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经典简讯音效的由来~


 

“不论你是哪家手机的用户,即使每一代手机造型不同,但使用的内建音效总是有几个始终不变,用习惯后甚至一听到音效就知道是哪个厂牌的手机了,本篇文章将分享iPhone简单又经典的简讯音效由来,一起来好奇这个小环节背后的制作过程~

 
「登登登」!三个清脆的音符响起,身为iPhone用户的你,立刻知道得收手机简讯了。 Apple出产的手机里,都配有这组明快的三连音,让人想忘也忘不了。

在这三响背后,却有段有趣的故事。一切,都是从SoundJam这套软体开始的。

發想之初

1998年,这套MP3播放软体正式问世,除了成为日后iTunes的参考模板,更是预设提示音效之发祥地。此提示音效的创始者,为影音玩家杰克林(Kelly Jacklin)。当年,他的同事罗宾(Jeff Robbin)针对SoundJam,希望替音乐光碟烧录为数位档案完成提示设计音效,因此于1999年年中找上杰克林,希望对方能伸出援手。

杰克林的发想由此而来:「玩音乐是我的嗜好,我还有一套录音设备。」为了助朋友一臂之力,「我决定在设备上敲敲按按,看能玩出什么叮叮声响」。

构想成型

当时,杰克林选用Mac的PowerPC处理器,再配上Yamaha XG外挂套件,产生MIDI音效;此外,他还用了一套古怪的音序器软体(sequencer)MIDIGraphy,以催生提示音效。

备妥工具后,杰克林著手构思乐句型态,但在他看来,提示乐句应能短则短,最好只包含三到四个音符。除了以「极简」为原则,乐句还要能突破嘈杂声响重围,具有清晰易辨之特色。因此,他最后割舍了花俏创意路线,只认真替几颗音符玩排列组合。

接下来的问题,当然是用哪些音符、哪些乐器了。杰克林说,乐器方面,他当时偏好马林巴木琴(marimba)及卡林巴拇指琴(kalimba),不过,既然手头上有Yahama PCI音效卡,不妨也试试其他乐器。最终,共计有上述两种乐器,以及竖琴、日本筝(koto)、小提琴拨奏声等五种声响进入候选名单。

铸出新音

当这些乐器一字排开,便是一支数位乐团了。杰克林有了乐团当靠山,再度摇身一变,转当起作曲家来。虽说音符不多不少,就三个,但要呈现何种调子,着实令他伤脑筋。妙的是,杰克林不打算亲自按琴,而是要发挥个人软体所长,「写个乐句产生程式」。

他心目中的理想乐句,要能带出「愉悦感」,因此大调乐句即为首选。杰克林先排除日本筝,再用自制软体编排音符、乐器组合,产出了29个AIFF音档,每个档案的名字,都是「数字化音阶」配上乐器名组合,如418-卡林巴。

这些音档播过一轮后,杰克林依据当初的「极简、清晰」设计准则,决定采用158-马林巴,在他耳里,这组乐句听起来像「boo-dah-ling」。当一切就绪,杰克林立刻将158-马林巴寄给罗宾,虽然整个设计花了好几个小时,但对他而言,「能帮上朋友的忙,什么都值得了」。

之后的故事,就是较为人知的科技业发展史。首先,罗宾团队套用了158-马林巴,Apple接着买下了SoundJam,并于2001年推出iTunes时,保留了这组音效;几年后,公司将其作为「程式安装完成」预设音效,最后在2007时,让第一代iPhone的简讯提示音享有这份「殊荣」。

「boo-dah-ling」也好,「登登登」也罢,就这么在iPhone手机里代代流传了。新一代iPhone会如何?请「等等等」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Mac新手请进:了解Mac视窗操作,让你使用Mac更上手~


 

“Mac新手请进:了解Mac视窗操作,让你使用Mac更上手~很多刚从Windows系统跳到Mac的新手,在视窗操作与定义完全不同的情况下,一开始都不太能适应Mac的操作方式,所以本篇文章将介绍Mac视窗最基本的红绿灯功能,以及从操作习惯差异大的「视窗最大化、视窗关闭」这两点,来了解Mac的视窗管理是如何操作的~”

 
每一次我在大学讲「数位出版实作」之前,一定要先带学生熟悉一下 Mac 介面。而其中第一个要教的就是「Mac 的视窗管理逻辑」。

「视窗管理逻辑」好像很厉害,但其实说穿了就是「Mac 关视窗不等于关程式」这件事。一般从Windows 跳过来的使用者都会很习惯三件事:第一、关掉视窗就等于把程式关掉;第二、不要用视窗的时候缩小就好;第三、视窗可以「全萤幕最大化」。这三件事情在 Mac 尚有截然不同的定义,导致许多使用者在甫跳进 Mac 时都会出现一些「Mac 好难用啊」或是「Mac 视窗管理超烂」之类的评语。

老实说,从我的角度来看,Windows 的视窗管理才难用好吗?

总而言之呢!不管你觉得 Mac 的视窗管理怎么样,反正你都跳进来了,就好好认真地了解一下到底 Mac 地视窗管理逻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这些管理逻辑可是从古早古早黑白 Macintosh 时代留下来的传统喔!

在所有的Mac 视窗上都可以看到如上图左上角的红绿灯,这三个按钮如今分别代表:绿色=> 视窗「全萤幕」、黄色=&gt ; 视窗缩小到Dock、红色=> 关闭「视窗」。这三个按钮各自都有相对应的快捷键,我把它放在「注 2」里面,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三个按钮建构了 Mac 系统的使用者体验,所有的视窗管理逻辑都是从这三个按钮出发的!因此只要搞懂这三个按钮在干些什么,基本上你在操作 Mac 视窗上就没有问题啦!

注 1:我特别强调「如今代表」,因为以前绿色按钮代表的是视窗最大化,而不是视窗「全萤幕」,是最近系统更新的时候才改掉的

注 2:红色关闭视窗(Command+W)、绿色全萤幕(Ctrl+Command+F)、黄色视窗缩小到 Dock(Command+M)

Windows 习惯大冲突(一):视窗最大化

在 Windows 上如果我们希望视窗能够填满整个萤幕,那么就是按视窗右上角的「方格」按钮。但到了 Mac 上,视窗就没有「视窗最大化」这个选项了!这个问题造成多数Windows 使用者转换过来时的困扰,因为在过去Mac 视窗只有「最适化」选项,也就是只针对视窗内容大小做最适调整,例如你的网页如上图那样窄窄的,那么按下绿色按钮之后并不会让视窗填满整个萤幕,反而会把视窗缩小,变成「只刚刚好能显示网页的宽度与高度」。

这个「奇怪」的逻辑在 Mac 使用者眼中习以为常,对于 Windows 使用者却成为非常不友善的设计。在 Mac 介面设计的观念里,视窗大小只需要「刚刚好使用」就可以了,因此 Mac 里面充满各种迷你视窗的程式(例如计算机)。这样的设计让 Mac 能更加活用闲置的萤幕空间,也因此才会有了以选视窗为基本概念的视窗管理机制「Mission Control」。不过这个「萤幕最适化」的设计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被苹果放弃了,改成「全萤幕」,如下图这样:

原先按下绿色按钮之后,视窗就会依照视窗内容调整大小。但现在新的Mac 系统却改成「全萤幕」,也就是说,只要你按下绿色的按钮,你当下使用的程式就会像iPad 那样填满整个萤幕,连最上方的工具列、放一堆程式的Dock 等等都会消失。为什么要这样?其实我也不清楚,不过从 Mac 不断的想让各种程式都能像 iPad、iPhone 那样一开启就全萤幕来看 … 大概这也是把 OS X 跟 iOS 统合的一招吧?不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小萤幕的 MacBook Air 11 吋、New MacBook 来说还算满好用的就是了。

注:要退出全萤幕模式只要再按一次快捷键(Ctrl+Command+F) 或是把游标移到萤幕最上方让工具列出现、再点击绿色按钮就可以了。

视窗缩小到 Dock 上

视窗左上角红绿灯中的「黄灯」的功能就如上图这样,按了就会用一个非常酷炫、像是神灯精灵的动画把视窗缩小到Dock 上,有点像是Windows 把视窗收到工作列上的那种感觉。不过有别于 Windows 缩小之后只剩下程式名称跟小图示的做法,Mac OS X从十多年前开始,缩小之后的画面就是如下图这样:

有没有超酷炫!居然缩小之后还是一个视窗呢!而且不只缩小之后是个视窗缩图,如果里面在播影片的话还会继续播放呢!

这个功能就跟先前我介绍的视窗管理机制「Exposé(Mission Control 的前身)」一样,都是早期被拿来炫耀「Mac 绘图功能很强」的功能之一。不过在你熟悉 Mission Control 的使用之后,你就会发现 Mac 就算一堆视窗叠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Exposé 让Mac 使用者大多不会管视窗怎么叠在一起,反正按一下Mission Control 或是Command+Tab 这个程式切换快捷键就能把被藏在最后面的视窗找出来,导致Mac 使用者根本不会想要把视窗收起来(至少我从没看过有人去用这功能)。

这样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我说「这功能到底要干嘛啊」了吧?因为把视窗缩小不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还必须等待那看来很炫但实际没有意义的动画跑完(按着Shift 还会变成慢动作喔!)… 到底为什么要保留视窗缩小而不是把那个按钮改成「视窗最适化」来维持老Mac 使用者的习惯呢?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只能说要是这么容易就搞懂,他就不是苹果了啦!

Windows 习惯大冲突(二):关视窗不等于关程式

为什么上面显示 Safari,可是视窗显示的却是 Lightroom?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来自 Windows 的新朋友。在 Windows 上,一般来说只要你关掉视窗,就意味着你把整个程式都关掉了。不过在Mac 上就不同了,就跟视窗有没有最大化根本不重要(Mac 设计逻辑)一样,你「有没有视窗存在桌面上」跟你「程式到底是不是还开着」一点关联性也没有。常常你会发现即使你把程式的所有视窗都按红色按钮(或是快捷键Command+W)都关掉了,结果上面还是显示着该程式的名字,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程式根本还没关掉!

关掉程式与关掉视窗在 Mac 上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连快捷键都有不同。关掉视窗的快捷键是「Command+W」(W = windows 视窗),而关掉整个程式的快捷键则是「Command+Q」(Q = Quit 离开)。这两个差别就在于你到底有没有把整个程式关掉,当你想要藉由关掉程式来释放记忆体、或是某个程式需要整个重开才能让设定生效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Command+Q」把程式整个关掉才行!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知道哪個程式還開著、哪個已經關掉了呢?很簡單,只要像上圖這樣看你的 Dock,只要程式下面有個黑點的就是還開著、沒有黑點就表示已經整個關掉囉!非常簡單吧~

Mac 入門特輯:

Mac新手请进:了解基本的程式安装与移除~

Mac新手请进:如何使用Mission Control功能迅速切换工作视窗?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介绍Lightroom局部调整工具,让你的照片后制更丰富~


 

“相信现在有许多便利的滤镜软体,一键套用就可以让照片变得很有风格,但往往也变得与其他人很雷同,所以一张专业又好看的照片后制通常不会直接套用,而是会针对局部需求去处理,本篇文章将介绍Lightroom里三个很重要的局部调整工具,以及各工具的使用时机,让照片效果更加完美~”

 
调整照片色彩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当拍摄主体够亮时、背景就过曝了(亮到看不到背景)。这个情况在逆光拍照、或是现场光线不均匀时非常容易发生,先前教大家三个关于照片色彩调整的重点,但那些调整都仅能针对「整张照片」进行调整,很容易发生主体够亮、背景过曝的问题。因此这周我要教大家使用Lightroom 内建的三个「局部调整」工具,让大家能像上图这样单独的调整拍摄主体的亮暗、颜色、锐利度等等,是Lightroom 里非常重要的修图工具。

这三个工具都设在 Lightroom 右边调整板块的最上方,位于色阶图的下方(如果你没开色阶图,那就是在最上方)。这三个工具分别是渐层滤镜、放射状滤镜、调整笔刷,能以不同的形状、形式来针对照片的特定区块做局部调整,对于不同的用途我们会用到不同的局部调整工具,下面我将依照调整这张猫咪照片的顺序分别介绍三种局部工具有什么样的用途。

一、渐层滤镜:用来调整从边缘开始的光影与颜色效果

上图是只有单独调整整张照片亮度、颜色、锐利度等数值的照片,你可以看到当中间的猫咪看起来够亮的时候,猫咪下方的外套就显得太过亮眼,让猫咪的色彩有一点被外套给压过去,让猫咪变得不太明显。这时候降低外套的亮度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如果依照先前教过的亮度调整,那么再调完亮度之后就会让猫咪又变得太暗(因为猫咪本来就比外套暗),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渐层滤镜来降低猫咪以下区块的亮度。

渐层滤镜按下按钮之后(就是上面那张介面图中的方形按钮),你必须先选择你要调整的边缘方向(例如上图就是从下方开始调整),再从边缘往内拖动,这时候你就会看到出现如上图的三条线以及一个黑点,这个线条区块内就是所谓的「渐层滤镜」了!在选定你要调整的区块范围之后就可以放开按钮,接下来再从右边的面板去做色彩调整。 当你启用渐层滤镜时,在右边的调整面板中会出现一个新的调整面板(介面类似原来调整整张照片的面板),在面板中你就可以直接调整亮度、对比、锐利度等数值,在调整过程中你可以看到随着亮度数值的改变,猫咪下方外套的亮度也渐渐地降低了。

渐层滤镜的使用必须同时兼顾数值调整以及上面那三条线的分布位置,如果你把三条线拉得更开(如上图),就会让照片亮度改变的范围变大(上图调到接近猫咪下巴);反之则会让调整范围变小,如上上图就只有调整到外套袖子左右的部分。再透过渐层滤镜降低某一个方向的亮度之后,就能让猫咪的色彩变得更加鲜明,后续要加亮猫咪本身也不用再担心会让背景与前景变得太亮、压过猫咪色彩等问题。渐层滤镜有时候也可以用在大太阳下拍照的情境,有时候因为太阳从头上直射而造成人脸上半部过亮、下半部太暗的问题,就可以利用这个渐层滤镜解决他啦!

二、放射状滤镜:用圆圈圈来调整一大块区域的色彩

调整完外套与袖子的亮度之后,我们就要再来加亮猫咪本身的亮度啦!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放射状滤镜」这个圆形的局部调整工具,点击放射状滤镜之后你可以直接在照片上拉出如上图一般的圆形框框(椭圆、正圆皆可),接下来的调整就跟前面的渐层滤镜一样啦!只要你调整右边的调整面板就可以针对亮度、对比、锐利度等数值做调整了。

上图就是仅针对猫咪部分做调整的情况,可以看到猫咪确实变得比较亮一些了。这个圈圈内部的调整从中心到外部是以「渐层」的形式做调整,因此除非你一次把亮度拉太过头,否则基本上是不用太担心会因为这个圈圈调整而让主体变得跟圈圈以外的背景格格不入。放射状滤镜用来调整人脸亮度非常合适,但如果要调整的区块色彩比较复杂一些、或是区块形状不规则时,就可以利用下一个「调整笔刷」来自行设定你要调整的区块。

三、调整笔刷:让你用「画」的方式自行定义要调整的相片区块

調整笔刷的功用其实跟前面的渐层滤镜、放射状滤镜功能相似,都是能让你圈选你想单独调整色彩的区块并进行调整。不过调整笔刷必须由你自己用手「画」出想要选择的区块。 Lightroom 预设的笔刷是不会显示的,因此请依照上图的方式打开笔刷显示,请点选「显示覆叠(或是快捷键O)」来让你画出来的笔划显示出来(你也可以选择笔画的颜色,例如上图是红色)。

开启之后你就可以用滑鼠(或是绘图板)来把你要调整的区块涂满,如上图我想要单独调整猫咪的色彩与亮度,我就用滑鼠把猫咪的身体全部涂满。如果你不小心画超出范围,只要点选面板上的「擦除」就可以反过来把画坏的地方擦干净了。

在确定妳已经把要调整的部分都涂满之后,就可以重新点选「隐藏覆叠(或是快捷键 O)」来隐藏刚刚涂上去的色彩,这样才能即时看到颜色调整的效果。接下来的调整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跟前面的渐层滤镜、放射状滤镜都很相似,根据你想要的色彩效果自行调整就可以了。

由于我们前面已经很明确的把猫咪给框起来,因此接下来的调整都只会动到猫咪区块的色彩,不像放射状滤镜那样会无差别的对圆圈圈内的色彩做调整,是你想要单独调整单一物体颜色时的好帮手。

这样在经过三种局部调整工具的处理之后,就顺利的让猫咪的色彩更加鲜艳突出、也降低了周边区块的亮度来避免抢掉猫咪的色彩。在你充分了解所有相片调整数值对照片的影响之后,如何选用正确的局部调整工具就变得很重要啦!因为他是能让你的照片变得更加精彩的道具,往后我再教大家美肌等功能时还会再用到这些工具,因此今天就先请大家先熟练一下这三种工具的应用啰!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Mac新手请进:如何使用Mission Control功能迅速切换工作视窗?


 

“相信许多的电脑工作者,都遇过需要同时开一堆视窗的时候,而本篇文章要介绍Mac电脑里可以很好管理这些视窗的一项功能「Mission Control」,它可以一键快速将所有视窗独立分散在萤幕上,让使用者很直觉地找到要切换的视窗在哪~”

 
在 Mac OS X 上一直有一个很好用的视窗管理功能,叫做「Mission Control」。这个功能不知道是宣传不力还是什么的,知道的人居然不多!其实 Mission Control 这个功能已经出现好久好久了,早在 2003 年的 Mac OS X 10.3 就已经有这个功能了,不过当时不叫 Mission Control,而是「Exposé」。想怀念一下当年的胖版贾伯斯可以看下面这个影片:


Exposé 在当时是非常炫的视窗管理机制,在2003 年电脑还不像现在这么流畅的年代,能够用非常流畅且迅速的方式把视窗快速散开且能「持续播放影片」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可以看看上面那则OS X 的发表影片,再回想一下你2003 年时电脑都在干麻… 想想也真的是颇神奇的。


上图:从 10.7 开始,苹果将视窗管理 Exposé 以及桌面管理 Space 合并,改叫「Mission Control」

后来这个视窗散开的功能也可以在Linux、Windows 等系统上看到,而在Mac 上也开始加入一些抄自Linux 的「多工作桌面」等功能(当时叫做Space),在你抄我、我抄你的互相竞争下,视窗与桌面管理功能越来越强大的OS X 索性把所有的视窗管理机制统合起来并从OS X 10.7 开始改称「Mission Control」。上图是当时贾伯斯在发表会上介绍 Mission Control 的画面,现在来看真的好怀念啊 …

注:Exposé 在 2003 年藉由 Mac OS X 系统的绘图引擎呈现流畅的操作动画以及影片持续播放等功能,常被用来充当「苹果绘图很强」的见证

Mission Control 操作模式承袭Exposé 以及Space,共有「显示所有视窗」、「显示单一程式所有视窗」、「显示桌面」、「切换不同工作桌面」、「显示DashBoard」等五个功能,这些功能都能透过电脑键盘的F1 ~ F15 (苹果原厂的全尺寸键盘有到F15)启用。

不过每一时期的苹果键盘、笔电的定义键盘都不一样,因此我建议直接从系统偏好设定来看对应的快捷键会比较方便。请直接点击电脑萤幕最左上角的苹果图案,选择「系统偏好设定」进入上面的视窗,再点击第一排左边数过来第四个的「Mission Control」。

在 Mission Control 的面板中可以看到相对应的键盘快捷键,你也可以针对你的习惯改变相对应的按键,即使用的不是苹果原厂键盘也是没问题的!至于前面说到的「多工作桌面管理」的切换介面包含在 Mission Control (显示所有视窗)里,等等会介绍。至于如果你要直接用键盘切换工作桌面,那么直接按 Ctrl + 方向键(左右)就可以了。

一、Mission Control —— 一次显示所有视窗

Mission Control 这功能似乎没有一个正式的中文名称,所以就别管他的中文名字啦!你只要记得它的功能是「显示所有视窗」就可以了。在你按下 Mission Control 的快捷键之后,就会如上图这样把所有视窗全部展开,同时在最上方也会显示你目前所开启的工作桌面,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所有视窗与桌面。

这个源自 Exposé 的功能其实是个非常「智慧」的管理机制,跟 Windows 那抄得四不像的翻页机制实在差太多太多了。首先Mission Control 会自动分类你的程式,再依据城市的视窗大小编排适当的排列位置,再把相同的程式视窗叠起来,当你因为开太多程式而开始找不到视窗的时候,这个功能就非常好用了!

不过这里一定会产生一个疑惑:同一个程式的视窗都叠在一起了这样还叫「智慧」?

这个问题苹果当然有想到!

只要你把你的游标移到你要看的那一堆视窗上,并在上面滚动滑鼠(就是让网页上下卷动的那种滚动),就可以如上图这样把视窗全部展开了。一般人大多不会在同一个程式上开超过十个视窗,所以展开之后基本上就能看到所有的画面了。但如果很不巧的你硬是开了太多视窗 … 那么还有一招,就是在视窗上面按键盘上的空白键,像下图这样:

就会像这样把你选中的视窗给放大啦!再按一下空白键就可以让他缩回去,这样就能让你轻松找到需要的那个视窗了。不过如果你的视窗真的开了太多,还可以用另一个更好用的方法:展开单一程式的所有视窗。

二、应用程式视窗 —— 展开同一程式的所有视窗

虽说一般人都不会在同一程式开太多视窗,不过程式设计毕竟还是要有应付各种极限使用的机制。因此 Mission Control 也保留了 Exposé 时期的「展开程式视窗」功能,也就像上图这样,一次把单一程式的所有视窗展开,就可以解决一堆视窗叠在一起导致找不到的问题了。至于系统怎么决定要展开哪个程式的视窗呢?你现在用的是哪个程式,按下快捷键之后就会直接展开该程式的所有视窗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同时播放好以个影片,用这个功能展开之后所有的影片都还是会持续播放,用来同时看好几部影片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三、多工作视窗切换(Space)

Space 在Mac OS X 10.5 时还只是一个单一的功能,能让使用者不断新增新的桌面,并把不同的程式视窗放到新桌面里,避免在同一个画面里开太多程式导致找不到视窗的问题。从 10.7 功能开始,这个功能就被并入 Mission Control 里了,因此呼叫的快捷键就根本篇文章介绍的「一、Mission Control —— 一次显示所有视窗」一样,画面看起来也差不多。

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在开启Mission Control 介面后,就能看到所有的桌面都被排列在画面的最上方(我开了四个),你可以任意地把应用程式的视窗拖进该桌面中,让你可以把应用程式各自分类到同一个桌面中,避免同一个桌面塞进太多视窗的问题发生。

要新增桌面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视窗拖到画面上方「没有桌面」的位置,就会看到有一个新的桌面偷偷地从画面右边冒出来(上图右边有一个空白的桌面正在跑出来),放开滑鼠之后就能新增视窗啦!要关掉桌面也很简单,只要把游标放在任何一个桌面上久一点,就会出现一个「X」,点击之后就可以关掉了。

如果你希望一个视窗永久固定在某一个桌面上,例如「邮件一定要固定在第三个桌面上」,请直接在Dock(就是用来放应用程式图标的那排)的该应用程式上按滑鼠右键,选择「选项」 => 「指定到」,再选择你想要指定的桌面就可以了。这样以后只要你开启该应用程式,就会自动被倒到你指定的桌面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应用程式叠在一起的问题发生了。

四、善用热点,就不再需要按快捷键了!


上图:热点设定在 Mission Control 面板中左下角的「热点」按键

Mission Control 有四个热点,分别位于萤幕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角落。这些热点的操作非常简单,只要你预先设定好热点对应的功能,再把滑鼠移动到指定角落上就可以呼叫该功能啦!例如我把右上角设定为「桌面」,这样只要把滑鼠移动到萤幕右上角就能让所有视窗自动消失并显示桌面让你找东西,非常方便!

注一、如果 Mission Control 的系统快捷键设定对你来说不尽理想,你可以改用 BetterTouchTool 来设定这些快捷键,教学请看:教你如何使用BetterTouchTool ,自訂熱鍵Mac更好用~

注二、所有 Mission Control 快捷键只要跟着 Shift 按键一起按,就会出现很~有趣的效果噢!大家自己试试看吧~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CMYK色彩学,设计师用1分钟短片告诉你~


 

“一般电脑绘图者都对RGB三原色相当熟悉,但若是接触到平面设计,应该就常会听到CMYK这名词,使用CMYK可在印刷时更符合萤幕上所看到的颜色。本篇文章将分享由Ronda工作室所制作的CMYK可爱短片,让大家从情境里对CMYK混合时会产生什么颜色更有概念~”

 
除非你是设计师,不然问一下“CMYK 分别是哪四个颜色” 应该绝大部分的人不会很标准的说出“Cyan 青色”、“Magenta 洋红色”、“Yellow 黄色”、“Key 黑色”(同时Key 不只代表黑色,也表示关键色的意思,因为印刷中同比例的CMY 三色混色时不会成为正黑色,会因为黄色而被提亮成为灰色,所以需要黑色加入变成浓黑色) ,甚至有人会把这四色和RGB 搞混,由设计工作室Ronda 制作的这支短片就可以很简单的让不懂的人有非常基础的概念,虽然教育意涵较少,不过真的很可爱,也算是调剂了设计师的心灵啊!

网站来源/Source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认识Jobs赏识的三位设计师~


 

“Apple能有今日这样的成就与地位,除了苹果之父Jobs外,其实还有三位功不可没的设计师,分别为哈特穆特·艾斯林格、罗伯特·布伦纳、乔纳森·艾夫,本篇文章将要介绍这些苹果的设计师是如何受到赏识,与Jobs一拍即合,开发出知名的Apple产品~”

 
区别于很多产品风格,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似乎总是以“用户尖叫度”来强化消费者的品牌印象,而乔布斯对完美的偏执,完全渗透到了苹果公司及产品的每个细节。没有刻意地寻求粉丝效应,却引起了宗教式的疯狂;没有多余的市场调研,却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

其实苹果的产品设计史,也是乔布斯寻找设计师的过程,除了成就苹果的哈特穆特·艾斯林格(Frog Design创始人)、罗伯特·布伦纳(Ammunition创始人)、乔纳森·艾夫三位大牌设计师,乔布斯还探访过Richard Sapper(Thinkpad设计师)、汽车设计师Giorgetto Giugiaro等等。

乔布斯对设计驱动的偏执,甚至超过了大多数的设计师,他的完美主义迫使他不断寻找一个能够委以重任的设计师。

也正是因为乔布斯的偏执,让很多设计师愿意加入苹果的设计团队。相比被客户指手画脚,他们更愿意做一个自己想要的产品,与企业保持着设计理念上的高度认同。乔纳森在加入苹果之前,也曾经多次被否定创意,这种与客户在设计思考上的差异,也为乔纳森进入苹果公司埋下了伏笔。正如Frog Design的创始人艾斯格林所说,设计并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事,而苹果公司对设计驱动的高度共识也让IDEO等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们对它趋之若鹜。

与乔布斯合作过的三个设计师

艾斯林格,作为苹果公司早期产品的缔造者,通过“白雪公主”的项目得到了乔布斯的赏识。他设计了Apple II,创造了苹果式的设计语言,让苹果产品在视觉上产生了高度的识别性。而乔布斯对他的赏识,似乎源自他们都对事物的执着,对设计的推崇,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那种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的人。

与路易威登、索尼等品牌有过合作的艾斯林格,对设计有着独特的理解,他更愿意把富有卓越设计的产品与领导者的远见、企业文化、企业战略联系起来,与乔布斯一拍即合。难怪乔布斯被辞退后,艾斯林格坦言他对没有乔布斯的平庸团队很是苦恼。而重返苹果公司的时候,乔布斯还萌生了重新邀请与艾斯林格合作的想法,事实上,当时他并未注意到乔纳森的存在。

布伦纳,对于苹果公司的意义是重大的,也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设计师。他创造了Powerbook、Apple Newton,Mac电脑。同时身为苹果设计团队的创始人,对团队的搭建起着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乔纳森的引进,乔布斯被苹果辞退后,他对设计团队的持续管理,以及与苹果公司之外的设计团队合作多个项目。这些都为苹果日后的辉煌埋下了伏笔。而他个人对令人惊艳的产品设计的不懈努力,与艾斯林格所言的设计战略如出一辙。

也许没有布伦纳,可能就不会有苹果内部的设计团队,也不会有那些经典的苹果产品。但他还来不及感受果粉们宗教式的疯狂,便离开了苹​​果公司。之后,他先是去了五角设计,设计了第一代的Kindle,参与设计了Beats耳机,后又创立了Ammunition,与巴诺书店、宝丽来有着密切的合作。

在他之后的乔纳森,应该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苹果设计师。在进入苹果公司之前,他曾经先后在罗伯茨·韦弗集团、橘子设计工作,最后在布伦纳邀请下来到了苹果公司。

利恩德·卡尼在《乔纳森传》中写到:当时橘子设计里的另外几个伙伴,甚至觉得布伦纳是为了邀请乔纳森进入苹果公司,才与橘子设计合作Juggernaut项目。另外,乔纳森在大学时期就有受到布伦纳的邀请。而早在就读大学之前,罗伯茨·韦弗集团就邀请了乔纳森前来就职,作为代价,他们支付了乔纳森全部的大学学费。事实上,美国的设计氛围促成了很多优秀设计师的相互认识和交流,所以你也不用意外乔纳森和服装设计师Paul Smith是好朋友,更不用意外乔纳森年少时已经名声在外。

在苹果公司,乔布斯给予了乔纳森足够的权力,让他出席一些本与他无关的会议。这促成了苹果公司浓重的设计文化,每个人都多少拥有了一些设计基因,也让乔纳森的设计品味更容易地获得了同事们认可。乔纳森的设计品味,不仅仅表现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而且在他追求产品内部一体成形的态度上也清晰可见,也只有如此严苛的设计追求,才能创造美的产品。没有了乔布斯的“统治”,乔纳森正逐步引领着苹果产品的设计品味。

关于未来的苹果设计

近几年,YSL (Yves Saint Laurent) 前任CEO Paul Deneve、Burberry前任CEO安吉拉·阿伦德等时尚届高管都相继跳槽到苹果。这些频繁的人才流动,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也许远非网媒所言的增加零售运营能力那么简单。然而,这也确实给苹果公司的设计品味增添了更多的时尚性,也让乔纳森更加需要在科技、人文、时尚三个方面做出平衡。

事实上,我们很难去定义怎么样的产品是时尚的,“酷炫”这个词并不能代表一个产品的时尚。正如澳洲护肤品Aesop抛去电视、平面广告,把门店设计作为最重要的广告形式,或许苹果应该像在乔布斯时代那样,用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去引流时尚潮流,而非用一些时尚元素去粉饰产品的时尚性。苹果iPod的转轮、iPhone的重力感应、iPad的轻便,那些让人疯狂的设计,甚至是乔布斯的固定的穿着搭配,都曾引导着人们的时尚取向。

如今苹果传达出的设计品味,不是那附着在奢侈品上的贵族气,或是颇有格调的时尚感,而是一种特立独行,追求创新的设计态度。曾经,乔布斯把浓重的设计文化留在了苹果公司;如今,乔纳森秉承着设计创新的理念驱动着苹果公司。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公布Apple产品的美丑排行榜~你用的产品入榜了吗?


 

“大家都知道Apple是以操作性与设计感出名的公司,而国外网站就票选出10个Apple底下最美及5个最丑产品,在iMac 20 周年这天,来带大家看看Apple 历年来产品的美丑排行吧!虽然第一个发布的iMac–iMac G3没有入榜,但第二个iMac–iMac G4 有在最美排行名单内喔~很好奇你使用的产品有没有在榜上吗?就跟着本篇文章一同来看看这则有趣的消息~”

 
美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对于以注重设计感与美感为主要商品发展主轴的Apple 来说,设计出富有大部份大众都认定“美” 的商品是主要目标,但是仙人拍鼓有时错,跤步踏差啥人无,国外网站列出了Apple 推出至今的10 个最美商品以及最丑的5 个商品,美丑见仁见智,有趣就好。

10 个最美商品

1.Apple llc

在1984 年推出,并且以“可携带式” 当作卖点,主要是因为重量轻,是Snow White design language 中唯一一款白色机种(虽然看起来像浅灰色,但官方却称为白金色) ,上方的白色细条纹设计是为了通风;不能拆卸升级或更改内部主基本的功能,是为了要能拆箱立刻使用,希望能吸引第一次使用苹果系统的用户。

2.Macintosh Classic

苹果公司第一款个人电脑,于1990 年上市,价格相当低廉不到1,000 美金,矮矮胖胖的设计加上厚厚的圆角轮廓,使用偏棕色也偏灰色的塑料外壳,充满历史感却也成为经典,干净且一体成形的设计让这款电脑更加隽永。

3.Power Mac G3

G3 意思即为第三代,四个突出的圆形角有点像药盒子,半透明的设计减少了一般电脑给人的硬挺感与距离感,少了神秘多了想像是这款机器入选的原因之一。

4.eMate

从这台笔记型电脑可以看出当年苹果电脑对于设计的勇于尝试,透明磨砂机身以及类似苹果外观的造型,有点像贝壳也有点像女孩子的手提包,加上上方的提把(提把图请看这边)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其实有点太过幽默,打开后甚至有放笔的凹槽,却是许多终于铁果粉心中的梦幻逸品。

5.iMac G4

又称之为「台灯机」,在当年厚重萤幕当道的年代,如此薄的萤幕是很创新的设计,加上下面一颗大圆球,随意移动萤幕变成是很简单的事情,在许多人眼里这款商品就像是皮克斯里面的台灯一样活泼可爱惹人怜爱。

6.PowerBook G4

据说 G4 一推出就成了市面上最薄的笔记型电脑,可以从照片中看到萤幕真的非常薄,主要机壳由钛制成,所以也有人叫它 “TiBook”。

7.iPod

获得压倒性胜利让Apple 再度成为众人手中宠儿的就是iPod,以当时随身听的造型来说,iPod 非常简约设计感爆表,加上创新的触摸旋转控制钮,让购买iPod 的果粉愿意让它成为一辈子的收藏不愿售出。

8.Xserve

很少人记得 Apple 也曾经推出服务性质的相关周边商品,金属感十足的外壳加上简单设计让使用者感受特别良好。

9.iPhone 5

还有不少iPhone 5 还在服役中,有人说iPhone 4 才是无可取代的设计,但5 更轻薄更多人喜爱,最让国外网友喜欢的反而不是金色或银色款,而是全黑色版本。

10.New MacBook

荒谬般的薄度以及简约到夸张的设计,让人想都没想到笔电可以将功能集结到如此程度,但是还是要叮咛如果你要画图、设计的话这台很不适合你,打打字上上网的话倒是非常够用了。

 5 个最丑商品

1.Macintosh Color Classic

虽然这款电脑为彩色萤幕,但是因为外观不简洁,让每个突出的关节都异常突兀,国外网站甚至以 “被注射过量类固醇” 来形容这款机器。

2.Power Macintosh G3(All in One)

令人开心的是这款机器只限于教育机构使用,太多功能显示在前方让整个机器感觉很混乱,有人说这台电脑看起来就像是某颗臼齿XDDD

3.Performa 6400

乍看之下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看可以看到下面非常诡异的立脚,上面的设计也被形容为 “像海豚突出的额头”。

4.Apple Kayboard

这款键盘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久了就会发现许多脏污在透明外壳上特别醒目,如果你掉落的食物具有染色特性,透明的壳将会无法回复成崭新的模样,最后你可以在里面看到很多头发面包屑或是其他令你惊奇的小礼物。 (而且这款键盘还相当难按)

5.iBook

非常富有两极化评论的一台笔记型电脑,在设计上虽然有绝大部份人喜欢它,但被评为最丑却不是因为外观,而是当时推出时主要是想要让人感受到大胆创新,却沦为轻浮、幼稚和古怪,让使用者会有一点自己很不专业的感受。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另类摄影主题「子弹的内在美」~


 

“带有杀伤力的子弹也可以被拿来作为摄影的主题之一,美国摄影师Sabine Pearlman就以子弹的剖面图当成主题,在Sabine Pearlman的作品下可发现外表似乎大同小异的子弹,内部构造居然是那么变化多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子弹的内在美~”

 
美国摄影师Sabine Pearlman 在瑞士的二战地堡中,拍摄了这个名为「AMMO」的项目,内容就是将一颗颗子弹,从中间切开一半,然后拍摄内里的结构,如果你不太认识军火和子弹之类,还确实是大开眼界,而且作品也很漂亮。甚至,我们会惊讶原来一颗颗外表平凡、看来差不多的子弹,中间的结构是如此多变而复杂!虽然行内人应该知道这个情况,不过还真是很有趣。

而且,这项目还不只是「漂亮」而已,更重要是它想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对比(甚至是讽刺)︰人类以精巧的技术去制作这些子弹,目标却是带来破坏……岂不讽刺么?

整个项目包括了共 900 个样本,确实军火的知识非常渊博,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到摄影师的网站或是 Facebook 页浏览。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上传下载无数次后,结果变成这样? ! (照片篇)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网路上传影片或照片时,画质难免都会被压缩一点,而这一点点肉眼看不出差别的压缩,在累积了无数次之后会变成如何?继上回网友针对影片实验后,国外艺术家也针对照片做了实验,在IG Instagram上针对同一张照片上传下载重复了90次,就跟着本篇文章一起来看看最后照片会变成如何呢?”

 
比起在上传下载无数次后,结果变成这样? ! (影片篇),IG 这是小儿科吧~

每当大家将相片上传到Facebook 及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时,相片的质素或多或少会有所损失,而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平台为节省容量及流量,将会对相片进行压缩处理。而近日有一位艺术家就进行了一项测试,尝试将一张相片不断反覆上传及下载,并看看其质素到底会有何影响。

虽然这些社交平台对相片进行压缩,会影响相片的质素,但由于用家通常只会上传一次有关相片,因此这种劣化基本上是难以察觉。不过艺术家Pete Ashton 最近所做的实验「I Am Sitting In Stagram」,就尝试不断将一张相片重覆在Instagram 上传及下载90 次,结果可以看到大约30 次之后人像已开始失去应有的颜色,并逐步开始模糊,最后该相片更几乎只剩下一个人影,已经看不到当中的轮廓了。

来源:Instagram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

分享海外二手相机店购物心得,这样让您省更多~


 

“相信有在玩镜头的摄影玩家们,应该都有过到处比价或是跟网友购买二手镜头的经验,而本篇文章将分享给大家一些在日本二手相机店的购买心得与注意事项,让您在价格上得到更大的优惠之外,也可避免掉海外购物的一些状况~”

 
大家买相机、买镜头的时候都是怎么选择的呢?是直接杀到店家去买全新品、还是上网搜寻价格合理、品相良好的二手品呢?对预算有限或专门寻找停产老镜的朋友们来说,二手镜头绝对是选购镜头时的好选择!

不过直接跟网友们购买二手镜头往往都是一件非常「赌人品」的事情,容易不小心买到外观良好、实际上功能时好时坏的不良品。如果在二手专卖店购买,价格虽可能会比网路上贵,但相对却也较有保障一些(一般二手店都会给予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保固)。可惜的是台湾二手相机店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能提供的品项选择也较少,虽说近两年有连锁、规模较大的二手相机店不断拓展业务,但跟日本二手相机店的规模比起来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这次到日本除了尽情的玩新款相机之外,我的另一大行程就是「大逛特逛日本二手相机店」。如果有去日本玩过的朋友应该都对日本那「到处都是老店」的经营特色感到印象深刻,在日本卖食物似乎有种「没超过百年就不敢说自己是老店」的感觉,百年、两百年老店比比皆是。

不过这样的特色可不只在食物、衣物这些传统行业上出现,甚至连「相机」这种相对高科技的产品也都有惊人老店的存在。以这次取材的横滨大贯カメラ来说,他就是一家经营超过八十年(1934 年创立)的超老相机店,摆在店头里的感谢状、奖状随便都是五十年历史以上的老文件。

如果你有看我昨天的日本耳机店游记,就会知道日本人有着「把店面开很大」的特殊习惯。虽说日本地狭人稠,但对于开店这件事日本人却是毫不手软地~不仅3C 卖场要开整栋,就连相机店这种种类单一的店面也都喜欢用整层大楼、甚至整栋大楼来作为营业据点,例如新宿的MapCamera、中野的Fujiya 相机就都是直接用整栋楼来当相机店的好例子。

上图拍摄的这家横滨大贯カメラ虽然规模没有大到像前述的两家相机店那么大,但以店面面积、产品数量来说也可算是关东内规模数一数二的二手相机店了。

为什么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日本的二手相机店呢?其实主要是因为日本的二手相机除了品项丰富、容易找到限量稀有产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部份的价格都比台湾还要便宜< /span>」。由于日本人很喜欢汰旧换新(Uniqlo 甚至还有帮你送二手衣到国外的服务)、二手市场历史悠久(所以鉴价标准比较有制度一点)、以及原价比台湾便宜等特色,使得日本的二手商品价格普遍比台湾低一成以上!

可别小看这一成的价差,对于某些德系厂商的镜头(例如 Leica)来说,便宜一成有时候就是一两万的价差,让你直接飞来日本买回去都还有剩!

不过到日本买相机毕竟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可能也不太通(日本人目前还是普遍英文不好的状态),因此虽然在日本很容易可以捡到便宜,但相对的入手难度也比较高一些。好在日本二手商品在定价、鉴定上都较有标准可循,并不会很容易让人买到隐藏缺陷的不良品,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二手相机店更是让人放心。因此只要你记住以下几个规则,要前往日本买二手相机、二手镜头就绝对不是难事啰!

一、先搞清楚台湾的普遍定价再出发

虽然日本的二手相机普遍比台湾便宜,但一些特定商品的价格却会因为日本人的偏好而比台湾贵!举例来说,Leica 35mm 镜头有俗称八枚玉与七枚玉的两种版本,这两种版本的日本价位与台湾价位刚好是相反的,也就是台湾高价版本的镜头在日本偏低价、而日本高价位的版本反而在台湾卖得比较便宜。这种现象完全是因为玩家偏好所造成,但却很可能因为一时不察而在日本买了比台湾贵的玩意回来!

因此请你千万记得要先把你想买的东西价位查好再出发,或是到了日本再租用 3G 网路来现场查价,否则可是很容易就买到比较贵的东西喔!

二、不要怕不好意思,中意的镜头就请店家拿出来试用吧!


上图:看镜头就有免费咖啡可以喝,还真是不错的服务呢~

不要担心日本人觉得你龟毛,因为日本人比你更龟毛!在大贯买镜头时我一时兴起把我的 Leica Summicron 50mm 交给店家鉴价,结果店家居然拿出一台像是显微镜的玩意开始看我的镜头内部!这种鉴定方式对于拿手电筒照都有可能会被白眼的台湾二手市场来说,如此龟毛的鉴价方式还真是吓了我一跳。

因此如果你看到喜欢的镜头且确认价格合宜,那么请你直接请店员把它拿出来让你试用吧!语言不合也没关系,就直接带着店员到橱窗前面指给他看就可以了。至于试用发现不喜欢呢?就跟店员说声谢谢,请他放回去吧!看了不满意而不买在二手镜头店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咬牙买下你不喜欢的产品!

三、多逛逛店家的「花车展示区」,有很多便宜可捡!

日本人对于瑕疵的容忍度很低(适用所有二手商品,请看这篇:日本耳机店游记),因此只要瑕疵稍微大一些(有明显刮伤之类)、或是纸盒不见,就会直接被丢到花车展示区已经然的低价出售。上图是大贯的相机皮套展示区,有些看起来品项不差的皮套甚至只要五百日圆就能买到!

这盒 Leica 滤镜更是低价花车中的奇迹,里面的 Leica 滤镜普遍都只要两千日圆,甚至有些没盒子(但品相完好)的滤镜更只要一千日圆就能买到!相较于台湾即使二手也动辄三千台币起跳的高贵价格,只要在这盒里面挑三个滤镜就能支付你前往日本的来回廉价航空机票了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新品价格也大约只要台湾的半价~三分之一左右,我在大贯帮我的镜头购买的全新Leica 39mm 原厂保护镜花了七千两百日元,换算台币只要一千九百元左右,而台湾的公司货价格… 有兴趣的朋友就自己查查看吧!只能说你如果一次要买两个以上还不如直接飞去日本玩一趟顺便买回来了~

四、新品也划算!但要注意保固问题!

日本不只二手便宜,就连新品的价格也远比台湾还要来得低。以上图的Pentax 645Z 福袋来说,里面包含了Pentax 645Z 机身以及两颗中片幅专用镜头,整套加起来的订价只要1,000,000 日元,约合台币270,000 元,比台湾公司货整套加起来便宜了五万左右。

不过数位相机的维修比较复杂,因此我个人不太建议在日本买数位机身,相对容易维修(不用送原厂也能处理)的镜头就比较适合在日本买了,毕竟越高价的镜头价差就越大(价差甚至会超过一万台币),硬要为了原厂维修(而且还只有一或两年保固)而被贵个几万,实在有点对不起钱包呢!

总之呢,只要你不在意(或是能克服)保固问题,日本不论是全新的相机、镜头、或是二手产品,价格都普遍比台湾便宜一成以上。以上图的Leica M240 机身来说,定价80 万日元仅需22 万左右的台币就能带回家,台湾公司货售价却… 不只能让你搭飞机(非廉价航空!)去日本玩一趟,还能顺便住个五星级饭店呢~

话说这次去日本参观的二手相机店绝对有超过十家以上,从规模大的老字号到藏身巷弄中的迷你小店都有。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二手相机店的消费者大多年纪较长,年轻人在这里显得特别稀有,或许是年轻人都偏好自动对焦的现代机型吧?

不过逛了几家之后,我发现千万不要神化日本人的服务态度,有些小店的服务态度连台北相机街的某些店家还要糟糕!因此除非你很确定只有当下的店家有你要的产品,否则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去忍受不合理的态度或价格,反正日本的二手定价都差不多(感谢网路!)且店家很多,多走走多看看,说不定更好的产品就在下一家店里的橱窗等你喔!
 

Follow 我们的Page,每天追踪科技新闻!

想看更多英文版文章吗? 点我进去~