
  •  

  • 现在世界上最熟悉的蓝天绿地桌布是在 Windows XP 才诞生的
  •  

  • Windows Vista 带来绚丽的 3D 视窗切换介面,想当然尔大家超不买单…
  •  

  • Windows 7 虽然没有太大的修整,但纯粹好用的介面才成为 XP 的真正继任者
  •  

  • Windows 8 方块设计的介面得到了世界大部分使用者的唾弃(包括让「开始」按钮消失),但也开展了电脑、平板、手机作业系统统一化的可能性…
  •  

  • Windows 10 将语音助理 Cortana 加入、ie 浏览器也正式退休由速度奔腾的 edge 所代替

 

引用来源:透过 TNW 找到 OnTheHub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VAIO厂牌小故事与笔电回顾~


 

“自从VAIO在2014年离开Sony独立后,虽然回归初期产品还是颇有SONY的影子,但仍致力于发展自己的高阶笔电,后续也投入手机开发,本篇文章将分享VAIO这厂牌的故事与小秘密,以及回顾在SONY时开发过的特殊机种,让VAIO粉丝也能回顾怀念一下VAIO笔电历史~”

 
相信对于不少电脑及笔电用户而言,由Sony 前任CEO 出井伸之,用作重振Sony 消费电子业务的心血之作– VAIO, 绝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不过刚刚Sony 正式宣布确认出售VAIO PC业务,相信令不少VAIO 粉丝跌破眼镜。先不说 VAIO PC 对于公司的盈利能力,但是它对于近十年手提电脑发展绝对影响深远,笔者爆一些当年 VAIO 的小秘密及挑选了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机种让各位大开眼界!

还会有 Sony VAIO Notebook 吗 ?

这取决于你怎么样去看, 新型号将会继续沿用 VAIO 这个系列的名字,不过产品设计到销售将会由新公司 JIP 一手包办。虽然JIP 宣布他们会保留目前VAIO 团队约250 至300 名员工,但这班员工又是否Sony VAIO 的产品设计及制造团队呢? 若非如此,新的VAIO 电脑很可能只是一个挂上VAIO 名字的空壳,里头已经不再流着紫色的血。
另外,几乎可以肯定新的 VAIO 不会再看到 SONY 品牌的字样,而且初期亦只限定在日本国内贩售,各位 VAIO 迷日后可能要找办法买水货了。

VAIO 原来是为「一雪前耻」

虽然于 90 年代初期 Sony 早已是消费性家电的龙头,不过在急速冒起的个人电脑和网路热潮中 Sony 并未占有重要地位。而在 1995 年出井伸之上任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后,提出了以 AV /IT 发展路线,正式进军个人电脑业务,并于 1997 年正式推出 VAIO 系列手提电脑及桌面电脑。其实早于80 年代他曾领导Sony 推出第一款电脑SMC70 及名为Hit Bit 的HB55,不过当时人们不知买电脑有什么用而令销情大受影响,根据出井伸之的话,VAIO 是Sony 为「 HIT BIT」一雪前耻而生的产品,而且更是把Sony 由传统类比电子公司演变为领先数位电子公司的重要产品。

日本索尼(SONY)前会长兼CEO 出井伸之。

VAIO = 模拟 + 数位

VAIO 品牌其实是「Video Audio Integrated Operation」的简写,即把影音和操作系统整合互动,把影音技术和讯息技术合而为一,而VAIO 标志有两个概念,一是代表模拟讯号,二是代表与自然同行。 VAIO 标志的设计中,V 和 A 的波浪型象征模拟时代的波形,而 IO 则是 1 与 0 代表数位的意思,正好演绎出 VAIO「类比与数位整合」的产品概念。而在2008年,Sony 重新把VAIO 定义为「Visual Audio Intelligence Organizer」,并且在品牌中加入品质(Quality)、设计(Design)及智慧(Intelligence),厂方希望能让电脑变得更加智慧,可以为用户处理各种问题。

VAIO 原来读 .. VIOLET

VAIO 手提电脑的开机音乐其实是由美国电话上按下V/A/I/O 4 个音调的按键声而成,而VAIO 读音接近英文的Violet(紫色),所以早期的VAIO 手提电脑都采用了紫色+ 银色的配搭设计,虽然现在VAIO 已不再局限紫色机身,高阶机种主要采用碳纤物料打造而成,基本上都是银、灰、黑色设计,不过紫色的VAIO 标志却被好好的保存下来,所以大家不难发现随机预载的Wallpaper、Accessiroies 都采用紫色为主的设计,相信亦是和VAIO 的读音和紫色有关呢!

紫色 VAIO Wallpaper 已经深入 VAIO 用户的脑海之中。

6 大设计原则

VAIO 外形设计与众不同,而且一直是Sony 引以为荣的地方,原来Sony 为所有设计人员定立了6 条VAIO 设计原则,原来于日本这6 条设计会被刻在一个四方体,并且放在每位设计师的桌上,提醒他们在设计中必需遵从这6条原则。而这6条原则分别是:Doki-Doki(愉悦)、Mune-Kyun(热情)、Waku-waku(鼓舞)、Koredayone(差别)、Daisuki(栽培/培养/延续)、Hajimete(创新)等,相信这亦是Sony VAIO 笔电外形设计能够在市场领先同业的原因。

连 Steve Jobs 都赞好
如果要数历史上最漂亮的 Notebook 设计,必定非 Macbook 及 VAIO 两者莫属!原来当年Steve Jobs 曾提出一个有趣的建议,让VAIO 可以执行Mac OS ,并于2001 年的Golf 行程中将一部运行着OS X 的VAIO 展示给SONY 高层们看,可想而知Steve Jobs 真的非常欣赏SONY VAIO 产品。可惜当年 SONY 花费不少资源为 VAIO 产品的 Windows 作业系统作出优化,担心若再花资源开发 Mac OS 系统的话会影响流程,最后此计划当然亦未能如愿了。

经典 VAIO 笔电回顾

轻薄笔记型电脑始祖

1997 – VAIO PCG-505

相信无人能够否认 VAIO PCG-505 在笔记型电脑业界的重要影响力,它在轻薄笔电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且更加打响了 VAIO 品牌的名堂。随机配备10.4 吋萤幕配搭Pentium MMX 133MHz 处理器和1GB 硬碟, 而紫色镁合金外壳的PCG-505 机身仅重1.35kg,于当时来说绝对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而505 这3 个数字绝对是VAIO 笔电历史上出现率最高的型号,而且一共发展了6 代产品,是VAIO 系列中最长寿的型号之一。

首次内置镜头笔电

1998 VAIO PCG-C1

在早期常见配备 4:3 萤幕之时,VAIO PCG-C1 却是最早采用宽萤幕的笔电之一,长方形机身设计为现代超迷你笔电定下了未来发展的雏型。 C1 最特别的地方是第一部加入了相机技术 CCD 镜头的笔电,萤幕上方设有一个 35万像素 MotionEye 镜头,可以作为数位相机和摄影机之用,成功把笔电和相机结合起来。 VAIO C1 系列亦发展了 4 代产品,效能和便携性之间的高度平衡亦令其成为其中一款最经典的 VAIO 笔电。

大胆整合 DV CAM 功能

2000 VAIO PCG-GT3/K

看起来更像 DV Camera 而不是手提电脑的 VAIO GT 于 2000 年登场,它是一款内置了一个 68 万像素、10 倍光学变焦镜头的手提电脑,设计绝对令人印象深刻!而VAIO GT 是Sony 首次尝试把笔电和收费网络服务结合的产品,用户可以利用内置的UrecSight 软体购买SONY 服务来提供如网上现场直播及图片直播等,而其他用户则可透当时热门的RealPlayer观看,绝对是当时一个非常大胆而创新的尝试,一直以来好像还未见过有其他笔电采用类似设计。

最华丽设计 VAIO

2001 VAIO PCG-QR3

于2001 年发售的VAIO QR3 系列被喻为是Sony VAIO 历史上最著重设计的一款笔电,罕有地采用了全白色外壳设计,流线形圆弧机身令每个细节都显得和当代的笔电与别不同,而且更配备了悬挂式的立体声喇叭,配合Gen on 音乐创作软体,打造成一部相当特别的多媒体娱乐中心。不过 QR 重量达到 3.2kg,加上萤幕成本问题,经历了两代之后便退出了主流市场,但是 QR3 仍是不少 VAIO 收藏家的入手对象。

罕有双手操作模式
2002 VAIO PCG-U1

虽然大家可能习惯双手使用平板,但是 VAIO U1 在 2002 年却是最轰动业界的笔电之一。它的机身仅重 820g,划时代的双手手持使用模式和今时今日的 Tablet 操作模式有点相似,键盘右上方设有「Wide Stick」滑鼠操控杆,而左边设有左 / 右按键。此外,厂方为此机加入如电子书、地图,可以配合 GPS 模组进行导航,而且亦可透过 FlyingPointer 软体经 i.LINK 在 VAIO 电脑产品之间传送档案。不过它的屏幕只得 6.4 吋,所以屏幕特别加入了「Zoom IN」放大功能,而 U1 亦是 2006 年 UX 的前身。

长寿商务系列

2003 VAIO PCG-Z1/P

2003 年是 Intel 推出 Centrino 平台的时间,而 VAIO Z1 便是采用 Centrino 平台的笔电,亦是 VAIO 其中一款最经典的商务笔电之一。 VAIO Z1 采用镁合金外壳材质,机身拥有Z 形线条设计,14.1 吋萤幕支援高达1,400 x 1,050 pixels 解像度及配备独立显示卡,在当时各式各样的Centrino 笔电之中,VAIO Z1 均获大量用户欢迎。

轻薄 Ultrabook 元祖

2004 VAIO PCG-X505

在近代手提电脑历史中,VAIO PCG-X505 肯定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它的机身薄至只得 9.7mm(最厚处为 21mm,完全符合今时今日主流 Ultrabook 规格),而且它的机身更只有 785g,于 10 年前的时代绝对是「前无古人」!能够做到如此轻薄,全因厂方把主板、键盘进行全新设计,而且更大胆放弃了主动式散热,机身又采用了崭新碳纳米及碳合金物料打造。另外,它配备 10.4 吋 XGA 萤幕,内置 Pentium M 1.1GHz 低电压处理器及512MB RAM 及 20GB 硬碟,以当时来说均属最强规格。由于它是一款「不计成本」的作品令造价实在太高,绝对是 VAIO 之中的经典之最。

超薄 UMPC 代表作

2006 VGN-UX17GP

Intel 在 2005 年曾推出 UMPC(Ultra mobile PC)计划,而在 2006 年推出的 VAIO UX 便是其中一款 UMPC 代表作。它采用崭新的滑盖式屏幕设计,内藏 QWERTY 键盘,而且 4.5 吋 XBrite 萤幕更支援了轻触功能!只得 490g 的重量更是当时最便携的笔电之一。此外,它亦搭载 MotionEye 双镜头、FingerPrint 加密功能等,加密功能不比主流的商务笔电逊色。

G Body 防撞机身设计

2006 VAIO VGN-G1

仅重898g 的VAIO VGN-G1 采用全新的「G Body」设计,它的外壳及手枕部份改用「Multi-Layered Carbon Fibre」多层碳纤积层板组成,处理器散热器仅厚6mm 而且全机接合位只有15 个,将机身零件的重量减至最低的同时亦能有效将压力分散,它的机身可以抵受90cm 的下跌测试,LCD 萤幕更可通过120kg 平面加压震动测试,以轻薄机种而言保护性绝对一流!而据说它是 VAIO 系列中最后一款采用 4:3 萤幕设计的机种。

十周年心血结晶

2007 VGN-TZ17GN

为了庆祝VAIO 成立10 周年,Sony 把VAIO 历年来的技术完全注入这部VAIO TZ 入面,外壳采用碳纤物料制造,把主机板面积减少30%,另外它的LCD 显示萤幕采用新型导光板及电路底板设计,令萤幕厚度大幅减半。而为了缩减体积及重量,它不设光碟机、改用轻量电池等,令机身重量只得 1kg!加上它的续航力更长达 11 小时,是当时少数可连续使用超过 10 小时的机种。

悬浮 AIO 设计先驱

2007 VAIO VGC-LA38G

2007 年正借All-in-one PC 市场潮行,而VAIO VGC-LA38G 便是当时最特别的一体化电脑,机身边框采用碳酸酯树脂(Polycarbonate)物料制造,营造出划时代的悬浮视觉效果,而折合式金属键盘设计更令机身薄至只有14cm 可供摆放在家中任何位置。悬浮式机身设计之后亦成为了不少一体化电脑的模仿对象,足见 Sony VAIO LA 系列一体化电脑设计上的前瞻性。

$16 万碳纤豪华笔电

2008 VAIO VGN-TT90S

虽然经济环境不佳,不过仍有水货铺引入售价逼近台币 $160,000 元的 VGN-TT90S。它不但拥有 4 色外壳选择,又提供全新多层强化碳纤(Premium Carbon),高贵的电镀边框,比起一般容易印上指纹的镜面机种更显高贵。值得一提,该机采用当时成本高达接近 $28,000 元台币的 128GB SSD(Solid State Disk)固态硬碟,在当时来说已是属于「富豪玩意」。

创新「月饼盒」机身设计

2008 VAIO VGX-TP3

拥有「月饼罐」昵称的 VAIO VGX-TP3 于 2008 年推出,亦是 VAIO 系列之中最具特色的 PC 产品之一。而为照顾不同客户需要,厂方更特别同时推出黑白双色选择,让用户可以打造自己的客厅 Media PC。此外,随机内置Blu-ray Combo 光碟机,又可以支援 HDMI 输出及遥控操作等,在当年可算是其一款最强的客厅影音电脑产品。

放得入裤袋的电脑

2009 VAIO P15T

在2009 年1 月推出的VAIO P 是一款拥有划时代Form factor 机身的VAIO 小笔电,于当年造成了很大的回响,这款以LifeStyle PC 定位的长方形小笔电配备8 吋16:9 (1,600 x 768 pixels)阔屏幕,重量只得600g 左右。虽然它配备Intel Atom 处理器,不过却没有令人联想到netbook,加上它拥有黑、白、红、绿4 色设计极具时尚感觉,当时亦成为了不少女士随身电脑,而模特儿裤袋插着VAIO P 的广告亦绝对深入民心。

745g 轻薄之最!

2009 VAIO VPC-X118LG

在 Netbook 横行的 2009 年,Sony 推出了走高档路线、配备 Intel Atom 处理器的 VAIO X 超量化笔电。碳纤机身仅厚 13.9mm,重量更只得 745g,再一次刷新 Sony VAIO 系列笔电的记录,在当时来说可算是最瞩目的超轻薄手提电脑。此外,它更是少数率先配备 SSD 固态硬碟及内置 3G HSDPA 模组的手提电脑,堪称是继 VAIO X 笔电系列的巅峰之作。

首搭外置显示卡

2012 VAIO Z13

在2012 年VAIO 品牌成立15 周年之际,厂方为VAIO Z 推出特别在长野县厂房生产的VAIO 15 周年限量版,机身采用复合碳纤及铝合金外壳,不过表层却加上光面钢琴烤漆,而且更刻有「15th Anniversary Collectors Edition, MADE IN AZUMINO, JAPAN」字句,极具收藏价值!另外,Hexa Shell 设计的六角形机身配合原片铝片护腕高贵专业,而且随机设有Power Media Dock 既是Blu-ray Writer 烧录机,更内置独立显示卡,可提供4 萤幕输出功能,同样是市场上创新的设计。

滑盖轻触双用平板

2013 VAIO Duo 13

采用 SURF SLIDER 设计的 VAIO Duo 13 是 Sony 的一个新尝试,成功把平板电脑和笔电合而为一。滑盖式的13.3 吋全高清轻触式萤幕可以随时切换操作模式,又提供电容式数码触控笔Stylus 可以随时进行绘图或扫描之用,另外机身具备了200 / 800 万像前后置MotionEye 双镜头设计,使用时间长达11 小时。不过,由于 Windows 8 作业系统叫好不叫座,加上市场上同类产品极多,VAIO Duo 始终未能突围而出。

VAIO 最后作品
2014 VAIO Multi-flip 11A
虽然同厂的 VAIO Fit 13A / 15A 已于在 2013 年登场,不过截至今天 Fit 11A 却是 VAIO 笔电系列之中最后一部推出的手提电脑。 Fit 11A 拥有热门的变形设计,11.6 吋 FHD Multi Flip 设计轻触式萤幕可以随时变身笔电或平板使用,而多用途模式亦完全符合主流笔电市场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它仅配备 Intel Pentium N3520 处理器,不过售价却不到四万,可算是一款C/P值极高的 VAIO 笔电产品。

后记: PC 行业之转型

桌面电脑、手提电脑销量近年不跌已是不争的事实,早于 2009 年 NEC 宣布退出全球市场,已是首家日本品牌退出世界市场,仅保留日本市场的先驱。而近年不论是Dell、HP、Lenovo 虽然市占率仍然高企,不过整体出货量却不断下趺,主要原因除了是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侵吞市场之外,用户对于电脑产品的更新速度亦有放缓迹象。由Sony 出售VAIO PC 业务后,便剩下Lenovo 的ThinkPad 系列成为了手提电脑及桌面电脑市场的领导者(当然不能排除之后Lenovo 日后再收购VAIO 品牌),可见预期整个PC 行业整在不断整合和收缩,业务单一化的电脑公司若果再单独维持现有的PC 业务,在未来的世界市场环境将会越来越难生存,而看来,将PC 业务重心转向和平板、智慧型手机3 线同时发展,将会是各大PC 厂商的唯一出路。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