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镜的世界:教你认识Nikon手动镜的分类~


 

“老镜拍出的照片总有股天生的魅力,如果你是对老镜有兴趣的新手,那可别错过本篇文章要介绍的「Nikon手动镜」,将透过详细说明,带大家慢慢来了解Nikon手动镜的non-Ai、Ai、Ai-S代表什么,帮助新手们选择老镜时更有方向~Vintage lenses produce photos with some kind of natural charm, if you’re a beginner with interest in vintage lenses, then make sure not to miss the ‘Nikon manual focus lens’ that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today. Through detailed explanations, the meaning of functions such as non-Ai, Ai and Ai-S on Nikon manual focus lenses will be introduced, guiding the beginners to choose vintage lenses.”

 
在Nikon 老镜的世界里,原厂镜头一般除了焦段、最大光圈、特殊名号(像是什么阿富汗少女之类的)等分类之外,最常见的分类还有「Ai」、「Ai-S」 、「non-Ai」等不同的标注。一般来说,二手镜头的价格往往会因为这些标注而有不同的价格,且还会有「数位机不能用non-Ai 镜头」的说法,对于玩Nikon 二手镜头的使用者来说是一定要知道的知识。

但到底这些标记有什么含意、对于我们玩老镜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请继续看下去~

现代的镜头有电子接点让机身可以读取镜头的相关资讯,包含镜头焦段、最大光圈等等,因此相机在A 模式(光圈先决)下可以自动读取当下设定的镜头光圈值以算出当下最适合的快门速度。不过古早的底片机可没有电子接点这种先进玩意,一切都是倚赖机身的机械结构来将镜头上的光圈资讯传递到机身上,因此为了能顺利让相机「读取」当下的镜头光圈值,就是开发一台底片单眼相机最重要的课题。


上图:阿富汗少女镜,据说是拍出国家地理杂志知名的「阿富汗少女」照片所用的镜头(Nikon 105mm f2.5 Ai 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大相机厂商开发出各式各样不同的光圈指示机制,让使用者所设定的光圈值(老镜都是直接转光圈环)能让机身得知,以便机身自行测算当下的设定是否为正确曝光值(测光结果会显示在观景窗里,详情请看这篇)。大多数厂牌的机身(例如Canon)在机身数位化之后大多已经抛弃这些纯机械的结构,目前的单眼大厂中只剩下Nikon 还保有这些古老的光圈指示机制,也使得Nikon 相机能往前相容绝大多数的自家老镜,成为镜头家族最丰富的单眼相机选择。

Nikon 目前所用的光圈指示机制称为「Ai(Aperture Indexing)」,即便是目前最新的数位机身仍保有这项机制。不过在更早期(1977 年以前)的 Nikon 单眼可不是用这套系统,因此现在把 Ai 以前的镜头或机身称为「non-Ai」以示区别。上图靠前的是Nikon 相当早期的单眼产品「F2SB」、后方则是不死战神「FM2」,这两台刚好是Ai 与non-Ai 时期的代表作,因此今天就请他们为大家示范两者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 Ai 是什么样的东西!

不管是底片机身(F2 以后)、或是现在的Nikon 中高阶数位机身都可以看到如上图镜头卡口边缘的「方型凸起」(在Nikon 小写​​n 的左边),这个凸起是可以跟沿着镜头卡口旋转的(你可以用手拨动看看)。这个装置就是机身 Ai 功能的重要核心,藉由这个环旋转的角度,就能让机身知道目前的光圈值是多少,是非常聪明且实用的设计。而目前的数位机身如果装上早期的手动镜头,同样也是靠这个装置告知机身目前的光圈大小,跟 38 年前是一样的做法。

既然那个凸起可以扳动,那么镜头上也就得必须有个扳动它的设计!在上图的镜头卡口边缘、小白字「16」的下方有个黑色凸起,这个东西就是镜头上的「Ai」,当镜头卡上机身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卡住机身的黑色凸起,并随着光圈旋转拨动机身上的凸起,达到告知机身当下光圈大小设定的目的。


上图:分别位于机身与镜头上的凸起互相卡住之后,就能让机身得知当下的镜头设定的光圈值了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也可想像「non-Ai 就是没有 Ai」这件事了吧?

在1959 年Nikon 正式采用F 接环(跟现在的镜头一样,五十五年来都没变过)之后,Nikon 相机相机采用了非常有趣的光圈指示系统:兔耳朵(coupling prong),也就是前面几颗Nikon 镜头上可以看到的、位于镜头尾端的那个像兔耳朵的金属片。因此当时的镜头并没有后来才出现的 Ai 结构,所有的镜头尾部都是一片平滑,并不存在任何凸起(请见上图)。

那么当时的镜头要如何告知机身光圈大小呢?

其实方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干脆不要告知(没有测光功能的机身)、另一个则是使用上一段提到的「兔耳朵」。由于拥有光圈指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此早期的机身并不是每一台都有测光机制(就像现在低阶数位机身也没有Ai 拨杆一样),例如上图的Nikon F2 使用最早期的尖顶观景窗时不但没有光圈指示功能,甚至连测光功能都没有!必须装上放在机身前面的测光观景窗才能同时拥有两项我们习以为常的测光功能。 (以前摄影师都是人体测光表来着)

F2 换上拥有测光功能的观景窗之后就会变成像上图这样,在军舰部(Nikon 标志那边)下方中间多了一个小小的金属拨杆,这就是最早期的Nikon 光圈指示机构啦!装上镜头之后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这样有没有突然恍然大悟:啊!原来那个兔耳朵是这样用的啊!

相信有很多人都会以为那个兔耳朵只是让你比较好转动光圈环、或是让你可以用摸的得知光圈环现在转到哪的结构设计,但实际上它会被做成兔耳朵形状可是大有来头的喔!而且后期有一系列较低价的 Series-E 镜头还直接拿掉兔耳朵,当成降低成本的象征呢~所以请不要小看这个兔耳朵,他可是带有历史意涵的重要象征啊!

那么关于 non-Ai 与 Ai 的最后一个问题:数位机要怎么使用 non-Ai 镜头?

其实数位机并不是不能用non-Ai,而是因为non-Ai 镜头的屁股是光滑的,硬装上数位机的话会把你相机上的光圈拨杆给凹断(数位机只有Nikon Df 可用,因为他的拨杆可以收起来)!不过这并不代表数位机就不能用non-Ai 镜头,如果你不在乎改装镜头的话,那么其实可以送去博爱路那边的镜头维修店请他们帮你的镜头「磨出Ai 结构」来,也就是用破坏的方式在光滑的镜头尾端刻出Ai 的结构来,这样就可以让老镜装上Nikon 数位机身啰~

注1:先前我有个朋友跟台北某知名二手镜头店买了一颗non-Ai 镜头,结果店家居然跟他说可以直接装上数位机,一直到我发现他机身的拨杆都有点歪了才知道不能这么做,真不知道该家店的店员都是怎么训练的…

注2:早期Nikon 刚推出Ai 的时候曾经推出官方改装套件让non-Ai 的镜头也能变身Ai 镜头,市场上把这类镜头称为「Ai’D」,请不要把他跟后来的D镜给搞混了。前阵子又看到键盘摄影师在网路上呛人说「Ai’D」就是 D 镜、Ai 是误植 … 请各位摄影小教室的读者别干这种蠢事,谢谢。

最后的最后,就来说说 Ai 跟 Ai-S 有什么不同吧!

Ai-S 是手动镜头最后一次改版,往后就是标有 AF 的自动镜头了(底片机时期就有自动对焦了)。那么 Ai-S 跟 Ai 有何不同?上图左边的是 Ai-S 镜头,可以看到左下方七点钟方向比右边的 Ai 镜头多了一个圆弧形的凹槽。这个凹槽对应的是机身上的一根可以压进机身的探测杆,用来得知镜头焦段的资讯(是否大于 135mm)。

Ai-S 机制是为了对应后期的 F4、FG 等底片机身所搭载的「P 模式(程式曝光)」,让机身能对应较长焦段的镜头自动选择较快的快门速度以避免手震。其他 Ai-S 的改变还有线性光圈开启范围等针对 P 模式所做的设计。不过这些功能仅限 F4 以后的机身才能用到,像 F3、FM2 这些老机身就完全无法享受 Ai-S 机制所带来的好处。不过 Ai-S 镜头通常都是同一焦段镜头的新改款,在光学性能上都会有所改进。因此除非是特殊的镜头,否则都是同一颗镜头的 Ai-S 版本表现最好(也最贵)。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教你认识什么是相机镜头的「大三元、小三元」?


 

“常在摄影前辈口中或是论坛中看到大家常提的大三元或小三元,而这些术语到底是在指镜头的什么呢?又为何是镜头玩家追求的目标?本篇文章将替大家介绍何谓相机大三元与小三元,以及各自的差别与用途,希望能替摄影新手们解惑。”

 
决定要买单眼/微单眼相机之后,首先困扰的是买哪台机身,接着困扰的则是该买哪颗镜头。很多人肯定会想把问题丢上网路去问大大们(并且完全不想自己做功课),网路大大们接获需求之后又会开始乱推荐镜头,而这时你就会看到一句常见的话:

「不用多问了啦,大三元直接买下去就对了!」

嗯…大三元看起来好像很威猛,而且光名字听起来就很贵。但到底啥是大三元咧?是雷霸龙詹姆士吗?这就不用想了,既然是相机那肯定跟 NBA 无关,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大三元这个词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篮球比赛的大三元,另一个则是中国古代科举的三元及第。篮球我不熟,所以不谈;但三元及第这个我想就比较好说了吧?


上图:这是唐伯虎,人称唐解元,因为他在科举乡试中考了第一名。

所谓三元及第呢,就是古代科举从乡试、会试、一路到殿试通通都拿到第一名的人,就可以称为三元及第。而三元又是哪三元咧?答案是解元、会元、状元,唐伯虎点秋香的唐先生不就被称为唐解元吗?就是因为他乡试考了第一名的缘故,可惜后来被考试作弊的家伙牵连,所以就没有唐会元、唐状元了。当然要真给他考上了,我们就没有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可看,果真是有所得必有所失。

总而言之呢,有这个「三元」出现,那肯定就是很厉害的意思,所以用来形容最厉害的三支镜头那是再好不过了。

回到原先的重点:大三元镜头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知道,大三元镜头并不是一支镜头连中三元,而是指三支特别厉害的镜头。如果翻开相机镜头的型录,你会发现在所谓「变焦镜头」,也就是那种可以任意伸缩望远广角的镜头之中,每家厂牌都会有三支价格特别贵且看起来特别厉害的家伙,通常这三支就是所谓的「大三元」了,例如上图就是Canon 的大三元镜头。

一般来说,大三元镜头的焦段会涵盖全片幅等效焦距 14mm ~ 200mm 之间,并且分为三支 14-24mm、24-70mm、70-200mm。当然这三支的个别焦段数字会因为厂牌、推出时间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三支镜头涵盖的范围就是分别为超广角到小广角(14-24)、小广角到中望远(24 -70)、中望远到望远(70-200),刚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需求的三颗镜头。

看到这你一定想问啦:这些变焦镜头有好多种,凭什么这三颗就叫大三元?既然被称为大三元,那就表示这三颗镜头与普通的变焦镜头有不同之处。而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这三颗镜头的光圈都是固定 f2.8,也就是所谓的「恒定最大光圈」。什么叫做恒定光圈?请先看下图:

有注意到在光圈的地方写了 f4-f5.6 吗?由于镜头在广角到望远之间伸缩时,会让光圈随着镜头焦段越拉越长而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可能明明你在70mm 时可以用f4 光圈拍摄,但到了300mm 时最大光圈就给你缩小到f5.6,让你无法用更大光圈来拍摄。

但这样不是很烦吗?明明焦段比较长就已经容易手抖了,光圈又变得更小是想逼死谁?

所以相机厂商看准使用者会有这种困扰,所以推出了三支刚好涵盖了这些焦段,但又不管你怎么变焦都能维持同样最大光圈的镜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大三元。

以目前市场的主流来说,要撑得上大三元镜的只有恒定光圈在 f2.8 的镜头才能被称为大三元。由于大三元镜属于方便又好用的变焦镜,再加上恒定大光圈f2.8 等特色,使得这三个焦段的镜头成为大多数高预算、高画质需求但又希望追求方便(变焦镜)用家的必备工作道具。


上图:这是 Sony 最新大三元变焦镜头 24-70mm f2.8 GM,拥有 Sony 的最新镜头技术

对于各大相机厂商来说大三元镜由于画质好、便利性高,可说是最多人买的镜头,如果有什么最新光学技术、最强商业机密,通常都会被优先用在大三元镜头上做为抢占市场的神兵利器。但也由于上述这些「神奇又厉害的技术」,使得大三元镜头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就算到了二手店依然相对高价。

以目前的三大相机厂 Nikon、Canon、Sony 来说,三家的大三元镜头都是目前拥有该厂牌最新技术的产品,同时也是旗下最贵的变焦镜。因此冲着焦段方便、高素质光学表现(甚至超越自家的某些定焦镜型号),如果在预算允许之下,直接买下大三元镜头,确实是一次购足学习摄影所需镜头焦段的最快方法。

不过大三元毕竟是大三元,售价随便就直上 6~7 万实在让人吃不消。因此聪明的相机厂商们会额外再推出恒定光圈稍小一些(通常是 f4),画值稍差一些,但价格却低廉许多的类似焦段变焦镜,也就是所谓的「小三元」啰~

小三元的最大光圈通常只有f4,比起大三元的f2.8 小了一阶,使用上会稍微不方便些;另外小三元通常也会牺牲一些边角画质、解像力等来换取更低廉的制造成本。不过对于中焦段的小三元来说,Canon 与Nikon 都推出24-120(Nikon)、24-105(Canon)这类将长焦端扩展到超过100mm 的设计,算是用「更望远」的焦段来对小三元用家做些补偿了。

总而言之呢~如果在初期买相机时没有足够的预算,但又不想要偏安于那些画质差劲、没有恒定最大光圈的变焦镜,那么低一阶的「小三元」就是你的好伙伴了。当然,买前一代,甚至前面好几代的大三元老镜头也是不错的方法,不过那就需要一些相机厂商历史知识才能挑到好用又价格合宜的镜头了。这就等我以后再写来跟大家分享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单眼、微单眼、类单眼?


 

“如果你已经知道相机的基本规格怎么看,像是片幅、焦距、光圈…等等。那本篇文章要介绍的相机类型比规格好理解多了,但也是大家容易被混淆的部份,其实只要把握关键的差异就很好分辨,买相机时也更能知道适合自己的是什么类型~”

 
之前我们搞定了购买相机所需要注意的规格数字(忘了请看这篇:【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片幅、焦距、光圈?】),那么今天就再来说说另一个令人烦躁的问题:请问你掉到湖里的是这台金微单眼,还是这台银类单眼呢?

先不要管什么金银斧头了,我想光是女神问你掉哪台单眼,可能根本连使用者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用的到底是单眼、微单眼、还是类单眼。虽然说这三样东西在名字上有很显著的差异,但要是看名字就会知道他在干麻,那我还写这个摄影小教室做什么呢?所以今天我一样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教大家这三种常见的相机「名称」的差异,并且让你一下就搞懂自己该买哪种!现在我们就先从单眼开始啰!

一、专业必备,想当文青的首选,对「重量」无所畏惧的人们适用:单眼相机

单眼相机可说是今天要说的三种相机中最早出生的老家伙了,从古早古早的底片时代就已存在的单眼相机,直到今天仍然是专业应用的首选,且内部架构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唯一的差异,大概就是电子性能(对焦)提升与内部感光元件从以前的底片变成现在的数位感光元件 CMOS 了吧?上图这台拍猫咪的大家伙就是单眼相机啰!另外请记得以下英文字「DSLR」,这个字就是数位单眼相机的英文缩写啦!可别把它当成跟单眼相机不同的东西喔!

注:DSLR 是数位单眼相机,而 SLR 则是传统单眼相机,使用底片的那种老家伙

为什么单眼相机会那么大、那么重呢?除了外壳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眼相机在观景窗使用了「反光镜」这个零件让使用者能直接透过镜头看到景象(反光镜就是上图圆洞中间的镜子),这片反光镜会在你按下快门时快速的往上弹,等快门关闭后再落下。 这个元件不仅是造成单眼相机「很大台」的原因,同时也是单眼相机发出啪啪快门声的主要声音来源。

那么为什么专业的人应该用单眼相机呢?以下条列说明:

1. 镜头选择超多:由于单眼相机历史悠久,因此像Nikon 这种近百年的老店都已经拥有数以百计的超巨量镜头选择,因此只要你口袋麦克麦克,基本上你想要拍摄什么样的主题都能很轻松的取得合适的镜头,在摄影场景多变的专业用途来说特别适合。

2. 光学观景窗:而且单眼相机的观景窗(除了Sony 外)多是采用光学观景窗,也就是你看到的画面是直接从镜头看出去的实景画面,因此对于某些专用用途来说,在取景、追焦、使用上也都很方便。

3. 看起来比较专业: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使用单眼就是专业的象征。或许你知道一些微单眼拥有很好的画质表现(例如 Sony A7R),但问题是你的客户并不知道!想想看吧,要是新人花钱请你拍婚摄,结果你拿台微单眼去拍,你想客户能接受吗?专业用途就请顾虑一下客户的感受吧!

因此除非你有特殊的原因,否则若是以专业摄影用途来说,单眼相机基本上就是你的不二选择了。当然如果你要拍小孩、拍猫狗、装文青也都很适合用单眼,只是以高阶单眼动辄超过七百克的重量来说… 如果你背着小背包都嫌累,那我想你还是打消买单眼的念头吧!
 

二、生活旅游都合适,超轻机身携带超方便,对换镜头不感到害怕:微单眼

其实微单眼这东西本质上来说跟单眼相机没什么不同,甚至在一些相机大厂的设计下根本就是与自家单眼相机共用感光元件!因此虽然有些人认为微单眼就是比较不专业,画质硬是比较差,但如果你已经打定主意要追随我这个摄影小教室的脚步,那么就请你放下这个成见吧! 只要机身与摄影技术不差,用上好镜头都是可以拍出漂亮照片的!甚至一些高阶微单眼要直接打爆入门单眼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为什么微单眼这么轻薄短小呢?这是因为微单眼取消了前面提过的「反光镜」结构,只要你拆下微单眼的镜头就能看到如上图中间的绿绿方块,那就是相机的感光元件啰!这在单眼相机上平常是看不到的,因为已经被反光镜跟快门廉挡住啦!因为少了反光镜,微单眼除了跟单眼相机一样可以换镜头之外,综合起来有以下这几点差异:

1. 快门声很小:没有反光镜的啪啪与快门廉的唰唰,微单眼的快门声跟单眼比起来几乎可说是蚊子比飞机,如果你怕拍照会吵到其他人,在兼顾画质下微单眼就是你的唯一选择。

2. 机身超轻超薄:再少掉光学观景窗、反光镜等杂七杂八的零件后,微单眼就是一台轻薄短小的小家伙,但画质可没有因此而减损!因此如果你无法天天带着一台重重的东西到处跑,微单眼就是你放进包包里的​​高档相机啦!

3. 镜头选择较少,但可以转接的选择很多:微单眼的历史毕竟比较短一些,要跟那些老厂比镜头数量无疑自取其辱。但微单眼有一个特色:能转接的镜头选择很多。透过转接环,微单眼几乎可以转接市面上所有买得到的镜头(原理我以后会开一个独立的文章来谈),例如上图我手中的Leica Summicron 50mm (超过五十年的老镜! )就是由Leica 推出的镜头,并非Sony 原厂生产。因此只要你不怕手动对焦,微单眼是让你可以玩镜头的一个好选择。

4. 比较耗电:因为微单眼都是使用电子观景窗或是直接让你用机背的萤幕对焦取景,因此一直开着液晶萤幕所带来的缺点就是「比较耗电」。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很大的缺点,基本上多带几个电池就能撑个几天了。

5. 场景模式比较多: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微单眼的特色,而是因为单眼相机的厂商(基本上就是Canon、Nikon、Sony三家居多)比较少想要把这些东西放进单眼里。不过也因为这样,如果你不是那种手动控制整台相机的狂人,那么绝大多数的微单眼都内建了很多不同的场景模式,是想要简单拍好照片的好选择。

上面第四点提到的「比较耗电」就是上面这张图所要表达的。因为微单眼没有反光镜,没有办法像单眼相机那样让使用者直接透过镜头看实际景象来取景,一定要透过液晶萤幕转换之后才能看到镜头外的景象。因此微单眼对焦取景都必须像上图那样直接透过液晶萤幕来看,如果你还是习惯透过观景窗来取景,那么在选购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该机身是否有配备电子观景窗啰! 例如我上图这台 NEX-7 就有电子观景窗(左上角,但其实里面还是一块小萤幕),其他较低阶的机身就没有这个配备了。

请不要再说什么微单眼比较差的话了,以上图的A7R 来说,那已经不是用普通中低阶单眼能打败的等级了。如果再把 Sony 最新的高感光怪物 A7S 拿进来比较,甚至一些高阶单眼都只能甘拜下风。当然单眼还是有胜过微单眼的地方,但如果你只是平常自己喜欢拍照、喜欢旅游不想带重物,且对于换镜头这件事并不感到害怕,那么微单眼就是你的好选择啰!
 

三、拍啥都 OK,不想搞懂换镜头有啥好玩的人专用:类单眼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类单眼就是介于消费型小相机跟单眼相机之间的中间产品,「类」就是「好像」,所以类单眼就是好像单眼但又不是单眼的产品。我们暂且不谈以前类单眼是怎么做,单就现在的类单眼来说,不管是在感光元件尺寸、或是配备的镜头等级上,基本上都有相当高的水准,例如Canon G1X 的1.5 吋感光元件、Sony RX100 系列的蔡司镜头等等,都让近期推出的类单眼拥有不逊于低阶微单眼的画质表现。甚至你要说他就是一台不能换镜头的微单眼也不为过。因此类单眼的消费市场其实很明确,我们先来条列一下:

1. 不想要换镜头的人:你根本对换镜头这件事没兴趣,你只想简单拍照片

2. 觉得普通DC 烂透了:如果说不能换镜头的高阶相机就是类单眼,那么类单眼世界中甚至有高画质全片幅怪物Sony RX1,因此如果你觉得换镜头麻烦、一般数位小相机又烂透了,那么类单眼就是你的不二选择。

3. 不想要微单跟单眼,但想拍出模糊背景:拍出散景照片似乎会让正妹看起来更正,因此这个功能似乎非常重要。如果你觉得微单眼跟单眼都很麻烦,但又希望用小相机拍出漂亮的散景照片,那么建议你直接买台新的类单眼吧!大光圈加上大感光元件就能满足你的愿望了。

如果你符合上面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项,那么我建议你就不要再那边考虑要买微单眼还是单眼了,直接去相机店指名要挑类单眼,然后再依照预算、外型、品牌来挑选一台你最喜欢的就搞定啰!
&nbps;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从法兰距来认识转接镜头,让摄影世界无限大~


 

“有在玩镜头的摄影高手们都知道,有时相机接上老镜头,可以拍出许多数位镜头达不到的效果,那为何现代的数位相机能使用以前的手动镜头?又或者可以换其他大厂的镜头?本篇文章就要介绍大家「法兰距、转接镜头」是什么,帮助摄影新手玩镜头更进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转接镜头」这个说法呢?我们一般的认知是Canon 配Canon、Nikon 配Nikon,虽说还有Sigma、Tamron 这些副厂在帮主流相机推出镜头,但在购买时还是得特别挑选「For Canon」、「For Nikon」等不同镜头型号,就连无敌副厂镜德国Zeiss 都要为镜头加上ZE(Canon)、ZF(Nikon)来作为镜头接口的区别。但你知道吗?其实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不同厂牌的镜头其实都是可以透过转接环互换使用的,例如 Sony 用 Leica 镜头、Nikon 用 Leica 镜头 等等。

而这个所谓的「特定条件」,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要相机数字:法兰距

为什么不同相机的镜头不能互换使用?

镜头之所以有厂牌适用的区别,主要原因有二:接口不同与法兰距不同。上图左边是Leica M 镜接环、右边则是Nikon 单眼F 接环,两者很明显在卡榫、直径、以及机械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在整体结构如此不同的情况下,用膝盖想也知道绝对不可能直接把左边的Leica 镜头插进你的Nikon 单眼中,反之亦然。

但稍有研究摄影的朋友都知道,这世上有种叫做「转接环」的东西可以让你把不同品牌的镜头插在不同的机身上。但真的是这样吗?

前面说过,决定镜头能不能交换使用的要点还有「法兰距」这个重要数值。所谓的法兰距,就是镜头接口金属环到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就如上图所示。每一家相机厂商都有不同的法兰距,有些特别短如 Sony、Canon;有些则特别长如 Nikon、Leica R。法兰距会决定你的镜头是否能正常的在感光元件上成像,不正确的法兰距可能会产生无限远无法对焦、直接无法对焦、成像范围小于感光元件尺寸(照片周围会有黑圈)等问题。


上图是 Sony A7R,像这类没有反光镜的微单眼由于取消反光镜,因此镜头接环到感光元件的距离都非常非常短,也就是所谓的「超短法兰距」。

注:微单眼与单眼差异请参考:【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单眼、微单眼、类单眼?】

上图则是拥有反光镜的Nikon 单眼,可以看到在反光镜升起后的法兰距(紫色部分是感光元件,必须升起反光镜才能看到)远比前面的Sony A7R 还要更长。以目前所有的单眼、微单眼来说,Nikon 单眼的 F 接环可说是主流相机中拥有最长法兰距的相机,这也使得 Nikon 相机不容易转接他厂镜头。而 Sony 微单眼的 E 接环则是拥有最短的法兰距,可以转接几乎市面上的所有镜头。听起来很神对吧?其实原理很简单:


上图是左边是Leica M 镜头转接到Sony E 接环(Sony 微单眼,包括APS-C 与全幅机)的转接环、右边则是Nikon F 镜头(Nikon 单眼)转接到Sony E 接环的转接环。两者都是把不同厂牌镜头接到 Sony 微单眼用的转接环,但两者的厚度却相差甚远,看出什么端倪了吗?

是的,转接环不只是把你的 Nikon 金属接环转换成 Sony 金属接环的模样,他还有一项超重要功能:模拟该厂牌镜头所需要的法兰距。前面照面可以看到,Nikon 镜头所需要的法兰距远超过Sony 微单眼,因此当Nikon 镜头要装上Sony 相机时,就必须帮原本只有超短法兰距的微单眼「模拟」出与Nikon相机一样的微单眼,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透过加厚转接环,把镜头底部推离机身来让相机的法兰距变长啰~

因此 Nikon 与 Sony 可说是目前可交换镜头相机中最极端的两个例子。 Nikon 拥有最长的法兰距,因此除了Leica R 这个法兰距相同的德国朋友之外,其他什么Canon、Contax 等镜头都无法直接透过一般的转接环来使用;而Sony 的法兰距最短,因此只要购买相应的转接环来加长法兰距就能让Sony 微单眼使用几乎市面上的所有镜头。

这也是为什么网路上很多玩家把 Sony 微单眼戏称为「北港XX」(后面两个字请自行 Google),虽然很难听也很歧视,但也说明了 Sony 微单眼所有镜头皆可用的特性。

Leica 镜头有非常高的画质表现,甚至一些二战后生产的镜头表现都还超过现在一线大厂推出的现代镜。但由于Leica M 机身动辄二十万起跳的售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Leica 镜头一万来块就可以买到,相对便宜不少),因此在Sony A7 系列全幅微单眼推出后,让Leica 镜头不再需要为了APS-C 片幅(A7 系列以外的Sony 微单眼)而牺牲广角焦距、比Leica 原厂机身更高的画素与机身性能也让A7 成为众多Leica 镜头玩家必备的「Leica 镜头解放」相机。

注:为什么 APS-C 要牺牲广角?请看这篇: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片幅、焦距、光圈?】

转接镜头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幅节省购买镜头的钱。

许多老镜的价格都远比现在新推出的镜头还低,例如Nikon 的超广角镜头、微距镜头、甚至Leica 的部分型号镜头都比现代Sony 新推出的Zeiss 镜头来得便宜,画质表现也要更好,这时候就可以透过转接老镜的方式来获得更高的画质并节省购买镜头的预算。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镜头透过转接之后都必须手动对焦,虽然像是Canon、Contax G 等镜头有推出Sony 专用的自动对焦接环,但不论是精准度、或是对焦速度都只能用「悲剧​​」来形容,因此还是忘了他们吧!

转接之后必须依靠手动对焦,但是要怎么使用呢?

单眼转接之后会有对焦指示灯、有些转接环也会附上合焦晶片在你对到焦时发出逼逼叫提醒你,使用相对简单,以后我有机会再示范给大家看。至于像上图的微单眼,在对焦上一般则是提供「峰值对焦」以及「放大对焦」两种选项,如下面两张图:

峰值对焦

看到上面图片中有出现一些黄色的点点吗? (在镜头字体上)这是机身透过物体边缘反差所做出来的峰值显示,简单地说,就是有对到焦的地方会有如上图的色彩点点来提示你。有些相机的峰值是红色或其他颜色(Sony 可自己选颜色),可说是微单眼手动对焦最快速也最简单的方法。

不过峰值对焦对于反差不明显、环境黑暗等拍摄主题就会出现「无法显示峰值」或是「峰值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并不是一个万能的对焦功能。但如果希望更快速地对到焦,那么峰值就是个好选项啦!另外并非每家微单眼都有提供峰值对焦的功能,因此在选购前千万要先查清楚你的微单眼到底有没有峰值对焦,否则买了却不好对焦就搞笑啦!

放大对焦

放大对焦顾名思义,就是把画面放大让你直接看着「对焦」。这个方法对于那些拍摄静态物体、或是手脚快速的朋友来说非常实用,且能够确保你拍到的画面是「绝对锐利清晰」的。对我个人使用来说,这个对焦方法甚至比机身自动对焦还来得更可靠!毕竟自动对焦还是会出现对焦不准、对焦系统误判等问题,但是直接放大来看就绝对不会有这个现象,除非你眼睛看不清楚,否则用放大对焦绝对是静态摄影最有保障的对焦方法!

注:如果你觉得上述方法很麻烦、旅游不方便,推荐你使用这个方法:手上有老镜头吗?教你看懂景深尺与超焦距,手动对焦也能轻松拍照!

看完以上的介绍,我想你应该也对镜头转接这件事有些认识了吧?基本上只要法兰距对了、转接环买了,就能让你玩转各式各样不同的镜头啦!有些镜头由于法兰距相同,甚至只要换个金属环就能直接使用,例如上图的 Leica R 镜(右上角那颗)就只要直接更换金属接环就能给 Nikon 单眼使用,超方便的!几乎你看到我在瘾科技上的所有照片都是用这颗镜头拍出来的,画质很赞呢!

镜头转接的道具其实很多,你只要直接在网路上丢进你的相机品牌与镜头品牌搜寻,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转接环啰!

超重要不看会被笑的名词释疑: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法兰距」是来自英文Flange 的音译,全名是「Flange focal distance」,指的是「感光元件/ 底片」到相机镜头金属接环之间的距离,并不能算是光学「学术」上的名词,而是相机厂商对于相机镜头接环设计的数值。这个名词很容易被跟另一个名词「Back focal length」搞错,必须特别注意。 Back focal length 在台湾的主流译名是「镜后距」,是指镜头最后一块镜片跟感光元件 / 底片之间的距离。

镜后距跟法兰距、跟微单眼、单眼之间都没有必然的关连,而是跟镜头本身的光学设计有关。例如Zeiss 的Biogon、Leica M Super Angulon 等系列的超广角镜头都因为镜后距太短而在数位相机上容易产生红移(相片边缘出现红色阴影)的问题;Leica R(本文中可以装上Nikon 单眼的镜头系列)的Leica R Super Angulon 的特定版本就因为镜后距会造成反光镜打到镜尾而必须修短反光镜。但实际上这些镜头的法兰距都是可以装上相应的相机且可以正常对焦,只是因为镜后距问题而有拍摄上的问题而已。

两个数据常常被人搞混,因此我想还是解释一下比较好。至于为什么我会发现这件事呢?因为这篇文章转到某FaceBook 相机社团后,我被一个物理光学背景的留学生老前辈(自称玩了三十年老镜,从老镜还不是老镜的年代玩到老镜变老镜的老前辈)大呛了一通,说我是个博士生却连英文译名都不能谨慎对待,连我的学术涵养都受到质疑。结果搞了半天原来是对方把法兰距跟镜后距搞混,以为我自己帮镜后距取了个新名字叫做「法兰距」 …

所以朋友啊!法兰距(Flange focal distance)跟镜后距(Back focal length)是不一样的东西啊!千万别搞混了。前者影响你这颗镜头能不能在特定相机上工作并正常对焦;后者则影响你的镜头能不能有正常的成像(例如前述的红移就是不正常)、或是镜头能不能正常工作(打到反光镜就是不正常)。两者对于转接镜头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完全无关的不同影响,入门老镜前千万要搞清楚啊!

注:红移问题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玩镜头转接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靠后制来解决红移问题!】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深度玩家看过来,了解相机元件的誔生历史~


 

“如果你是个很喜欢研究相机设备的人,或是很喜欢吸收相机知识的人,本篇文章将分享最早的相机、镜头、以及闪光灯的发展过程给大家,让喜爱摄影的大伙们也能了解到相机与重要元件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镜头是相机最重要的组成份子之一。若要提到镜头的话,那么不能不提到最早使用计算的方式来消除色差,Joseph Petzval 在 1840 年时所设计的镜头。这个镜头最主要是用于拍摄人像,由于当时达尔盖相机感光能力差,再加上所用的镜头光圈小,约 f17。就算是在 极其明亮的环境中,拍个人曝光时间需要十几分钟。对于被拍的人来说,身体需要十几分钟不动难度太高。 Joseph Petzval 所设计的镜头,光圈达 f3.6,因此大大缩短曝光时间。

Petzval 镜头由于缺乏专利的保护,因此有不少仿制、变形的 Petzval 镜头。所表现出的影像特色是中间清楚,但边缘却有旋转松散的影像,这网站有 该镜头所拍出的照片 ,可以参考一下看看。

・立体相机发展的滥觞

自阿凡达之后,3D 可以说是又掀起了一阵高潮。笔电有 3D 、电视有 3D 、任天堂掌上型游乐器也要有 3D。总之,立体视像在现今可以说是个显学。不过 3D 的发展可以说是渊远流长。在1838年时,由英国科学家Charles Wheatstone 做出了立体镜,能够观看立体视觉的图像,在十几年后的1849年,由David Brewster 改良,成为一个立体看片箱,大致的形态如上图。而后 Jules Dubosq 于1851年将之商业化,并于次年申请专利。

・单眼相机的出现

单眼可以说是现今相机中的主流之一,不过也有不少人对于单眼有些误解,比如说认为可换镜头就是单眼相机。从英文来解释单眼相机,可能会比较容 易,Single-Lens Reflex camera,可以看得出有两个重点:单一镜头与反射。因此,只要是使用同一个镜头,利用反光镜的机制来取景与拍摄,就算是单眼相机,原理如上图。 (虽然上图有画出五稜鏡,但此机构为现今单眼相机主流设计,并非是单眼的必要条件)

在单眼相机出现之前,当时的相机被称之为 View (或 Plate ) camera。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蛇腹的设计,前面的板子支撑了镜头,通常也是快门的作用;而后面的板子上则有片匣以及毛玻璃。在拍照之前,需要 将前方快门先打开,将后方的毛玻对上影像对好焦,再关上快门后插入片匣拍照。

单眼相机最早由 Thomas Sutton 在1861年所设计,利用反光镜来反射镜头的成相,借以对焦构图,将反光镜上掀后触发快门即可拍照,远比 View camera 容易多了。上图为 Graflex 在1912年所推出的单眼。

・彩色照片的诞生

在1861出现了单眼相机,无独有偶也出现了世界第一张彩色照片,由 James Clerk Maxwell 所拍摄。

・闪光灯的出现

在摄影术开始发展之后,初期太阳就是唯一的光源,所以在拍照的时候,都是要在天气很好的情形下完成。当然在摄影术发展开始后,人造光源一直在想办法制造出来。在1859年时有科学家发现引燃镁丝可以帮助相机做高速快门,在1862年 Edward Sonstadt 公司开始尝试将镁金属商业化,并申请了英国专利,于1864年正式上市。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教你如何选购脚架,帮你稳住相机的好帮手


 

“脚架也是摄影器材里很常见的一种,原以为就像外型上所看到只是一个三脚架,但实际上要去购买脚架时才发现规格也是超多种的,本篇文章将介绍许多不同的脚架及各自的用途,帮助大家更了解脚架如何选购。”

 

不玩摄影的人在听到摄影玩家的器材价格时通常都会发出「蛤,你疯啦?」之类的言语。大学时有人对我说这种话通常都会引来我的反击,我无法忍受因为无知而对我说「你疯啦」之类的话。不过现在见多了各式各样的人之后,我也不再为了听到这种发言而感到不悦。毕竟我都无法理解为何有人愿意花一整个晚上不睡觉只为了一顿免费的黑心油烤肉大餐,那么别人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花钱在摄影器材上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先前说了镜头、说了相机,但我左思右想似乎少了些什么。这次摄影器材展我才突然想起,我还漏了一项玩摄影时很重要的伙伴:脚架。几乎所有的摄影场合都可以使用脚架,不管是避免手震、减轻长时间手持负担、长时间曝光、拍小东西等等都可以使用脚架。但你知道吗?其实选购脚架也是一门学问喔!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图:

上图这种脚架很常见,几乎你到相机街买相机都会被推荐或是直接送你这种便宜脚架。而对于大部分不那么深入了解摄影的人来说,这种脚架就是他们印象中的「相机脚架」。但如果你尝试着在网路上搜寻一下「三脚架」这个词,你会发现 …

「口胡!一支价格超过一般脚架的一百倍啊!」,通常这种脚架就是被那些不了解的人称为「疯子才会买」的高级脚架。但为什么脚架会有那么大的价差呢?从外观上看起来,这不就是一个三只脚的东西,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今天的重点就是要带大家进入「脚架」的世界,让大家了解到底各种脚架之间有什么不同、应该针对何种摄影需求购买何种脚架等等。

 

高档脚架的「脚」跟「架」是不同的!脚架与云台任你选!

一般我们看到的脚架都是像最上面那那种云台(固定相机的位置)与脚架(下面那三只脚)合在一起的产品。但实际上高价位的脚架通常都是将云台与脚架分开贩卖的。这是因为不同的摄影用途会需要用到不同的脚架与不同云台的组合,因此如果通通合在一起卖的话反而会造成摄影师添购设备的困扰。

上图这位先生举着的是价位较高的「碳纤维」脚架,极轻的重量就是这种碳纤维脚架的特色,试想一下,如果这三只脚都是金属管,那么他还能这么轻松的把它举起来吗?另外脚架因为是「伸缩式」的脚,因此每一个部位的固定扣品质也很重要,当你使用的是长焦段的大炮相机时,脚架是否能稳固的撑着你的相机就全靠这些固定扣来决定。 现在大家知道为何脚架的价格落差这么大了吧?完全就是因为脚架的材质、结构设计、固定扣品质等等在决定价格啊!

但跟脚架这种巨大的玩意相比,云台的价格相信会让人更吃惊了。上图的云台随便一个都要三千块以上,若选择德国品牌如 Novoflex、Manforotto 等更是随便一个都能突破万元关卡。看到这里 … 相信又有人要大叫「疯子」了吧?或许大家会想,脚架负责支撑整台相机,很贵还能理解,但为什么云台也要这么贵呢?

上图是云台的使用情境图,大家可以看到其实云台负责了整个镜头与相机的支撑固定。而云台通常都是可以旋转、调整仰角的,如果你的云台不够强壮,那么当一整组十几公斤的摄影器材被调成仰角时,就很容易发生云台固定锁崩坏导致整组相机垂头落地。

因此如果要说工艺技术,那么云台的技术要求会比脚架来得更高,毕竟你要做出一组能让镜头上下左右平顺旋转、且轻轻推一下「固定锁」就能固定十公斤相机与镜头的云台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贵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

或许上上图那组云台过于粗壮,无法让你想像「固定相机」有什么了不起。那么请看看上图的德国制造Novoflex 迷你球型云台,这组云台定价1500 元,甚至比一些入门整组大脚架还要贵,但却能支持三公斤的D800E 与变焦镜小炮管组合,且只要轻轻转动扣环就能锁定相机角度,这些都是那些一两千块脚架也不见得做得到的事。

由此大家就能了解为何好的云台会那么「高贵」了吧?这些都是为了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更快速所精心设计的精密产品啊! 而且说真的,整组超过十万块的相机却用一个转起来「哩哩落落」、固定锁扭到手抽筋也不容易固定的一两千块脚架固定,你安心吗?

录影用云台,平顺旋转且容易固定是采购重点

一般来说,如果你看到云台有一支像上图这样伸出来的「杆子」,那么这组云台通常就是专门设计给录影使用的云台。这支杆子能让摄影师更方便地转动录影机角度,有些高档的品牌甚至会把录影机的线控把手作在这支杆子上,让摄影师一只手就能搞定整台摄影机的所有设定。另外,好的录影云台通常在上下左右移动上都会以「平顺」为设计重点,因为当你要追踪从左到右、或是从下到上的拍摄主题时,要是转动不平顺的话,就会发生画面「顿顿」的问题。

如果觉得杆子太长携带不便,其实厂商也有推出如上图一般的短把手云台。简单的说,就是只要你看到把手,这组云台通常就是给录影使用的。虽说录影使用的脚架拿来给相机使用也没什么不妥,但如果你希望能拥有一些特殊角度拍摄、或是精准的旋转角度调整,那么使用相机专用云台会比较好些(后面我会跟大家介绍)。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采购重点,就是必须注意该云台是否「容易固定角度」。录影也不会「固定不动」,通常都会左右、上下转动来追移动角色的画面,但如果突然停下拍摄定点的动态影像,我们就会希望把摄影机角度固定住,否则一直手握把手来固定相机也是很累的!

当录影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组脚架上的器材数量会远超过单眼相机,当然重量也会达到很惊人的程度,因此你的云台是否能快速的固定角度、放松角度将是非常重要的采购要点,你不会希望买到一组固定步骤多、放松步骤也多的麻烦脚架,否则每次角色一动就要手忙脚乱的调整脚架岂不是很麻烦吗?不过能支撑很大重量且容易移动的云台通常不便宜,只能说录影真的不是普通人玩的东西啊!

 

相机用云台:请依照你拍摄的主题来选购

相机脚架因为比较没有动态需求(除了拍运动跟动物之外),因此在选购上的弹性就比较大一些。一般来说除非你有很特殊的需求,否则买一组能确切固定住你的相机的脚架与云台就可以了,不见得一定要为了转动平顺等理由去追求高贵的名牌货。 至于该买哪种脚架呢?这就要看你的需求了,脚架厂商都会推出适用于各种不同场合的脚架,例如上图这种著迷你、适合放在背包里随身携带的迷你脚架。

如果你拍摄的主题是「会移动的」,例如在展场拍产品、拍Show Girl、或是在活动会场中抓拍影像,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像上图这种只有「一只脚」的单脚架。这种脚架能让你随时拿着相机走动而不用担心脚架会戳到人,且重量较轻也能减轻手部的负担。

使用起来的效果就像上图这样,虽然使用上仍必须一只手扶着固定才不会倒下来,但毕竟有支撑在地上的脚,因此能大幅减少拍照手震的问题(长焦镜头手震会很明显)。另外如果你必须长时间举着很重的相机拍照,例如上图的长焦镜头,那么你也可以使用单脚架来你「撑住」相机,让你的手不会太累。

如果你需要拍摄各种小东西,像是网拍小物之类的,你就会需要这种特殊角度的脚架。这是因为一般脚架都只是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的顶端,因此当你要靠近桌上的小东西时就很容易因为撑开的三脚架挡住而无法贴近你要拍的小东西。这时候就可以使用像上图这种脚架,就能把你的相机伸~长到桌上贴近你要拍的物体啦!不过购买这种脚架你必须注意脚架本身的承重度,若是你用的相机太高档而重量太重的话,买太便宜的脚架可是撑不住的喔!

上图的云台是很特殊的「全景云台」,这种云台不管你把相机正着装、反着装都能让镜头维持在脚架旋转的中心点上,再配合脚架上的刻度标示,就能让你很精准的调整相机的旋转角度,用来拍摄全景图片的时候就会需要这种脚架。不过除非你的工作就是拍全景照片,否则用一般的云台拍一拍在丢进 Photoshop 自己合成就好了,没必要花大钱购买这种脚架。

如果看过「来自星星的你」,应该就会记得都教授家里那些巨大的观星望远镜吧?这种望远镜随便一支的重量都远超过一般的相机镜头,因此需要特别粗壮的脚架才能支撑。但大家有注意到那连接电脑的云台吗?这种云台可不只是固定望远镜这么简单喔!这种脚架还能透过定位自己转动,让望远镜能对准你要观测的星体,对于拍摄星象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是能够事半功倍的好物。不过价格当然也就不是一般玩家能负担得了啦~

如果你比较在意自拍之类的问题,那么像上图这种夹子形的脚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利用夹子的设计能让你轻易的把相机夹在各种栏杆、扶手上面,这样一来要玩自拍就很容易啦!而且这些脚架通常都不重,放在包包里也不会造成太大负担。

不过夹子形的脚架容易有承重度不足的问题,因此除非你很确定你的相机是脚架能撑住的,否则建议还是用上图这种迷你三脚架会比较安全些。至少当相机倒下来的时候也只是侧倾碰地,而不是从栏杆上摔到地上,在安全性上会比较让人安心一些。

至于手机就简单多了,毕竟手机本身是很轻的东西,因此像上图这种小脚架就能撑着你的相机。这种脚架价差很大,有全金属制的高价品,也有塑胶制造的产品,这部分就看你对脚架「质感」的要求程度来决定要买哪一种啰!基本上只要手机夹得紧就没有问题了。

 

脚架与云台组合千百种,特殊需求只能等厂商推出了

摄影需求是无限可能的,因此云台与脚架厂商也不可能推出能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产品。因此除非厂商推出合适的产品,否则很多需求都只能以土法炼钢的方式自行弄出合适的脚架设备。这里跟大家分享三个有趣的产品,是一般人平常较难看到的脚架设备。

上图是由两支脚架组成的平移滑轨。大家看电影或电视剧时,是否曾看过那种「镜头慢慢由左到右」的平移画面呢?为了避免摄影机平移时震动而破坏影片质感,就会使用如上图这种能让相机在轨道上平顺滑动的「滑轨」,这种滑轨可以利用轨道形状来变化相机的移动角度,让摄影师能拍出不同风格的影片。

看演唱会影片的时候,是否对那种从上往下移动的「飞行镜头」感到好奇呢?那种画面可不是用飞机拍出来的,而是用上图这种高角度脚架所拍摄。

不过若要说现在最夯的录影「脚架」,我想应该就是上图这种自动平衡的手持摄影机架了。上图的摄影机架其实是没有脚的固定架,当使用者启动固定架并拿在手上的时候,下面固定摄影机的地方侦测使用者的动作并自动旋转、摆动以抵销使用者手持走路时所造成的振动。这样一来就算摄影师没有使用滑轨,也能拍摄出非常平顺的移动画面。

这东西用起来就像这个样子,今年的世界杯足球有大量的画面都是依靠这种固定架所拍摄的。过去要平顺地跟着足球员拍摄,都必须预先在足球场边架设滑行轨道才能避免摄影机震动。但现在有了这种自动侦测、自动抵销震动的神奇固定架,摄影师就可以手持摄影机跟着球员奔跑,且仍然能拍出非常平顺的影片来。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买相机前该知道的事:教您认识什么是片幅、焦距、光圈?


 

“说到买相机,脑中浮现的就是一堆相机规格要怎么选?本篇文章将针对重要的三个相机规格「片幅、焦距、光圈」做一个浅显易懂的说明,让您了解店员说的规格其实一点都不难。”

 
买相机就跟买音响一样,如果你不清楚你要买什么、需要什么规格,如果不幸遇到无良的相机店家,往往都只有被当成肥羊挨宰的份。或许有许多人会希望能在网路上先做点功课再买,尽管网路上有无数的相机规格教学,但是真正能看得懂那些什么「光圈」、「焦距」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今天我就尝试着用更简单、更直白的方式跟大家介绍购买相机最常被店家提到的三个规格:片幅、焦距、光圈。虽然购买相机还有很多要点,但根据我个人经验,最常被提到、也最容易让人感到疑惑的通常就是这三个相机规格。因此今天将为大家用更容易了解的方式介绍这三个规格所代表的涵意,以及如何根据你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规格。以下将依照「片幅」、「焦距」、「光圈」三项规格做介绍,希望可以为所有想要买相机的人带来一些帮助啰!

 

一、决定画质与景深散景的关键:片幅尺寸


上图:把微单眼的镜头拆下,里面那块绿绿的东西就是感光元件

不管你使用手机、小相机、微单眼、单眼相机拍照,只要你用的是「数位」相机,那么你的相机就一定会有「感光元件」这个核心组件。感光元件可说是数位相机的「底片」,负责纪录所有影像资讯,可说是相机机身最重要的核心,是除了镜头以外决定画质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请问店员说「片幅尺寸很重要」,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片幅尺寸」。数位相机的感光元件由于成本、相机体积等考量,因此各家厂商生产了各种不同尺寸的感光元件,而所谓的「片幅」即是指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小。下图是各种感光元件的尺寸比较图,最大的橘色框框是专业单眼、Sony A7 系列微单眼所采用的全片幅 FF 感光元件,与传统底片的尺寸相当。再下来的 APS-C 则是一般非专业单眼、Sony 或富士微单眼所采用的感光元件,面积比全片幅来得更小。至于 M4/3 则是 Olympus 与 Panasonic 微单眼所采用的尺寸,而再往下的就是智慧型手机、消费型小相机所采用的感光元件尺寸啰!

就目前技术来说,片幅大小最直接影响、且对于使用者来说最有感觉的重点有三项:画质细节、景深散景、对焦速度与精准度。为了避免大家难以看懂这三项,因此下面就来个条列说明吧!

  1. 画质细节:

片幅越大,能吸收纪录的光线就越多,因此在影像的光影色彩、甚至如最开头那张猫咪图店的猫毛等都能拥有比小尺寸片幅更多的细节,如果你常常会把图大来看、计画要从事摄影相关工作、或是你天生对于影像细节有着过于常人的感受力且口袋麦克麦克,那么全片幅的机种绝对是你的最佳选择。如果你照的照片大多只是放在网路上分享,且希望能更轻松简单的拍照,那么小一点的 APS-C、M4/3 系统就是你的好伙伴啰~

  1. 景深散景:

片幅越大,在相同光圈下能拥有更浅的景深。换句话说,就是你主体以外的散景「会更糊」。如果你特爱拍摄各种散景照片来增加质感,那么你至少要购买 1 吋感光元件(例如 Sony RX100) 或 M4/3 以上的相机才能拥有​​如最开头那张猫咪图的美丽散景喔!贵翻天、片幅小的自 X 神器是绝对无法让你拍出那种漂亮散景的喔! !

  1. 对焦速度与精准度:

对焦速度很重要吗?如果你常拿相机来拍些小狗小猫小孩,那么能否顺利对焦在动来动去的小家伙身上就是对相机的一大考验。如果你购买相机的预算不高,无法直攻高阶单眼,那么在两三万的预算内M4/3 系统的对焦速度与精准度都会胜过相同预算的APS-C 单眼相机,甚至某些高阶全片幅单眼相机也未必能胜过M4/3 系统喔!如果你希望在画质、对焦操控、价格之间取得平衡,那么 M4/3 系统绝对是你的最好选择!

除了上述的三个重点之外,小片幅机身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体积小。 M4/3 系统相机的体积与重量都远比APS-C、全片幅相机来得更小更轻,因此如果你希望能在那美美小小的包包里塞进一台画质好的相机,那么M4/3 或1 吋感光元件的小相机绝对是最好选择!至于再往下更小的尺寸呢?我想除非你没有智慧型手机,否则还是把那些钱拿来买台片幅大一点的相机吧!别再浪费钱啦!
 

二、拍近、拍远就靠它:镜头焦距

在开始之前请先记住以下资讯:因为所有镜头焦距标示是以全片幅为基准,因此小片幅的机身必须乘上不同数字才会成为所谓的「等效焦距」,例如APS-C 上镜头焦距必须乘上1.5,因此20mm 的镜头在APS-C 机身上会变成30mm,瞬间从「超」广角变成广角镜头。而更小的 M4/3 必须乘上 2,因此 85mm 人像镜瞬间就会变成 170mm 望远镜头!这也是为什么 M4/3 的鱼眼广角镜头焦距只有 8mm,这不是 M4/3 镜头超厉害,而是不这么短的话,再乘以二之后没有广角效果啦!

以下我所提到的焦距都是以全片幅为基准,因此如果妳计划购入M4/3 相机请将我说的焦距除以二、APS-C相机除以1.5,这样才会得到你所需要的正确焦距数值喔!这样去买相机时才不会买错啰!

「你看,这台相机有 12 倍镜头 ……」在搞定片幅这个麻烦的问题之后,第二个麻烦问题又来了:请问你的相机要多少焦距的镜头?

其实相机有几倍、相机能不能望远、有没有广角,这些都是由相机镜头的「焦距(单位为mm)」来决定的,因此你可以把「几倍」、「望远」、「广角」这三个名词跟「焦距」联想在一起,这样你就可以很快了解「焦距」是用来干嘛的了。

所谓广角镜,通常泛指 50mm 以下的镜头,而 20mm 以下则是所谓的「超广角镜」。广角镜的特色就是就算你把镜头靠得很近,拍起来「东西还是离你很远」,可以拥有更广的视角。以上图为例,相机离猫咪这么近,如果是手机的话差不多就只会拍到一颗猫头。但实际上拿 20mm 广角镜拍起来的效果呢?

这猫咪也离太远了吧! !由上图可知,如果你拥有一颗广角镜,那么你就可以靠很近的拍些可爱的小东西,例如像下图这样想要拍坐在腿上的猫咪、或是近在眼前的美食啰!

上图:为了避免拍起来只有猫头,想要拍趴在腿上的猫全身,广角镜会是个好选择

其实广角镜的一般用途是像上图这样用来拍摄风景,但实际上能近距离拍摄更多景象的特色也让它能用来在窄小空间里拍摄更多的画面,可说是用途极广的镜头选择。

再来就是所谓的「望远」镜头了!一般我们购买相机时,店员都会说「这是 X 倍」相机。但这个 X 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倍数指的只是该相机广角端与望远端的相差倍数,举例来说,如果一颗镜头的广角端为24mm、望远端为120mm,那么就是相差五倍,也就是一台「五倍(5X )光学变焦」的数位相机了。

而焦距达到 80mm 以上就可算是望远镜了!这种长焦距的镜头能让你站得远远地拍摄。不过如果你想要拍摄屋顶上的小猫、或是树上的小鸟等距离更远的物体,那么你就会需要 150mm 以上的镜头了。因此大家现在就知道,相机的「倍数」虽然可以让你了解这台相机是否具备望远功能(通常5X 以上就有望远了),但如果你希望更准确的买到你要的相机或镜头,搞清楚「焦距」的含义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背诵口诀:焦距数字越小拍得越广,焦距数字越大拍得越远。

 

三、决定是否能夜拍、拍照是否会有迷人散景的关键:光圈

光圈其实就像是人的瞳孔,可以用来决定进入镜头的进光量。一般镜头上所标示的f1.4、f1.8、f2.8、f4 等数字(例如上图的1.4,Nikon 镜头没有写「f」)代表该镜头的「最大光圈」,而镜头的最小光圈通常是不会标示的,因此只要注意这个最大光圈数字即可。

注一:光圈越大,标示的数字就越小。因此 1.4 光圈比 4 光圈还要更大

注二:光圈的英文代号为小写「f」 ,镜头、相机上标示 f xx,xx 就是相机的光圈数值

那么最大光圈的意义是什么呢?对于摄影入门来说,只要记住两件事:第一决定最大进光量,第二决定散景「散」的程度。所谓的最大进光量说明在相同的快门开启时间下,能进入的光线量有多少,而光圈越大(数字越小)能让相机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进光量,因此能用更快的快门速度拍较暗的影像,能避免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拍照时产生手震、影像太暗等问题。举例来说,f2.8 可以用比 f6.3 更快的快门,能在较暗的地方抓住快速移动的物体、或是避免拍照手震的问题。

另一个影响就是散景「散」的程度,由于光学物理特性,当光圈越大(光圈数字越小)时,照片就会拥有更散的散景效果。例如上上图(绿色背景)的猫咪照片使用 f2.8 光圈拍摄,因此除了猫之外通通都是模糊的散景。而上图则是用光圈 f8 拍摄的猫咪,可以看到除了猫咪本身以外,背景仍相当清楚。简单说,就是光圈越大,背景就越糊;光圈越小,倍景就越清晰。不过要注意的是,大光圈散景这件事只在大片幅(一吋、M4/3 以上)的相机上有效,小片幅的手机、小数位相机(例如自拍神器)上是没有的噢!

背诵口诀:小数字为大光圈,会有散景;大数字为小光圈,会有清楚的背景、拍灯跟太阳会有星芒。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搞懂相机的三个重要规格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了吧?这样一来你就能轻松掌握你所需要的相机规格,也不会再被各种奇怪的行销话术给骗啰!只要你弄清楚你自己要拍的主题:例如是否要拍远?是否会在窄小的空间内拍东西?是否喜欢拍照有散景?是否常拍动来动去的小东西?只要你先厘清你的摄影需求,再对照上面的三个规格,就能列出你所需要的相机规格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女生选相机,不论妳是重外貌或内在的通通看过来~


 

“都说男生与女生的内心大不同,连买相机的背后动机可能都天差地远。本篇文章特别分享了女生们挑选相机所著重的地方,不论妳是重外貌,或是重内在的,通通可以跟着本篇文章来了解颜值高的相机外型与好用的镜头有哪些~”

 
今天要给大家一点选相机的诀窍,帮助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相机。

都说恋爱来了挡都挡不住,但是挑男人,你心中还是会有自己的评分量表对吧?外型、工作、谈吐、家世等等。选相机也照这样的概念下去选就可以了,工作领域相当于镜头的焦段,人的谈吐相当于相机的感光元件,家世就是相机的品牌。好像开始变复杂了…?别担心,以下就是挑选秘诀!

外型

你喜欢小鲜肉吗?大家都喜欢,带出门跟姐妹一起喝下午茶就是特别有面子;如果你是平常穿着都经过精心打扮,那挑选相机就要注意外型设计是不是符合你的穿着习惯。

上图:OLYMPUS PEN-F 是一台微单眼,有多种滤镜模式,相当适合拍摄写真日常,可以给你满满的「气氛照」。不过,PEN-F 的长曝和夜景是弱点,杂讯非常多!所以想去拍雪梨或香港维多利亚港拍百万夜景的人,就不适合用这台拍摄了。

有的相机设计很文青,有的颜色鲜艳,也有金属外壳复古质感的。

上图:Fuji X100,皮革相机套加上饼干镜(很扁的镜头,就叫做饼干镜),大光圈,外型就很复古。 (photo credit: Casey Stinnett)

相机外型别人说了都不算,你喜欢最重要。当然,如果你重视内在美胜过外在美,就可以忽略这一点。

上图:莱卡 M6,经典底片机。莱卡相机是相机界的经典品牌,大部分的「复古外型」都是抄袭莱卡的外型设计,可是莱卡也不便宜! !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用莱卡,表示…要不是他很有钱,就是他爸很有钱!

上图:Nikon F3,也是经典的底片相机,而且这些 1980 年代的 Nikon 底片机,居然精致度跟莱卡不相上下。虽然这么说,可是讲到镜头…莱卡镜头的成像品质,还是 Nikon 望尘莫及的境界就是了。

现在的数位相机又分为单眼、微单眼、类单眼,这解释起来有点复杂,价位落差也很大,跟外型完全是两回事……所以之后我会专门介绍它,保证让大家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相机喔!

镜头

刚刚说到莱卡的镜头比 Nikon 好。事实上,选相机也要考虑该相机厂商的镜头品质。莱卡跟蔡司是最有名的两家镜头厂商,但是我偏好莱卡的镜头,因为颜色自然,色彩细节更丰富。不过莱卡跟蔡司都是相机界的精品,也比较高价。

所以 Nikon 跟 Canon 两家也都是很好的选择,价格也比较亲民。我比较推荐 Nikon,因为他镜头比较耐用!

上图:Nikon 的镜头,这一颗镜头的年纪很大啰! 1981 年生产的镜头,到现在还是很尽职地工作着。

注意喔,不是每家相机的机身都可以装上别人家的镜头,所以要一起考虑!但是也有例外,像是 Sony A7 系列的机身,就是传说中什么都能接的万能微单,拿来接莱卡镜头也很合适! (我自己就是这样用的~)

上图:Sony NEX-7,微单眼是没有反光镜,但是可以换镜头的相机,所以大都可以直接看到感光元件。

上图:Sony A7R 是一台「百搭相机」,我自己用这台两年了,是一台体积不会太大,但是拍摄效果又很好的镜头。拿来转接各家镜头都很棒,转接莱卡镜头更是再适合不过啰~(不过一般来说转接他牌相机之后,镜头就无法自动对焦了。要三思啊~)

如果你不在乎镜头的厂牌,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选镜头的时候,就注意「焦段」吧!

上图:分别是两颗焦段不同的镜头,左边是 Nikon 制造,右边是莱卡制造。就外型来看,质感真的很不一样,对吧?难怪莱卡贵很多啊!

镜头有不同的「焦段」,数字越大,代表可以拍到越遥远的东西,他的效果就像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一样,能把很远的东西拉到眼前。而不同「焦段」的镜头,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拍摄场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镜头焦段,离拍照成功就不远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分秒必争,刻不容缓!如何拍好活动摄影?五大心得与您分享!


 

“相信很多玩摄影的朋友,都曾受人邀约在亲友团或校园、公司之中,担任各种聚会的活动摄影经验。在喧哗热闹、众人穿梭、灯光昏暗的场所中,如何能够在不影响活动进行下,拍出具有重心却又不失美感的珍贵相片?本篇文章将分享活动摄影的五大心得,期望能对各位摄影爱好者有所帮助。”

 
在看这篇之前可以先看一下之前的文章:拍好婚摄的五大心得分享!】

比起有人找你拍婚礼,我想被公司、上司、教授、朋友等凹你拍活动的可能性应该更高一些。不过活动摄影的难度其实一点都不输给婚礼喔!很多活动都会邀请很多长官、大人物莅临,许多画面都不能照你所想的那样「再来一次」,因此若要论「抢拍」这件事,我想活动摄影跟婚摄的想法是差不多的。上面那个连结里面已经有一些关于这类摄影的观念,这里再加上一些补足他们!希望可以对大家往后拍摄活动的时候能有帮助啰~

这里我就不谈那些什么快门、光圈之类的基本东西了,一来这样讲下去没完没了、再来我拍活动是全手动镜+M 模式,我想还是不要推广这种麻烦到不行的做法来挑战新手的极限吧~大家还是先把一些拍照的观念厘清,再来谈摄影的技巧吧! (或是你也可以参加小华老师的讲座,他会讲得很仔细)

一、熟悉流程、并了解主办方到底要什么样的照片

一般来说,请你去帮忙活动摄影绝对不是因为想要现场打卡,通常都是为了事后的成果报告缴交。因此千万不要有一种「啊我去看到什么就拍什么的心态」,既然接下工作了(不管有没有钱)都请你尽可能地把照片拍好!

前置作业该怎么做呢?首先请你主动向对方要两样东西:这次活动的流程表以及上一次活动的结案报告。 这两样东西非常重要,前者可以让你知道今天活动到底要做些什么而不至于别人活动都开始了,你还在那边不知道在干麻;后者则能让你先对主办方需要的照片有个了解,让你可以知道哪些照片该拍、哪些照片可拍可不拍,而不会为了拍一大堆照片而塞爆你的记忆卡,又为了不必要的照片让自己累到不行。注意!当一个游刃有余的摄影师是绝对必要的,至少 … 可以不会让你痛恨这份工作。


上图:说起来很现实,但把主管拍帅一点绝对比你把主持人拍帅、Show Girl 拍正来得重要

其次就是要场勘+沟通。去年的结案报告有可能跟今年的需求不同(通常不同的差异不会太大),因此在研读了活动流程与去年的报告之后,千万记得要跟今年主办方再次沟通到底有哪些照片是「一定要拍到」的。举例来说,像这场黑客松有两次大合照、一次最大奖颁赠、两次主管讲话,这些都是主办单位指定「没拍到就不给钱不行」的画面,像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充分沟通才能搞清楚。


上图:适度的引导大家「笑」也很重要!这时候摄影师不计形象的搞笑会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场勘也非常重要。像上图这种大合照顶多给你五分钟的整队+拍照时间,再加上里面站了一堆前辈、主管,你要指挥他们塞进镜头里让你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并非每个场地都能让你从容不迫地站在队伍前拍照(上图我在距离舞台约十五公尺的地方拍,因为那是唯一可以我能站的位置),因此事先场勘,把拍照的队伍集合地点、左右站人的极限位置等等都画出来交给主持人,让大家在上台拍照前就能心里有个底(或是请主持人帮忙整队)是在大家失去耐心前拍好团体照的不二法门。

二、动作要快、不要在意自己的动作好不好笑:拍出好照片才是重点

如果要说这场活动最难拍的是什么,我想就是每队限时三十秒的自我介绍时间了。黑客松的场地非常狭小,每一队都是后背贴后背的坐着,因此我必须在三十秒内立刻「挤」到下一组去拍照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大家都是坐着讲话,因此若站着拍就无法拍到每个人的正面。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用力挤、快步走、不要在意自己的动作好不好笑。

其实这种活动大家都会有个默契:不要管摄影师走去哪。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啊我走过去好像很不好意思」,如果你觉得那个位置才能拍好照片,那么就别客气,快速的挤过去吧(但请不要干扰到活动主摄影师,尤其你只是来插花的话)!另外像上图这种坐着的画面,建议大家蹲个马步、或是干脆蹲下来拍,就能拍出更好的个人照了。千万不要觉得「喔这个姿势好丑喔」而放弃抓好角度的机会啊!

三、挤进人群吧!

还记得新闻摄影的杨光升老师说过一句话:拍照就是要挤进人群啊! 不然要干麻? (其实只有说「要挤进人群」啦)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其实这句话跟前一个重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大家不要因为「害怕而错失摄影良机」。不过挤进人群还有一个重点:拍出大家最真实的表情。如果每张活动照片看起来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但如果你可以适度地挤进人群中捕捉大家的眼神交流,或是让参加活动者塞进你的相片中,那么就可以创作出看起来更有「活动气氛」的照片了。


上图:放这张没为什么,单纯是里面有三个黑客松正妹

四、用长焦镜头解决讲者离投影片太远的问题

拍摄讲台常常会发生一个问题:讲者离投影片太远,整张照片看起来很空。

其实解决这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用长焦镜头压缩景深即可。以上图来说,我直接站在台下用 200mm 拍摄舞台,将距离投影布幕将近五公尺的讲者与投影片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决背景看起来太空的问题了。不过必须注意一点,如果舞台上同时有两个投影幕,那么讲者就有可能在两个投影幕之间走来走去(或是选定其中一个的前方站着)。因此你必须快速的调整你自己的位置好将讲者与投影片拍在一起。如果你对于快速移动位置这点有所不解,请参考本文的重点二。

 

五、用闪灯压掉现场五颜六色的光线,且不要太在意 ISO 问题!

闪光灯在复杂光线的地方有个很重要的用途:压光。简单说,就是用闪灯的白光把现场转吧转吧七彩霓虹灯的颜色通通盖掉,让讲者呈现原来的「肤色」。这点非常重要,但实际执行起来却不容易。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必须同时保留投影片的内容以及讲者本身的正常亮度。这时候就会发生一个两难:闪灯打不了那么远(我不太爱直打)、因此光圈必须开大让相机吃到闪灯光线,但这样又会让投影片模糊不清(因为光圈太大)。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用高瓦数棚灯解决闪灯亮度不足的问题,这个方法属于「只要肯花钱就能处理」的类型,但为了能在任何地方都能用.. . 大家可以Google 最适合用在这种场合的棚灯「Profoto B1」,看看那精美的价格表。由于价格实在太惊人,因此平民百姓如我只能用小闪灯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时候能用的方法就只剩下一个:拉高相机 ISO、拉高快门、缩小光圈。

过去我习惯拍照用低 ISO,这是因为我拍静态物体、人像的机会远比拍活动来得多。因此拍这类活动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在前述的两难之间抉择,直到这次小华老师提醒我才恍然大悟:这种照片大多都放网路,谁在乎你高 ISO 杂讯多不多?要是因为抉择两难而导致照片没拍到,岂不是更糟糕?


上图:这张只用 SpotLight 灯光,没有打闪灯,因此讲者变得「非常黄」。这张无法用色温调整回来(因为调色温会让背景的投影片变蓝)

后来我仔细想想,小华老师说的真的是真理啊!像这种活动照片除了少部分用来印制结案报告之外,大多数都是用在网路上,谁管你 ISO 杂讯多不多呢?况且即使用来印刷,一般也都只会出现在报纸那类印刷品质低落的出版品上,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在意相片杂讯的问题啊!拉高ISO(我这场都用1600)不仅可以藉由高感光让相机吃到更多闪灯的光线、提高闪灯光线的效率,同时也能让闪灯不需要因为空间太大而每次都得全出力击发,无形中也可以加快闪灯回电的速度并减少换电池的次数。


上图:这张没有打闪灯,现场光线只能用悲剧来形容

活动摄影这种类型的拍摄主题必须先以「拍到需要的画面」为优先,其次才是关注那些成像品质之类的问题。毕竟如果你整场活动都没拍出什么值得一用的照片,那么就算你交出一堆曝光正常但却没有任何「故事」或是任何「主题」的照片,也是枉然的啊!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相片后制教学:调整渐层滤镜角度,教您如何调出好的商业相片?

 

“各位爱好摄影的朋友,有没有发觉许多随处可见的商业照片,总是与自己拍出的相片有着些许差别?一点点光影呈现出的渐层效果,似乎就有着能让商品发光发热的神奇魔力,总是令人不自觉地多看两眼!本篇文章将介绍神奇的后制手法,让你也能轻易调出好的商业相片效果。”

 

上图:Sony A7R + Leica Summicron-M 35mm f2(六枚玉)搭配 Shoten 近摄转接环

这组照片我是用 A7R + Leica M 镜拍的,因此相片细节、颜色过度(皮革的颜色渐层)都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是我最爱的商品拍摄组合。在适当的打光、摆设之后,拍出如上图这样的曝光正常照片,不过如果我就这样把它放到我的业配文里,那我就不是陈寗了。

我会做这种不敬业的事吗?不会啊!所以我需要让这张照片看起来更酷炫一点才行,所以我先把颜色什么的拉一拉:

拉完之后会变成上面这个样子,这里比较特别的是我把饱和度与鲜艳度往两边极端值拉,一边拉到正五十(鲜艳度)、一边拉到负三十九(饱和度),这种两个色调相反调整的方式可以让照片变得非常… 戏剧化且色彩强烈,再加上清晰度拉高到正五十之后,就可以把照片的「质感」给做出来,让照片变得更加吸睛一些。

不过这里得注意一点:商品的「原色」。如果你仔细比较上图与上上图,你会发先虽然我对鲜艳与饱和度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最后我还是让皮套维持在与原来差不多色彩。这是因为今天我要做的不是「艺术创作」,而是商品摄影,因此我不能把产品颜色变得跟原来的不同,那样就变成欺骗读者了。

接下来我把锐利化也拉高,这是因为即便相片在网站上会被缩图到只剩下1024 宽,但细节被拉高(色彩边缘对比拉高)还是会让照片整体感觉变得跟原本不一样,会有种「喔细节很多」的感觉。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就算你缩图缩到只有 320 宽,有没有拉高锐利还是看得出来的。

处理好之后就要先来裁切照片啦!先前有说过,在开始处理相片暗角之前,最好先把照片依照你要的比例构图给裁切好,这样在制造暗角的时候才会比较符合照片构图所需,而不会事后还要再大调整一次。

这里的构图原则是「尽量把产品塞满照片」,先前我有说过,我会在拍摄文章首图的时候特别把商品的上下两端预留裁切的空间,这样在后制的时候才能保留最大的裁切可能,同时也可以避开镜头边缘画质劣化的问题,这是商业摄影必须特别注意的重点之一。

裁切好之后差不多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什么对角线构图了(虽然上图从产品到桌面纹路都充满对角线),反正调整起来你觉得好看就好,背诵太多术语并不会变成大师的。

接下来就是这次的重点 —— 渐层滤镜的角度啦!

首先我们先开一个首先我们先开一个渐层滤镜,把反向遮色片、曝光度、清晰度这些数值调整好,让他看起来如上图这样。

注意到了吗?在一开始设定渐层滤镜形状时,​​我直接就设定成一个斜向的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平的椭圆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比较上图与下图:

看出来了吗?

虽然上图也很不错、也突显了中间的产品,但由于相片暗角过于平均,使得这张照片变成一张「Lomo 风格相片」,并没有传达出「我就是要你看这个皮套」的感觉。当然,如果你的产品一开始就是放成平的,那么渐层滤镜设定成平的也就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通常都不会把商品放成平的,因此实际上会用到上图这样的渐层滤镜角度其实根本少之又少,只有在制造Lomo 风照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种设定方式。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两者差异,那么改的想法,把「相片暗角」改成「聚光灯效果」会比较容易些。以上图来说,这张照片看起来就像是用一个椭圆形聚光灯打在皮套上,让皮套变成相片舞台的主角。事实上这种照片也可以用闪灯/ 棚灯用的聚光罩来处理,或是直接用持续聚光灯拍摄也行,不过那样你就需要上述的设备,操作上就会比较麻烦一些,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写个教学。

现在再回到渐层滤镜角度吧!请见下图:

上图套用的滤镜角度跟前面那张图是一样的,因此看起来就非常非常奇怪,好像照片一开始就没拍好一样。这是因为上图的构图方向是与前面那张图片相反的,因此如果以渐层滤镜应用来说,就必须跟前面那张图片一样顺着产品方向来设定,就像下图这样:

把渐层滤镜反过来变成从右上往左下的椭圆形,看起来就正常多了!

上图也是一样的处理方式,把渐层滤镜调整到跟你的商品方向相同的位置,就可以让照片的「聚光灯」看起来更自然一些。不过上图我后来又重新调整了相片构图,重新裁切如下图:

由于我裁切的幅度很大,使得原来的渐层滤镜效果就不见了!因此在裁切完之后就必须再重新调整渐层滤镜的位置与亮度。

就像上图这样,就可以让你的照片变得更有特色啦!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