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爆流!可怕又壮观的自然气候~


 

“大自然能够造出美丽的奇特景观,反之也有带来破坏的恶劣气候,但这些景观在摄影世界里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本篇文章将分享由自然摄影师 Bryan Snider所拍下强大直线气流,也称「微下击爆流」的瞬间照片,以及摄影师用四种摄影设备拍下气候变化的纪录片~”

 
2015年8月8日 自然摄影师 Bryan Snider拍下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微下击暴流。 「微下击爆流(英文:Microburst),又称微爆流、微爆气流、微下冲气流,是一种局部性的下沉气流,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与龙卷风破坏力相约的直线风(straight-line winds)向四方八面扩散(维基百科)。」

(图:维基百科)

 

 

Wet Microburst – Tucson, Arizona – August 2015 from Bryan Snider Photography< /a> on Vimeo.

影片中就看到远方集中的暴风雨集中于特定区域,画面上是很壮观,不过苦的可是受害地区。这里也可以看到 Bryan Snider 利用Nikon D610、Nikon D7000、GoPro Hero 3+ Black,和iPhone 5S记录亚利桑那州天气变化的记录片。

The Incredible Weather of Arizona from Bryan Snider Photography on Vimeo.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趣味探讨〜以前的人拍照为何不笑?

“相信大家对于教课书上的那些历史人物照片,最容易发现的共通点就是被摄影的人脸上通常都不会有什么笑容,是否好奇为什么都那么严肃?本篇文章特别分享被人们提出的五个拍照不笑理由,看看你是否也觉得颇有道理〜”

 

用「古人」这个字可能不太恰当,因为摄影发明了不过200年,能够拍摄下来的人物都不算很古老……不过,如果你翻看旧照片,那些在美国早前拍下来,或是民国时期拍摄的照片,都会发现一个共通点,就是那时候的人物都不苟言笑,跟今天人人拍照时都「123笑」相差很远吧?

例如上图左至右,林肯,爱因斯坦,爱迪生,都是教科书里的人物,你有看过他们露齿而笑的照片吗?可能我们早就习惯了吧,以为「伟人」都是比较认真,所以照片通常都严肃一点?

例如下图的孙中山和古巨基,无论年青或是中年的照片,都是一样没有笑容。这种情况不单是在照片,甚至是真正中古时期的绘画作品亦差不多,大多数肖像画都不太会笑,最多都只是微笑呢。

那为什么他们不会笑呢?以下有几个人们推测的原因,你看看哪一个最有说服力?

1)因为技术所限,早期摄影术曝光时间非常长,甚至达到15分钟才能拍摄一张照片,要人家保持同一个笑容15分钟是不可能吧?因此放松面部来拍照,是最合理的选择。

2)以前摄影操作困难,不像今日有事无事都可以咔嚓一张,因此摄影通常用于官方,严肃场合,例如典礼之类,由于气氛紧张,拍照时也不会大笑。

3)在17世纪的欧洲,当时文化觉得会咧嘴而笑的都是低下阶层,没有文化,醉酒,小孩或是戏子,而有资格有能力拍摄/画肖像画的人,都是名门望族,因此他们都不会笑出来。

4)以前口腔卫生较差(你知道19世纪的人用什么刷牙吗?),所以露出牙齿并不美观,而照片会存到永久,于是大家都习惯不露齿而笑来拍照了。

5)以前的人只是没有想过要笑,直至Kodak的George Eastman为了推广他的小型相机,才宣传要笑着来拍照,以普及摄影。

这里几个原因,看起来都各有理据呢……

但到了今时今日,你看,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官方照片多欢乐,连带官方全家福都是这么温馨呢,跟林肯时代相差太远了啊……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向经典摄影作品致敬的重拍作品~

“旧作重拍是向过去经典致敬的一个方式,而本篇文章将分享学习时装历史的部落客Lilah Ramzi,在自己网站上摆放出经典时尚摄影的新旧作品,Lilah Ramzi想藉由比对的方式来让大家明白,一个经典作品的理念是会循环再生,能启发并影响现今的创意想法~”

 

早前手机游戏界出现一场抄袭风波,其中的金句「新的idea 通常基于旧有idea 而出来」在网上非常火热,关于何谓抄袭、何谓改良、何谓传承,在文化创作界一直是争议不绝的话题,在摄影界又何尝不是?尤其是时尚摄影,因为潮流本身就是不断循环的事物,今天流行的迷你裙,在几十年前曾流行过也没落了,今年潮流是橙色,下年可能是金色,但可能十年后又回到橙色?摄影理念有时也一样,例如早两年很流行的飘浮摄影,在 1965 年就已经成为时尚摄影作品,现在热潮减退,或许过几年又会再流行。

来自一个名叫「Part Nouveau」的blog,网主是时装历史的毕业生Lilah Ramzi,她正是发现时装的循环再生,于是希望透过并列展示,让人们看到今日精彩的作品,其实源于一些经典的创作意念,无论是向历史致敬,抑或是从中了解创作过程,都是值得我们看看的。

例如上图左边是 Richard Avedon 的经典作品,展示战前女性的高雅气质,相同的理念在 Eric Boman 的「Oh, Morocco!」中展现了出来。

在网站里所展示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有特定原因去重塑昔日的出色作品,例如纪念某位著名的模特儿或摄影师,并非抄袭当原创,毕竟时装界及摄影界同样重视原创性,很多业内人仕早就饱览各大出色作品,经典重现是一个很常见的创作方式。而这里并列起来,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也是不错的教育。

除了摄影作品的模仿外,也有不少作品是绘画和服饰方面的重现,在网站内亦有提及

如果你对于创作理念的发展和故事感到兴趣,可以按以下连结到网站浏览,每张图片背后都有相关的资料呢。

Part Nouveau (via Fstoppers)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一起来了解数位相机的进化史~


 

“如果您是很喜欢吸收相机知识的摄影玩家,本篇文章将分享从最早的Kodak数位相机,是如何一步步进化到现在功能如此强大的数位相机,其中有30部相机是改变或诞生新功能的关键,让喜爱摄影的朋友们也能了解到这些相机在相机进化史上的贡献~”

 
今时今日,我们使用数位相机就如同呼吸空气一样灵活自然、随时随地,但是无数理所当然的功能,却是前人一步一步发展出来,无论是SD 卡、WiFi 功能、ISO 调整、LCD 萤幕控制等等,都是时代的见证。这30部数位相机,可说是历史上一个个里程碑,就算你未曾用过,也很值得了解了解呢。

1975 Kodak digital camera prototype

在1975年的寒冬里,在一个叫罗切斯特的地方,柯达的研究人员拼凑出了25年后的未来。他们用一些零件东拼西凑,造出了一台「无胶片」的相机 ,这是一部数位相机。

1988 Fuji Fujix DS-1P

由富士在1988 年的德国Photokina 中发表,是第一部真正对象为消费者的数位相机,但没有推出市场,而这台40 万像素的相机展示了一个重要的新技术︰可移除式SRAM (static RAM) 记忆卡,与Toshiba 一同开发的。

1990 Dycam Model 1 (又称 Logitech Fotoman)

第一部接触美国消费者市场的数位相机,不单 USD 600 的价格过高,而且只有黑白色,解像度亦只有 376 x 240 像素,只有零星买家来自地产代理和保险公估。

1991 Kodak DCS

使用130 万像素Kodak CCD,也能拍摄彩色照片,是第一部商用数位单镜反光机,使用Nikon F3 机身,底片匣藏着感光元件及电子零件,不过储存装置是使用外置硬盘,要用电线相连并抬着来拍摄。

1992 Leaf Digital Camera Back I

花名为「砖头」(The Brick),这是第一个给中片幅及大片幅相机使用的数位机背,重约2 磅,有4x4cm 的400 万像素CCD,上图配以Hasselblad 500EL 来展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

1993 Fuji DS-200F

在当时数位相机必须耗用电力,以电脑的短暂记忆体可以保存着照片,而这是第一台使用固定储存记忆体的数码相机,一如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相机的储存方式。

1994 Apple QuickTake 100

这台名为 Apple QuickTake 100 的相机,于 1994 年由 Kodak 开发,并由 Apple 发布推出,被认为是第一台消费者数位相机,售价低于 USD 1,000,不过当时只能兼容 Mac OS,最高解像度亦只有 640 x 480。

1994 Kodak/AP NC2000

这是Kodak 与美联社合作创造的DSLR,以应付摄影记者的需要,以Nikon N90 作为机身,有130 万像素,可移除记忆卡,ISO 高达1,600,而Vancouver Sun 成为全球第一份报纸,以此相机全面摄影数码化。当时售价为 USD 17,950,美联社成员则可享优惠 USD 16,950。

1994 Olympus Deltis VC-1100

这是第一台可以直接用电话线传送影像的相机,而不用透过电脑或其他工具,比起今时今日的智能电话,早了超过 10 年。

1995 Casio QV-10

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机背LCD 年代,虽然只有1.8 吋,但已经有重温旧照片,同时用作观景器的功能,在此之前的相机都只有光学观景器,而机背的LCD仅仅用作操作介面。

1995 Ricoh RDC-1

这是第一台可以拍摄影片的数位相机,它能拍下 768 x 480 像素而长度仅有 5 秒的 30fps 片段,以 MPEG 格式储存,它能够在 2.5 吋彩色 LCD 屏幕播放,或是接电视。

1997 Sony Digital Mavica MVC-FD5/FD7

Mavica 这名字是「MAgnetic VIdeo CAmera」的合称,前身在1981 年是analog 摄录机,并于FD5 数位化,拥有10x 高倍变焦,并且与FD7 改变了无数消费者的习惯,令他们将数位影像从相机抄进电脑/ 磁碟,一度占有数位相机销售市场的40%。

1997 Sound Vision SVmini (又称 Vivitar ViviCam 3000 & Umax MDX-8000)

第一部使用 CMOS 取代 CCD 的数位相机,当时 CMOS 多数用于低阶相机,所以人们以为它比不上 CCD,但现在 CMOS 几乎完全取代了 CCD。

1998 Olympus Camedia D-500L/600

Olympus 在底片年代曾推出ZLR (zoom lens reflex),一台35mm SLR 配有固定的高倍数变焦镜头,并在这时数位化成为此相机,简约的外形、较便宜的价格、较高的规格等,吸引了认真拍摄的业余摄影师。

1999 Kyocera VP-210

Kyocera 推出日本限定的VP-200,能够储存20 张照片及以2fps 传送「影片」,而紧接着Sharp 也推出J-SH04,被视为第一部内置相机的手提电话,似乎谁是真正的第一部,还是有多个版本呢。

1999 Nikon D1

第一部由单独生产商从头设计的DSLR 机身,270 万像素,价格亦大幅降低至USD 5,000,而质素上却能挑战传统专业的底片SLR,加上Fujifilm 与Canon 生产的DSLR,开始终结Kodak的皇朝。

2000 Fujifilm Finepix S1 Pro

富士称这部S1 为专业相机,但它是第一部可换镜DSLR 的价格低至USD 3,500,而且设计上能够让业余摄影师负担及操作,加上Canon EOS D30 (非30D) 的出现,开创了「prosumer DSLR」的市场。

2000 Olympus E-10

第一台 LCD 有 live view 的 DSLR,它改变了 SLR 的反光镜设计,令光射可同时折射于光学观景器及感光元件,然后让 LCD 直接显示感光元件接受到的影像。

2002 Contax N Digital

第一台全片幅 DSLR,有 600 万像素,虽然有较高质素的影像,但性能上有明显缺陷,所以就被后来两部全片幅单反 Kodak DCS Pro 14n 及 Canon EOS-1Ds 所淘汰。

2002 Casio Exilim EX-S1/EX-M1

这相机将光学配件与感光元件结合至同一模组上,制造出超小型相机,只有0.4 吋厚,名副其实的「卡片机」,令数码相机不再是「科技玩意」而是真正的日常/ 潮流用品。

2003 Minolta Dimage A1

第一部相机将防手震技术用于感光元件,而不是放在镜头上,因此用家可以选用没有防手震功能的镜头。

2003 Canon EOS Digital Rebel (亦即 300D)

第一台价格低于 USD 1,000 的 DSLR,它的出现令无数的业余摄影师舍弃底片,然后投入数位摄影的世界。

2005 Canon EOS 5D

它的出现大幅降低全片幅 DSLR 的价格,仅仅是当时 Canon 1Ds 售价的一半,而且机身也轻巧得多,长时间受到大众欢迎,直至 Nikon D700 及 Sony Alpha 900 山现才开始受到挑战。

2005 Kodak EasyShare One

 

第一台有 Wi-Fi 连接功能的相机,但当时 Wi-Fi 根本未流行,理论上你可以用它来电邮照片、上载到网上相簿及无线列印。

2007 Nikon D3

这台 1,200 万像素的型号,把 ISO 提高至 25,600,真正令人关注「低光表现」这一方面,甚至它能在烛光下拍摄清晰的影像。

2007 GoPro 
Digital Hero 3

「GoPro」已经成为一种代名词,代表着例如极限运动的第一身影像拍摄,它开拓了这个市场及制造大量的爱好者,而影像亦广泛用于电视电影等。

2007 Apple iPhone

第一代iPhone 的相机镜头在规格上并不突出,但是它让手机摄影成为「生活必需品」,简单的操作介面、丰富的摄影App 支援、简单直接的照片分享方式,它建立了一个手机摄影的皇朝。

2008 Panasonic Lumix G1

Panasonic 取走DSLR 里的反光镜与菱镜,大大缩减镜头与焦平面的距离,亦因此缩小了相机的尺寸,并开创出一个新的品种「无反相机」或称「换镜相机」(另一名字叫微单眼)。这是第一台 M4/3 相机,而后来各厂商亦争相推出无反相机。

2008 Canon EOS 5D Mark II

虽然它不是第一台可摄录的DSLR (Nikon D90 比它早几个月发布),但它能够拍摄全高清1920 x 1080p / 30fps 配立体声麦克风输入,被专业拍摄人员推崇,甚至用于拍制电视电影,打开了一个全新市场。

2012 Sony cyber-shot RX-1

将全片幅感光元件放进随身机的尺寸中,为市场带来一个突破,也改写了现时数位相机的标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只要有相机,你也可以用这一招掳获求婚对象的心~


 

“求婚一直是新人之间很浪漫又惊喜的环节,有时候可能比结婚时还要令人印象深刻,本篇文章将分享一个国外摄影师用很符合他自己的求婚方式,只要一台单眼相机跟一张iPhone保护膜,就让女主角惊喜感动到说不出话来~”

 

美国摄影师 Jerrit Pruyn 用很「摄影人」的方式向自己女友 Cara 求婚。怎样给女友一个惊喜?原来他在一张 iPhone 保护膜上,写下「Marry Me」(嫁给我),然后就贴在一台旧 SLR 菱镜底部! (看下图)

于是乎,当女友看进去观景器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两个字!原本摄影师打算画在镜头上的,但弄来弄去都不理想,而且太容易被发觉了,这个方法隐藏得很好呀!然后他就带女友到 Long Island 的一个葡萄园,摄影师就把相机设好后,自己站在镜头前请女友协助对焦,以方便合照。

而当女友望进观景器时,就是下图画面!

有所不同的是,当时摄影师还在正前方单膝跪着拿出指环! ! ! 「“Oh my God」「is this for real?」

当然是真的啦,连钻戒都有了……

 

真是太开心了!祝他们两人永远幸福快乐啊!

via Fstoppers

经由Photoblogs.hk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实用的电脑组装入门教学! (Part3)


 

“你是对电脑组装有兴趣的新手吗?还是想要自己添购或更换硬体设备?又或者电脑出了问题很想自己也懂一些的人?本主题将分成Part1~Part3三篇文章,Part3文章将分享购买「显示卡、机壳」时可以做的选择与注意事项,提供新手们第一次组装参考~”

 
在中篇讲了大部份的元件挑选参考原则之后,这一篇会继续介绍剩下未完的部份:显示卡、机壳。

有读者觉得,内容还是不够详细,且专用名词还要自行Google,在这还是跟各位说声抱歉,这三篇文主要是阐述一个概念和原则,如果要把每个细节都解释地完整,真的会写成一本书了。未能尽善处请大家多包涵,把握了基本概念和逻辑,接下来的进阶程度就不会太困难。

●了解电脑,是为了让自己更好,且不受人摆布●

在此之前,有一些朋友表示,觉得「为什么要写关于组装PC呢?大家都买笔电了」、「女生会有差吗?叫男生弄就好啦」、或是「看了也看不懂,找工具人学长最快了啦」。

QK小虎觉得,姑且不论性别,其实大家都应该要懂得组装电脑的原理和结构,并且能在脑内有一套逻辑,原因很简单,现在这时代是资讯科技当前,如果你不会甚至不懂电脑,很容易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举个例子,今天你家里或是办公室的电脑故障了,你必须得修好它,否则无法工作,但此时身边无人可求助(或身边人也都不会),只能开着车大老远送去找人维修,花费过多时间,被店家估价时,万一对方有心机,故意将修理费调高,还一连数次,尽管你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无奈完全不懂,只得任人宰割。

 

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许多东西都和电脑有关,就算是买笔电、平板,或手机,也都和电脑有些相关,能够多了解一些知识,对自己总是好的,不光只是用在消费,对于工作也有助益。因此,女生千万别认为这些知识自己用不到,男生也别觉得懂这些只是为了当工具人,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接下来延续前一回,介绍剩下的电脑元件之采购挑选原则:

●显示卡●

一般公司行号大量采购的电脑,多半不会添购显示卡,主因是目前大部份的CPU里面都包含内显晶片,且效能足以应付一般普通作业,甚至是硬体需求不高的游戏软体。纯粹做文书作业以及上网的轻度使用者,是可以将显示卡的费用省下来。

倘若是有特殊需求的人,像是要玩游戏,或是有绘图、跑3D软体等等的使用者,就非得装一张显示卡。显示卡晶片目前分为Nvidia和AMD(即过去的ATI,后被AMD收购)两大阵营,多年来,双方一直在互相竞争,彼此的技术也都互有消长,时优时劣,要选哪家阵营,就让大家自行参考网路上许多玩家的心得或是网站评比再决定。

决定好哪家阵营之后,接着就可以挑选显示卡。显示卡的规格,可以视做是CPU来看待(显示卡也有处理器,即GPU),它同样有低阶和高阶晶片之分,例如Nvidia的GTX960、970、980这些就是目前较为主流且高阶的显示卡晶片(通常后面的数字越大即表示越高阶),低阶的晶片则像是GT710、720、730这些。每一个晶片组都会有很多不同厂商的产品,譬如,今天决定要买GTX950这个晶片组系列的显示卡,那么你可能会在估价单上看到华硕、微星、技嘉、EVGA、蓝宝、影驰这些厂商的产品,差异在哪呢?主要是看各家自己的功力了,晶片大家都一样,但为其搭配的散热器可能就不同,有些大特别注重散热或外观,有些可能简易阳春,或是这个可以超频、而那家比较节电等等,这部份就端看自己的选择。


(各家厂商的显示卡、散热器型式和外型都各有不同之处)

另外,估价单上常会在显示卡品名后面,标注这张卡是「1G GDDR5」或是「2G GDDR5」、「4G GDDR5」等等,GDDR是「Graphic Double Data Rate」的缩写,简单地说就是用来辅助GPU做运算的视讯记忆体,运作原理基本上和电脑的DDR记忆体相似。数字5代表这是第五代的颗粒,目前GDDR5是市场主流。而1GB、2GB、4GB当然是数字大的较好,这点和电脑的记忆体是相同的,当然价格也会较贵。

最后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显示卡的长度,这会影响到安装机壳,所以一般在估价单上,也会注明该显示卡的长度,这是为了让购买人将此数据记录下来,对应到欲购买的机壳上,一般机壳也会写明显示卡的最大支援长度,将两者相比,便可以知道是否可以顺利安装。


(AMD以前出过的HD 7970显示卡,长度逼近28cm)


(更换显示卡时,也需要注意功耗,确定自己的电源供应器有足够瓦数。图为GTX980,官方建议搭配500W电源供应器)

●机壳●

台湾蛮多消费者对于机壳的要求,往往都偏向于「有就好」,以前甚至还会希望店家奉送机壳,在分配预算时,机壳通常也是最不被重视的。事实上,机壳的品质还是有差异的,主要的差异在于用料,比如材质的厚薄程度,会影响整个机壳的抗压强度,内部铁片的收边与否,会让人在安装时会不会容易割伤、可安装风扇的位置数、通风性能、以及将电接地导出的完善是否有做好等等,都是该注意的地方。


(价位稍高的机壳会在细节上较多处理,例如外壳电镀、内部全黑化、利刃处收边、快拆装置有无等等。图片来源:曜越Urban T31

一般在挑选时,首先要确定好机壳的尺寸大小,这必须要对应所挑选的主机板尺寸,以及上述所说的显示卡长度。接下来,就是审视自己的需求了,硬碟数量、是否需要光碟机、对外扩充介面多寡等等。


(若知道自己未来会扩充许多元件,势必得挑选大型机壳。图片来源: NZXT Manta

最后提到一个重要,但较少人注意的地方,就是机壳的通风性,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正压差」,指的就是「吸进来的风>排出去的风」。一般的机壳多半只在后方预留一个12CM风扇的安装处,却没有多给其它可以进气的地方。通风的好坏,会影响电脑的散热,散热差的电脑,其效能也会下降些,除此之外,也容易在主机内部留灰尘,相信各位都有过打开电脑,发现里面一团团灰尘球的经历吧!一般预留较多风扇孔的机壳,价格都会高一点,倘若预算较为充足的话,建议选择能够多扩充风扇的机壳,对于日后维护也较佳。

(正压差能有效防止灰尘堆积到主机内部。图片来源:图片来源:银欣SilverStone

写至此,一台基本的主机其实已经成形,当然这仅是主机本身而已,其它像是电脑萤幕、滑鼠、键盘、各种扩充卡和外接介面装置等等,这些算是比较个别化的需求,在此就先不多说明,日后若有机会,会再补充说明。还是一句老话常谈:只要有基本概念和逻辑,之后的进阶部份就不难理解。

(全文完)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实用的电脑组装入门教学! (Part2)


 

“你是对电脑组装有兴趣的新手吗?还是想要自己添购或更换硬体设备?又或者电脑出了问题很想自己也懂一些的人?本主题将分成Part1~Part3三篇文章,Part2文章将分享购买「CPU、主机板、RAM、硬碟、电源供应器」时可以做的选择与注意事项,提供新手们第一次组装参考~”

 
上一篇有朋友提到说,还是有很多专有名词,这点真的只能请多包涵,有些东西若不这样讲,真的挺饶口的,像是CPU、SSD这些,当然能够解释的部份,会尽量在文中稍稍解释,或是用比喻的方式尽量让大家明了,若仍然不懂,就只好麻烦大家拜一下Google大神了。

接下来的这个情况也很常见,可能不光是女生,有些男生同样对于采购新电脑,或是刚到新公司报到没电脑,老板指示你自行开个规格给采购去采买时,往往很多人就傻在那边,因为脑子里头完全没有「如何建构一台电脑」的完整思路逻辑,自然也不知该从何下手。

相较于十几年前,现在组装电脑这件事情,真的是容易上百倍。怎么说呢?第一个就是价格资讯的取得非常容易,以往你可能需要亲自跑一趟光华商场或是Nova,把需要的组件一个个看好价格,然后再去采买,现在托网路发达一切e化的福,可以直接在网路上完成比价,甚至是直接下订。


(早期要比价都得亲自去跑一趟卖场,拿一堆报价单)

而由于竞争激烈,以往请店家组装是要多付费的,但现在店家多半就提供免费组装服务(当然要整机的零组件都在该店家买才行),综合上面,现在只要你会开规格下订单,连自己动手都不用,时间桥好,到了现场付钱,就可以带走一台个人电脑,可以省下很多时间。

只是麻烦来了,很多人看到一般店家的报价单或是估价系统时,就昏过去了,因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都是:「天啊!这是什么外星球商品价目表?」

(店家的报价真的相当杂,一般初学者常会眼花了乱)

其实,真的不难,冷静下来想一想,在上篇除了曾经提过构成电脑的要件有哪些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明白自己的需求」。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为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电脑会需要拿来做什么,店员就算刚好有空想帮你也帮不了。

因此,采买电脑的首要工作,就是仔细检视自己的需求。如何检视?建议各位就拿出纸笔,先把买电脑的最终目的给写下来,比如:上课应付学校作业、或是公司要办公用、抑或是要买台家中玩游戏专用等等,接着附属的部份,写下自己可能会用到的软体,例如:绘图或是跑3D动画的软体、要玩的游戏名字、常用的工具软体这些,然后就可以来检视一下各个软体大概会需要达到哪些系统需求。

有了明确的需求目标之后,接着就是审视自己的预算,大约有多少,把它写下来先放旁边,让自己大概有一个估算基准,因为这个基准不是绝对,是可以有些弹性的。组电脑的花费,可以有很拮据的玩法,也可以毫无上限,但其实这中间只有一个平衡点,那个平衡点就是「用得很舒适」,花得少,可能用起来卡卡不顺,心情就不舒服;若是花得太多,又会觉得浪费了一些钱,心里也会觉得可惜,因此只要达到平衡点,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电脑。

接下来,要怎么看报价呢?可以依照上一篇提及的各项元件,一个一个来看,一般来说,店家的估价系统也都是依此分类的。而关于价格,把握一个大原则:通常价格高低即代表了该物品的新旧与好坏。当然不是说便宜的东西就不好,只是效能或许不什强而已,但只要满足自己需求即可。

CPU(中央处理器):最主要的差别即要选Intel或是AMD,这两间公司孰优孰劣,QK小虎不多评论,就留给各位自行钻研,只要挑选符合自己需求跟预算的产品即可。两家公司的CPU都有分高阶和低阶、以及伺服器用等等,另外也得注意CPU的脚位规格,因为这会影响到能够对应的主机板是多还是少,一般而言,能够买当季较热门规格的CPU较好,因为这代表可挑选做搭配的主机板会比较多。

(Intel是目前市占率较高的CPU厂商)

主机板(Motherboard):必须要对应你所选的CPU脚位,万一两者规格不符合,那就白搭了,这比喻就好像你买了一台任天堂红白机,但是却要插SEGA的卡带,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务必确认好主机板的对应CPU脚位是否和你所选的CPU相同。

接着比较麻烦的,就是看懂主机板的晶片组代号,以目前Intel主流的第6代CPU(代号Skylake、脚位是1151)为例,能够对应它的主机板晶片组,就有Z170, Q170 , H170, B150, H110等,电脑新手在这边多半都会卡住,因为搞不清这些代号到底代表什么。说穿了其实很简单,每个代号代表的其实是支援功能的差异,例如可支援的USB3.0插槽数量、SATA插槽数量、可否超频,或是其它特殊功能等等,一般来说,能支援较多功能的晶片组,自然就会是比较贵的品项,例如这边提到的Z170就是属于高阶的晶片组,也因此可以在价目单上看到采用Z170晶片组的主机板价格都较高。

(每个晶片组代号所支援的功能多寡都不一。图片来源:vr-zone.com)

最后要注意一个部份,主机板的大小也会影响到你的电脑大小,一般大致分为三类:普通尺寸的ATX、稍微小一点的Micro-ATX(报价单通常会加上一个M开头) 、以及组小电脑用的Mini-iTX,大机壳可以装小主机板,但是如果是小机壳就装不下大张的主机板了,假如你是有特殊需求,只能组小型电脑的人,在挑选主机板时要特别留意尺寸。

记忆体(RAM):这部份算是好选的,先确认好自己刚刚挑选的主机板采用什么规格的RAM,以现在为例,就是分DDR3或是DDR4,再来就看自己需求,若往后会需要开大量程式作业的话,自然不能太少,能有8G或16G是最好。至于是装1条或是分拆成2条跑双通道,端看各位取舍。

储存装置(HDD传统硬碟或是SSD固态硬碟):这个部份也不难,预算多的人,可以买大容量规格的SSD,速度快用起来爽,较无预算的人就采用HDD,虽然没有飞快的读写速度,但其硕大的储存空间,依旧是其魅力。一般而言,RAM和储存装置都是越大越好,当然所需的花费也越多。该选哪家厂牌就见仁见智。


(目前HDD传统硬碟已有单颗6TB、甚至于8TB的超大容量,以便用来储存大量照片或HD影片等档案)

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一般普通用户,约400至550瓦就足以应付电脑内所有元件的功耗,但如果今天是有多买显示卡的人,就要注意一下该显示卡所需要的功耗,以及建议配选的电源供应器要有多少瓦数。通常大瓦数像是800到1000瓦以上的电源供应器,是用来给装有多张显示卡的使用者或是超频玩家用的。

至于里头常会提到的金牌、银牌、铜牌、白牌,指的是该电源供应器的转换效率认证,电能在转换过程中都会有耗损,转换效率越好的电源供应器,较不会产生废热,当然相对地价格也较高。

另外还有一点较重要的,就是电源供应器的电压稳定度和足瓦程度,由于电脑内所有的元件,都需要靠电源供应器来给电,​​倘若它给电不稳定,电压乱跳,或是瓦数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其它电源元件的损坏,因此足见它的重要性。目前市面上的电源供应器大部份都是经过80Plus(代表转换效率在80%以上)这个标准认证的,厂牌也不少,该挑选谁的商品,各位可以自行做做功课研究一番。

(待续)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实用的电脑组装入门教学! (Part1)


 

“你是对电脑组装有兴趣的新手吗?还是想要自己添购或更换硬体设备?又或者电脑出了问题很想自己也懂一些的人?本主题将分成Part1~Part3三篇文章,Part1文章将介绍要组成一台电脑的基本元件有哪些?且分享一些与电脑硬体相关的问题要如何处理~”

 
写在前面,这篇不是写给电脑高手们看的,所以不会有什么关于各种零组件的比较、跑分、或是厂牌推荐等等,完完全全是站在一个,想要让一个每天上班打电脑,但是今天电脑突然出了状况,而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检查起的人,或是今天老板交代去买台电脑给自己上班,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看懂店家的线上报价的人。

这几天就是因为碰到了身边几位朋友,发生了这样的状况,不得已只好重操旧业当起「好人」、「学长」,帮这些迷途少女们拯救她们的电脑。其实和一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组装一台电脑真的是非常容易,但对于毫无概念的人而言,要他们在脑子里头产生逻辑运作出对于整台电脑,并且分析问题,简直比读无字天书还要困难。所以QK小虎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首先来解剖一下吧,一台可以运作起来的电脑,硬体方面最少要有:

◎CPU(中央处理器)

◎主机板(Motherboard)

◎RAM(记忆体)

◎硬碟(HDD,传统机械式硬碟)或是SSD(Solid State Disk,固态硬碟)

◎Power(Power Supply,电源供应器)

但这样只是一台裸机,所以还得加上一个「机壳」。

OK,这样原则上,在已经有萤幕、键盘滑鼠的状况下,一台基本的电脑就构成了。没有显示卡没关系,现在CPU几乎都有内显了,在不玩游戏或是做绘图工作等等之类的状况下,这就是一台可以工作的电脑,拿来上网看脸书,打打字给老板,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了解好电脑的基本元件之后,接下来就是审视自己的需求了,其实只要是一台符合自己需求,用得满意的电脑,它就是一台好电脑,但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先做个功课,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上,导致于常常会有人说:「为了花了这么多钱买电脑,却还是这么烂!」

不懂电脑的女生,会开口需要求助的时候,多半就是「觉得电脑不好用了」的时候,通常以「电脑很慢」或「电脑老是出现错误讯息」这两种状况为最大宗。先来讲「电脑老是出现错误讯息」这点,电脑的状况,首先分成硬体面和软体面,像出现错误讯息这种,绝大多数都是系统与程式之间的冲突,或是档案遗失造成程式运作出现错误,这类属于软体面,在此QK小虎就不多解答,因为软体面的问题有千百种,什么状况都有,要找出原因实在是难上加难,这边就请大家多上网Google找寻解答了,最快的方法,就是把系统整个重灌,回归原点,干干净净。

(这讯息出现时总是让人很郁闷想砸电脑…)

再来说到硬体面的部份,通常感觉「电脑很慢」的时候,一般人多半都会有个错觉,就是「RAM记忆体」不够了,其实“慢”这个感觉,也有分状况,假如今天妳是开启一堆应用程式,彼此间切换跟使用觉得很顿的话,那才是属于RAM的问题。

倘若今天是连开机也慢、开档案也慢、那可能就是硬碟出问题了,可以先试着由软体面的修复,如「磁碟重组」、「磁碟修复」来整理一下硬碟的磁区。要是这样都还无法改善问题,恐怕就只有更换硬碟,换上读取写入速度都大大提升的SSD了。一般人对于“慢”的定义,其实见仁见智,因为有些人就是没耐性,希望什么东西都是点个两下就跳出来,开机不用一分钟,这样的人,就推荐你用SSD当做主系统碟,这是最有感的改善法。

(目前SSD的价格已经相当低廉,值得推荐用来当做系统碟,而传统大容量HDD则适合用来当储存碟)

至于什么时候才需要换CPU?一般而言,通常需要换CPU时,很难不动到主机板,这是因为CPU的插槽针位总是一直在换规格,通常每1~2年就有新产品,所以普通时想解决电脑慢的问题时,较不会去动到CPU,当然,若能够从其它管道,如网购,便宜买到同规格插槽且性能较好的CPU时,当然是二话不说先换,否则基本上,将硬碟更换为SSD就可以让“慢”这个感觉改善很多。

(假如担心CPU不够力,会操过头过热当机,帮它重新上个散热膏,换一颗散热强的Cooler,也是一种改善CPU效能的方法)

下回再来讲解有关于添购或是更换新的电脑组件。 (待续)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奇迹!如电影情节的相机漂流记~


 

“你能想像遗失的心爱物品,在几个月后是从遥远的地方失而复得吗?本篇文章将分享一则新奇的事件,有位日本中年人在兵库县淡路岛,捡到来自菲律宾长滩岛的相机,这个在海上漂流了三千公里的相机,不仅相机没坏还储存了一百多张的照片,让拾获的他更想物归原主~”

 
住在日本兵库县淡路岛的大叔,有一天在沙滩上捡到一台用防水外壳包的好好的数位相机,这台相机不但没坏,而且还可以经由照片资讯查到原来是从三千公里之外的菲律宾长滩岛来的。上图为日本大叔在相机的发现地点拍照留念。

在今年九月,因为参加了保护海龟产卵活动而在沙滩发现这台全都被海藻、贝壳包覆的相机的日本大叔,捡到的时候机况良好,还可以充电。相机里有126张相片,其中有一张画面除了有白色沙滩和珊瑚礁外,还有一个英文招牌上面有某个网址(上图),日本大叔按照网址上网搜寻,原来这是一家在菲律宾长滩岛的店。于是他试着联络这家店,竟然找到了相机的失主。不过……依上图来看,文字是颠倒的,但网址找不到,有谁找到的吗?

原来相机的主人是在那家店当濳水教练的一个日本女生,在今年二月的时候遗失,相机随着黑潮经过七个月漂到日本。将会以邮寄的方式交还给现在人在泰国普吉岛当教练的日本女生。

真的好远,相机又不是皮球也能滚这么远…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原来国外电话线未地下化前是这么壮观? !


 

“在百年前,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曾经有一个著名的高塔建筑,称之「Telefontornet」,是一座连接数千条电话线的电话塔,如今这个壮观的建筑早已因为火灾而拆除,有兴趣的人可以跟着本篇文章一起透过旧照片回忆这个美丽又不可思议的建筑~”

 
自从智慧型手机变成主流之后,时常被人们拿出来讨论,不管是低头伤眼的缺点,还是过于快速丰富的生活型态,于是有些人开始怀念起传统手机只能打电话、传简讯、玩贪食蛇的美好年代,那…谁又会怀念只有传统家用电话的年代呢?今天要介绍的摄影集主角正是「有线」电话,而且时空背景还远在十九世纪末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电话刚开始普及,电话线还是一大问题的年代!

1860年义大利科学家Antonio Meucci正式公开他所发明的电话,美国发明家Alexander Graham Bell拥有了电话的专利权,并且将电话发扬光大,顺利的推向全世界。但在时十九世纪末的当时,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不是美国,而是远在北欧的瑞典,直到今日,瑞典依旧是利用手机行动上网比例最高的国家。需要与别人不断的沟通,似乎是瑞典人的天性,所以有了这座名为「Telefontornet」的中央电话交换塔,利用上千条电话连接着彼此。

电话线从城市中央的Telefontornet向外发散,到了后期,有超过5000条线路从这里延伸到不同的地方。如果一条电线代表着一支电话,5000这个数字听起来不算太庞大,但是当初所选用的材料并不像现代材料一样安全耐用,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引起火灾,而且位在北欧的瑞典,大雪更是严峻的考验。

就算很有信心,也不用这样啊!看起来好恐怖!

维修电话线成了稀松平常的公事,只要有线路被风雪给吹断,电信局就必须前往修缮。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点荒谬,但对电话需求很大的瑞典人而言,电话线拉这么多条,牵这么远都是刚好而已。

不过仰赖科技快速发展,这样电线挂满天的画面并没有维持太久,Telefontornet在1913年时就正式退役,以更简单且安全的方式来替代。退役之后它就成了当地的地标,有着充满美感的几何线条与金属结构,放到现在一定也是吸引大批人潮的观光景点,只可惜在1953年遭到祝融之灾,最后还是面临了拆除的命运。这些珍贵的照片最近被瑞典知名的博物馆Tekniska Museet所公布,让大家有机会一起见证通讯系统的发展。有线电话在未来如果被无线电话全面取代,还可以用这些照片来告诉孩子们,电话不是一发明就变成现在这样的~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