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其实很简单:一起来认识什么是快门速度~

上图:除了光圈外,曝光时间也是拍出美照的重要要素之一。 (照片由马茂源提供:http://brian41005.blogspot.tw)

 

“喜爱浏览其他摄影作品的人,一定看过水面如丝绸或如烟雾的流水照,也一定看过汽车后面拖着如光线般的车轨照,又或者飞溅出的水像凝结于空中的水滴照,其实这些都是靠快门速度变化而来的,本篇文章将介绍说明什么是快门速度以及快慢的应用。”

 
今天就要来跟大家分享玩这光影游戏的另一重要数值:快门速度(曝光时间)。

如果还记得先前的 PSAM 专栏,那么我想你应该还记得上面这张相机资讯图。快门速度与曝光时间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就是快门打开让感光元件受光的时间间隔(参考下图)。而在相机上一般曝光时间都是用「秒」作为计算单位,由于日常拍照不太可能出现超过一秒的曝光时间,因此通常相机上看到的时间都是「分数」,也就是1/250s 、1/50s 这类数值。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快门速度是什么,我拍了上面这两张照片。快门是相机里面一道类似「铁卷门」的超薄门板,我们一般称它为「快门廉」。当使用者按下快门时,这块门板就会上下打开露出里面的感光元件让感光元件开始记录影像。而这道门开启的时间就是所谓的「快门速度」或「曝光时间」。如果想看看这快门板长什么样,只要拆下单眼相机的镜头在轻轻把里面的反光镜掀起就能看到;但微单眼拆下镜头是不会看到这快门板的!微单眼的快门廉只有在按下快门时才会瞬间关闭,这是为了让使用者能透过液晶萤幕看到摄影预览画面所做的设计,以后我们谈Live View 时会谈到这件事,现在我们暂时不用去管他。


上图:如果快门时间够长,就能深夜暗巷看起来很亮(快门速度 1.6 秒,相机需上脚架)

那么快门速度到底会影响什么呢?感光元件只有当快门开启时才会纪录影像与光线,因此快门开启越久,感光元件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线,就能让画面看起来「更亮」。如果很难记的话,你可以把他跟「大光圈」一起列为「提升亮度两大诀窍」,这样就可以记得快门速度有何用途啦!另外如果快门开启速度越短,虽然能吸收的光线就越少,但相对的也能捕捉到更高速的动作或避免手震(手震是因为快门速度太长加上手晃动引起的),例如我们常看到的球赛经典瞬间照片就是依赖超高速度快门所捕捉的精彩画面。


上图:虽然还没满月的月亮暗暗的,但搭配长曝光时间一样可以拍得很亮(快门速度 1/50 秒,望远需上脚架)

快门速度除了可以用来补强光线不足、或是抓住高速度运动瞬间的画面之外,也可以用来制作一些特殊的摄影效果,例如网路上常见的「车轨」、「追焦」、「长曝风景摄影」等等。以下我将就介绍几个利用曝光时间长短所做出的特殊摄影效果,当然快门速度能做到的效果与需求远不止以下这些,但这些是我们最常在网路上、报章杂志上看到的相片作品拍摄方式。至于快门速度与闪灯、人像摄影之类的关联我们会在往后的篇幅中介绍,今天就先以基本的快门速度摄影效果为主啰!

注 1:我习惯将较长的快门速度(1/100 以上)称为长快门,1/100 以下称为短快门。至于那种曝光长达数分钟的 … 就姑且称为超长快门吧!总之如果下面我写了这几个字眼,就请大家自己翻译一下啰!

注 2:如果要拉长快门,你可以选择手动缩小光圈限制进光量,也可以将相机调整至手动调整快门时间的「A」模式,让相机帮你决定合适的光圈大小。如果不记得如何调整,请参考这篇:摄影其实很简单:教您认识单眼相机的拍摄模式】

长快门运用(一):车轨、星轨、人物拖移效果(初学者等级)

所谓的「车轨」就是如下图这种马路上有很多光「线条」的照片,这些光线并不是什么特殊效果,只是很单纯的车灯拖移。由于在长快门下感光元件会持续纪录所有它看到的影像与光线,如果在快门开启期间有移动的物体出现,那么该物体就会变成模糊不清的影像(手震的原理!),但如果你的相机放置得够稳(例如放在脚架上),那么就只有「在动的东西会模糊」,其余不动的物体就会维持清楚的状态。

因此如果让相机稳定的曝光很长一段时间(上图曝光15 秒,使用脚架),那么所有移动的物体都会在照片中拖移出他的「运动轨迹」,由于晚上光线较弱,因此对于感光元件有限的感光能力来说,汽车的高速移动仅足够在感光元件上留下车灯的轨迹(因为比较亮!),所以如果找条马路把相机架好并把曝光时间调到1 秒以上,就可以拍出如上图一般的车灯轨迹照片。另外,因为曝光时间越长就能记录越多的光线与时间,因此如果在车水马龙的地方使用太长的快门速度,那么就会纪录过多的光线条喔!

由于长快门会记录下移动物体的移动轨迹,因此如果用来拍摄高速(相较于快门速度而言)旋转的物体,就会拍出如上图这种只有转盘模糊,但其他部分都很清楚的照片。如果要用来拍摄汽车轮胎旋转的感觉、或是电风扇叶片旋转模糊的画面,使用长快门就是拍出这类照片的唯一方法啰!至于前面说的星轨就是那种「星星连成圆圈圈」的照片(我没有拍过这类照片,请自行Google「星轨」!),或是照片里面的人群看起来很匆忙在移动的照片,就是利用长快门拍出来的照片。这种照片拍摄非常简单,只要把相机用脚架架好,再把取景构图调整好,接下来只要在曝光不会过量的情形下调整快门时间到你想要的秒数,按下快门就可以拍出来啰!

长快门运用(二):拍摄流水(初学至进阶等级)

如果你喜欢拍美食一类的照片,那么像上图这种倒水倒汤的画面绝对是有机会拍摄的题材(虽然上面这张跟美食无关… ),这时候你就需要使用较长的快门才能把水流动的感觉拍出来,相反地,如果快门速度太快,那么拍出来的水就会变成「一滴一滴」的,就没有流水的效果啦!另外,利用长快门会拍出物体移动轨迹的特性,如果用来拍摄河流、瀑布等流水的话,也就可以拍出「水正在流动」的感觉,而不是像平常用手机拍瀑布河流那种「静止」的感觉啦!拍流水虽然只要调整好快门时间,相机放上脚架(手持亦可),按下快门就能轻松拍出这类照片。但如果想要把水拍出晶莹剔透的感觉,那么你就会需要一些打光、闪灯应用技巧才能达到(上图有使用闪灯),因此并不如车轨那么简单,未来在闪灯应用的教学中我会在教大家如何使用闪灯拍流水。

长快门运用(三):汽车追焦(普通高手等级)

如果大家有看过汽车广告、赛车广告,那么一定会对那种汽车本体清楚、背面模糊、看起来汽车跑好快的照片感到很熟悉吧?这种照片有个专有名词「追焦」。追焦的做法其实说来不难,他就是很单纯的放慢快门速度,并在汽车快速通过的时候按下快门,并左右摇动相机让镜头跟着汽车前进,并在快门关闭前持续的让汽车维持在「相机」的中心位置,让汽车能维持清楚(因为相机跟着汽车动,因此相机跟汽车之间相对是静止的)、而背景则因为左右摇动相机而出现横向的模糊型态。这种做法可说是车轨拍摄的逆操作,但由于快门​​按下后观景窗内是无法看见画面的,因此当你按下快门后左右摇动的速度、角度、位移距离等都必须在脑中「脑补完成」,如果跟着汽车摇动的速度、角度、移动距离中有任何一项没抓准,就会拍出车子跟背景都模糊的「失败照片」,因此如何顺利拍出汽车清楚、背景动态模糊的追焦照片是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的高程度技巧。

长快门运用(四):拍摄风景(大师等级)


上图:当时间快门够长,就能应用黑卡、黑条等技巧拍出不需要合成也能非常梦幻的风景照片。 (照片由马茂源提供:http://brian41005.blogspot.tw)

我们常会在杂志上看到各种非常梦幻的风景照片,虽然现在许多相机、修图软体所内建的 HDR 高动态合成功能也能制作出类似上图的相片。但如果要做到如上图一般的色彩自然,那么超长曝光时间才是拍出这类照片的唯一法门。上图是摄影师马茂源所拍摄的双烛台屿(在台湾喔!),曝光时间为「374 秒(六分钟又十四秒)」,机身直出 JPG 无修图。这类照片除了需要使用减光镜配合(否则无法曝光这么久)并守在相机旁边五六分钟,同时还需要使用黑卡、滤镜、黑条等摄影技巧避免部份区域过量变成白色(例如天空),如果中间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这五六分钟基本上就是白费掉,必须重来一次啰!因此这种摄影技巧我把它列为「大师等级」,因为只要你有任何一个步骤做错,哪么只是不到一秒的时间,都有可能毁掉整张照片而必须重来,因此不管是技巧、或是需要耗费的精力都可说是三个长快门运用中最麻烦的摄影技巧。试想一下,要你站在一块礁岩上保护相机六分钟,而且还必须不断拿出不同小道具在相机前面挥动,光是这点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了。

长快门运用(五):拍摄液晶萤幕(开箱文等级)

这项功能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到,因此我把它列在最后。如果你想要拍电视、拍手机,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当你的手机外观够亮时,常常手机液晶萤幕画面本身却不够亮,甚至乌漆摸黑完全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你的快门速度太快,导致相机无法抓足液晶画面的光线。这时候你可以将测光点设定在液晶萤幕上,配合液晶萤幕的测光结果设定较长的快门时间,就能顺利抓住液晶萤幕的画面啰!

短快门运用(一):拍水滴、抓住任何高速移动、旋转的物体(初学者等级)

高速快门(我一般定义在小于 1/250 秒)由于快门开启时间很短,因此可以轻松地抓住各种移动中、旋转中的物体。例如上图的水龙头流水在高速快门下就会被瞬间冻结,变成只有水滴而没有水流的状态(1/640 秒),如果依照前面所说的长快门拍摄,这张照片就会变成只有水流,那么就不那么「文青」了。另外,如果你希望能抓住高速奔跑的小朋友、或是正在旋转的物体(电风扇叶片?),那么使用高速快门不仅能冻结你想拍摄的物提,同时也是避免相片模糊、手震地好办法。不过高速快门通常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比较暗,因此除非在大太阳下拍摄,否则通常都需要加大光圈、拉高 ISO、或是使用闪灯来补足光线。如果你还不熟悉相机光影调整,那么你也可以使用相机的 A 模式来让相机帮你决定相机的设定。

短快门运用(二):拍运动比赛、舞台表演(进阶等级)


上图:知道为什么打排球之后会手痛了吗?看看那严重变形的手臂肌肉吧! (1/400 秒,青春的高中生排球)

其实拍比赛、拍表演的原理就跟前面的拍水滴一样,都是利用高速快门冻结选手、演出者的瞬间动态。但为什么我还是把它摘出来列为进阶等级呢?因为只要大家有机会实际拍摄一次,就会发现如何在快速变化、一瞬即逝的活动中抓住最值得拍摄的画面绝对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特别是拍摄这类场合通常都会使用望远镜头,因此一次能拍摄的画面通常都只有「一个人」,因此如何在整个场地中找出最该被拍摄的主角以及值得拍下的精彩瞬间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要当一位体育摄影记者、甚至战地记者是一件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情,他们不只要扛着奇重无比的器材到处跑(望远镜头加相机通常是4 公斤以上,为了方便有些记者还会一次带两台以上相机),且还必须在长时间枯燥的等待中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最精彩的画面,这绝对不是一般业余玩家能做到的事。因此当大家看到那些精彩的足球破门画面、或是震撼人心的战地新闻照片时,请记得位那位默默守在相机后面的记者喝采喔!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大胆玩后制!一起来见证奇迹的耶稣光~


 

“Lightroom真的是可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图神器,只要套上滤镜效果,许多失败的照片也可以在它怀里起死回生!本篇文章要教大家如何使用渐层滤镜的功能,让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变成令人惊叹连连的独特风格。”

 
有时候好不容易出国玩,却因为一时不察、技术不济、光线不佳、时间不足…等各种因素而拍出了一系列无趣照片,但偏偏你朋友又不断要你赶快给他们看你的旅游照,那该怎么办呢?先前讲过一张在瑞典拍的照片,是把超逆光乌漆妈黑照片修到变成旅游神照,不过那终究是在基于现实状况的情况下来修图。如果今天我们就是要狠下心来,硬是给他修一张「哎呦喂呀这个酷」的相片来,可以怎么做呢?

这时候,弄点酷炫的耶稣光出来,我想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

什么是耶稣光?

所谓的耶稣光,就是一道从天而降的光线照在你的拍摄主体上,但请不要跟「你的天灵盖有一道光冲上天空」搞混!耶稣光的来源一定是从天而降,不会是从你的天灵盖喷出,所以我们在制作耶稣光的时候,必须是从天空上降下来才会是最好的选择。不过还是要提醒你,耶稣光并不是一种造假的相片效果,而是只要天空有点云雾遮蔽,当天空云朵之间破开一个洞的时候,就会有从天而降的耶稣光喷射下来。

所以耶稣光其实是很常见的东西,只是要拍下来并不容易而已。不过我们有 Lightroom 嘛!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张图!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Lightroom 图库里会有一张这么鸟的图…这张相片比我用iPhone 拍还糟糕,而且颜色很怪、天空很雾,还有超严重的暗角。这样的相片看起来实在很难说服人你真的有去过大阪。所以我们得把这张图修一修才行!

首先我们先把不合时宜的玩意通通裁掉,像是暗角啦、边缘的大楼啦什么的都切掉,并且把构图稍微调整一下。我这里把大阪城留得很小,因为稍后耶稣光出来之后就会让他变得很有存在感,所以不需要把大阪城放得太大。

接着我们把光影调整一下,这里必需使用相片去朦胧大法:降低亮部与黑部。虽说 Lightroom 里面也有去掉相片雾蒙蒙的功能,但我还是习惯自己调整,因此我直接把相片曝光拉高,把亮部与黑部数值都降低,就可以解决相片雾蒙蒙的问题。另外这里也用了另一个去朦胧大法:调高清晰度,让相片看起来更锐利清楚一些。

再次提醒清晰度与锐利度是不相干的东西,如果要让照片看起来细节很丰富,画面很锐利,请务必从锐利度调整,而不是从清晰度。

由于照片本来的颜色就很鸟了,而且当天也不知道是不是卡了什么玩意,相片颜色硬是无法调整成正常的颜色。因此我干脆把相片弄得黄黄旧旧的,反正都要弄出很不现实的耶稣光了,干脆让相片看起来像是灾难片也没什么不妥。

再来就是今天的重点耶稣光啦!一般网路上的耶稣光教学都是用 Photoshop 做,不过我们不用那么麻烦!因为今天要被耶稣光照射的主角只有大阪城一个物件,因此我们直接用渐层滤镜就可处理。先从左下角往上拉出一个渐层滤镜,把前缘放在假想耶稣光的左半边,勾勒出耶稣光左边的线条。

接着降低渐层滤镜覆盖的范围,并且把亮部降低、清晰度拉高好让相片看起来更有戏剧感。

弄完左边就剩右边啦!从右上角拉出一个渐层滤镜,勾勒出耶稣光的右边线条。

一样降低渐层滤镜范围内的曝光、亮部,并提高清晰度,让右半边的云朵也同样有戏剧感。至此就已经有一到看起来似模似样的耶稣光笼罩在大阪城上啦!这里要特别注意光线的来源,由于耶稣光通常都是从云层破洞处穿出来的,因此你的耶稣光也必须是从云朵与云朵之间的缝隙穿出来,不可以把耶稣光的起点设在云朵上因为那样看起来非常愚蠢,就好像天空出现一朵会发光的云一样。

因此这张相片的耶稣光我是从图片中那朵特大号的云边缘穿出来,这样看起来才有光从云层破洞穿出来的感觉。

最后再把整张相片的对比、清晰度等通通调整一下,同时也把耶稣光的亮度、位置、线调整再次精细调整,就可以做出一张很酷炫,超像电影海报的相片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学会这五招,马上升级自己的美食照水平!


 

“不论你是美食部落客还是个人生活分享,吃饭前拍照似乎变成必做的事了,而食物拍得美不美也成为大家反应热不热烈的关键,如何让自己的美食照看起来特别好吃又高级,本篇文章就要教你五个简单又实用的拍美食小撇步。”

 
这次的主题为手机摄影美食篇,顾名思义就是要教大家几招拍摄食物的小技巧,让大家在拍摄美食上传FaceBook 时可以拥有更高的「相片优势」,即使是看起来很烂的食物也可以透过照片轻松取得大量的「赞」。那么在开始之前呢,首先我要先分享两张以前拍的美食失败照,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失败作品,同时也是许多网路上可看到的「普通美食照」。虽说这样拍并不是不好,但怎么看就是一堆便宜的食物,很难让人有一种「喔喔,你吃这个好棒好有钱啊」的小确幸分享感。

首先是普通美食照,上图是在大安森林公园附近一家名字「很像大S 老公他家餐厅」的上海菜餐馆中所拍摄,上图是要价四百多块的「一颗红烧狮子头」套餐。可是看起来怎么好像不怎么高档呢?其实这是因为摄影者(就是我!)太过贪心,想要一次把所有食物拍进去却又取了不好的角度,导致明明就不是很便宜的套餐看起来就像是在路边摊吃饭的感觉。这种拍摄主题不明确(到底是要拍狮子头,还是菜饭呢?)、取景角度不佳的照的照片是网路上绝大多数美食照的通病。

接下来的第二张则是在文青最爱的松山烟厂所拍摄,同样也是一坨一百多块的有点贵不明食物,但因为光线、角度、以及旁边意味不明的糖罐导致这张照片完全无法显出这盘食物的价值。在网路上同样还有许多类似的照片,因为意味不明的摆放方式、不佳的光线处理等导致明明不怎么便宜的食物看起来「很廉价」。为了避免我们继续拍出上面这种看起来就不好吃的美食照片,所以今天我要先跟大家分享几招把美食拍得更好的小技巧,大家可以先学起来并练习练习,之后我再教修图修色技巧的时候你就可以拥有庞大的美照素材可以用啦~

一、仰角四十五度,几乎所有「单品美食」皆可搞定

四十五度仰角拍摄不只是拍摄「正」妹的黄金数字,同时也是拍摄美食的小诀窍!不管是中餐、西餐、日本菜,通通都适用这个法则。这是因为虽然菜色有很大不同,但基本上食物的形状都是依照人坐在餐桌上往下看所设计的,因此很少会以食物是从「水平侧边」看会比较好看的。因此你如果以四十五度仰角拍摄食物,通常会给看照片的人一种「喔!实际看起来是这样啊!」的感受。

上图就是利用四十五度角拍摄出来的照片啦!此外,因为我拍摄的距离离蛋糕很近,因此以手碰萤幕指定对焦在蛋糕靠近自己的小角落之后就能创造出些微的「散景」效果,大家看得出来上图蛋糕的左右两侧都已经开始「散」了吗?这就是用手机创造出来的散景效果,能让你的食物看起来「更高档」喔!

二、一次拍一样,特写让普通食物「变高档」

很多人都会想要一次把整盘食物拍在一张照片里,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却往往会让照片看起来杂乱无章、不知所云,再高档的食物看起来也像大排档(不相信请参考上面那碗菜饭)。请记住,FaceBook 可以让你一次上传好多张照片,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手机快门,多拍几张特写照片吧!以上图来说,我们同时利用第一招仰角四十五度以及这里说的「特写照片」,就能让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坨烟熏鲔鱼看起来变得「好高级」的感觉。哪怕隔壁根本就是一坨玉米饼,但是 … 谁知道呢?拍照的人是你、上传 FaceBook 的人也是你,有谁会知道你这坨高档食物的旁边是什么东西呢?

上图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说你企​​图把火腿全部拍摄进来,那么看起来其实跟超市买的「台畜火腿」没什么两样。可是只要花点巧思,把手机放进拍个特写,瞬间就可以创造出好像美食杂志一样的精美照片,谁会知道你其实拍的就是几片台畜火腿呢?

三、同类食物才适合一次拍整盘,请记得用「垂直」拍摄法

如果你一定要把食物整盘拍进来,那么请记得一件事:只有同类型或互相搭配的食物才适合这么做。还记得上面那张沙丁鱼面包的照片吗?意味不明的糖罐毁了整张照片的感觉,还不如一开始就用特写拍摄呢!但如果是像上图这种面包拼盘就不同了,因为都是一样的食物、放在旁边也是用来搭配的奶油,因此全部拍在一起就不会有「意味不明」的不良感。但请记得,如果你这种照片还是用四十五度仰角拍摄,那么就会变成像上面那张狮子头与菜饭的照片:看起来就很不高级。

把手机拿得高高的垂直往下拍,不仅能展现食物「量」的霸气,同时也可以避免你的照片沦为普通脸书美食分享照,让你的照片看起来就像美食杂志的照片一样,哪怕只是两个7-11 买回来的面包,也可以轻松营造出上餐厅吃饭的「小确幸」气氛喔!

四、拿餐巾纸补个光,让你的食物更美味

其实上面那张沙丁鱼面包还有个问题:光线太暗、沙丁鱼看起来很烂。很多人会企图使用手机的闪光灯来帮食物补光,但闪光灯直接打在任何物体上都只会让该物体看起来颜色诡异、便宜廉价不好看。因此千万不要企图用手机闪光灯去帮你的食物补光,请善用桌上可拿到的各种白色物品,例如餐巾、盘子(陶瓷白盘的反光效果比较好!)等来帮你的食物补光。使用方法就像上图这样,一手拿着白色物体对着你想要补光的角度,让餐厅光线经由餐巾纸反射到食物上,就能弥补因为餐厅光源所造成的「食物一边亮一边暗」的麻烦问题。

使用餐巾纸补光之后不仅能让食物看起来更明亮、看起来更好吃,同时也可以强化食物的表面纹理,例如上图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蛋糕表面的纹路,再对照上上图那张拍摄示意图中的蛋糕颜色… 你能相信这是同一块蛋糕吗?

注:上上图是以 Sony NEX-7 拍摄,上图则是 iPhone 5 拍摄,但很显然上图看起来比较漂亮。

—-

五、请把餐具擦干净、桌面整理整理在拍摄

今天分享的最后一个小技巧其实比较算是「小叮咛」,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在拍食物的时候都会把那些吃得脏脏的汤匙、碗盘、筷子一起入镜,但我很认真的告诉各位:没有人会想看到你吃剩的残渣。因此拍摄食物之前,最好能先用餐巾纸把餐盘上、碗筷上的各种脏污先擦干净,哪怕那些脏污根本就是食物,也请你把它们移除,保持餐具的整洁,才能让美食照看起来有美味高档的感觉。另外也请记得把餐桌上的杂物,例如你的包包、另一支手机、不明杂物、不相干的餐具(例如上面那张沙丁鱼面包中的糖罐)通通移开,让你的食物成为整个餐桌的主角,在适度摆上「真的有相关性」的餐具当装饰,这样才能让你的食物照看起来有主题、有特色喔!

以上就是本周跟大家分享的食物美食照小撇步,大家可以先行练习练习,升级一下自己在FaceBook 上的美食分享照,看看你有没有获得更多的赞~之后我会再跟大家分享如何直接用手机就把食物的颜色调得「看起来很好吃」,是不管是Android 或iPhone 都适用的各种调色技巧喔!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食物打光有多重要?就让美食网站TasteMade来告诉你~


 

“在学会拍摄美食的基本技巧后,其实想要美食照的效果再往上一层,就像知名美食网站Tastemade的美食画面总是让人觉得特别有质感,光线的辅助绝对是不可缺少的。本篇文章就要教大家如何替食物打光,拍出水准更高的美食照片。”

 

现在网路上最知名的美食网站是哪个?
我想以流量或曝光度来说,现在大家最常见到、也最有名、拥有一千七百万粉丝的 TasteMade 绝对可算是大家心目中的第一位。 TasteMade 的教学影片快速、简单,让你在短短两三分钟内就能学会一道看起来好棒好好吃的菜。现在有不少美食教学网站也开始学习 TasteMade 的影片拍摄手法,但不管怎么弄都很难拍出像 TasteMade 那样的高质感画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打光没打好。



TasteMade 的影片/照片以两个特色,第一是大多为侧向光、第二则是大多由上往下垂直拍摄。侧向光能让食物表面的纹理、起伏看起来更明显,同时也能让照片跳脱现实,看起来就跟我们平常在餐桌上看到的不一样。再加上由上往下拍的方式,也更符合我们平常吃东西时由高角度往下看的画面,同时也能解决那些盘子太丑、背景太丑之类的问题。

把食物拍得很美很好吃,在 TasteMade 众多成功要素中,绝对占有最大比例。



今天用的灯具是棚灯,但请千万不要觉得这是杀鸡用牛刀的行为。大家下次看TasteMade 时,不妨注意一下那些杯盘水果的反光,会发现在这些食物上都有方形、长条状的白色反光,这些就是棚灯或摄影灯套上无影罩之后的光线反射。很多看起来很普通(但又很漂亮)的画面都是靠复杂的打光才拍出来的。

当然,如果你今天只是要用手机拍,那我之后会教怎么用简单一点的灯具来拍食物。但如果你今天要用相机来拍,那么在相机容易把食物缺陷拍出来(因为画面细节更丰富)的情况下,使用好一点的灯具来拍照绝对是必要的选择。



今天的拍摄手法非常简单,只要两盏灯加上套组内附的无影罩就能处理,而且这种布光法开启闪灯时能用来拍静态照片、开启模拟灯时则能欲来作为拍摄影片的打光,如果你也想模仿TasteMade 拍摄教学影片,今天的打光教学你就一定得摸懂摸透。

上图使用了两盏灯,可以看到右边这盏灯架得比较高,由右上角(正面朝下看桌子,模仿TasteMade 视觉角度)往下方打,另一盏灯则与桌面平齐,由左边往右边打。布灯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你看了上述的文字还是不太理解,那么首先请你开启棚灯的模拟灯,直接用肉眼来看灯光打出来的效果。

接着再参考下图的说明:



布灯很简单,但两盏灯的出力设定就得特别注意啰!

上图我有注明,右边较高的灯出力设定在2/3(Elinchrom RX4 显示为4)、左边的灯则设定在1/3(Elinchrom RX4 显示为2),会这样的设定是为了避免两边的灯光太过平均,使得照片看起来太过「游客照」,因此我让两边的灯光比例有一些落差,打出碗左边的阴影才能让整张照片看起来更跳脱现实、看起来更有质感且漂亮。

但请注意,请不要为了打出左边的阴影而忽略左边的补光!左边补光能增加樱桃的立体感,且能避免两侧的光比太高而使得照片看起来过于「戏剧化」。如果你只有一盏灯可用,可以考虑在左边使用反光板来处理,本文最末的连结中有教你如何使用反光板补光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另外,如果你觉得一直按快门来看结果很烦,也可以直接开启模拟灯来看效果,这样会比较快一些!

那么如果两侧的光打得很平均,看起来会怎么样呢?



其实也不会难看,只是看起来就很「普通」而已。上图是左右两侧平均打光的照片,再请跟本文首图对照一下,我想大家就能明白了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光圈是什么?用图片让你秒懂光圈的梦幻效果~


 

“摄影新手们还在为前辈的术语苦恼不已吗? 「拍这个你要用大光圈,要清楚点那你光圈要缩小、你看这奶油散景超美的」。到底什么是光圈?本篇文章直接拍摄对照图,让新手们更容易理解光圈大小影响的变化。”

 
「拍人像就是要用大光圈,这样才会有浅景深制造出来的特殊梦幻效果」——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可是你如果刚入门、刚接触摄影,想要先了解什么是「大光圈」,还有它的效果到底如何,怎么办?说一百句不如直接看图,只要比较一下,就会清楚啦!看完本篇的示范照片,保证你了解什么叫做大光圈、浅景深。先看第一张照片吧~


第一张照片是一个简单的玻璃水瓶。

这个玻璃水瓶放在画面的正中央,背后的背景都朦胧朦胧的,看不太清楚;在水瓶前面的杯子,基本上也是朦胧朦胧、看不清楚的状态,可是,玻璃瓶本身倒是看得非常详细,这种就是大光圈浅景深造成的经典效果,称为「散景」。


第二张照片请看上图,都是同样的摆设,缩小光圈用相同的曝光度来拍摄的效果如何?

可以看到玻璃瓶仍非常清楚,但是后面的书架、前面的杯子都没有像前一张那样全部都雾蒙蒙的,也就是「散景没那么强」。

拿第一张照片与第二张照片比较,就可很明确的看出第一张照片的主题比较清楚,第二张照片则因为后面的背景跟前面的玻璃杯都不像第一张照片那么朦胧,所以主题的玻璃瓶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凸显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拍人像都尽量使用大光圈来拍摄」。利用散景效果,让人物这个摄影主题和背景稍微有个区隔,看起来就会很跳。再来看一个示范~



以这个聚会的场景来看,如果你开了大光圈,让背后的背景完全雾掉的话,聚会的现场有哪些人基本上都看不出来了。看照片的人只会朦胧地知道后面好像有两个人影。可是,看下面一张照片的话,会发现后面的人脸大致上的轮廓都能够辨别得出来,右边人物的动作也非常清楚。



这组对照照片想要跟大家说的是,如果你今天拍摄的是前景跟背景都有意义的画面的话,不开太大的光圈反而能够保留照片中的一点趣味。而大光圈虽然能够凸显主题让照片看起来非常跳,可是因为后面全部都散景散掉了,也让主体之外的特色、故事性都少了一些。

如果你拍摄的主体并不是什么特别有趣的东西的话(比如第二组照片里这个无聊又土气的杯子),后面的人物反而能够为这张照片增添一些故事性,保留他们会是比较好的做法喔!

最后再给帮他人拍人像照片的摄影师一个建议,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准备一个大光圈的摄影镜头吧!说穿了,所有的模特儿都希望自己才是画面中最显眼的那个角色,其他什么东西基本上都不太重要。这就跟拍旅游照片的时候很多人会站在名胜景点的前面把自己拍得很大一样,they don’t care 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没想到用Lightroom笔刷,也能调出金属质感!


 

“想必有在拍摄金属饰品的人,都知道适时加入反光板可以增加金属质感的呈现,但有时候直接透过后制,也是可以达到金属质感的效果。本篇文章要教大家如何用Lightroom的笔刷工具轻松调出照片中的金属质感。”

 

在修这张图的过程中发现,在天空有点阴的阳光下很难拍出金属的质感,虽说用个闪灯什么的补光就能解决这问题,但有鉴于我一直觉得大太阳下(虽然阴天,但还是很亮)用闪灯很奇怪,因此我想想还是靠后制解决比较快一些。因此今天的照片从一开始就是颜色、光影都修好的照片,唯一有调整的地方就是相片中的「金属」制品,其他都没有调整。

顺带提一下,如果这篇文章你通篇都看不出来我调整了什么、也看不出调整前后有什么差异,那表示你的萤幕需要校色(或是升级更好的萤幕)。



上图是只有修好色彩,但是还没有针对金属物件调整的照片。虽说这张照片已经利用颜色与光影来强调中间的包包拉链,但如果要说这张照片的质感嘛…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手上的机械表、或是底下的Rimowa 铝合金行李箱都没有把金属质感拉出来,整张照片看起来似乎还是少了些什么。

因此等会我会用笔刷把行李箱跟手表(还有金属拉链头)的金属质感修出来,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上图要看什么呢?其实一样也是看行李箱。

上上图是我们今天要修的照片,上图与上上图两张照片的差异在于今天示范照片有修行李箱的金属质感、上图则没有修,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上图这样的光线角度下,如果把行李箱的金属质感修出来反而会让包包变得不显眼,且在大平光(光线直接照射)的情况下,直接用肉眼其实也不太会看出什么金属质感来,因此要是硬修出金属质感,反而会让照片看起来很怪、很不自然。

因此请不要学到修金属质感的技法之后就随便滥用,是否要把照片的金属质感修出还是得看构图、看光影,一味的弄金属光泽有时反而会让照片看起来不自然。



说完金属质感的应用注意事项,我们就开始修图吧!

今天要用的工具只有一个 —— 笔刷工具。网路上有很多教学都是用 Photoshop 来处理,但我个人生性懒惰,能用 Lightroom 处理的事情我就不会多此一举去用 Photoshop,因此如今摄影小教室还停留在 Lightroom 也是这个缘故所致。总之呢,Lightroom 功能其实已经非常强大,不见得需要事事都靠 Photoshop。

首先,请点击笔刷工具,接着把行李箱的部分涂满。请注意!这里只要涂行李箱就好,手表跟拉链头要分开处理,请先别管他们。



由于这里笔刷工具调整的数值很多项,因此请记得用笔刷工具的「擦除」功能将画凸出去的边缘给修掉,不然等等你在调整数值的时候会连带旁边的地面都一起调整,那样就会在地面上形成一块不自然的「色块」。不过一开始使用的笔刷、跟现在用的擦除,两者我都有开边缘羽化(边缘渐层变淡),因此不用修得太干净也是没有关系的~



制造金属质感的起手势就是「调高对比」。其实这很直觉,因为以我们人眼的印象来说,金属本来就是一种光泽明显、色泽明确的玩意,因此相较于布料、塑胶那种单色制品对比不明确的材质来说,金属给人的感觉本来就是高对比色调,即便是像铝合金这种单色的材质也不例外。

因此在开始调整时,就先把对比拉高到 50 以上,初步的金属质感就营造出来了。至于拉低亮部则是我个人的偏好,能在稍后搭配拉低「黑色」来让对比变得更强。当然你也可以不那么做,只是我自己通常都这么设定就是了。


前面说过,同时拉低亮部与黑色就能强化相片的对比。上图可以看到,在我拉低黑色的数值之后,行李箱的暗部就变得更暗、亮部也随之变得更为明显,整体颜色的对比会比你单纯拉对比数值来得更明显,看起来也会相对自然一些。

另外这里同时也可以看出为何我会同时拉低亮部数值,因为如果不管亮部而只调整黑色,在暗部颜色变深之后,原来的亮部就会显得过曝,使得亮部的细节流失,Rimowa 那漂亮的金属折痕就会变得不明显、失去整个金属箱子的特色与质感,调整黑色​​拉高对比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接下来要我会再拉高清晰度,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照片的对比变得更高,同时也让金属表面的纹路、折痕等变得更明显。清晰度虽然跟对比都是藉由提高相片色与色之间的差距来让对比扩大,但清晰度更着重让相片「变得更清晰」,也就是会强调色彩边缘的对比。因此虽然前面调整对比数值拉高颜色差距,但这里还是得再用清晰来强调金属表面质感。

注:清晰度、对比度、锐利度三项差异请见:【修图小学堂】:清晰度?锐利化?到底两者一样还不一样?】



全部都调整好,并把整体的光影效果重新再调整一番让相片看起来更自然之后,就可以调整锐利度啦!其实对于一些萤幕颜色表现不太好的使用者来说,锐利度调整与否看起来是没什么差异的!但如果看照片的人用稍好一点的萤幕,例如iPhone、或是MacBook Pro Retina 等,锐利度所带来的相片锐利效果即使是网页、FaceBook 缩图都还是会有很大的质感差距,因此虽然只是个小数值,但建议还是别忘记调整它。



最后调整完就是如上图这样啦!如果上图你还是看不出行李箱跟开头那张有什么差异,那么请你看一下下图左右两张的比较:



可以看到左边的行李箱由于没有调整行李箱质感,使得金属行李箱变得不太有质感,跟右边调整过的照片相比,左边的照片甚至连包包的部分看起来都有些逊色!这完全是因为相片底部那只露出一小角的金属箱所造成的影响啊!

所以说照相、修图两者缺一不可,且都是一点细节都不容马虎的工作!如果你老觉得你的照片好像哪里少了些什么,那么不用怀疑,真的就是少了些什么,再多想一下吧!



前面说过,行李箱不可以跟手表与拉链头一起调整,这是因为行李箱无论是受光角度、或是受光量都与手表、拉链头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两者一起调整的话一定会造成其中一项太亮、另一项太暗、或是为了追求两者对比相同而造成其中一项对比太高等等。因此修图请不要偷懒!如果要调整的物品光影、特征差异太大,请务必分开处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如何用Lightroom笔刷让烟雾轮廓更清楚?


 

“里面有提到这张照片虽然用闪灯凝结了罐子里的龙卷风,但实际上因为罐子里的雾气很多,所以拍起来的效果其实还是要经过 Lightroom 的修整之后才会达到封面图的效果。虽然我附加了 Lightroom 的教学在文章后面,但我想了想,好像还是应该把 Lightroom 的教学弄个一篇出来。”

 
想要一张专业又能吸引别人目光的照片,还是少不了后制的帮忙。本篇文章将以《大人的科学:极光龙卷风》的相片来当后制范例,利用Lightroom笔刷做局部调整,而不影响到整张相片的方法。

之前我有发了这篇:【极光龙卷风的旋转水雾怎么拍?】

首图已经看过一次这张照片本来长什么样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再看一次!

由于这个罐子里面的水雾会随着开启的时间越积越多,虽然用肉眼看不太出来,但如果用闪灯把里面的形状凝结之后就会让那些水雾变得非常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Lightroom 的「降低亮部」或是「调低整张照片亮度再调高亮部」来处理,但不管怎么弄,只要你把罐子里面的光影调整完成,最后都一定会造成整张照片的光影失常的问题。因此这时候我们就得针对局部来处理,而不能用调整整张照片的方式来修图。

注:这张照片有点歪,请自己先转正一下,水平以罐子的支架为准就可以了

上图:笔刷工具就是右上角圈起来的东西,虽然那看起来不太像笔刷,但他真的是笔刷!

如果要单纯处理一个小区块,你可以选用渐层滤镜之类的工具处理,不过像这个龙卷风罐的形状有点不太规则,所以我选用笔刷来框选修图区域。学习一下基础。不过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用,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Lightroom 的笔刷有一个选项叫做「羽化」。这个词跟 Photoshop 的羽化意思差不多,都是笔画的边缘有「渐层变淡」的意思。笔刷的游标有两个圈圈,内圈就是实心的著色区域,从这个区域内画出来的笔画都是「100% 填充」的。而在外圈的范围则是所谓的「羽化区域」,这个范围内的笔画则是由内往外渐层降低填充的。因此如果你有一些需要渐层处理颜色的区域,例如发丝、渐层光影等,就可以调整羽化的范围来避免调整的边缘过硬。

开启笔刷之后就可以开始涂颜色啦!直接用滑鼠把你要调整的部分涂满就可以了,如果你常常用到这个功能,也可以考虑买一个绘图板来处理,这样可以画得更精准一些。上图中红色的区域是所谓的「笔刷覆叠」,就是用来让你知道哪些区块有被涂到的检视模式,并不是涂了就变成红色喔!

如果你的Lightroom 没有显示笔刷覆叠,那么请从上图指示的「工具」=> 「调整笔刷覆叠」里面开启「显示覆叠」这个选项,或是直接按键盘快捷键「O 」(是英文O,不是零!)来显示覆叠。另外,如果覆叠的颜色跟你涂抹的区域差不多,那么你也可以调整覆叠为绿色、白色、黑色等来让自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如果你一开始没有把覆叠涂得很精准,也可以后续再用擦除来处理。在笔刷的面板里有个「擦除」选项,点击之后游标里的符号就会变成「减号」,你就可以把它拿来当橡皮擦使用了。像上图就是把不小心涂过头的颜色擦掉,只留下龙卷风罐子的范围就好。

图好之后就可以处理内部的颜色啦!请先关掉笔刷覆叠,这样才能即时看到调整的效果。

调整的数值如上图,大家自己参考即可。这里我要说一个观念:到底龙卷风该加高亮部的亮度、还是降低呢?

由于罐子里的烟雾很多,所以很直觉的都会认为应该降低亮部的亮度,再把整个罐子的亮度调高。但实作之后你会发现:这样根本无法让烟雾更清楚!因为如果你把亮部的亮度降低,那么也会让中央的龙卷风亮度一起被降低,这时候再调高整个罐子亮度,那就会回复原来的状况 —— 还是一样整罐都是雾。所以这里我的做法是先降低整个罐子的亮度、并把暗部的亮度也调到-100,把整个罐子的背景与龙卷风对比拉开来,最后再用调高亮部为+100、锐利度与清晰度都拉到+100 来将龙卷风凸显出来。

把龙卷风罐子里的颜色调整好之后,就可以来处理整张照片啦!由于已经先把龙卷风的形状跟亮度都调整出来了,因此这里就可以针对背景跟整张照片的亮度处理好就可以了。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玩镜头转接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靠后制来解决红移问题!


 

“玩摄影资历较久的老朋友们,应该都有过将老镜头接上转接环,安装在新的数位单眼相机上来拍照的经验。许多年代久远的老镜头,总是能拍出与众不同、具有独特味道的相片,可是老镜头配上新相机,难免会产生一些预料外的疑难杂症。本篇文章针对法兰距、红移问题做一说明,期望对玩镜头转接的朋友能有帮助。”

 
镜后距是设计镜头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但在可更换镜头相机上在转接镜头时所产生的影响却与法兰距不太一样,相应的处理方式也有极大的不同。这篇文章将告诉大家到底法兰距与镜后距有何不同、而当遇到镜后距太短的超广角镜头所产生的「红移」问题又该如何用Lightroom 解决,如果你有类似的问题,还请你认真把这篇文章看完啰!

 

所谓的法兰距,就是指镜头接口金属环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英文是 Flange focal distance,开头的 Flange 正是「法兰距」音译的来源。法兰距只出现在「可以换镜头」的相机、摄影机上,因为必须遵从这个数据,不同型号的镜头才能正确的对焦并无限远合焦。至于为什么不能换镜头的机身就没有法兰距?因为没有镜头接口金属环,当然就没有法兰距啦~

对于法兰距不同的相机镜头,我们可以透过转接环的方式增长机身法兰距来接上异机身镜头。那么镜后距呢?

如果只针对镜头设计而不谈机身接口问题,对于光学设计本科的人来说,他们只在意所谓的「镜后距(Back Focal Length)」。镜后距指的是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是镜头设计光学路径的重要数据。即使是同样法兰距的镜头,镜后距的设计依然是随着镜头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家可以看下图:

上图两颗镜头都是 Leica M 卡口的镜头,因此两者的法兰距都是相同的(适用 Leica M 系列相机)。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左边那颗 28mm 的镜头尾巴比左边的 35mm 镜头凸出了一大截(里面是镜片),这就是所谓的「法兰距相同镜后距却未必相同」。左边那颗镜头拥有较短的镜后距,因此最后一片镜片就会凸出镜头卡口。看看你自己的镜头,有些尾端凸出卡口、有些则深深陷进卡口内部,就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镜头由于镜后距太短,因此在单眼相机上转接时会发生反光镜打到镜头最后一片镜片(后玉)的问题,俗称「打板」。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相机机身原厂都会提供正确的法兰距以及「不会打板」的极限距离数据给镜头设计厂,让他们在设计镜头时可以避开这类问题。但如果遇到异机身转接时(例如 Leica R 镜转接上 Nikon 单眼),就必须透过裁切反光镜或镜尾遮光罩长度等方式解决了。

总而言之呢!只要法兰距对了,基本上任何镜头都能转接到任何相机上(先不论片幅裁切的问题)且可正常动作。但如果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镜头(一般来说是超广角镜,因为镜后距通常比较短)时,就有可能发生打板(单眼)、卡到感光元件(微单眼)以及在Zeiss、Leica超广角M 镜非常容易产生的「红移」问题。前两个问题可以透过修改镜头尾端或相机机身解决,但「红移」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些,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做红移

所谓的红移就是如上图这样,从相片的边缘往内出现紫红色的渐层色晕,有时还会减低亮度产生「暗角」

首先要知道:红移其是一种在数位相机上才会发生的特殊现象,在底片机上一般来说不会发生的!

红移一般来说只会发生在镜后距很短的镜头,例如 Zeiss Biogon 结构、Schneider Super Angulon 结构的 Leica M 卡口、Contax G 系列超广角镜头在数位微单眼相机上都会产生这个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红移,是因为镜后距太短导致镜头边缘的光线斜射进入感光元件的角度太大,导致成像的颜色出现偏移、同时也产生边缘亮度降低的暗角或是边角画质崩溃等问题。

微单眼转接短法兰距的超广角镜头通常都会出现红移,至少也会出现边角严重失光、边角画质崩溃等问题,其中又以 Sony A7R 全幅相机最为严重。想在微单眼上使用超广角老镜有三个方法:

第一,选择 APS 片幅或更小的相机,用片幅裁切的方式避开红移的范围;

第二,使用 Sony 新型微单眼内购的镜头修正 App 来处理;

第三,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开短法兰距的超广角镜头,例如法兰距超长的 Nikon、Leica R 超广角镜就不会有红移问题。

只有数位相机会产生红移问题是因为感光元件(例如CMOS)的厚度比底片高得多,因此会比底片更贴近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就会导致严重的红移、边角失光、边角崩溃等问题。 三种问题除了边角画质崩溃(贴近相片边边的画质急遽变差)之外,都可以透过Lightroom 等修图软体轻易地解决 ,以下将教你如何修复红移、边角失光、以及超广角变形等问题,方法非常简单!

注 1:红移最严重的超广角镜头较知名的有 Leica Super Angulon M 镜、Zeiss Biogon M/G 两种镜头、Voigtlender Color-Skopar 等,在意红移的朋友请尽量避开。

注 2:基于相机结构限制(例如反光镜),相同结构的镜头会因为卡口(法兰距)不同而有不一样的镜后距设计。例如 Super Angulon 在 Leica R 镜版本上的镜后距就远比 Leica M 镜版本来得长,转接上微单眼就不会产生红移问题。


超广角变形、红移与边角失光修复(以 Lightroom 为例)

在Lightroom 右边的调整参数栏位中,最下面有个「镜头校正」选项,是用来针对特定的镜头做修正,例如超广角变形(边缘看起来有点圆弧)、边角失光(边缘四角比较暗)等问题。如果你使用的是现代镜头,那么Lightroom 就会针对相片内部所记录的镜头型号来自己帮你选择适当的修复模板,你只需要帮「启动描述档校正」打勾并确认Lightroom 选择的镜头型号是否正确即可。

如果你的镜头很老、不支援机身纪录镜头资讯而让Lightroom 无法自动帮你选择描述档,那么你也可以手动选择焦段与品牌最相近的镜头型号让Lightroom 自己帮你处理,然后你再拉动下方的「扭曲」(解决广角变形)以及晕映(解决边角失光)来调整相片细部数据,让他更接近你要的成果。

不过镜头校正无法对红移作处理(可以处理紫边,以后我再教大家使用)、且对于边角失光的问题处理幅度也相当有限,因此如果你使用老镜的话,那么今天所要处理的三个问题(红移、暗角、变形)中就只有变形一项能用镜头校正处理,另外两项请继续看下去。

由于同一颗镜头在同一台相机上的红移、暗角范围一般来说都是以逆椭圆形的方式向外扩散,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圆形的渐层滤镜来处理红移问题。首先请点击右上角的渐层滤镜,接着在照片上拉出一个大大的椭圆形,让这个圆形的边缘刚好贴到红移开始的边缘位置。这里先不用一次就拉准,可以稍后再针对调整效果来修正椭圆形的形状与大小。

拉好形状之后,请点击上图右边缘圈圈中的「反转遮色片」,这样才能让渐层滤镜调整的范围反过来向外扩散。千万记得要勾选这个方块,否则等等你就会调整到椭圆内部的区域,而不是针对外圈的红移做调整喔!

调整好形状并勾选反转遮色片之后,我们就可以用「色温」、「色调」两个数值来处理红移问题。 色调向右边绿色拉动可以解决红移、色温则可以处理在调整色调之后所产生的色温偏移问题。 利用两者的数值搭配解决红移的紫红色之后,就可以在用「曝光度」这个数值来处理边角失光的问题,如果边角因为画质崩溃而变得模糊、对比降低,也可以拉动下方的锐利度、对比度等数值来处理。

一般来说,利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红移与失光所产生的颜色偏移与暗角问题,不过毕竟是透过修图的方式处理,因此多少都会对相片画质造成破坏。但如果你一定要使用这类会产生红移的镜头来拍照,那么这就是唯一解决红移的方法啰!除非你直接拍「黑白」照片,否则红移或是修复后的画质减损都必然的结果。另外边角画质崩溃的问题 … 因为画质变差就是变差了,你再怎么样也是救不回来,所以就放弃他吧!

修复红移问题之后,就可以依照我们修图的习惯来调整整张照片啦!当然如果你在调整过程中发现红移修复不够完善,随时都可以点击渐层滤镜重新处理红移问题。前面也说过,相同镜头在相同机身上的红移范围大多是相同的,因此你在处理完一张照片之后,就可以利用「将设定套用到其他照片」一类的功能把刚刚做好的渐层滤镜套用到所有照片上,一口气解决所有照片的红移,就不用一张一张慢慢修啦! (不同软体有不同的套用方式,请你先上网查询一下)

上图就是稍作调整之后的结果!虽说两边还是有淡淡的紫红色,不过如果再做更细部的颜色调整,其实还是可以把那些红色区块给移掉的,如果你很在意的话就请你先找一张最严重的慢慢修好,之后再用套用设定的方式批次处理所有照片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学会这两招修掉杂点,相片马上变得完美!


 

“有没有曾经在相机萤幕中很满意的照片,回家放大来看才发现照片有光斑杂点,或是整个空无一人的美景,就突然冒出个路人在边边角角。别担心~本篇文章将教大家如何简单地用Photoshop或Lightroom就能去除照片杂点。”

 

拍照出现一些小瑕疵绝对是在所难免的事,有时候为了一些尘点、反光、小杂点而错失拍照的良机,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哪!现在不管你用 Photoshop、用Lightroom,杂点修复功能都是这些修图软体最最最基本的功能,就连 Mac 即将内建的相片 App 都有这种功能!

因此别继续在拍照的时候执着那些小点点而错失快门了,事后再处理就好啦!

今天要教两种修掉各种杂点的方法,分别是 Lightroom 的「污点移除」以及 Photoshop 的「印章工具」。这两个工具都能用来修复相片上的杂点、甚至是脸上的痘痘,使用起来都很简单,只要你够细心,就算满脸痘花也能让你变成美肌女神。

这次的范例图是上图这张横滨夜景。这张照片是在横滨港旁边的大楼所拍,由于是透过多层强化玻璃窗向外拍,即便遮得在隐密,仍然会出现来自外部、以及内部的各种反光,因此可以看到在夜空上出现不少像是不明飞行物的小亮点,这些其实都是底下夜景映照在玻璃窗上的反射!例如红框中左上角的摩天轮。

 

Lightroom:污点移除工具

要修掉这种杂点非常简单,只要直接用 Lightroom 的污点移除工具就可以处理了!污点移除工具放在裁切、渐层滤镜的区块里,就在上图的红色箭头那边。请点击它开启!

点击污点移除之后,你的游标就会变成像上图这种形状。游标的大小会影响你要修复的区块,假如你的杂点很大、就把游标调整大一点;如果你的杂点很小,就把游标弄小一点!滚动滑鼠的滚轮就可以改变游标大小,非常简单。

改好大小之后,接下来就很简单啦~直接把游标的十字中心对准你要消除的杂点「点」一下,电脑就会自动从附近找出最相近的颜色并复制过来把杂点盖掉。

其实修除杂点的原理在每个修图程式都大同小异,皆是利用相近似的背景颜色把杂点盖掉,因此如果你的游标设定得太大,就会发生电脑自动选取区块过大、造成周边颜色不正常、不自然等问题。不过如果游标跟杂点大小差不多,那么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太出来有没有修图的!

Lightroom 的污点移除机制是全自动的,你只要点击想要消除的杂点,电脑就会自己去比对色彩。不过毕竟电脑不是万能,碰到颜色复杂的背景时还是很容易出现判断错误、颜色取样位置不佳等问题。这时候你可以直接用游标拖移刚刚点好的框(把游标移到框上就变成手型游标),改变参考颜色的位置或污点移除的位置来让修复的效果更好。
 

Photoshop:印章工具

Lightroom 的污点移除工具虽然全自动,但如果要做更细致、形状更特殊(例如弯曲物体)的杂点移除,那么 Lightroom 就不是那么好用啦!这时候我建议你就别执着于 Lightroom 了,直接改用 Photoshop 才是最快的做法,毕竟说到修图,我想还真没有什么比 Photoshop 用起来更顺手更方便的工具。

这里要用的工具全名叫做「仿制印章工具」,顾名思义,就是能让你的笔刷自动模仿取样的颜色,并让你直接涂在另外一个地方上,用来修除杂点、甚至修除照片上不要的人影都能适用。这里我先教大家修除杂点,以后有机会再教大家修除大面积的东西!

Photoshop 调整笔刷大小的方式是直接在照片上按右键,请不要忘了。

仿制印刷使用比较麻烦一点,因为他不会自动选择颜色!仿制印章必须由使用者自行定义仿制的色彩区块,虽然有点麻烦,不过至少可避免电脑判断错误、或是抓出根本无关颜色区块等问题。选择颜色很简单,直接按着键盘上的「Alt(Windows)」或是「Option(Mac)」,游标变成如上图一般时就可以直接点击你想要取样的区块,电脑就会记住位置了。

点好之后游标就会变回如上图一般的圈圈,这个圈圈的尺寸代表笔刷的大小(也就是你画出来的东西有多大),接着再慢慢的用这个笔刷把多出来的亮点、脏点通通涂掉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背景颜色很复杂,没办法像上图夜空这样用大笔刷一次涂多一点,那就请你用小笔刷慢慢涂啰!另外在笔刷移动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十字(上图的参考颜色指示标)跟着你的游标移动,这个十字标代表目前正在仿制的颜色参考点,可以让你参考一下目前的颜色从哪来。
 

今天教的两个修复工具主要针对杂点、痘痘一类小面积的相片瑕疵处理,当然这两个工具也可以做更大面积的图片修复、甚至要把整个人擦掉也都是有可能的!只是那就牵涉到比较多的 Photoshop 技巧,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修图小学堂】:用LightRoom如何调出色彩强烈的电影海报风格?


 

“色彩强烈的相片风格是用在任何平面广告上,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本篇文章将会教大家如何使用Lightroom调出又浓又重的高对比电影海报风格,详细的步骤说明也让大家更清楚相片属性之间的关连与调整。”

 

上图:Sony A7R + Leica Vario-Elmar-R 35-70mm f4 / 35mm(1/40s、ISO200)

上图是原图拍起的样子,基本上就是一张曝光正确有对到焦的照片,看起来非常简单。

由于这张图片是要用来当成文章首图的,而为了得到FaceBook 的最高评鉴分数,必须把尺寸限制为1200X628,因此在开始之前先用才切工具的「比例」功能把照片先切好。这里必需先把照片切好,这是因为等等会用到「放射状滤镜」来制造相片的四边黑角,因此必须先把照片裁好会比较好处理,等等调整视觉效果的时候也可以更精准的针对相片构图处理。

很多摄影教学都喜欢提什么九宫格构图法、三等分构图法等「专有名词」,不过说真的,与其去背这些「网路大大最爱」的公式让自己看起来好棒棒,还不如多看一些电影海报、多看一些摄影集来得实际一些,毕竟摄影这种东西是拍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嘴炮并不会让你变成摄影大师。

这里构图很简单,就是切成上图这个样子。这里其实你可以先不用一次切到位,因为等稍后制作视觉效果之后还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因此先大概切个位置,等全部影像都处理好之后再微调相片构图即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的照片预计是要用来当文章首图且你的文章有要放到FaceBook 上,那么在拍首图的时候就必须谨记「1200X628」这个差不多2:1的重要数字(FaceBook 排序最佳化使用),拍照的时候必须预先留下可以让你裁出二比一狭长照片的空白空间(意思就是不要把主角拍得太满),这样在后制的时候才不会发生无处可裁切的问题。例如上图就预先留了一大堆空白空间,裁切的时候就很方便。

顺带一提,这也是为什么我用 D800E 或 A7R 的原因之一,因为画素很高,裁切也比较方便一些。

接下来先调整相片的曝光数值。由于为了让这张照片看起来很「强烈」,使用了高对比的色调方式,调整方式如上图红框处,最重要的数值就是黑/ 白色-100、清晰度+100以及鲜艳度+50(后面我又调整成+100),这几个数值拉到极限之后,就会让照片看起来非常强烈且狰狞。不过如果只调整这里,只会让照片看起来很脏很失败,因此我们接下来要再针对相片的色调做处理,让他看起来更像电影海报。

这里先调整色,把照片往黄一点的数值拉动,让照片变成如上图的色调。

由于拉高对比会让照片变暗,即便一开始照片是够亮的,在把影响对比的数值都往极端值拉动之后还是会让照片变得太暗,所以我们这里先把照片的亮度调整一下。由于等等的更动还会再让照片变案,所以这里我们要先让相片的整体亮度比正常「更亮一些」,

调整之后会发现相片的色调又变了一些,因此我们要再针对色调做一次调整,这里稍微调整了色调的数值,将相片中的「绿色」拿掉一些,免得照片的氛围看起来像鬼片。

一般来说我都会在把锐利度开到80 左右,虽说照片缩小到1200 宽度之后用烂萤幕看不太出来有什么差异,但你必须考量现在用Mac、用iPhone 的人越来越多,太忽视相片细节的话可是会吃大亏的!

不过如果你用 JPG 直出且已经在机身设定过锐利度,那这里我建议就别再搞了,看起来会很怪。至于锐利度的设定方法请见:【【修图小学堂】:清晰度?锐利化?到底两者一样还不一样?】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点「放射状滤镜」啦!

放射状滤镜是用来局部调整颜色的工具,与渐层滤镜、笔刷并列 Lightroom 调整光影的最重要三大工具,让你的照片更有层次、更加精彩!

放射状滤镜可以反转范围,也就是把调色的区域从圈圈内部反转为圈圈外部。这里我们先把上图红圈中的框框勾选拿掉,让放射状滤镜的调整范围变成圈圈外面,这样才能轻松制作暗角效果。

注:利用反转滤镜调整颜色的技巧请见:【玩镜头转接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靠后制来解决红移问题!】

数值的部分我调整了两项,分别是曝光度以及清晰度。

我利用降低曝光度的方式做出相片的暗角效果,再利用降低清晰度让暗角的部分看起来更模糊、更凸显主体。调整数值的部分你可以依照相片的风格做调整,例如有时我会提高圈圈外的色温让照片更「怀旧」一些,或是去除饱和度让照片边缘变黑白等等。

至于圈圈的形状、椭圆倾斜方向等请你自己斟酌吧!之后我还会再用另外一篇文章的照片来深入说明「角度与位置」这件事,今天就先别管他吧!


全部都弄好之后,就再针对所有细部的数值再调整一下就可以啦!这里我又调整了一次色调让照片更红一些、并重新裁切照片让 Dolly 更加地填满画面,让这张照片能更聚焦在武士刀剪刀上。

最后再检查一次照片,看看照片里面有没有什么小瑕疵,像是上图就是在拍照前忘记把剪刀擦干净而被拍出来的脏污。这部分你可以考虑用 Lightroom 内建的修复工具处理、也可以转过去用 Photoshop 处理,基本上就是看哪个顺手你就用哪个,不用太过局限。如果你不会使用修复工具的话,请见:【学会这两招修掉杂点,相片马上变得完美!】

最后照片就完成啦!看你想要帮这照片再套一些风格滤镜或是加上一些文字、Logo 什么的都可以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